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八章 杨振宁:摘一束梨花送给她

  他生于学术世家,早年接受良好的中西方高等教育;

  他35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政治上,地位超然,历代领导人都礼为上宾;

  他在生活中,幸福美满,结发妻子是大家闺秀,子女双全且均事业有成,到了耄耋之年,他又有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记得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在世,爱情比任何东西更缺少不得。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白头偕老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同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考取了物理学科唯一的留美公费生,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但为了护照、签证等事,足足拖了一年。因为当时通货膨胀,父亲有限的薪金难以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计。迫于生活,作为家里长子的杨振宁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里,在父亲的引荐下,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同时教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课。

  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班上有个名叫杜致礼的女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爱女。对此,每每与人谈到他与杜致礼的相识相恋时,杨振宁都激动地说:“我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书的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所任教的中五班里有一个名叫杜致礼的女学生……”

  当时杜聿明率远征军刚从缅甸作战归来,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致礼也跟着家人来到了昆明。总司令的女儿就在自己的班上,加之靓丽可人的杜致礼从来没有官小姐的架子,且聪颖过人,自然引起杨振宁的格外注意。那时的杨振宁和杜致礼虽然互有好感,但除了课堂上外,两人私下却接触甚少。只是有一次看电影,给杜致礼留下很深印象。

  杨振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凡数学季度测验考到前三名的,他就私人请他们看电影。20世纪40年代电影还是比较稀罕的,因此杨振宁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诱惑力特别大。对杨振宁怀有好感的杜致礼,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接近老师的大好机会,学习上更加刻苦。在他执教的第一次测验中,杜致礼就考了前三名,有幸获得了一次奖励机会。

  那晚,杨振宁陪三个学生看电影,坐在杨振宁身边的杜致礼第一次和自己尊敬爱慕的老师距离这么近,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而杨振宁则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严格保持着和女学生的距离。看着老师害羞的样子,杜致礼的心里一动,顿时涌起一种莫名的温情。多少年后,杜致礼每每提起那次看电影的事,都笑着说:“你呀,当时就像一个害羞的大男生!”

  尽管当年,作为学生的杜致礼和作为老师的杨振宁彼此爱慕,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恋情。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还是在1945年夏天,杨振宁赴美之后。杨振宁赴美留学后,仍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书的杜致礼觉得她的生活似乎少了什么,漫步于落英缤纷的山间小径,看着在风中轻轻摇晃的相思红豆,她才蓦然意识到,那个叫杨振宁的小老师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心。

  1947年,杜聿明因患有肾病准备到美国医治。一直想到美国深造英国文学的杜致礼决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跟随父亲到美国去。可是由于蒋介石忙于打内战,那天,当杜致礼和她的父亲在上海虹桥机场已经上了飞机时,却突然接到急电,要杜聿明暂缓去美国治病,到东北战场任保安司令部指挥,与民主联军作战。杜聿明只好走下飞机。本来,杜致礼也要下飞机,但这时她却突然坚定了念头:去美国读书!

  杜致礼只身飞到美国后,就进入由蒋介石夫人介绍的“卫里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也许是冥冥之中缘分自有天注定吧,上帝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偶遇的机会。

  那是1949年圣诞节。在普林斯顿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杨振宁和他的美国朋友正在就餐时,恰巧碰上了邻桌的杜致礼。乍一见面,杨振宁感到面前这个容貌秀丽的女孩子十分面熟,正琢磨着这个人是谁,杜致礼早已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站起来明眸含笑地问道:“杨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杜致礼啊,你还认识我吗?”异国他乡偶遇来自同一国度的美貌小姐,而且还是自己昔日的学生,杨振宁显得万分高兴,连忙起来让座。饭桌上,扬振宁和杜致礼这对师生互诉衷情,谈得热火朝天。

  感情的种子很快在两人中间萌芽、开花,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

  这对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和杨振宁相爱的那些日子,杜致礼感到无比甜蜜幸福。但当激情过后,静下心来想着他们的爱情时,她的心头又隐隐不安。为自己父亲作战的失败,也为自己在异国他乡资金供给的短缺。杨振宁很快就觉察出来杜致礼的冷漠。

  他当即冒雨前往杜致礼居住的城市,夜间11点钟,他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她面前。看着淋得像落汤鸡的杨振宁,杜致礼的心里又漾起了无限爱意。“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除非我们自己拆散自己,任何外界力量都是拆不散的。”一见面,杨振宁的这句爱情表白,像火一样滚烫。就在这春寒料峭的雨夜里,爱情的温暖彻底驱散了杜致礼心头的寒冷。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这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终于在普林斯顿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1岁。

  两人的结合,固然令双方家长放下了一桩心事,感到欣慰,曾受杨武之托“关照”杨振宁“女朋友问题”的胡适教授也非常欣慰。他在其后多次到杨振宁夫妇家做客,对杨振宁说:“我早说过武之兄不用担心,看,你不是自己找到了一位这么能干漂亮的太太了吗?”

