s 阅读页

第二节 绿色明珠闪亮在东海之滨

  在我国东南部海滨,由南到北,是福建和浙江两省管辖的区域;这两省的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好多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我们现在从福建开始,在东海之滨看一看我们的常绿阔叶林有多么壮观,多么可爱。

  赤枝栲:罕见的紫皮大树群落在福建省三明市西南方20多公里外,在一片低山丘陵之上,覆盖着两片常绿阔叶林,一片是万亩赤枝栲林,另一片是八千亩米槠林。这个地方,就是我国著名的独特的赤枝栲自然保护区。

  走进赤枝栲林,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那紫红色的皮,不论高矮、粗细,每一株赤枝栲的主干和枝条,皮肤全部是紫红色的。那树皮的样子有点儿像蓑衣,它们裂成一块块、一条条,自动剥落下来;一条树皮竟有几米、十几米长的,相当奇特。它们的树型不完全一样,密度大的地方,每株之间距离很近,大家争着抢着到高处接受阳光,所以紫红色的大树每一株都长得高大通直;而在比较稀疏的地方,它们之间的空隙比较大,于是它们就都生出很多长长的枝条来。

  赤枝栲是壳斗科(山毛榉科)植物,故乡就在我国东起台湾,中经福建、广东,西到广西这样一个地带。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格瑞米从广东采到标本,定名为格氏栲。后来,有人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日本一位著名植物学家,在英国人之前就在台湾采到了标本,对这个树种进行了鉴定,并且定名赤枝栲;这样,理所当然,从名称上说,赤枝栲代替了格式栲。大家认为,赤枝栲这个名字最容易记,只要拿来一个赤枝栲的枝条,颜色是赤红的,一看就知道它是赤枝栲了。

  在其他地方,赤枝栲都是散生在常绿阔叶林中,唯有在三明却形成了万亩纯林。就是说,在赤枝栲故乡,万亩纯林只有这么一块。1958年,我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考察了这个林区,建议很好的保护起来。另一位著名学者阳含熙教授等也先后前来考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所以,从1958年起,这里就被划做封禁区,不准砍伐。

  这一块赤枝栲纯林的历史有多长?现有的老树,一般树龄在140-160年之间。1960年,人们在保护区边缘砍掉了一株最大的赤枝栲,它的胸径1.7米,树高40多米,木材出了20多个立方,树龄已是300多岁。这种情况说明,这块林子的历史至少在300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了。让我最无法理解的是,这株可以称做大树王的赤枝栲,竟然被人砍掉,原因何在?大树王招谁惹谁了?大树是什么?在这里,这株赤枝栲至少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活生生地说明着这块林子的久远的历史。阳含熙教授说,砍倒了这株大树,等于把保护区的价值砍掉了一半。要知道,这种损失是没有办法弥补的。任何人,不管本事多大,也不可能一个晚上栽出一株300年的大树来。

  在赤枝栲林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废了的毛竹林。几百年前,这里荒无人烟,没有人来砍毛竹;到了衰老的年龄,它们自已死掉了。之后,很多种阔叶树长了起来。大家就像竞赛一样,主要是比赛谁长的好长的快;结果,赤枝栲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它们最适应这里的环境条件,生长速度最快。于是,其他树种绝大部分逐渐退出了这块阵地,只有一小部分留下来,成为赤枝栲的伴生树种。

  有什么根据说这里过去曾经是毛竹林?因为它们留下了遗迹。原来那竹鞭生命力极强,并没有完全死去。在树木稀疏的地方,竹鞭上又发出新笋,长成高大的毛竹。特别是在林子的外围,高大的毛竹很多。

  赤枝栲生命力的强大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我看来它的萌发力很强就是其中之一。在林中,许多株赤枝栲大树,不是一根主干,而是2-4根,而且都长得一样好。这种情况说明,在它们幼年时,主干的顶芽被破坏,它们马上萌发出新的侧枝,而且都长成高大的主干了。就是说,你把它们的头顶折断,它们也不会死去,反而活得更好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很值得称赞的。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赤枝栲林中竟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板根现象。这种现象,在热带天然林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离热带已经比较远,出现这样多板根就显得相当奇特。有一株大赤枝栲的板根竟有7-8米高,更是奇上加奇。板根的全名叫板状根,是由主干下部伸出斜插入土的,作用主要是支持树木的稳定。这里的赤枝栲大树可能也有这种需要,所以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适应这种需要的板根。这也就表明,赤枝栲对环境条件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

  在单一树种的纯林中,常常分布着少量的伴生树种;也就是说,有少数伴生树种的存在,并不影响纯林的性质。有趣的是,我在这里看到最高大的伴生树种,竟然还是木荷。木荷在赤枝栲林中能够生存下来,主要原因当然是它也同赤枝栲一样是优良速生树种,不容易被压下去。但它在赤枝栲林中的数量并不很多,让人惊异的是它们株株都高大通直,威武雄壮。有一株大木荷,胸径将近1米,那30米主干上下一般粗细,像一根擎天大柱立在那里。人们说,现在做胶合板最好的材料就是木荷,这一株大木荷做成的胶合板,可以装满一节火车皮。

  伴生树种中,最美的要算福建柏。它们零零落落,数量不多,却引人注目。在柏科树木中,它和其他弟兄们一样,不怕干旱,也不怕贫瘠,能够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牢牢地扎下根来。它同时也很美。一株树美的标志很多,在我看来主要是它的叶、花、果实和皮肤。这几样都美的树当然最好了,有的树木只具备1-2条也常常是很美的。我喜欢福建柏,主要是喜欢它那叶子的颜色。我看到过的柏科树木叶子的底色都是绿的,它们的差别主要是深绿浅绿翠绿灰绿等等,而福建柏叶子的底色是黄绿色的,表面还有一层淡淡的若隐若现的金黄色的光。它本身当然美,它跟别个不同又给它增加了一种特殊美。

  福建柏的故乡主要在我国南方各地,越南也有分布。它们喜欢散生在常绿阔叶林中,有的地方成小片分布;在福建永泰县,有一片福建柏的纯林。在我国南方,它们被用做行道树和庭院美化树种,人们说它是第一流的。

  在赤枝栲林下,生长着很多小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不少是中草药。我注意到,这里分布着成片成片的砂仁。砂仁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个子不高,叶子宽大,顶端一根长长的果序上,长着一颗颗红色的果实。它的种子、果壳和花都是草药,对胃病有较好的疗效。这种药材很名贵,有的地方在进行人工栽培;而在这里,它们在林下有相当广泛的天然分布。

  600年巨变:当年的人工林今天成了天然林我的亲爱的小读者们,我们现在要看的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它在福建省建瓯县境内。6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人工杉木林;今天,它已经完全是一种天然林的样子,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957年,这里已被划做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你一定会问,怎么能够知道它是600年前的人工林?这片林子又是谁造的呢?

