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谢姓的远祖是何人

  据《中国四百大姓》一书透露,当代谢姓人口为1010万,为全国第二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6%。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谢姓人口由79万增加至1010万,增长了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人口按13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谢姓的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谢姓人口最多的当推广东、湖南、四川、江西4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40.1%;其次是广西、福建、河南、安徽、湖北5省,集中了谢姓人口的24.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人口的13.7%。全国的谢姓分布以粤东为中心,向西南珠三角地区辐射。华北、东北地区谢姓不多,而西北谢姓则十分罕见。这就是当今谢姓的现状。

  自20世纪末姓氏学研究兴起之后,便有不少学者探讨研究谢姓,不断有新作问世,对谢姓源流、历史、播迁、姓氏文化作了细致梳理,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而学者们的研究也并非题无剩义,因此重新编纂一本谢姓简史,还是有必要的。

  一、谢字的含义

  研究表明,许多姓氏来源并非一支,但大抵皆不出炎、黄二帝之后,再加上少数民族改姓,以及其他姓氏改为别姓,谢姓也不例外。谢姓来源有黄帝说、炎帝说,少数民族改姓说3种。少数民族改姓谢一说没有争议,黄帝说与炎帝说却有很大争议。20世纪末讨论谢姓族源时,因许多家谱都说谢姓始祖为申伯,而申伯系炎帝之后,故学者们多沿炎帝说,但最近二十年来,愈来愈多的谢氏学者主张黄帝说,这是个饶有趣味的现象。

  要了解谢姓,需对“谢”字有个大略的了解。

  谢在古代与射、榭在本为一字,射的本义是引弓射箭,后来演变为姓氏,即现在的谢姓。除此以外,谢字还有谢绝、辞去、凋落、辞别、除去、问候、道歉、感谢、酬谢等意,但都是后来派生出来的。人类在早期为了谋生与抵御野兽,先是使用石块、木棒采集食物,猎取野兽,但是这些工具过于简陋,既不能采集到足够的食物,也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的侵袭,早期的人类不得不改弦更张,另想他法,久而久之,就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出现与火的使用均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弓箭,就可以猎取到更多的野兽,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生活可以大大改善。清代学者段玉裁、朱骏声与当代学者郭沫若、杨树达、罗振玉、陈梦家、唐兰等人均认为谢、射可以通假,谢、射含义相同,由此可证,谢人擅长制造弓箭,这是谢姓的荣耀。

  谢人既发明了弓箭,当然会时时操练射箭,练射箭必须有射台,即中国古老的建筑物楼台亭榭的“榭”。榭是由射衍变而来,射又可写作谢,总之,谢、射、榭3个字在古代同音同义,这也是学者们的一致见解。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群戎装披挂、手持弓箭的谢姓英俊少年,正齐集于榭棚之内,专心致志地等待教练一声令下,便一齐向靶心射箭。

  谢姓的来历和射箭有关,那么谢姓又是谁的裔孙呢?中国人通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固然有道理,但并不确切,我国有56个民族,比如俄罗斯族、回族就不是炎黄子孙。谢姓是汉族,当然属于炎黄子孙,但究竟是黄帝后裔还是炎帝后裔,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因为不管是黄帝说还是炎帝说,都有文献记载可稽,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二、黄帝说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唐朝人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时说:“旧解破四为三,言得姓者十三人耳。今按《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谢姓是这十二姓中任姓的一支。《世本》一书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该书因年代久远,历史上又经过多次兵燹战乱,书籍早已散失无存,我们无从觅得原书,多亏后世学者,将散失的篇章辑为一本,使我们能大致窥见该书的原貌。王谟所辑的《世本氏姓篇》说:“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华、过。”陈其荣增订《世本氏姓篇》也说:“吕,任姓;泉,任姓;华,任姓;祝,任姓;谢,任姓,黄帝之后。”茆津林辑《世本氏姓》:“谢,任姓,黄帝之后。”南宋邓名世、邓椿父子撰写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经崧高》始言周宣王命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先以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以上所引史料均说谢姓为黄帝之后,任姓分别十族,谢姓是其中的一支。谢姓立国很早,据《山海经》记载,谢,最早应在洛阳之西,瞻诸山的谢水一带。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翟文明主编的《中国姓氏地图》的“姓氏肇源图”中,谢姓的发源地标在洛阳。周西伯(文王)向纣王献洛西之地时把罗、庸、密、徽、谢、徐等方国从黄河流域迁移至楚之北,周之南的淮河流域。《诗经崧高》篇透露出周宣王命令召伯虎去谢地营建新的申都城,赏赐给元舅申伯,人们才想起了历史上还有一个谢国,也说明申、谢不同为一个地方。国亡以后谢国的百姓便以国为氏,即姓谢了。清代学者郝懿行在《丽书堂谢氏族谱叙》中也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宋代学者罗泌的《路史》也有相同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三、炎帝说

