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体制内主流媒体:需要和猎物商量的猎人

  王开岭

  1

  两年前,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你现在做媒体,但身份和事务又多元化,包含作家、电视新闻人、公共知识分子等,我有个疑问,以你的精神背景和价值立场,似乎很难和体制内主流媒体发生关系……

  我明白他在说什么。这个疑问,代表了许多朋友和读者的好奇,或者说直觉上的担心。我的解释大致是:我厌倦了书斋里的表达,尝试着突围,想做些深入和具体的社会介入,做个有“技术”含量的思考者,做个有“行动”品质的意见者。新闻媒体,无疑是最佳平台,虽然在中国当下,新闻理想,恐怕是所有职业理想中最受委屈的一种,但对近距离和零距离观察体制内情,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我还断续表达了这样的体会:

  关注当代中国和诉求变革,须学会从细节上观察,从微观上努力。对公共事件、社会矛盾和民生焦点,须注重个案还原、真相调查和数据积累,从技术上解析旧的制度设计,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新路径……这非常需要学者兼做记者的事、记者兼做学者的事。新闻界和知识界,两种资源的结合和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时代言论的命题质量、精准度、号召力和致用性。这一点,确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那时候,新闻界和思想界的事,基本上由文学界自告奋勇承包了,新闻职业化远未形成,有个显著例子,即“报告文学”的繁荣,其实它是以文学之力完成了记者任务,相当于如今的深度新闻调查和研究型纪录片。但时至今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领域之繁密性,需要越来越专业的介入,像九十年代那种杂文精神的泛批判、文人化的抒情和喻指、学院派的纯思辩、托梦于大制度的全景式幻想,皆显务虚和柔弱。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了最佳出场时机。我们的工具箱里,最缺的恐怕是技术理性和实践设计,我们的队伍中,最缺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费孝通那类田野学人和行动主义者。“制度”不是一组政治虚数和幻灯片,而是一座有无数构件和程序的实体,变革需动脑,但更需动手。机械师式的动手,尤其现在,似乎更急需动手。很多响亮的声音,或许具备思想品质,但未必有行动品质,因为它不提供方法和路径,只追求批判的语言成绩。当今知识界,“动脑”与“动手”往往是分离的,立场分离、资源分离、阵营分离甚至怀揣敌意,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旧习和成见。近年来,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发达,精英主唱的启蒙时代已结束,公众认知和民间思考的水准已相当高,对于宏观的社会远景,大家都清楚应如何、是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办”和“我怎么办”,在于对当下社会路径的判断和个体人生方案的选择,即如何“动手”?社会如何动手、个人如何动手。

  采访中,我还被问到:在为主流媒体服务的同时,你不担心自己变保守、甚至被它的价值观同化吗?

  庆幸的是,在我身上,尚未看出此迹象,这并非“出於泥而不染”,原因有二:一是我区分了个体意见和公共传播、自由写作和职业表达,两个系统相对独立,保持安全距离。二是央视是个庞大系统,各单元都有自己的定位,都强调差异性竞争,并无所谓的统一价值观,多数情况下,它遵循的是传播规律和专业准则,因为它要对收视率负责。比如日常选题,领导并不指令你必须“做什么”,其职责体现在出口即审片上,乃后置性的,或者说它更强调“不做什么”,这个“不做”的标准,可能来自外力,也可能来自专业。

  至于“保守”,若它的对立面是“激进”的话,我的体会是:你对中国社会了解越多,沉潜越深,愿意承担的责任越大,越会自觉地选择“保守”,因为你会真诚地考虑如何改革收益降低成本。

  总之,从写作者到媒体人,有必然,也有偶然。“必然”即以上所说,“偶然”是恰逢受邀。2003年“非典”之际,央视新闻评论部成立新闻频道,要做一档有纪录片品质的新闻栏目,由于深夜播出,选题空间和自由度相对大,在一番犹豫和考察后,我接受了邀请,担任栏目指导。

  2

  很多朋友对我说,近年来,几乎不看电视新闻了,尤其央视等主流媒体。我理解这种反应,作为新闻意义的媒体,中国电视的成绩太不尽人意,比纸媒逊色不少,若没电视剧和娱乐撑着,恐怕电视机卖不过收音机,更甭比电脑了。其实这是好事,说明在信息获取上,人们对传统媒介的依附性消失了,如此,亦将刺激和倒逼传统媒体的思变与开放,尤其官媒将不得不面对市场叫板,从政治化向专业化靠拢。