  我们一到建瓯,县林业局就给我们送来一部明代嘉靖年间的《建宁府志》(现在的建瓯当时为建安,归建宁府管辖),上面记载着万木林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个记载是可靠的。从府志中可以知道,万木林那个地方,古代叫大富山,地势不高,风水很好。元代,大富山的主人是地主杨达卿。有一年闹灾荒,他想把仓中存粮拿出来救济灾民,但又不愿留什么名声。于是,他实行了一个办法:谁在他的山上栽一株树,可以领到一斗稻谷。这个办法受到贫苦农民的欢迎,大富山上很快造起了人工杉木林。杉木是我国南方的速生树种,十几年后已经成材。杨达卿晚年给家人定下规矩,大富山上的树木一株也不能卖,只有几种情况才能动用:盖庙宇、学校,造船,建桥,给老人建房,对没有房屋和棺木的贫苦人家也给以帮助。乡亲们很称赞他的这种精神和做法,并给大富山改名万木山。明代建宁府知府阮德柔,得知杨达卿“涉书史,明古今大义,乐善好施”的名声,特意请他给自己的子弟作老师。因见他很有才干,多次强行要他当官,他却坚决不肯接受。后来,阮德柔专门画了一张万木林图,把杨达卿的功绩用图画形象地记载下来。杨达卿死后,他的孙子杨荣做了大官,杨荣的一位友人写了一篇《万木山记》,府志中收入了这篇文章。

  这块面积只有106公顷(约合1500多亩)的山林,从600多年前栽植起,经过多少次改朝换代,马乱兵荒,竟然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而保存下来,而这件大好事却主要是一位地主做的,这件事情引起我的深思。从整体上来看,地主阶级是剥削和压迫农民的,但也有一些是做了好事的。像杨达卿这种造林为民的精神,我看今天也很值得提倡。杨达卿的造林事迹载入志书,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植树造林这个千秋大业的,对有突出贡献的是给予高度评价的。

  在考察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之前,我们在杨达卿故乡(建瓯县房道乡)了解到,建瓯是全国林业先进县,房道乡的林业在全县又是名列前茅。这个乡的林木、毛竹和茶园的面积,已经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94.8%,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乡粮食年年增产,农民收入年年增加,1981年全乡人均存款40多元。这就是说,在杨达卿的故乡,600年前的杨达卿精神已经得到发扬光大。

  我们乘了一节林区小火车,向西只跑了30分钟,就到达保护区管理所。稍停了一小会儿,就沿着一条林间小道上山。一进林中,我们几个人一齐欢呼起来。为什么?因为这林子简直就跟原始林一模一样。就是说,它是最高级的天然林,是没有砍伐过的天然林。600年前的杉木一株也看不到了,眼前出现的是一株比一株更高大更粗壮的常绿阔叶树。据近年的调查,这座林子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在一些大树旁,我们停下来观察和拍照,主人总是说:“这不算大,前边还有大的。”

  让我第一次停下来的,是一株主干圆满、皮肤光滑的俊俏的大树,它叫鄂西红豆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也很美。当然最美的是它的种子,一颗颗闪着光亮的红豆豆。小读者们大约都读过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想,王维说的红豆,大约就是红豆树果实里包着的种子。在我国中部各地,红豆树的分布比较普遍,例如广西就有这种美丽的大树。它们属于豆科植物。它们的木材也是红色的,花纹美丽,是雕刻和细木工的上等材料。在浙江龙泉县那座有3000年以上铸剑历史的工厂,不知铸出了多少名剑,那剑壳就用的是鄂西红豆树的木材。

  在我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还有另外一种红豆树,叫做海红豆。在亚洲南部各国,海红豆树的分布比较普遍。它们也是豆科植物,鲜红鲜红的种子,非常美丽。这种树的木材也非常好,是优良的造船用材。在广东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山林中,我曾经见到过一株海红豆树,它至少有100年以上的高龄,全身缠满着各种附生和寄生植物。

  豆科中的一种木质藤本植物相思子,它的种子上端朱红色,下端1/3黑色,人们也叫它红豆。这种相思子分布在亚洲热带,包括我国南方。不过,这种红豆有毒,只能够观赏,不能够吃的。

  按现在的解释,我国自古至今所说的“此物最相思”的红豆,好像应该包括红豆树、海红豆树、相思子等植物的种子。

  接着,一株又高又直又美的千年桐,把我拉到它的身边。它那绿色的皮肤光滑、油润,一丁点儿的裂纹也没有,美极了。树干也是圆圆的。千年桐又名木油桐,是大戟科植物。它的故乡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书本上说它们有12米高,而我们看到的这株竟高达20米,是比较罕见的。大戟科植物中还有油桐,是一种小乔木,只有几米高,人称三年桐;同千年桐相比,它显得寿命太短了。但三年桐出的桐油却比千年桐的质量好。

  这两株美丽的大树,给了我们很大的快乐,振奋了我们的精神。

  在600年的漫长岁月里,一些大树倒下去,一些大树长起来;爷爷死去了,孙孙长大了。自然界的这种生生死死的规律,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是的,你看,一株巨大的楠木躺在林子里,就像是睡着了。它有25米高,倒下来仍旧是很威风。又细看,附近还有两株死去的楠木倒在地面上。人们说,这3株楠木的树龄至少在100年以上;用它们做木箱,至少能做300只。为什么让它们躺在这里?因为要研究林子的自然变化规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不能动的。在所有保护区的核心区,都执行着这样的一条严格的规定。单讲这3株大楠木,它们躺在这里,比做成300只木箱,价值不知道要高多少倍。然而,就在楠木老爷爷同一座林子里,我看到好多株小楠木蓬蓬勃勃地站立在林中的大树旁。人们告诉我,楠木小的时候需要遮荫,所以必须长在大树下。

  是一些什么样的大树愿意给楠木遮荫呢?我仔细地观察,发现给楠木遮荫的是一些高大的樟木。呀,一株几十米高的大樟木,我们几个人伸出双臂,才把它的主干抱拢。主人告诉我们,它的树龄是330年。就在这株樟木老爷爷的北面,长着一株比它矮小得多的泡花楠。

  又向前不远,一株更大的樟木让我们十分激动。它那气势十分的威严,就像是一位大将军。它在这里算是老祖宗,600岁,跟万木林同龄。它的胸径在1.8米以上,树高30-40米之间。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株大樟木。600岁的老爷爷,却没有一点点老相。枝叶非常繁茂,皮肤更没有皴裂。在它的南面,也有一株比它细小得多的楠木,名叫柳叶楠。楠木的叶子一般都很大,而这种柳叶楠的叶子却像柳叶那么窄小。柳叶楠长得更慢,但材质更好,纹理美观,香味更浓。

  樟和楠两种树木,都属于樟科;樟木的木材很好,特别是它本身具有一种香气,使得一些小虫子不敢接近,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做衣箱衣柜。楠木的木材当然更好,号称千年不朽,历代帝王都用它来修建宫殿和制造棺椁。我们在万木林中看到,这两种树,就像是一祖一孙,共存共荣,表现着一种自然界的规律。什么规律?就是许多珍贵树种生长很慢的规律。它们比樟木的生长速度要慢得多。请你想一想,它要等别个长起来给它把阳光遮住,才会发芽生根,这速度当然是慢得很嘛。所以,我们对这样的珍贵树种,就应该给它们特别的保护。