  不少学者认为谢姓是炎帝后裔。此说始于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谢,姜姓,炎帝之胤。”宋人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称:“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又说:“申,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明代凌迪知撰写的《万姓统谱》也说,谢姓是炎帝之胤。

  谢姓到底是出于黄帝,还是出于炎帝?史籍记载有歧异之处,但双方似乎都有所本。自唐、宋以降,为谢姓族谱作序者或谢姓修族谱自己作序者,大多称谢姓为炎帝之后。如唐代谢肇在《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一文中说:“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北宋苏洵(苏东坡之父)《赠谢氏谱序》说:“粤稽谢氏之先,始出自周宣王元舅申伯,受封于谢。”既说谢姓出自申伯,申伯乃炎帝之后,这就是说谢姓系炎帝之后了。黄庭坚在元祐年间写的《谢氏世谱序》说:“谢氏之来尚矣,周宣王舅姜姓受封于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南宋理学家朱熹为谢氏族谱写的序也说:“谢氏之先,始于炎帝六十三世申伯,佐周中兴,封左王,加太师,继赠谢邑。支子即以邑为氏,是谢氏之鼻祖也。”南宋彭龟年《东山家谱序》说:“谢氏之裔,出于炎帝……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子孙遂以国为氏,宗支繁衍,蔓延藤茂天下。”受了谢肇、苏洵、朱熹、彭龟年等人的影响,明、清以后的谢氏族谱大多把谢姓定为炎帝之后。如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叫沈孟化的官员,为陈留郡(按:应是陈郡)《谢氏宗谱》写的序说:“遐溯其源,历观其谱,考之经史,其所以得姓者,乃炎帝之后,由周申伯与王室至戚,夹辅宣王中兴有大功,封于谢,是以得姓。”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赵从诏的人写的《岩坪谢氏阳明户族谱原序》说:“详查其世系,考勘其故实,乃知谢氏出于炎帝四岳之后,姜姓,伯爵,封于申。申伯以周宣王元舅佐中兴,封为南方诸侯,邑于谢焉,今邓城故谢城其地也。”清代光绪二年(1876)江苏常州《毗陵谢氏宗谱》称:“粤自神农起而姜姓传,申伯封而谢氏出。赫赫者宣王之命,肃肃者召伯之功,其都邑之相近而接壤者为邓州(原注:谢邑在河南邓州)。”清光绪六年(1880)江苏无锡《谢氏宗谱》说:“推申伯之所出,当自炎帝始……谢之得姓实于申,故推之当自申伯始。申伯,姜姓,侯爵,其先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受封于申,国在南阳宛县。周宣王时,以元舅出封于谢,《嵩高》之诗是也。”民国十一年(1922)贵州贵阳《谢氏谍谱》称:“其先姜姓,炎帝之后,任姓之别分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按:夏、商、周为三代)之际,盖以失国,子孙散亡。至周宣王,命申伯为卿,使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其支子孙以邑为姓,此谢氏之本也。”关于谢姓是炎帝后裔的家谱,这里不再征引。总之,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他们都没了解申伯的由来,先封于申,迁都于谢地立的是申国,建的是申的宗庙。