  “体制内主流媒体”,这是个中国特色的说法,是个被默认的不规则概念,通常指新华社、央视央广和《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但无论电视还是纸媒,它们的当下生态都差不多,皆秉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法,此两端即政治功能和媒体属性。这是被规定的境遇,也是被认可的策略。对于我曾介入并了解的央视新闻,我有一个比喻,“需要和猎物商量的猎人”,其实,该说法同样适用于其它主流媒体。

  央视频道和单元众多,体系庞大,结构复杂,且充满周期性变数,整体上谈它不靠谱。我下面说的不是全台资源,不包括娱乐体育影视科教等,仅指新闻频道,特指它未改直播前的栏目状态,即由《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新闻1+1》《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纪事》等组合的那个晚间状态。该周期的始末标志为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也是至今有持续影响力的一个周期。

  大凡主流媒体,其话语系统都有个特点,即语言的雕饰功夫和装修能力极强,当然属于无奈。它们中从不乏优秀和良知之人,可惜的是,其大量光阴、智力和才华被“拿捏”“分寸”“火候”“平衡”“谴词造句”这些工序给消耗掉了,这是个悲剧,但是个值得同情甚至尊重的悲剧。你若用心看,它呼之欲出的东西,和那些最尖锐的报刊声音或民间立场近乎同质,但粗一搭眼,你就会怪它,怪它为何糖衣?为何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为何不将军只拱卒?其实它尽力了,甚至是拉了满弓的,但由于瞄准时间过长而泻了力,它要瞄了再瞄才行,因为它要对事实、方向、观点、预后、舆论引导等“高度负责”。若把批评型报道比作打猎,央视属于那种通常需要与猎物商量和谈判的猎人,虽然它的战利品中以小动物居多,但你若见一只滴血的老虎,仔细勘察,其身上多有CCTV的箭头,但并非要害部位。我告诉你,那就是它心目中的十环,其目标就是使之负伤而非致命。难道负伤没意义吗?

  遗憾虽有,但从传播角度,它的受众广啊,承接面和受力范围大啊,且它影响的是最普泛的大众和基层权力领域,并非知识精英,这个层面的人很少看电视了。一个农民或乡镇长或某局长,他可能不看《南方周末》,但他会消费央视或人民日报,习惯了啊,公费订的啊,公家言论啊,看了他就会想,原来这个事人家是这么认为的,无形中即接受了一份价值观。这个作用力非常大,因为来自他依赖、信任或者说习惯于服从的媒体,双方是对称和衔接的,型号匹配,渊源深厚。众所周知,主流媒体常被习惯认为其观点是权力支持的,是政策的助手,所以体制内的受众接受起来,即少许多犹疑和顾虑,就像从前惯于从“两报一刊”获取权威信息一样。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上看,该功效非常大。

  在中国,政府职能履行得如何,只须看看媒体前聚集了多少上访者,只须看看有多少信任票投进了媒体票箱,虽然该箱子是纸糊的,四下漏风。(在媒体自己尚未被《新闻法》正式确认、本身权利尚无保障的背景下,反而被民间赋予了权力色彩和诉讼功能,这有点荒谬,但确是现实。)百姓喊冤何以投奔媒体?因为公权力欠账太多,司法欠账太多!而法律恰恰是生存安全的第一盾牌和掩体,一个人唯信任法律才会有安全感,指望媒体恰恰说明安全感丧失。央视东门外,每天堆满了举状纸的人,大凡在台址外办公的栏目组,几乎没有敢公示地址的,否则就会成为接访处。在全国媒体中,央视恐怕是最吸引上访者的地点,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其舆论监督力度(这甚至是其弱项),而是在民间印象中,它和权力有衔接,有一种对口关系,有立竿见影的传声功能和垂直干预效果。就像我们遇到棘手的麻烦,未必找最信赖、最正派的朋友,而是找有关系有路子、能递上话的神通广大者,何况当事人想解决的不是所有人的问题,而仅是自己的问题。这种解决有限问题的能力,恰恰是主流媒体的天赋。

  在传播效用上,体制内主流媒体对行政的影响力,为其他媒体所不具备。这一点,仅从近期曝光的河南“双汇”瘦肉精、首都机场高速违规收费、广西来宾传销等事件上,即可见一斑。其实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多经媒体披露和网络盛传,但悬而未决,而央视一次触击,就立竿见影,换来地方政府的“紧急行动”。逻辑很简单:权力感应,政治回声。这虽是个让人愤怒的逻辑,但节目播出的实效又是积极的,符合社会期待。在新闻操作上,它们被央视曝光,全是各栏目的自然报题,属自选动作,并无坊间猜测的政治性安排和高层授意云云。