  至少和楠木同样珍贵的大树,我还看到了观光木。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大树是在广东的鼎湖山,它高大雄伟而又胸怀宽广,让多少种附生和寄生植物在自己的身躯上生长。它是木兰科植物,而木兰科在植物发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果实是由裸子到被子的一种过渡的类型。而且,这种观光木只生活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人们叫它香花木,因为它的花不但很白很美,而且很香。后来,为了纪念植物学界老前辈钟观光先生,一位学者给香花木定名为观光木。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大树是在鼎湖山,虽然只看到了一株,却让我高兴了很久;而在万木林,我看到的是一个观光木群落,有20株上下。而且,它们身上没有多少附生植物,所以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们那优美的树型。就说一株最年长的观光木,几百岁的老翁,竟然还是一副俊俏模样,圆圆的主干没有皴裂,灰白色的皮肤闪着光亮。枝叶还是非常繁茂,主干上部的一些枝条,几乎是直立地抱住了树身。最老的一株这样漂亮,那些比它小的当然都是更加美了。

  我还要告诉大家,在万木林,我又看到了木荷。只看到一株,但它特别高大粗壮,在整个林子里,它只比那株600岁的老樟木小那么一点点,也是很威武的样子。它的树高至少也在30-40米之间,1.5-1.6米。自然界里竞争是很激烈的,木荷虽然是强者,但它们不可能长期占领林地,因为还有比它们更强的树木。在竞争中,树木的寿命长短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我想,更多的木荷很可能是已经倒下去了,而它们的后代还没有长大起来。这株木荷老爷爷为什么还活得这样好?在我看来,是木荷当中的最强者,就跟人类中的百岁以上的老人一样。

  看来,万木林里,樟科植物占的比重较大。福建全省有樟科植物66种,万木林中有29种,占全省的43%。我注意到,在地势稍高、土层较厚的区域,到处散生着肉桂大树。它们也是樟科植物。跟楠木一样,肉桂也是喜欢阴凉的树种,要等别个给它创造一个遮荫的环境,它们才能够正常生长。然而,只要一旦进入了阵地,它们就会很快地。巩固和扩大这个阵地。于是,我看到,在这片林子里,肉桂的大树、中树、小树,数量很多很多。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景象,一种几代同堂、“后继有树”的景象。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分布着这样多的肉桂,而且都长得很好,这种情况,我只见过这一次。

  在常绿阔叶林中,确认一个树种并不容易,因为它们的外貌是差不多的。人们教给我一个方法,就是看叶子后面的纹路;那肉桂叶子后面有3条纵纹,是其他树木叶子所没有的。肉桂的木材不错,但价值最大的是它的树皮,就是中药里的桂皮。桂皮可以治胃痛、胃胀、腹泻和风湿骨痛,还是一种很好的香料。

  万木林是一个大课堂,教给我们认识许多的自然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亚热带,针叶林最后要被常绿阔叶林所代替,这叫植物演替规律。我一进这座林子就一直在寻找,看看是不是能够找到600年前栽种的杉木。我只找到一株,而且不是600前栽的,是它自己后来生长出来的,胸径不大,也不很高。马尾松也很少,它们不喜欢遮荫。只有在地势稍高阳光充足的地方,林子里才零星分布着几株马尾松。从整体上来讲,这里是一块地地道道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万木林这个大课堂,还让我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前人载树后人乘凉”这个朴素的道理。试想,要是没有600年前杨达卿的植树造林,这个地方会出现一大片常绿阔叶林吗?我看,我们应该学习杨达卿的这种精神和做法。现在已是21世纪,离开杨达卿的那个年代已经600多年,我们应该必600年前做得更好才对。

  武夷山:中外闻名的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在福建省西北部崇安、建阳、光泽、邵武四县交界的地方,耸立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这个物种非常丰富的林区,早就被人赞誉为“世界生物之窗”。它的面积有84万亩,覆盖率高达92.1%,是我国东南部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保护区共有植物2480种,其中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50多种。这里有5000多种昆虫,分属31目,最著名的有金斑喙凤蝶、宽尾凤蝶等珍稀种类,而全国的昆虫为32目;同全国比,武夷山只差1目。只是大竹岚一个地方已经发现的昆虫,就有300多科,占全国昆虫总科数的1/3.鸟类已经记录到300多种,有44种模式标本产地在武夷山。两栖爬行类106种,其中蛇类64种。兽类近百种,包括短尾猴、云豹、黑麂等著名珍稀种类。可以说,这里实实在在的是一座罕见的物种基因库。

  在保护区的最高处华东屋脊黄岗山顶部,分布着少有的大面积的高山草甸,它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这里的优势植物是黄花菜,又叫金针菜。简称黄花。它是百合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夏秋季节,是黄花菜的花期,那华东屋脊之上,简直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让人心醉。请记住,你只有在这里,才会看到这样大面积的高山草甸,看到这样大面积的黄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黄花菜竟然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在这样大的面积上占据了优势。可以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这样说,这一大片黄花菜,是我们全国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因库。

  但是,自然界绝对不是静止的,黄花菜的优势地位开始发生动摇。我看到,那一株又一株的黄山松,由海拔比较低的地方爬到山顶上来了。这华东屋脊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黄山松在这里能够生存就很好了,要想长成大树就比较困难。于是,在大面积的草甸上,点缀着一株株矮小的针叶树,论高度,顶多10-20厘米,那就是黄山松。不要以为它们不那么雄伟,不对,它们在黄山松当中是真正的英雄好汉。我在南方许多自然保护区看到过黄山松,但都是在海拔2000米以下。安徽黄山的几座高峰,没有哪一座的海拔高度达到2000米的。我在那里的确看到一些雄奇的黄山松大树。但海拔2000米以上的黄山松却没有看到过。因为,海拔2000米以上已经是云冷杉的世界了。在华东屋脊上站得住脚的黄山松,怎么会不是英雄好汉呢?

  我么还要看一看华东屋脊上的黄杨天然林。黄杨的故乡就在中国南方的高山上,是一种常绿的灌木或小乔木。它们早就成为我国很好的绿化美化树种,在公园和道路两侧,它们把常年的绿色贡献给大家。在天安门观礼台前的那一列绿色的大圆球,都是用很多株黄杨拼成的。在黄岗山顶的矮林中,只有黄杨林是常绿的。山顶上面天气寒冷,它们长得慢极了,1-2米高、碗口粗的小树,就已经是几百岁的老爷爷了。黄岗山顶是一个分界线,南面是福建,北面是江西。江西境内,也成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这种罕见的天然黄杨林,两省的保护区里都有。黄杨的木材特别坚硬,是上等的雕刻材料,很珍贵稀有的。

  我们访问了著名的昆虫世界-大竹岚。这是一个几万亩的山凹,从最低到最高,所有的山坡、山包、山脊之上,全部是竹林,或者是竹木混交林。这一片竹海,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会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说真的,你就是望上十眼,也还是望不到边。武夷山保护区,竹林实在多,加起来有12万亩。竹子的种类,有42种。包括近年发现的两个新种:黄岗矮竹、肿节竹。这两个新种我都看到过:矮竹分布在黄岗山顶的草甸子上,10-20厘米高,矮得无法再矮;肿节竹,一句话,每一个关节都比较肿大。