  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周恩来总理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到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仪式。

  1971年,由于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返回了阔别26年的故土,成为美籍华人科学家里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并宴请杨振宁和他的家人。席间,周总理风趣地对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爱女婿嘛!”一句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1971年后,杨振宁和太太多次回国,他创设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设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还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为此,中国将杨振宁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国务院还于1996年向他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杨振宁和杜致礼两人育有二子一女,携手度过53年的人生风雨,直至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黄昏之恋

  在2004年末各大媒体惊爆一则新闻:“现年82岁的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于2004年11月5日在北京订婚,预计2005年1月等清华大学这学期课程结束后,正式举行婚礼。”一时间成为华人世界最抢眼的新闻,因为“男主角”是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且他已经是82岁的高龄老人,“女主角”才28岁,他们之间有54岁的年龄差距。

  这使杨振宁一下子成了全球瞩目的新闻焦点。且不说新浪网上数以万计的留言评论,就连大名鼎鼎的路透社、美联社,也借此机会,八卦了一回。

  对于年龄差距,杨振宁已有心理准备。他形容翁帆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翁帆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杨振宁和杜致礼1995年夏天到汕头大学参加一项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遇到她,当时她还是大一学生,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等人。杨振宁说:“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的安排。”

  作为一名英文系学生,翁帆英文说得非常流利,而且漂亮活泼,体贴大方,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杨振宁夫妇离开汕头后,和翁帆偶有联络。翁帆大学毕业就结婚,不久离婚,几年后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就读。

  杨振宁和翁帆曾有好几年时间没有联络,但有如天意据翁帆的好友透露,翁帆原本想在毕业前写有关杨振宁学术报告方面英语翻译的论文,于是就给杨振宁发了一封E-mail,想得到杨振宁的帮助。她表示,正是因为这封E-mail,使两个天各一方的人逐渐有了更密切联系。翁帆今年二月寄了一封信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给杨振宁,但杨振宁当时在香港,信转到香港给他。之后几个月时间,杨振宁与翁帆有了密切联络,两人逐渐熟识。

  杨振宁表示,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他虽然岁数上已经年老,但精神上还保持着年轻。这也是翁帆觉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杨振宁以一首诗描写翁帆: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

  两人在2004年11月份就已订婚,但直到年底,杨振宁才将这则喜讯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了少数几个朋友。杨振宁知道他和翁帆年纪上有54岁的差距,难免会引起议论,因此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他也不想放弃这“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虽然他们年龄相差很大,但无论大事小事,两人都很合拍。

  有记者采访到一位与翁帆关系较密切的同班同学。该女生表示:“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会很幸福的,因为从翁帆的讲述能看出来,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无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还是生活小事上都很合拍。”

  据翁帆的同学说,翁帆身高1.60米,清瘦,皮肤白晰,有一双大眼睛,讲话轻柔。从小就长得像个洋娃娃,拥有不少男生喜欢的梦幻气质。给人感觉“永远长不大”,外貌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几岁。翁帆家在广东潮州,家境属小康水平,无论是上学或是工作后,她基本处于衣食无忧的状态,所以也造就了她“纤尘不染、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翁帆出生在广东省潮州,高中毕业于广东潮州金山中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汕头大学外语系就读。翁帆的高三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翁帆是个漂亮、活泼的女孩,高三时总体成绩很好,在班中属于上游水平,尤其是英语相当出色,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前几名。她还是班中的英语课代表,总体来说是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

  大学辅导员说翁帆的是个文静女孩。

  曾有记者联系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经做过翁帆辅导员的老师。老师说,研究生由于独立性较强,大体属于自主管理,所以她并不很了解翁帆的情况,只有些粗略的印象。她说翁帆看起来文静,戴着眼镜;她身高1.63米的样子,长得白白净净的。他们家可能在广州有亲戚,所以翁帆“研一”时在学校住过一段时间后,就出去住了,联系起来不太方便。

  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在校学生,在她的同学眼里,翁帆非常纯洁大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杨振宁对她的描述“一点都不过分”。同学说,她在学校里租有一间房子,这个学期由于课程不多,她在没课时常去香港那边。本来此时大家都在忙着找工作,但翁帆看起来没有任何求职的“动作”。翁帆的同学介绍,她的毕业论文原本就曾打算写“杨振宁的翻译思想”。

  也有同学说:翁帆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生活的人。

  2005年1月6日晚7时30分许,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位与翁帆关系较密切的同班同学,该同学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不要再打扰她了,今天一天,我们看到她为了躲避媒体用尽心机,网上更是有很多不公正的言论,令她伤心欲绝,我都替她难过,你们应该给她一个宁静的空间。”

  该女生表示,很早时她就知道翁帆与杨振宁教授交往的消息,但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在拍拖。直到这个学期才陆续知道这一秘密。“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会很幸福的,她很可爱,也很善良,更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并不是如一些人评论的是‘看重金钱和名利的女人’!”应该说,“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据该女生说,翁帆学习成绩很好,英语过了专业八级,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而且她与班里同学关系很好,大家都知道她认识一个“很伟大的人”,至于那人跟她的情感如何,会不会结婚,同学们都不愿追问这一隐私。如今,翁帆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忙于求职,只是专心修读学业,可能还要继续深造。至于她2005年1月结婚的事情,并没有听她亲自说过。