  自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之后,谢姓为炎帝后裔之说多在谢氏谱序中出现,真正用论文或专著形式论述的却不多见,倒是论述谢姓为黄帝后裔的著作却随处可见,这是近几年谢姓研究中的新动向。广东谢汉清先生认为,要研究谢氏源流文化,首先必须先理清申的来由。申伯原是殷商诸侯国孤竹国君的长子公信、三子公达的后代,本姓墨胎氏。周西伯(文王)在世时,兄弟两人因不袭国君位而携家眷投奔到周国。到周国后,因反对伐纣灭商,不食周粟,两人饿死在首阳山,其后代仍在周国。到周夷王时,夷王之子厉王娶墨胎氏女为妃,成为王亲国戚贵族成员。公元前870年,周夷王立南申(今河南南阳宛城区),把亲家大舅封到南申国任国君,三等伯爵国,故称申伯。从此,这族人放弃墨胎氏姓,以封国为姓,入赘于申,为炎帝后裔伯夷之嗣,就是当今申姓的始祖。其次要研究西周的社会制度和宗法制度,才能解开谢氏源流的错宗与乱宗之谜。

  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教授陈连开在《与中国谢氏起源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谢国究竟始于何时,已难考溯。周初分封以同姓为主干,以舅姓为辅翼,同时也封了一些古帝先国如黄帝、炎帝、尧、舜、夏、商之后,构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其舅姓,《国语周语》中载:‘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挚,今河南汝南;畴,又作,今河南鲁山东南。任姓国见于记载,历史最久者盖为薛国,历夏、商、周三代。谢国地近挚、畴,未能确知其为周以前古国,抑或周封,总之,早于申伯封于谢邑。最早的谢氏,出自谢国,是在申伯封谢以前早已存在,原始谢氏,出自黄帝系任姓,无可疑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在《华夏姓氏丛书谢》一书中说:“谢姓出于黄帝,其说由来已久。相传黄帝有子25人,其中的14人都获得了封赏和姓氏。除姬姓二人,巳姓二人外,其余酉、祁、滕、葴、任、荀、僖、姞、儇、依十子皆一人一姓,又有十一子不得姓。按照今天的说法,12姓就是从黄帝部落分出的12个胞族。根据《世本》所记载,这12个姓又分化为101个属地、510个氏,属地即占据的方国地盘,氏即方国中的大贵族。而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属任姓十属地十三氏之一,亦即从黄帝部落中再度分化出来的小方国。”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钱林书认为:“谢为古国,且是黄帝之后。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氏姓篇》就载曰:‘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唐孔颖达《左传正义》隐公十一年)。孔颖达并曰:‘言此十国,皆任姓也。罗泌《路史国名记》谓:’谢,伯爵……‘其国何时所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从《世本》所载十国看,薛、过为夏之诸侯国,祝为武王所封,章也封在周初,其余六国不详,但可推知也不会迟于周初。谢之立国,可能较早,或在夏时已经存在,所以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中谓谢国曰:’三代之际以微不见‘(见《欧阳修全集》卷二十六)三代者,夏商周也。因其国微小,故不见记载。其后古史多记,后人常以谢为古国。其国西周之初尚存,西汉毛苌曰:’谢,周之南国也即其证。是后已不可考,也许不久即绝。从此其地称谢邑。”(见《古谢国在今南阳考》一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江浙在《谢氏起源考》一文中说:“史载周族人是黄帝之后,黄帝是帝俊所生。帝俊之‘俊’,据吴其昌所撰《殷先公先之三续考》一文考证,是一个鸟体的象形字,其鸟头与鸟喙之形,尤其显著。具有‘人面鸟身’。‘人面鸟喙’等大量鸟图腾的性质和特征的原始先人只有大费一人,因而帝俊只能是大费的代称。大费的故地在曲阜,而黄帝生于寿丘,其地也在曲阜。‘嬴’字构形是鸟与熊的合文,而黄帝也具有熊图腾的部分特征,所有这些都可证明黄帝是大费的后裔。与此相联系,周族也就是大费族人的后裔。黄帝与周族都是姬姓,其字是由熊的足迹演变而成,由此也足以说明黄帝及其后裔之周人都是大费嬴姓的后人。这样,姬姓和任姓之谢的本祖是大费,其人本姓为嬴,则事出有因。”此一论点别开生面,从黄帝、周人是大费之后,黄帝之子有任姓,任姓又析出谢姓,从而论证出谢姓又是黄帝之后。