  至少从抗日战争期间,大竹岚就已经开始有名。竹林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昆虫特别多。竹子的落叶、箨壳,都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昆虫特别爱吃。那战乱的八年中,浙江的昆虫学者马骏超,一头扎进大竹岚采集昆虫标本,一采就是5-6年。他由大竹岚带走的昆虫标本竟有60万号。我国的蜻蜓专家、福建农学院赵修复教授,从青年时代起就经常到大竹岚采集蜻蜓标本。他发现的蜻蜓新种已经有25个。在大竹岚和整个武夷山保护区,到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发现昆虫新种580多个。

  也是在大竹岚,1979年夏天,北京农业大学杨集昆副教授,在野外采集标本的最后一天,从石块下采到了原尾虫。外行人不会特别看重这种小小的虫儿。它全身半透明,只有一毫米左右长。前足高举头上,用中后足和3对腹足向前移动。一般昆虫有11个腹节,原尾虫的腹节是12个。一般昆虫有触角,原尾虫没有。别看它那么小,在生物进化史上地位却很重要,许许多多的昆虫都是它的子孙。这种小小的虫儿,在我国的科学资料中过去是一个空白,1956年,杨集昆第一次在陕西华山采集到标本,这回在武夷山是第二次了。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杨集昆在大竹岚工作了一个星期,采集到的标本竟有1831号,包括26目204科,实在是一次大丰收了。

  同是1979年夏天,当时已是79岁高龄的福建师范大学周贞英教授,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几位科学工作者一起,在大竹岚采集到地衣、苔藓37科90多种,初步揭开武夷山地衣苔藓之迷,填补武夷山这方面的空白。

  竹海中生长着很多的中草药。向导老葛给我介绍了好多种。他原来做过药材公司经理,来武夷山以后,只是他已经采到的草药就在600种以上。他随手从草丛中采了一株小草,说是能治腰疼,叫鼠曲草。阴湿的石块和爬满青苔的大树上,生长着瓦韦、石韦,它们的茎不是向上伸向天空,而是紧紧扒在树皮和石块的表面,茎上竖起一张张叶片。这根茎可以活很多年。天旱的时候,它们的叶子卷起来,减少水分蒸发;空气潮湿,叶子就舒展开来,尽量吸收水分。它们都是水龙骨科的蕨类植物,都是很好的中草药:瓦韦可以利尿、止血;石韦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

  老葛从草丛下部找到一种小草给我看,那小草的头顶上开着7-8朵黄花,名叫一枝黄花。这是已是12月,许多花儿早已凋谢,而一枝黄花却正在盛开。它属于菊科大家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全株入药,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治疗感冒和疮痈等症。这种可爱的小草,分布遍全国,而且遍及亚欧美三大洲的许多地方。它又是一种很好的观赏花卉,从它身上还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在我国,主要重视它的药用价值,而且早已有人工栽培了。

  在大竹岚的向阳山坡和路边的草丛、灌木从中,分布着许多钩吻。它赫赫有名,人称“断肠草”、“虎狼草”。它只分布在亚洲,包括我国南部和印度。它属于著名的马钱科,是一种缠绕灌木,根、茎、叶都有剧毒。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对它有过记载。那时候,祖籍杭州的沈括到福建做官,发现有人自杀或者误吃野葛(钩吻的土名),刚吃半个叶子就会死掉。用水送下,中毒更快,往往放下杯子,人也随之死掉。沈括对野葛的形态做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写入书中,让后人注意识别,不可误用。

  老葛告诉我,到现在,当年沈括操心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不用说人,连牛都会识别这种草了,不会吃的。钩吻虽有剧毒,却又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可以攻毒、消肿、止疼,什么疥癞、湿疹、瘘疬、疳疮等病,它都能治。当然,只能外用,不可口服。

  在武夷山,比大竹岚还要有名的,就是挂墩。它是一条5公里长的沟谷,一条绿色的山溪在谷底流着,我们沿着溪流旁的一条山间小路向前面走。跟大竹岚比,挂墩的山更高,谷更深,林更密。树海、竹海,在两边大山坡上覆盖着,掀着绿色的波涛。

  一进入挂墩,我们就又看到了肿节竹,一片片的,很多。肿节竹不高,也不粗,主茎像人的手指,关节处稍稍肿大。挂墩的植物种类,还没有调查过,究竟有多少种不清楚;而这里的野生动物,在100多年前就中外闻名了。

  最早进入挂墩的是一位法国传教士,他的名字叫戴维。这个戴维的事迹,我在四川蜂桶寨保护区了解很多。他当时在那里的一座教堂工作,是传教士,但更是一位生物学家。他到我国的许多地方进行野外考察,1873年来到挂墩。1987年他出版了《中国之鸟类》,记述了他采集的鸟类772种,其中大约有60种是他发现的新种,包括在挂墩发现的新种在内。他把采集到的哺乳动物的标本交给别人研究,其中也有一些新种。

  大约20年后,1896-1898年,英国驻福建海关税务司官员拉士奇,几次来挂墩采集标本。在他撰写的《中国东部鸟类手册》中,发表了在挂墩发现的一些新种。在这部书的开头,刊登着唐春营一家人的照片,因为唐春营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才帮助拉士奇找到挂墩这个地方。在拉士奇看来,唐春营的努力,是他完成这部著作的重要条件,应该让读者知道唐春营这个名字。

  又过了20多年,1925-1926年,美国两栖爬行类学者波普,在挂墩停留了6个月,采去大量标本。发表了《中国爬行类》等著作。他宣布发现脊椎动物新种62个,其中鸟类27个。

  中国人的脚步跟了上来。1940年,李铭新、郑作新二位学者,发表《福建挂墩概述》一书。其中仅仅鸟类模式标本就有39种。后来,福建师范大学的丁汉波教授把挂墩鸟类的数字发展到140多种。

  挂墩,早已成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地区之一。许多著名的鸟儿,都是首先在这里采到模式标本的。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黄腹角雉,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雉鸡,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里还有白鹇、黄嘴相思鸟等等。

  在挂墩的山林中,我们看到了一株鹿松,一株样子像一只鹿的马尾松。这株马尾松分南北两干,北干通直,朝天耸立;南干稍矮,在1.5米高处弯成驼背向下,然后又扬起头来,分成几杈,很长,向下朝着山溪伸去。这个造型,跟鹿的样子很是相似,却又不是鹿。也就是说,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在鹿松旁观察了一小会儿,还兴致勃勃地摄影留念。我见过的马尾松上千上万,但样子像鹿的只有这一株。

  挂墩不止是鸟类很多,其他各种动物也都不少,而且都很有名。

  我们沿着溪流向上走,坡度越大,水的吼声越大,水的颜色越白。就在海拔800-1200米的段落,石缝里生活着一种世界上没有的角怪。粗心人从外形看,它们跟一般蛙类、蟾类没有多大差别;细看就不难发现,它们的头部两侧各长着1-4个黑色的短短的角刺。角怪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学者们给它定的名字是崇安髭蟾,它的确是蟾类,不会鸣叫;只有在求偶的时候,雄蟾才叫那么几声。挂墩在崇安县境内,所以取名崇安髭蟾。髭蟾生长速度很慢,要经过两个冬天才能长出四肢来。

