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节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菜根原文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日月译解

  有修为的君子,处在穷困之境而不忧愁,处在享乐之地而知警惕;遇到豪强权贵毫不畏惧,面对孤苦无依的人却心有不安。

  日月评谭

  孔子说君子有三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心忧天下,安贫乐道,知天达命,是仁,是智;当宴游而惕虑,是不迷失自我,是智;遇权豪而不惧,是道义气节,是勇;对茕独而惊心,是恻隐之心,是仁。君子三德,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集中体现。现一一道来。

  先说仁者不忧。一是君子因仁民爱物而不忧。仁者,爱人也。仁,就是儒家所说的恻隐之心,佛家所说的慈悲之心,基督所说的博爱之心。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他的胸怀仁厚、宽和、悲悯、善良,他不计较细枝末节,不纠缠个人得失。不抱怨,不强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说有忧,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大我,忧苍生,忧道义,而不是忧虑个人进退穷通,从这个意义来说,仁者的内心,安宁、坦荡而无忧。

  二是君子因乐天知命而不忧。对儒家来讲,无论身处贫与贱、富与贵,都应该保持泰然自若、随遇而安、自强不息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实践他的仁义思想,很多时候都处在碰壁的状态,挨饿受冻堪称家常便饭,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但他心态平和,精神达观,宠辱不惊。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是君子因安贫乐道而不忧。君子内心充盈,胸怀道义,能坦然面对生命中的穷愁困顿,不忧不惧。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能在逆境中“穷不失己”,甘之若饴,孔子为此很是感慨:“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一位叫原宪的弟子,他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他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穿着破衣烂衫出来迎接。子贡看到这个样子,颇为瞧不起,问他:“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答道:“无财谓之贫穷,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困窘。我原宪,是贫穷,不是困窘。”子贡听后羞愧地走了,并一辈子为这句错话而感到羞愧。

  西汉扬雄,学者,辞赋家。一生穷困,但不以为意,穷居陋巷,以著书为乐。卢照邻《古意》写扬雄:“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中唐刘禹锡落魄时,并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著《陋室铭》以明心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次说智者不惑。

  “智”,是指通晓天地之道、深谙人生之理。儒家的“智”,一是知己知人,即洞察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二是辨物明理,能明辨善恶、是非、得失、荣辱之理,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三是清明笃定,人生活在一个容易迷惑的世界,容易为名所惑,为利所惑,为情所惑,为声色享乐所迷惑。人若被各种欲望所迷惑,最终会迷失自己。智者,在各种欲望和诱惑面前,能够心明如镜,胸有真宰,如如不动。

  佛家也讲“智”,而且比儒家的“智”更深一层,那就是能够破除我法二执,洞悉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彻悟了生脱死之真理。这种“智”,不是向外学来的,而是向内发掘的,所谓“心内求法”,就是发掘自身的佛性,这佛性就是“智”。当年白居易曾经向一个高僧询问怎样学佛,高僧告知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屑地说:“三岁孩童都知道。”老僧答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在佛家看来,真正的“智”不仅仅是读经明理,更要修行证悟。修行需要戒、定、慧。戒是止恶修善,定者息缘静虑,慧是破惑证真。这“慧”便是“智”。也即:通达事理,决断疑念,观照真理,断除妄惑。

  孔子说“智者不惑”,不惑才可称作“智”。《论语,颜渊》中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在佛教看来,“惑”就是迷乱颠倒,贪嗔痴慢疑五毒纠结。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夫妻好的时候似胶投漆不分彼此,恨不得融为一体,一旦发生矛盾,怨嗔忌恨目眦欲裂,恨不得对方立刻去死。这就是典型的迷惑颠倒。佛经常感叹:“芸芸众生,迷惑颠倒。”正因为迷惑颠倒,众生迷失了本性,一任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纵横决荡,起惑造业,沉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不得解脱。所以,佛劝众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智者不惑,从佛家来讲,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从而产生正知正见正行正觉,超越生死苦海,迈向生命的安详和圆满。