  据翁帆的本科同班同学李女士透露,大学毕业后,翁帆先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半年左右,然后嫁给一位香港普通公司职员,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李女士说,她们一帮同学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这段婚姻,因为觉得无论是从志向还是外貌看“两人都不是一路人”,“(她前夫)和她很不衬,我们同学都觉得他们‘长不了’”。

  翁帆则避见记者,每天一早离开学校。2005年1月7日晚上6时多,记者赶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时,见到从早上起就一直守候在广外的众多媒体包括众多海外媒体均是一脸愁容。原来,为了躲避众多媒体的袭击,翁帆已经偷偷和一个中学时最要好的“闺中密友”离开了学校,据传是在广州市内某个咖啡厅里,翁的手机也始终处于关机状态。记者打电话到翁帆的家中,接电话的是她的母亲,但她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她的什么人?找她有什么事?”之后才说上一句,她要到晚上11点才回家。在广外校园时,校园里面很多人都在议论杨振宁与翁帆订婚的事情。当记者问及他们的消息来源时,他们均表示是从网上获悉的。

  至于一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他专业学生对此的看法却很有意思。当记者上到东区宿舍的7楼,随便采访了几位“研一”的学生。当记者问到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时,他们的意见明显分成了数派,一名女生表示,她虽然不了解这件事,但是心里面祝福他们。而另外一名学生则觉得这个消息让人有种“傍大款”的感觉。部分学生则抱无所谓的态度。

  对翁帆与杨振宁的婚事的评价除了翁帆同学之外,还有她就读学校的评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关负责人2005年1月7日表示,校方已经知道杨翁订婚的事情,但在学校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今两人一个丧偶、一个离婚,都是自由之身,完全有选择婚姻的自由。况且翁帆已经上完了这学期所有的课程,研究生即将毕业,剩下的半年中只做论文就行。

  杨振宁和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

  对两人的婚事,杨振宁的孩子和他的弟弟妹妹们都深表祝福。一位亲近杨振宁的物理学家回信给杨振宁,举例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81岁时和他的21岁学生结婚,作为对杨振宁的祝福。

  两人婚后生活平淡而快乐,他们曾一起到中国美术馆参观;曾穿着情侣服同游黄山;曾手牵手在海南亚龙湾的海滩上散步;曾同坐一把椅子愉快地谈天。

  在他们的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细节,都可以构成生活的全部快乐。

  杨振宁和翁帆都喜欢古典音乐,两人一有时间就坐下来,打开音响。卧室里有一张小小的双人布艺沙发,这是他们婚后买的第一件家具,杨振宁教授称之为“loveseat”。当时为了买张合适的沙发逛了很多家居城,因为他们希望沙发不要太大,刚好让两人紧挨着坐下来,逛了几天才找到这张大小合适的沙发。晚餐后,两人经常偎依着坐在这张沙发上,看碟,听歌。

  结婚后的翁帆,每次随杨振宁出现在公众面前,总会引来众人的关注。有一些场合,她还必须让自己成为主角。

  2005年春节期间,翁帆和杨振宁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师生茶话会。不会讲粤语的杨振宁请翁帆用粤语作一次讲话,翁帆在会上说道,“去年,我与杨先生在十年之后重逢,见面之前我还担心:杨先生是不是需要别人扶着走路,但是见面后才发现,原来杨先生走路的速度比我还快;现在两人经常一起看影碟,但我发现,杨先生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聪明,有时候他对剧情的理解还比我慢……”

  那一次发言,是她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讲话。有位当时在场的香港中文大学学生说,翁帆不是一个外交家,但她的讲话一下子拉近了她与场内人的距离。另一句评价则来自她的先生。杨振宁教授说过,翁帆一向不怕权贵。就是这一种性格,令她无论与什么人相处,都不卑不亢,泰然自若。

  翁帆说,她不是很喜欢交际的人,甚至觉得自己并不善于交际。她的朋友多数是从小一起读书一起长大的,一般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拥有一个贴心的好友。虽然现在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也结识了很多名人,但她还没有试过主动去认识新朋友。有些人觉得她的生活过于简单,但她觉得,每天只要有先生相伴一起,就已经很温馨,很满足了。

  采访时,她还播放了一张杨振宁教授精心编辑的录像带。音乐响起,两人相识到相恋的生活片断全部展现在眼前。相识的时候,是在汕头大学里那张大家熟悉的黑白照片,之后,是十年后重逢的情形和2004年相识相处的点点滴滴。

  翁帆和杨振宁早已熟悉了这张带子的全部内容,但是重新观看时,两人的手还是很自然地握在一起。这令记者想起了年初杨振宁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的话:“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会认为我们的结合是一段美丽的浪漫史。”

  [人物存档]

  杨振宁,1922年生,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和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卓越贡献。

  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