  对谢姓颇有研究的华夏谢氏文化研究会广东省研究会会长谢汉清在《再谈谢与申》一文中说:“谢姓源于黄帝之后,任姓建有十个小国,谢为首族,夏、商就存在。谢氏族人随炎黄大战,到了中原河南南阳定居,建立了谢邑,成为谢氏发祥地,以氏为国,故称谢国。”又在《乱世不可乱宗》一文中说:“谢是任姓的分支。炎、黄两族战争时期,谢是任姓分支的第一国--谢国。他们在黄帝的统领下,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又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把炎帝的部落打败;黄帝的部落南下时又战胜了三苗,共打了50多战次,炎帝共工的部落逐渐衰亡,华夏各部落皆归黄帝的旗下。谢氏先人就是这样到了中原河南唐河和南阳部分地方定邑而居住下来。由于连年战事所造成的创伤,谢邑的谢人皆较弱小,难以出人头地,故少见于史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在《谢国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说:“谢人为黄帝十二姓任姓之裔,约在商末周初,已在河南洛水支流的谢水,在今洛阳之西,后因周公经营洛邑成周,把附近一些方国如罗、庸、密、微、谢等国移封于南方,谢国也转封于南阳之谢水之滨的谢城。”广东谢汉清先生据《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商末周西伯为求纣王免施炮烙刑,向纣王献上洛西大片疆土时,把洛西几个方国迁到楚之北、周之南。

  谢钧祥在《百家姓书库谢》一书中也说谢姓是黄帝后裔。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谢姓是炎帝后裔,这显然是受了唐宋时期为谢姓写序那些人的影响。美国学者谢益谦持此说最为积极。他在《谢氏源流辨证》一文中说:“谢姓绝非黄帝之后裔,因为任姓本身的族源也成疑问,一分为二,一说出自黄帝,另一说出自伏羲,风姓。既然任姓本身不分明,姓源失真,就无资格引用为证据。任姓又分出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族……十族乃是十房支裔,帝制时代明成祖有抄斩方孝孺十族,并没有抄斩十姓。我们只有修订一支裔的族谱,并没有修订全族的姓谱,族与姓的区别非常明显,他们打着科学历史以及考古的旗帜,将十族改为十姓,以归纳于黄帝的系统,并不能取信于我谢氏的后裔子孙。古代文字简单,往往语焉不详,从而生出许多附会,任姓十族正是语焉不详之例。究竟这十族何者是封地,何者是徙居地,没有明确的记录……任姓十族之中吕亦是徙居地,因姜太公出自吕国,又名吕尚,如果吕国是任姓之封地,则姜太公变为任太公了。谢地既然并非任姓受封之地,只是徙居之地,便无血统关系,他们持谢氏乃黄帝后裔之立论便不攻自破矣,更何况任姓本身不分明,不能作准……以上的申辩,不外说明真相,我谢氏绝对是炎帝之后,不是黄帝之后。”

  台湾学者谢鸿轩在《关于谢氏源流的研究》一文中说:“谢氏姓源有三:其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周宣王元舅申伯封谢,乃不争之史实。在《诗经大雅崧高》有确实记载。《诗经》一书,曾经孔子删订过,若讲谢家有三个源流,我确认此说最有根据。”

  谢姓究竟是黄帝后裔还是炎帝后裔,抑或是既是黄帝后裔,又是炎帝后裔,目前还没有定论。谢谦益先生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应该考虑的是:第一,《国语》是可以信赖的历史著作,一向被学者们奉为圭臬,书中的记载应是可信的;第二,大陆众多学者都说谢姓是黄帝之后,自有他们的道理,不可一概否定;第三,《国语晋语》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14人,共12姓”,可见还有十一子不得姓,其实这12个姓就是从黄帝部落分出的12个胞族,这与明成祖抄斩方孝孺十族的族,完全是两个概念,方孝孺的十族(按:古代说株连九族,不说十族,九族是指本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本人及其子、孙、曾孙、母族、妻族),与任姓分出的十族全然不同,十族不过是10个分支而已。学者马瑞江说任姓所建十国“散布在黄河流域”。