  3

  近两年,网络微博这种被称为“个人媒体”的新事物风靡天下,“围观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人人雀跃,人人欢呼,尤其在它打了几次漂亮仗后,前景一望无际,一片光的海洋,我也有点晕眩。但很快,我发现了新的事实:“真要围住一个东西,不让它逃走,须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才行。蚍蜉撼树,靠的是人海战术。而网络社会的特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焦一个,忽略无数……对铺天盖地的虫害,围观只相当于生物防治,且每次都要牺牲几只带头的螳螂。”“在民意不能自动生成权力的时代,再人山人海的围观,也只实现效应而非效益,它须惊动权力、招来权力目光、引起权力焦虑才奏效……而它更大的作用,很可能在于联络和互动,在于彼此激励、增强信心、传递会意。”(以上为我两条微博发言)

  我个人以为,围观改变不了中国,社会情绪的一致很说明问题,但并不直接修改什么,相对实体政治的坚固和磐重,它显得过于乐观和务虚了。再强烈的网络效应,也只是属于意见、声音、姿态的范畴,属于系统内繁殖,它并不具备直接和外化的行动品质,而对于其间接性,我们并不陌生,民意储备早就完成了。缺的还是路径,民意合法进入体制并上升至权力的路径。而且,关键在于如何取得体制信任,双方都要有诚意,都要不计前嫌,学习妥协,给对方以安全感。

  所以,网络时代虽转移了我们对主流媒体的注意力,但它的进步与否仍很关键,它毕竟占据了相当大的受众份额,更重要的是它对体制和体制相关人群的影响力及其符号性,远非网络可及。我常对自己和别人说,不要嫌弃它,至于它特殊气候下的糟糕表现,你完全可视为无效传播和形式主义。体制内媒体不进步,网络再怎么自由,南方报业再怎么奋勇,我都乐观不起来。共识和卓见不能圈在沙龙里,不能只搞自我复制和近亲繁殖,要推动体制,即要打交道,搀扶也好,安轮子也好,肩扛背挑轿抬都行。而泾渭分明和老死不相往来,或搞空谷足音,立场上很决绝,道德上很清白,但失去了作用于对方的机会,是决裂的意义大还是合作的意义大?要改变一个人,总不能连理都不理吧?除非你不想改变,只盼这个人消失。社会进程是合力的结果,是四面八方交汇和平衡的结果,是左派、右派、保守派、激进派、自由派、中间派共同化合反应的结果,当然更取决于它们的比例。我推崇并尊重这种合力的阵容,希望它比例合理。

  有时看网上发言,我纳闷为何连我欣赏的一些央视节目都遭羞辱,是期待太高?或怒其鲍肆出身、恶屋及乌?像曾经的《新闻调查》《社会记录》《新闻1+1》等栏目,我觉得它们已呈现较纯粹的媒体特征了,自选动作远大于规定动作,且以批评性报道为主,传统的宣传功能已大大弱化被媒体本能、职业理想和荣誉感、被内外部的竞争。当然,和一些纸媒相比,它的选题空间和话语权还是拘谨的,风吹草动,都会造成它的紧缩和动作僵硬,这也是常被民间诟为“失明”的原因。尽管如此,近年来的重大焦点和热点,比如黑煤窑和矿难、汶川大地震、华南虎事件、许霆案、三鹿奶粉事件、楼歪歪事件、开胸验肺事件、王帅事件、孙伟铭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邓玉娇事件、唐福珍事件、李庄事件……它都没有缺席,甚至贡献了较扎实的事实部分,从而给民议、网评和政策思考提供了素材和起点。

  无疑,这个时代对“声音”符号的渴望和消费需求是极旺盛的,总希望你能把意见以最清晰、饱满、露骨甚至刺激性方式抛出来,并以此去定性一个媒体的红与黑,去衡量其良心尺寸,我理解这种渴望,也深以为声音的珍贵,但它更适用于有条件的媒体。因为角色和场地不一样。我一直有个观点,即“大事实小言论”,电视不同于纸媒,文章是靠言论取胜的,而电视媒体的重心不在观点和发声,而在于现场部分,你给观众提供充裕的素材、搭建好思考平台和起点就够了,你的“喉结”特征要让位于“眼睛”功能。