  髭蟾最初是在挂墩的溪流里抓到的,后来发现,武夷山的许多条溪流里,都生活着这种髭蟾。而且,在武夷山附近的一些地方,人们也抓到了这种头上长着角刺的髭蟾。

  挂墩的山林里还生活着一些鼠类,比较有名的是英国人拉士奇发现的拉氏鼹。一次,挂墩村的农民在整修山路的时候,就从洞穴中挖出几只这样的小鼹鼠。拉氏鼹属于鼹鼠科,比一般家鼠个子小一点,披着一身细软二稠密的深灰色外衣,还微微染着一层暗棕色的金属光辉,简直像是美丽的天鹅绒。鼹鼠科的小动物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挖掘地道;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自己挖住宅,一是寻找食物。它们不吃粮食,而是吃蚯蚓和蛴螬等小动物。它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挖掘,因为要不断地吃东西。

  另一种尾巴像猪似的鼠类,也是在挂墩发现的,100多年过去了,在我国别的省份还没有发现这种动物。科学工作者给它定名叫猪尾鼠。挺有趣的,就像是特意把猪尾巴割下来给老鼠安上去似的;要知道,真的这样去安,那是安不上去的。

  武夷山有华南虎。好多年前,在挂墩的山上,一位性傅的农民打到了一只黑虎。现在,那位农民的儿子还在,还记得当年他父亲领他看过打死黑虎的地方、武夷山现在还有华南虎。老葛告诉我,1963年他在医药公司收购过农民打死的一只老虎。不久前,有人抓到过两只虎仔。

  武夷山有很多猕猴,至少在500以上,其中一部分生活在挂墩。传说有一种笔筒猴生活在武夷山书上记载叫“王孙”。我看到的《崇安县新志》和《武夷山志》,都对这种笔筒猴有所记载,说它们很小,可以装进笔筒。人们告诉我,宋代大哲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紫阳书院讲学的时候,每晚写字,笔筒猴都给他研墨。但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找到这种笔筒猴。武夷山是不是确实有这样的小猴,现在还没办法下结论;但是,这样小的猴子在世界上是真有的。

  我的小读者们,我们在武夷山停留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但我们还是要去看一看蛇园,蛇园在大竹岚和挂墩的西面,建阳县境内,一位祖传蛇医的文艺干部张震,“文革”当中在这里办起了蛇伤防治研究所。过去,人们发现武夷山有蛇类38种,后来增加到61种。根据他们的调查和推算,在保护区和附近的100万亩的土地上,认为至少有蛇类50万条。据福建的一位蛇类专家估计,武夷山的蛇类可能超过1000万条。

  研究所主要究五步蛇,这种蛇是中国的特产。越南只在北部发现过两条,后来不见报道。研究所的成就有两大项:一项是成功地繁殖了五步蛇,国内的最高记录是仔蛇183天死去;这里的记录是400-500天还没有死。另一项是从五步蛇等的毒汁中,成功地提取出蛇毒。从1981年起,这里的蛇毒年产量就很高,省委书记也从福州赶来观看蛇毒的提取。据说,在国际蛇毒市场上,武夷山的蛇毒占了一个很大的分量。

  我们参观了蛇园,想看看那些蛇怎样生活。当时冬季,正好是蛇的冬眠期,他们不活动,而是盘踞在一起。蛇园有1-5号园,每园都有一个很大的蛇池,那些蛇都层层叠叠地你挤着我我压着你地,睡成一个大团团。我们看到了眼镜蛇、竹叶青蛇,看到最多的是五步蛇。

  在一排工作室内,我们看到了提取和干燥蛇毒的各种设备。这里,陈列着各种蛇毒的结晶,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各种蛇毒结晶的颜色并不一样,五步蛇的蛇毒结晶是白色的,竹叶青蛇的结晶是绿色的,眼镜王蛇的蛇毒结晶是黄色的。五步蛇蛇毒结晶的药用价值最高,能够让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

  研究所还担负着蛇伤治疗任务,自1971年以来,30年间治好的患者早已超过1000例。那年,有一位30多岁的耍蛇人来到这里,进们就给张震跪了下来,要求救他一命。耍蛇人伤势确实已经很重,再不抢救有生命危险。毒蛇可以耍,但耍前要叫它咬住一件东西,把毒汁排掉;耍蛇人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做这步排毒的工作,于是自己就成了毒蛇排毒的对象。咬伤之后,他自己治疗,谁知买的又是假药。张震整整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来救治这位患者,把他从危机中抢救过来。那耍蛇人伤愈之后,千恩万谢地告别而去。

  张震不但自己治疗,而且带出了一些与医术比较高的徒弟,救治了很多伤势极重的患者,把他们从绝路上拉了回来。

  著名海岛植物园-普陀山森林公园我们现在离开福建,来到东海之滨的浙江,第一个要看的地方是著名的海岛植物园-舟山市的普陀山森林公园。

  舟山在宁波东面的海上,有大小岛屿1300多个。船离岸不久,我们就看到许许多多的大小岛屿。人们告诉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它们大部分是光秃秃的,十分难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个岛屿都披上了绿妆。这种新面貌,主要是实行封山育林的结果。封山之后,岛屿上最早出现的树种是马尾松。你看,又是马尾松在绿化岛屿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它们不怕环境条件怎么差,再贫瘠再干旱的地方,它们也能够扎下根来。这就是海岛植物园给我的第一个好印象,让我非常高兴。

  在舟山市领导机关所在地定海镇,我访问了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场地。一株高大的北美红杉在这里十分引人注目。这种杉科大树被人称做“世界爷”。它的故乡在美国西部加州海岸,就是太平洋的东岸。1986年我们访问美国的时候,特意到旧金山海岸的国家森林公园去看过这种“世界爷”。它们最高长到一百几十米,胸径最大在8米以上。在针叶树当中,没有哪一种比它更加高大。今天,“世界爷”落户的舟山群岛,正好在太平洋的西岸。有趣的是,旧金山和舟山,也正好在一条北纬30度线上。人们告诉我,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时候,赠给杭州植物园两株红杉,舟山是由杭州引进的。谁都没有料到,北美红杉在舟山,不但比杭州长的好,也比它故乡长的好。在舟山,北美红杉比杉木生长的速度还快,几乎每年可以长高1米上下。那株大树树龄15年,高度正好15米,胸径已是39厘米。人们告诉我,1株最大的北美红杉,胸径已有52厘米。到1985年,他们已经培育北美红杉苗木2万多株。他们在舟山造起了第一块北美红杉人工林。

  这里的优良树种太多了。我刚刚看到被人称做“阿里山神木”的台湾红桧,知道它是台湾的主要造林树种;又被告知那是米老排,来自广西,木材质量好。还有蓝果树,我国特产,国家保护植物,这里也是它的故乡,当然长的不会错。最值得一提的是舟山新木姜子。它是在舟山新发现的樟科植物,当地渔民把它叫“佛光树”。调查的结果,百年以上的大树只有4株。每年春天,这种树抽出的新枝新叶都是金黄色的,远看像是一团佛光,十分奇特。渔民们远航归来,看到“佛光树”就知道快要到家了。现在,舟山新木姜子早已被列为园林绿化树种,在全市普遍推广。

