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人性

  在这里不得不回到最原始的探讨,那就是人性。关于人性,各界众说纷纭,阐释众多,无有定说。从总体上说,人性即人的本性,即人的本有、本然之属性,指人的一般特征、人类共性或“类”的共同性,我国许多学者将人的本性或本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3)《礼记礼运》篇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战国时告子提出“食色,性也”。按照上述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对人性的理解,虽有内涵上的差异亦基本在天性这一意义上谈人性,如孟子以天赋道德观念来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则与之对立,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国宋代的朱熹以理释性,认为“性即理也”,把人性看作是天理的体现。

  笔者以为,对于“人性”的认识可以从理解“人的需求”出发,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第一,生理上的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第二,安全上的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第三,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第四,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第五,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其中,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归类为精神性价值需求,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称为物质性价值需求。从上述人的需求层次来看,第一层需求就是人的天性即自然动物本性,如果这层需求受到威胁,人的天性就会表现为自然动物本性,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汉高祖二年(公元前二〇五)--人相食,死者过半;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一五)--梁国平原郡……人相食;王莽天凤元年(公元一四)--缘边大饥,人相食;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民饥饿,相食;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〇)--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江淮间民相食。由此看来,现代工业社会的人类满足了自然属性即是现代工业社会不缺乏其物质,然而人类的需求的精神属性却被忽视了。探求人性的本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自然属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人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的动物本性,如各种原始的生理需求,为了满足该需求,人往往会竭尽所能,甚至不择手段,一方面当人的动物性不加予约束,其自然本能驱使走向一种不良的极端,人就会趋利避害、自利、自保,甚至自私的一面便可能使其做出恶的行为;另一方面,人性中又有善因,正如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意指在人的本性中皆有“善端”即善的萌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这四种善端正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养成的基础和先验根据,而“四德”则是“四善端”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因而,幸福感是建立在满足人类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的。

  第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的道德的影响亦十分重大。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中最根本的属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寻找道德的本质规定,认为道德是物质关系的产物。他们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人性根源在于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的直接表现就是利益关系。把道德的根源置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体现了道德的社会历史性。这是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规定。因之,幸福感与人的经济地位、经济收入密切相关。

  第三,精神属性是支配行为的属性。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区别,在于人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都需要被赞赏、被欣赏,倘若一个人长期处于麻木重复乏味的工作,其精神会压抑以及分裂,当然,不论是对精神观念的接受,还是对行为原则的采纳,人都要受个人精神需求的左右。而选择何种行为,以何种姿态和面貌介入工业生活,更是受主体意志的支配。精神属性的至上性,则可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是它对人类活动具有的境界升华意义,二是它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最终规定性。因此可以说,现代工业社会与人类的精神属性是矛盾的,与人类的幸福感是矛盾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