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章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郭佳

  一、文化产业的概述

  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是一个理论界尚没有统一定论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文化产业理论发展尚不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从广义角度来说,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而从狭义角度来看,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毛泽东也提出了一个对当代中国影响甚大的文化定义,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的上层建筑性质,说明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三大组成部分,对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社会形态和结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使用“文化”的狭义上的含义,但是范围将有所缩小,因为抽象的文化概念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并无益处。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

  产业这个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制造和市场化营销;二是营利性,也就是说,生产和提供商品(或服务)用来交换即商品化是产业的本质内涵;营利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通过对文化产业历史渊源和不同文化产业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生产文化商品的产业属性存在着比较一致的看法。由此可见,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利用文化资源,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为以利润创造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这是一个狭义的文化产业概念,这样定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实践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防止泛化文化产业的概念。

  二、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1.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政策的松动和市场机制引入的交替进行,我们在回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时候也主要是结合这两方面来进行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事业的定性,使得文化产业根本就没有生存空间,文化事业全部由国家包办,文化生产也存在,也提供文化产品,但是不具有商品属性。总的来说,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积累了文化设施并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建设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基本处于停滞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所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因素对文化部门的作用不断地加强。1980年2月,新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省市自治区文化局长会议指出了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是“包得太多,统得太死”。1981年,一些艺术表演团体首先实行了承包制改革试点,文化产业已经开始萌动。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更是肯定了大部分社会产品的商品属性,也正是在此之后,文化市场开始得以发展。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在这一谈话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的促进下,文化产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迈开了发展的大步子,同年10月,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开始加速发展。而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真正的勃兴期,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正式进入了自觉的发展时期,至1999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当年全国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四大市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7万个,从业人员112万人。

  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在各方面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面临着融入整个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大潮的机遇和挑战。

  现在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2年,是发展的积累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至1997年,主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第三个阶段就是1997年之后,进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起飞阶段。

  2.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文化管理部门基本上分为四大块:(1)文化艺术业,包括演出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文艺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图书馆等,按照级别的不同分别归文化部和各地文化局管理;

  (2)新闻出版业,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也按照级别不同分别归新闻出版总署和各地新闻出版局管理;(3)广播电视业,包括广播业和电视业,属国家广电总局管理;(4)信息服务业,包括网络传媒业等,属信息产业部管理。

  3.发展现状

  从1979年文化产业发展起步开始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在电影方面,近几年来国内的电影市场一直不是十分景气,不过也在模式创新的带动下建立了一些新的院线,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经建成了34条院线。下面通过一些具体数据了解一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2年底,全国出版的图书品种超过了15万种,总印张达到了400多亿;共出版报纸2100多种,总印数已达400多亿;出版期刊8800多种,总印张已超100多亿。

  截至2012年底,我国持有《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的音像出版单位共292家,其中音像出版社221家,图书出版社所属的音像出版中心71家;持有《音像制品复制许可证》的音像复制单位291家,其中生产CD、DVD的67家;持有《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的音像制作单位约1000余家:持有《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的音像发行单位10万余家。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605个,其中文化系统内的有2590个;艺术表演场所1854个,其中文化系统内有1840个;全国共有民间职业文艺表演团体2500多个,业余文艺表演团体50000余个;演出经营机构53家,其中52家为国有;演出经营中介机构500多家。

  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注册学生150万余人,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证书的民办高校124所,在校学生20余万人;同时,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571所,社会培训机构16629所。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文化产业在“量”和“质”上都处于低水平。

  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质量也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尽管一直在增长,但是还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总体状况。①目前没有关于文化产业的整体统计数据,但是文化产业包含的大部分产业都在第三产业的统计范畴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第三产业的增速已经连续低于第二产业了,在这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在1999年之后增速下降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文化产业本来在我国经济中就没有占据主力的地位,再加上增长速度的放缓,可见至少从“量”上来看,文化产业的规模是不尽如人意的。②从“质”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目前还不高,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文化生产的能力不强、文化企业的实力还较弱等方面。③从国际比较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也处在低水平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甚至已经占据了支柱产业的地位(例如美国),而我国显然还有一些差距。再以出版业为例子,据《世界图书报告》公布的1999年图书营业额,中国有15.1亿美元,美国有225亿美元,日本有91亿美元,韩国还有22.1亿美元,到了2000年,我国的出版业经营额再创新高,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和上万家书店的总销售额达到160余亿元人民币,但是同期美国的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的年收入总额是2935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这一家公司的年收入额就已经超过了我国出版社的总经营额,同时,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例如在版权贸易方面和演出市场中,我国一直未能扭转逆差的局面。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总之,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整个产业还处在一个产业内外环境调适和发展的阶段,低水平几乎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加入WTO之后,留给我国文化产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显然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竞争。

  (2)结构失衡。

  我国文化产业“质”的方面的低水平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上,首先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文化产业的发展多集中在少数几个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而一些基础性强、间接性强的文化产业没能获得较大发展;其次是文化生产的失衡,生产出来的文化精品太少,市面上却多见一些粗制滥造、抄袭成风的作品,文化精品的生产能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最后是文化消费的失衡,文化产业发达的就是那么几个大城市,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由于文化供给的缺乏,文化消费还很落后。

  应当说,这些失衡现象有些并不是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的,而是其他产业发展中也有的通病,但是,由于文化产业与群众日常生活的紧密的关联性,这些失衡现象在文化产业中表现得似乎更加突出一些。