  接着,一个更大的好消息,让我高兴了好大一阵。它是1株桦木科的普陀鹅耳枥,嫁接在雷公鹅耳枥上的。今年是第3年,已经开花结果。为什么是大喜讯呢?因为普陀鹅耳枥只分布在普陀山,而且只有1株大树,人称“地球的独生子”,而且特别难繁殖。用嫁接的方法繁殖成功,将会结束地球独生子的历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很大的胜利呢。现在花期已过,一串串果实挂在枝头。人们早已数过,共29串。一种有花植物,只要它开了花结了果,那么繁殖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几株晚稻杨梅让人看了高兴,它们旺盛已极,枝叶浓密,果实累累。这是在舟山新发现的杨梅品种,果实味道特别甜,适合做罐头,只是在舟山就推广了5000亩。它们在舟山长在很高的山上,树冠很大,树型很美,不但是优良的果树,而且是优良的绿化树种。梅属于蔷薇科植物,大部分果实甜中有酸,特甜的杨梅当然受欢迎。

  离开定海,我们来到普陀。这里是舟山市的一个区。普陀是我国4大佛教名山之一,寺庙很多。在普陀最高的佛顶山上,著名的慧积寺外,我们看到了矗立在山坡上的被称为“地球独生子”的那株老鹅耳枥。整个地球上,普陀鹅耳枥只剩下这么1株。为了研究它,我国的专家教授们做了长期的努力。第一位,我国植物学界的老前辈钟观光先生,1930年在普陀山采集到它的标本;第二位,植物学界老前辈郑万钧先生,1932年给它定名普陀鹅耳枥;第三位,卢小根高级工程师,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上个世纪80年代调查舟山古树名木时,只找到这么一株普陀鹅耳枥。“地球独生子”就是从此叫出来的。也从此,“地球独生子”被列入濒危物种。可喜的是,卢小根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让这株老树有了后代。

  这株普陀鹅耳枥并不高大雄伟,但却很奇特。它的树干不是一根而是两根,一根主干,一根侧干。主干胸径63.7厘米,侧干胸径35.3厘米,两干相加,胸径将近1米。由于它有两根树干,当地人叫它“夫妻树”。据估计,这株老树树龄至少在200岁以上,进入老年阶段;可是,它还在开花结果。

  为什么濒危到只剩一株?为什么它又开花又结果,却不能繁殖后代?科技人员研究了两年,发现了四个问题:

  第一,萌发力极低。普陀山上找不到一株由萌芽长大的幼树。无论是这株老树或新栽的幼树,三年以上的枝条上,很少有不定芽发出的新枝。他们把一条三年生的侧枝剪断,一年之后不但没有发新枝,连保留的那段也干枯了。

  第二,普陀鹅耳枥的雄花比雌花早开5-7天,两种花相遇只有9天。雌花正盛时,雄花盛期已过。遇上阴雨天,花粉又不能扩散。

  第三,在室内进行花粉发芽试验,发芽率只有3.4-29%;而且,7-12天,之后,发芽力全部丧失。

  第四,种子的饱满率只有15.2%,果壳又厚,只有2%多一点的种子可以发芽。

  人们用了各种办法对普陀鹅耳枥进行繁殖,只有嫁接育苗成效最好。用这种办法,已经在佛顶山上造出了一小片人工林。在定海和杭州以及外地的植物园,也保存下来几百株。

  在这株普陀鹅耳枥周围的伴生树种,也很有趣。例如,一株高大的普陀樟,也是普陀特有树种,在普陀山上虽是零零散散,却分布很广。它的学名原是日本学者定的,后来中国学者把它并入天竺桂,属国家3级保护植物。一株高大的日本山茶花,也是双干,高处又不断地分成双杈,有特点。还有一株老龄的沙朴。朴是榆科植物,我国约有20种。它们给我的印象是生命力非常顽强,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能够生活下来。在普陀鹅耳枥的身旁,则分布着一些矮竹。

  在山林中,我们看到了两株舟山新木姜子。它们顶部叶片上生长着金黄色柔毛,远看是一片金黄色的佛光。它们适应性强,不怕土壤瘠薄,不怕大风吹刮。它们干形通直,材质优良,纹理细腻,可以做高档家具。

  慧积寺周围院墙外,有一层厚厚的绿色围墙,那是一大圈天然蚊母林。蚊母树是金缕梅科植物,天然分布在我国和日本。我几乎跑遍全国自然保护区,但天然蚊母林只看到这一块。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说这种蚊母树是抵抗污染能力最强的树种之一。它枝叶茂密,叶面粗糙,能够把空气中的灰尘和有毒气体吸附过来。这块林子据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一般为常绿小乔木的蚊母树,在这里已经长成大树,胸径几十厘米的不在少数。这样的蚊母林在国内是罕见的。

  走下佛顶山,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片枫香林和一片香樟林。枫香是金缕梅科大树,叶子多角像枫,所以人们又叫它枫树,而严格讲,枫树被分类学家划入了槭树科。枫香的叶子是3角的,枫树的叶子角多些,常见的有5角枫、8角枫等等。秋天到了,枫树和枫香树的叶子都会变红的。在南方的自然保护区里,我看到的枫香大树不止一株,它们的高度都在40-50米之间,也看到过满身红叶的枫香,那可真赛过所有的红叶树,但都是单株的;成片的林子,在普陀第一次看见。这片林子实在漂亮,当时是夏天,枫香的3角形叶子翠绿绿的,很喜人的。枫香的木材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就是它剌成薄板就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香樟林也好看。香樟就是樟树,因为它的木材有香味,所以有人叫它香樟。你大概会问:“难道还有臭樟?”不错,真的有一种树叫臭樟。它也是樟科树种,叶子比樟树大一点,分布在南方各地。实际上,它只是不香,却并不臭。它的用途和香樟一样。高大的樟树,我也实在见过不少,但也都是单株的,没想到在普陀看到了成片的香樟林。在我看来,这片香樟林很美。美在哪里?美在大部分香樟干枝形状都是弯弯曲曲,越往高处,弯曲的程度越大。一株干枝弯曲的大树就很美了,一片大树都是弯弯曲曲,这种群体美当然是更美的了。从用材的角度看,弯曲是不好的;而从美学的角度看,它们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那些曲曲弯弯的香樟,如蟒如龙,在空中飞舞,除了大自然,谁能够造出这种奇特的美景来?

  普陀山的大树,著名的还有漆树科的黄连木,百年以上的有155株。最老的600岁,胸径1米以上。它们全身含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提取香精;种子榨油,供工业用也可以食用;嫩枝有香味,克制“黄连叶茶”;树皮、叶、果都含单宁,可以提取栲胶。它的木材黄色,坚硬细致而又耐久,用途较广。我看到,一株好大的黄连木被风吹倒,由西向东躺在路边。人们在它的根部培了好多土,把根保护起来;又用一块石条把它的一根大枝顶起,不让它着地。于是,这株躺倒的老树仍旧旺盛地活了下来。好像是一种巧合,在路的对面,一株弯着腰的老香樟,把它的树冠伸了过来,同黄连木的树冠连在了一起,构成了一副十分奇特的景观。这样高龄的两株大树的树冠连在一起的情况,在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普陀第一大树是一株千年古樟,它生活在一座古庙里。显然,它的树龄比古庙要老;

  就是说,先有古樟,后有古庙。在建造庙宇的时候,古樟被保留下来了。人们在古樟的周围砌起了一个方形的护圈。这株千年古樟名不虚传,胸径1.98米,树高19米。在3米高处,它分出了3条大枝和两条中枝。如今,就是中枝的直径也将近1米,大枝直径当然在1米以上了。说它是“普陀第一大树”那是千真万确的。