  我想,之所以招来民间那么多责怨,也许醉翁之意不在酒吧,你只是精神靶子,民间需要这么一面可以吐痰和掷物的墙,选择你当这个情绪垃圾桶,肯定是有原因的,也许你当之无愧,也许你有点冤,也许个体冤而整体不冤,也许昨天冤而今天不冤,也许初衷冤而事实不冤,在现有环境下,你必须为自己的出身埋单。再说对一个占有最大国家资源的媒体来说,再高的要求,情理上也不过分。

  以上举例,仅指向新闻频道的栏目单元,尤其改直播前的状态。我留意到,民间对央视的诟病,多集中于它的时政报道。坦率说,许多年来,时政报道的话语系统改进很小,叙事逻辑落后,这一点,主流媒体都一样,几乎被格式化了……即便从宣传上讲,也是低效率的。在这样的框架下,连“先进事迹”表彰也报废了,其实,有些“好人好事”作为精神事件和人性闪光,是很珍贵的,尤其道德荒芜的时代,这些萤火虫般的人和事,若得到更自然更本色的解读,换一种目光注视,很有意义。

  4

  媒体的事业空间和理想荣辱,首先取决于大的新闻环境,其次取决于它的管理者团队。在一个职业系统中,良币和劣币总是此起彼伏,互为消长,该比例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就像攥了一副扑克牌,怎么组合,怎么出牌,考验管理者的判断和魄力。有时,良币多了会视为问题,因为它改变了构成。劣币多了也不行,因为一个媒体,它在民间的那点信用、口碑和收视率,要靠良币去积攒。过去有个说法:良币是给下面消费的,劣币是给上面消费的。我认为是个过时的策略,因为即便站在上面看,若不能保证良币的繁衍和足够份额,劣币是花不出去的,这是个捆绑式的销售,劣币是沾良币的光,吃的是良币利息。

  一个媒体,凡好的历史时期,都和管理者的担当与智慧有关,他们在职业理想和体制职能间找到了结合,在积极和保守间找到了平衡点,在个人荣誉和集体使命间找到了并行感。央视新闻的黄金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年《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今是难以超越的标杆。

  大众对电视媒体的兴致,很大程度上投注在主持人身上。其实,对媒体的观察和评价,也可借这个线索,比如白岩松,他可谓央视新闻二十年来最有标志性的人物,从专业角度,我尊重并欣赏这个人,我跟很多年轻的同事说,他做得真不容易,很心累。他有成熟而系统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这很重要。独立的价值观和语言系统,是一个新闻主播最重要的装备,国内大部分主持人都不持有。我觉得在和体制寻找接口与组织有效对话方面,他努力了也尽力了,多数情况下,已把允许的话语能量调到了最大值。他的语言很体现糖衣设计,圆润中有尖锐,防守中有侵略,有时甚至已脱了“衣”,基本裸了,很骨感。正因为这种分寸把握、建设的诚意、口型口吻的稳健和关键词的牢固,使得他的话不带敌意但也不怎么动听,体制和被批评者都能听进去,也给他争取了较大空间。我觉得中国需要这样的角色,这种略显克制的角色,这种圆润而不失锐度的声音。再过些年,等我们走出了很远之后,回过头,我们会清楚这种角色的意义,会把给予先锋和勇士之后的掌声给予它,感谢它的迂回和断后。

  在体制内做一个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很难,会很痛苦,很受伤。只有身在其中才深知这种难。他们身怀良知,三三两两、稀稀拉拉、物以类聚,有时靠个人之力争取一个选题,挽救一段影像、一两句自以为关键的话……从我个人的精神角度,我给了这些同事很高的评价和尊重,我理解他们的忍辱负重和卧薪尝胆。要做事,哪怕是有限和极有限的事。否则,这么大的一个平台就浪费了。

  有一次,我半玩笑地问原《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委屈和悲怆,当你把用尽全力的作品拿到圈外、尤其知识同人那里,却换来满脸不屑的时候?”他明白我的意思,面露苦涩:“是,人家在体制外的表达,已走了十步,你才踩着雷挪了两步,这是怎样的龟兔赛跑啊!”我和他在朋友上有交叉,能想象那种龟兔聚会的情景。龟是永远赛不过兔的,但这个时代,龟占基数,这个庞大的队伍需要导航。所以,兔子率领兔子,乌龟引导乌龟,龟要胜出的不是兔,而是趴着不动或跑得慢的龟,兔也一样,各在自己的系统里。

  要谈理想,更要做阶段性的事情,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季羡林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学者如此,体制内的良币若做到这一点,就不简单了。总之,既然放足时代尚未到来,那就先裹着小脚赶路吧。别放弃,别抛弃,别强迫它和别人比,要鼓励它和自己比。

  选自《天涯》2011年第6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