  智者不惑并不专属于圣贤,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智者。当通达的心知己知彼洞察人性自利利他爱人如己的时候,当理智的心在纷繁世相复杂事理中能够审察明辨知行合一的时候,当清明的心拥有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的定力而无所迷惑的时候,就是智者。“智”还体现在认知上。愚者容易钻牛角尖,容易认死理。而智者则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获得与原来完全不同的认知,走出死胡同,进入天宽地阔的境地,进而消弭痛苦,解除烦恼,这就是不惑。人无端被辱,有的人认为亏大了,针尖对麦芒,结果两败俱伤;有的人认为这是消业障,不以为意,一笑了之,结果岁月静好。

  再说勇者无惧。

  人之勇,不外乎力勇和心勇。力勇是形而下层面的,心勇是形而上层面的。力勇是凭借力气或利器而勇,是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心勇有机智之勇,道义之勇,定静之勇,玄智之勇。机智之勇是凭借谋略、计策、聪明而勇,道义之勇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一种冲天贯地的英雄气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定静之勇是涵养修为,每临大事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玄智之勇是悟得高级智慧而所获之勇,如庄子的齐同生死、禅师的“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都是玄智之勇。

  《庄子》借孔子的话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在水上行进不躲避蛟龙,这是渔父之勇;在陆上行走不怕犀牛老虎,这是猎人之勇;白刃相加,视死如归,这是烈士之勇;懂得拂逆是命运所系,顺遂是时机所由,故遇大难而无所畏惧,坦然面对,这是圣人之勇。其中,渔父猎人之勇是力勇,烈士之勇是道义之勇,而圣人之勇是定静之勇、玄智之勇。

  《荀子,荣辱》谈到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荀子认为,争吃抢喝,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畏众强,眼红得只看到食物,这是狗彘之勇;图谋利益,争夺财物,不肯退让,果断而又狠辣,贪婪而又暴戾,眼红得只看见钱财,这是贾盗之勇;不顾生死而好勇斗狠,这是小人之勇;道义面前,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身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也不改变初衷,宁死而绝不屈服,这是士君子之勇。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和小人之勇皆为力勇,士君子之勇是心勇,是道义之勇。

  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匹夫受了侮辱,一定会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足以被称之为“勇”。真正有大勇者,遇到变故毫不惊慌,无故受辱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胸怀极大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前者是血气之勇,是力勇;后者是道义之勇,定静之勇,是心勇。道义和使命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故能从容定静,视死如归。

  李普士在《禅的故事》中讲了一个故事:日本明治时期,体格强壮的大波先生精于摔跤之道。在私下较量时,老师也不是对手;但在公开比赛时,徒弟也可将之打败。大波于是去求教白隐禅师。白隐开示道:“你的名字叫大波,那么,今晚就在庙中过夜,想象你就是那横扫一切、吞噬一切的狂涛巨浪,你只要坚持做下去,不久就会成为全国最伟大的摔跤家。”大波依言开始打坐,尝试将自己观想成为巨浪。起初,杂念纷飞,想了许多别的事物;但不久之后,他对波浪愈来愈有感应了,夜愈深而波浪愈来愈大。波浪卷走了瓶中的花卉,甚至连佛堂中的佛像也被淹没了。黎明尚未来到,只见海潮腾涌,庙也不见了。到了天明,禅师发现大波仍在打坐,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可以横扫一切了。”这天大波参加摔跤比赛,果然大胜而回。自此以后,全日本没有一个人可以把他打败。这就说明大波在参拜白隐之前,只有力勇,而没有心勇。禅定之后,大波获得心勇、定静之勇和玄智之勇。力勇和心勇结合,所向无敌。

  综上所述,君子之勇,有力勇,更有心勇,所以无所畏惧。一是道义在胸,舍生取义;二是从容淡定,处变不惊;三是达观知命,视死如归。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