  我最后看到的珍稀植物,是一株普陀特有的全缘叶冬青。冬青科植物在地球上有400种以上,我国也有120多种。普陀这种冬青同一般冬青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叶子:它的叶子是没有缺口的,所以叫全缘,而一般冬青的叶子是有缺口的。这一株是普陀山上最大的冬青树,树龄在400岁上下,胸径70厘米,树高12米。

  海岛植物园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而难忘的。

  九龙山:一座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一次终生难忘的攀登在浙江西南部遂昌县境内,有一座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你站在高处向四外望,就会看到在保护区范围内,真的像是有九条龙卧在大地上。它们不是黑龙,也不是白龙,而是盖满山川的绿龙。包括8个学科的48位专家在这里考察的结果,一致宣布:九龙山是一个巨大的生屋基因库。于是,在这里划定了一个3万亩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它的高等植物有1300多种,将近全省植物的一半;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6种,占全省的55%。当然,我们不去说它的几百种动物了。

  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琚金水,浙江林学院毕业生,一位三十几岁的青年人,是我的向导,又是我的老师,同我一起上山。我们在山林中看到的第一个珍稀树种,叫做九龙山榧。它是红豆杉科植物,在九龙山只发现4株。这一株榧树已是老态龙钟,主干和枝条上全部挂满了苔藓,它的本来面目倒看不清了。同一般榧树相比,它的针叶稍长也较柔软,针叶背面的气孔带不是黄色,而是淡黄或灰绿色。复旦大学和北京植物所的专家都来现场考察过,也同日本专家研究过标本,但还是没有肯定它是不是一个新种。老榧树头顶已秃,但高处仍在发着新枝,人们只能从它那细细的针叶看出它是榧树来。

  很快,我们就开始爬一面很大的山坡,大汗一身一身地流。忽然,山林中出现一种很高的大树,让我高兴,小琚说那是野核桃。它们有20-30米高。这样高大的野核桃树是比较少见的。野核桃的果实同一般核桃样子相差不多,只是壳厚、仁小。提起野核桃,我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几次看到,特别是新疆有一处专门的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但我国核桃的祖先到底是谁个,起源于哪里,目前好象看法并不一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看到过的野核桃,都不是人工栽培,而是天然分布的,因为人们不会把核桃栽到高高的山上去。

  不久,一小片高大美丽的香果树在林中出现。最初看到4株,接着就看到7-8株,然后就更多。它们是茜草科的落叶大乔木,高几十米。它们的故乡就在我国的南方。它们的花很美,金黄色的大花,下有白色的萼片托起。花瓣谢了,果实长大了,萼片还不凋谢,托着果实。果实也美,样子像纺锤,红色的。裂开后,有很多小小的带翅的种子。因为它们比较稀有,所以珍贵,早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它们是很好的观赏树种,木材也是上等的,洁白细腻。在南方的保护区,我几次看到香果树,但这样成片的香果树,只在九龙山看到这一次。

  紧接着,一株高大的钟萼木让人更加高兴。它的故乡也在我国。也有人叫它伯乐树。它的数量更加稀少也更加珍贵,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九龙山上钟萼木有一定的数量,但都散生在山林中,见到一株也并不容易。它们的花序长70-80厘米,春天开满了粉红色(淡黄色)的花朵。有趣的是花瓣外面包着的萼片,样子竟然像一口口小钟,钟萼木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果实和种子都是红色的。钟萼木的材质也是很优良的,相当坚韧,做建筑材料和家具都是上等。

  我们爬上爬下,一会儿进入一小片灌木林。灌木林的最大特点就是树木很矮又很密,人在里面走要弯着腰。当然又是大汗横流。这种灌木林我走多了,只是多流些汗我不怕,弯腰倒是实在不怎么好受……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一条山脊上,才松了一口气。说真的,在这以前,爬山的路还没有让我感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向前,情况不同了。

  我们在山脊上走了不远,就向左爬上了一面山坡,又向下进入了一条阴湿的沟谷。呀,我首先看到一株高大的浙江柿。浙江柿一般高15米上下,九龙山的这株却在20-25米之间,高得出奇。浙江柿属于柿树科植物,这一科植物有450种,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我国有40种。果实有丰富营养的中国柿和日本柿,早已传入欧洲。柿树科不但有好吃的果实,而且有人称乌木的上等木材。浙江柿果实小、核多,但木材极好。

  沟谷中另一株更大的树,高30米以上,是著名的鹅掌楸。鹅掌楸是木兰科大树,故乡就在华东,当然包括九龙山在内。鹅掌楸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主要是它的叶片形状奇特,像我国清代的马褂,所以有人叫它马褂木。你想,一株大树,在空中展现着上千上万张绿色的小马褂,那景观不是很奇特吗?它的花也美,黄绿色的,很大,5月开放。人们告诉我,九龙山鹅掌楸的特点,一是有成片的分布,这种情况不多见;一是有很多大树,最大的胸径在两米以上,就更不多见。江苏植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跑到九龙山来,目的之一就是要看一看鹅掌楸,数一数它们的数目。

  在欣赏鹅掌楸之后,山势险要,根本无路,只有四肢着地,向前爬行,就跟我们的祖先猿猴一样。这样情况,叫做返祖现象。无论往高处走,还是平行,都得爬。空手爬不行,要抓住树干,或者露出地面的树根,连小灌木也可以抓;抓住它们我才能爬得了,不然脚下都是素石块,一下子就把我滑到沟底去了。

  我们又爬到一条山脊上,然后就在一面大坡上横着向前爬。大坡很陡,又很滑,只长着一些蕨类和苔藓。出乎意料的是,陡坡上竟然钻出了两株嫩绿的小苗,一株白豆杉。一株南方铁杉。白豆杉是灌木,南方铁杉是乔木,都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植物。九龙山也是它们的故乡之一。它们都是针叶树,要有阔叶树给它们遮阴,才能够长得起来。这面陡坡正是在高大的阔叶树的树阴下,全年都没有阳光照进来,所以怕阳光的小针叶树就长起来了。这两株小苗苗,让我高兴了好大一阵。

  爬完这面陡坡,我们爬进了一条更阴湿的沟谷。首先看到两株高大的香果树。胸径都有几十厘米,高度在30米上下,一在沟左,一在沟右,相距不远。沟左的那一株身上爬着一条大藤。还有一株大树,几乎和香果树一般高大,小琚告诉我,它是香椿。香椿的故乡也在中国,而且南北方都有分布。北京房山就有香椿的天然林,而且有一些大香椿树。跟著名的“中国桃花心木”同属楝科大树,而且木材花纹极美,红红的如同彩云一般,坚实,细致,不翘不裂,不怕湿。所以,浙江的专家说,香椿也是桃花心木。

  在香椿上面,又是一株高大的香果树。它足有40米高,浑身上下披满着绿苔。小琚说,它是九龙山香果树最大的一株。我想,我今天在九龙山上看到的所有大树,怕是数它最大了吧。后来我在好几个保护区看到香果树,都比它小些。我查工具书,也说它的高度约30米。就是说,九龙山连香树的高度,大大超过了书本的记载。