  除了黄帝说、炎帝说以外,还有谢姓中既有黄帝之裔,又有炎帝之裔的说法。王大良先生《华夏姓氏丛书谢》一书中说:“由于申国建立在谢人活动的谢邑之地,受谢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以至于在亡国之后,申伯后裔中的不少人改姓谢氏,成为又一批谢姓人。《元和姓纂》:谢,‘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后失爵,以国为姓焉’。《姓氏急就章》:‘谢氏,南阳棘阳县有谢城。周申侯于此作邑,后为氏。’今天谢姓人大都尊申伯为始祖,其原因就在这里。”广东谢汉清说:“谢人失国后,按西周的宗法制度谢人长期朝拜申的宗庙,久而久之,讹为始祖。”

  考古学者艾延丁认为:“申伯改封前的谢人是黄帝后裔,以国为姓,故姓谢。申伯在谢地立南申之后,谢人才始尊申伯为谢氏之祖,其族源也就由黄帝改为炎帝了”(见《关于‘南申’立国时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王大良、艾延丁两位学者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可以这样说:谢姓实为黄帝后裔,但在申伯改封谢邑并亡于楚国后,申伯后裔中的一部分人改姓谢,因此,才有今天很多谢姓人尊申伯为始祖的说法。

  四、其他来源

  谢姓的来源除了黄帝说、炎帝说之外,还有一支少数民族改姓谢者。如《旧唐书文苑传》:“谢偃,卫县人也,本直勒氏。祖孝政,北齐散骑常侍,改谢氏。”直勒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这是人们常说的谢姓第三个来源。

  南方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谢姓。申国被楚国灭亡后,除了少部分老弱病残外,大部分人都离乡背井,逃往四面八方,不少人逃入了今天的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等地。这些地区当时还是未曾开发的蛮荒之地,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谢姓人迁入后,久而久之,便融入少数民族之中了。

  壮族谢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这些谢姓是被称为谢蛮人的后裔融入壮族后形成的,民族成分改变了,但保留了原来的姓氏。清代咸丰年间广西贵县覃塘乡青云村人谢秉彝(yi)举兵反清,壮族谢姓参加者甚多。

  仫佬族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县,也有谢姓,如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就叫谢国周。

  侗族谢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交界处,即湖南的新晃县、广西的三江县、贵州的玉屏县。这里层峦叠嶂,交通不便,在隋朝时期是东谢蛮活动的地区,如今东谢蛮已大部分融入汉族,只有少部分融入了侗族,其中便有谢姓。如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有谢、龙、姚、杨、吴5个姓,谢姓算是侗族中的大姓。清代乾隆年间,新晃侗族谢姓中的一支沿湘黔边界北上,迁徙至湖北省宣恩县的潭区、晓关一带定居,至今谢姓仍是宣恩侗族中的著姓。

  瑶族中也有谢姓。何光岳先生在《谢国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说:“瑶族谢氏中,有一部分是由湘南谢氏汉族融入的,另一部分是由壮族谢人融入的,融入的方针都是由谢氏男子入赘于瑶族、所生子女中有的便继承父姓谢氏。”虽然姓谢,但民族成分却变成了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宛田乡石灰窑村瑶族《评皇券牒》中有“奉东门大将军、金骑都尉谢恩宠”,可知这支瑶族中有谢姓。谢恩宠因有官职,故写在《评皇券牒》中,以示荣誉。湖南省武冈市的《武冈州志》记载,当地瑶族分散居住在13处,其中两处都有谢姓,且人数不少,是那里的大姓。广东北部与广西毗邻的连山县有不少姓盘、赵、李、冯、邓、黄、谢、韦、覃的瑶族,其中的谢、韦、覃3姓本是壮族,后来入赘于瑶族,姓氏未变,民族成分却成了瑶族。

  满族中的谢姓主要居住在辽宁。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肇兴之地,满族崛起后,不少汉人沦为他们的臣民和奴隶,满语中称这部分人为“包衣”。“包衣”的绝大多数是家奴,伺候主子,个别“包衣”有时也会被编入军队中去。从军的“包衣”因身份特殊,往往会得到照顾,由“包衣”而谋得官职者不乏其人。如《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谢氏,谢承宗,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同书又记载:“谢氏,西林人,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护军校。”这批包衣的后裔中大多数仍是汉族,但融入满族的肯定也不在少数。

  以上略举了壮、仫佬、侗、瑶、满族等少数民族中的谢姓,其他少数民族中可能也有谢姓,但我们尚未从文献资料中搜集到,这里就只能从略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