  但是,高处出现了一株更大的树,就真的比香果树还大。我第一眼看到它就高声喊道:“啊,那不是银杏吗?”小琚对我说,那是连香树。我为什么把连香树误认为银杏?因为我见过一些古老的银杏,常常是子子孙孙一大群围在它的周围。这株连香树也是这样,它周围的小树竟有40多根,成群结队呢。这株老连香树高度在40米以上,胸径两米多。它是九龙山第一大树王,比那株香果树威武得多。连香树的故乡也在中国。人们给它单独立了一科,就是连香树科,但这一科只有它一种树。

  有趣的是,一株碗口粗的猕猴桃爬上了这株大树王,而且爬到了树顶。人们在繁殖连香树的时候,要到高处采种,猕猴桃出了力:连香树没法爬,猕猴桃是好爬的;人们爬上猕猴桃去采连香树的种子。

  继续向西,又入一谷,这里又矗立着一株高35米的大连香树。同银杏一样,连香树也是雌雄异株,这株是雌性,东面那株大的是雄性。它们相距不远,却无法实现授粉。所以,它们的种子都是不饱满的,没办法用来繁殖。后来,人们用压条法试验成功,才解决了繁殖问题。

  这时候,我回头下望,好陡好陡的陡坡呦,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爬上来的。只是在这时候,我才感到完全脱离了险境,心情平静了下来。我要说,在20年的野外考察当中,这样的四肢着地爬过危险地段的事,不只一次,而是很多次,九龙山这次不过是爬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约有两个小时吧。

  后来,我还看到了很多,但最值得给小读者们说一说的,是九龙山上最大的一株香椿,它竟有40米高,胸径90厘米。一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我看到的香椿当中,它是最大的一株了。它是我心目中的香椿王。

  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最大的古树和大树王国在杭州西面的临安县境内的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十分有名的古树和大树的王国。你会问,有西天目山,是不是还有东天目山呢?对的,在西天目山的东面,真有一座东天目山;因为山上的植被已经遭到很大破坏,没有保护的价值,所以没有划作保护区。你还会问,为什么叫天目山呢?因为这两座山的顶部,都有一个圆形的泉眼,终年有水,从不干涸,所以,人们说它们像是天的两只眼睛。

  这座大树王国的面积只有1.5万亩,植物却高达200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植物有35种。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记载的药物1184种。在动物方面,受到国家保护的有32种。对林下昆虫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了700多个新种。西天目山实在是一座面积不大内容却极丰富的物种宝库。让人更惊讶的是,对保护区内进行有毒气体测定的结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25倍,低于杭州西湖的40-50倍。

  跟普陀一样,西天目山也有“地球独生子”,而且不止一个,是两个。这里的第一个“地球独生子”叫做天目铁木。它就矗立在公路边的一个山坡上。高7-8米。本来要高得多,前些年一场大风,把它的树冠吹断了。你会问,既然说它是铁木,为什么又被风吹断?这种情况说明,风的力量太大了。发现和采集标本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时间是1925年;两年之后,另一位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鉴定并发表了这个新种,给桦木科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有两个消息让人高兴:一个是,在发现这个“地球独生子”几十年之后,人们在对面的那座山上,又找到4株天目铁木。这样,天目铁木就有了5株,也还是十分稀有和珍贵的。另一个消息是,天目铁木的繁殖已经成功。天目铁木的数量为什么这样稀少?主要是它的种子太瘪不发芽。所以,用它的种子繁殖是不行的。后来采用枝条扦插的办法,成功了。用这种办法,已经繁殖出成百成千的天目铁木了。最早繁殖的天目铁木,已经有7-8米高了。呀,“地球独生子”已经是有了一个家庭,并且子子孙的第一大群了。

  天目山的第二个“地球独生子”,是槭树科的羊角槭。在全中国和全世界,只有这一株。人们在天目山上找了好多年,没有找到第二株。槭树科植物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主要是它们的叶子形态很美,秋天变成鲜艳的红色。西天目山保护区内有槭树科植物20多种,叶子都是很美的,那羊角槭不但叶子美,果实更有特殊的美。它们的小枝是淡紫色的,花儿是绿色的。果实成熟后裂开,竟然像羊的两只角。

  西天目山最著名的大树群落是大柳杉。人们统计过,这里共有大柳杉1300多株,胸径1米以上的有1300多株。这可是一个罕见的惊人数字。而且,胸径两米以上的竟有19株。胸径两米的大树有一株就很不容易了,19株胸径两米的大柳杉真给西天目山增加了无比的光彩。在我走过的自然保护区中,这种情况我只在西天目山看到过。在这里,1500年的柳杉天然林里的大树,虽然非常高大雄伟,像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却又都显得十分年轻英俊,看不出一点儿老相。

  天目山大柳杉哪一株最大?主人领我们看一株大柳杉,树高竟然50多米,胸径2.1米。人们算过,它的材积量在71立方米,可以造2000平方米的房子。说它是天目山的柳杉王,我看不会错。这里保护区的人们也是这样看的。但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却不这样看,他跑到天目山来,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见到一株很大的柳杉,就封为“大树王”。这株大树王我们也看到了,它的胸径2.75米,够雄伟的,但树高却只有20几米,材积量只有49.72立方米。就是说,在三项可比的指标中,乾隆封的“大树王”有两项是远远落后的。皇帝难道就可以瞎封一气吗?不知道当时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没有。

  大柳杉虽多,也要加强保护,不然也会出事的。乾隆封的这株大树王,在1948年死去。不是它年老,不是它有病,更不是雷击……不知是哪一年,有人传出一个荒诞的信息,说天目山大树王的皮可以治病,于是很多人就来剥它的皮。主干上的皮剥光了,大树王也就无病而死了。这样的事绝对不能再发生了。我们当然不能怨乾隆,只能说我们的文化素质太低。

  另一株大柳杉也是死在人为破坏。它的残骸站立在路边,本来40多米高的大树,我们看到的是只剩的下烧焦了的5米。它像是在哪里哭泣。1983年8月24日,有人路过这里,随手向树洞里扔了一个烟头,于是着起火来。火由里向外烧,大柳杉变成了一根大红蜡烛。许多人来救火,从小溪边到大树下踩出了一条路,救了一天,也没有把大柳杉救活。

  在这株大柳杉的残骸旁,人们立了一块很大的说明牌,记载着这株大柳杉死亡的经过,让大家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在我看来,这个办法很好。一株这样的大树,树龄在千年上下,是活文物,是国宝。死掉一株,地球上就少了一株……我们当然应该但用这个事例来教育大家。

  海拔越高的地方,柳杉越是高大。在一片柳杉林中,我们在它的空隙里看到了许多的紫楠。向导告诉我们,这一片柳杉林正在发生着有趣的变化。林子的下面,铺垫着厚厚的枯枝落叶层,柳杉的种子比较轻,没有办法接触到地面,没有足够的水分,也就不能发芽;紫楠的种子比较重,容易穿过枯枝落叶层到达地面,有了水分这个条件,所以它们繁殖起来就比较快。这样,可以预料,比如500年后,老柳杉一旦走到生命的尽头,它们又没有后代,那么这一片林子的主角将是紫楠。本来,如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