  (3)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瓶颈。

  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是产业价值链条的第一个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内容生产能力不高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新能力不足,正如在前文里多次提到的,原创或者说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创新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导致文化内容的贫乏,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就是缺乏创新意识,这一点在电视剧生产上就表现得很明显,比如说近几年清宫戏大行其道,以至于打开电视到处都是格格,但是都是些跟风之作,质量并不高;其次,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能力不强,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历史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俯拾皆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内容,文化资源的丰富也不等于文化内容的丰富,因为这中间还需要一个文化生产的转换环节。据报道,在北京,已查明的古代文化遗存就有7309项,但是长期以来,对外开放的却只有106项,连零头都不到,一方面是文化资源闲置,没有能力开发,另一方面却是文化内容的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痛。

  国内的文化产业如果不能开发出好的文化内容,那么国外的文化内容就自然会流进来,同时,国内的文化产业如果不能开发那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那么也会有国外的文化产业进入中国,到了那一天,中国的小孩子也许要看着美国制作的动画片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那将是多么大的悲哀!

  (4)文化企事业单位没有形成有力的市场主体。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存在产权不清晰、规模较小、市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大的企业集团,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江苏省还建立了江苏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这些企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都不是应市场的要求产生的,而是行政命令的产物。应当说,打造中国文化产业自己的“航空母舰”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是在没有大批发育良好的文化企业的情况下,捆绑起大量的“小触板”是否就能说是造出了“航空母舰”呢?这样的“航空母舰”又是否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呢?其次,比起国外的大型跨媒体文化公司来说,我们的产业集团还面临着只能在人为分割的文化行政管理的四个系统内的某一个内经营的问题,很难形成跨媒体集团。最后,我国文化企业的具体运作经验还较少,市场经验不丰富,对文化消费的特性研究也较少,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弊病。

  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文化企事业单位,各种产业政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文化企事业单位,它们的兴衰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

  (5)文化产业人才缺乏,观念滞后。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也具有特殊性,既需要大量的艺术家,也需要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两门学科的文化经营者。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多数经营者中存在知识面狭窄、年龄结构不合理、跨学科人才少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仍以传统的文化管理手段来经营,知识更新慢,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文化产业中,文化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经营者自身的品格和素质都能够直接影响经营的成败,也影响着为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的质量。

  我国文化产业不但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而且还存在文化经营者观念滞后的现象。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许多的文化经营者对待文化产业的观念还很落后,没有认清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总是纠缠于能否产业化等文化产业的合法性问题上,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找到一些原因。

  (1)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而来的,长期以来,政府承担了“办文化”的职能,包办了所有的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相应地,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开始进行改革,在文化产业方面,就要求政府从“办文化”的职能转向“管文化”的职能。这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职能的转化不彻底,在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政府还是在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这样做既挫伤了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又容易导致经营者的依赖心理,使文化企业难以称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同时,也非常容易导致寻租现象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而侵蚀文化产业的机体;其次,如上文介绍的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使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感到难以适从,还容易产生谁都管不着的灰色地带。如电影业,从产业角度看,生产、供应、放映在同一条价值链中,但是三者的管理却分属于不同的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市场的萎缩,与此不无关系。同时,这种分割的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几个系统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人为分割的四个文化系统各自制定产业政策,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在规定投资主体的时候,一般都要求只有本系统内的资金才能涉足,这样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2)单一的文化管理手段。在进行文化管理方面,政府的调控手段显得十分单一,基本上就是依靠行政命令,通过发布命令、指示、规定、决议、条例等强制性约束手段直接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忽视了法律手段和其他经济手段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虽然文化立法工作近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既没有形成依法管理的观念,也没有形成一个以文化产业整体为出发点的法律体系,从而文化产业运行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文化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同时,执法机制也不健全。

  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管理方面,有关文化产业的税收、赞助、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很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很少运用这些经济手段通过市场的力量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缺少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不能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3)过于严格的准入管理。从上文对文化产业分行业的产业政策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化管理上,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准入管理,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对外资的准入管理,第二层次是对民营资本的准入管理,第三层次是对非本系统的国有资本的准入管理。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实行这样严格的准入管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这样严格的准入管理的弊端就逐渐显现了出来。首先,对有些文化企业的过度保护不利于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还造成了系统内缺少资金,系统外的资金却进不来的双重浪费;其次,加入WTO之后,虽然存在着文化例外的规定,但是WTO的相关文件不是松散的规定,而具有法律上的有效性,这对我们严格的准入管理提出了挑战。

  3.产业政策的问题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产业政策对它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下面对我国的产业政策进行简单的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这显然是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最大的缺陷。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政策就像文化管理体制一样,政出多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还存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一定的政策,但是缺乏的恰恰是从产业角度考虑的政策的问题。

  (2)相关产业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能保证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有利于其长期发展。例如,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正当全国各地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之时,建设部的一道禁令就将各种资本都拒之门外了。类似这样的政策不稳定性极大地挫伤了各方的投资热情和积极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难以估计。

  (3)产业政策缺乏前瞻性。在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发展瞬息万变的新兴产业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很多,这就要求产业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将不能适应实践的变化,造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在这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艺术产业中,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民营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而相关的政策条款中却没有此类机构的应有的地位,必然导致微观主体的无所适从。

  三、政策建议

  (一)改革现有文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建立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文化管理新体制。

  实现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也就是说要创新文化产业的管理主体。建议设立一个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委员会,将目前条块分割的四大文化管理系统的职能都统一到这个管理委员会中。这个委员会的具体职能最好包括: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关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发展预算,合理分配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同时,在各地分别设立这个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以及监督执法。考虑到实施的难度,建议可以先行由四大文化管理部门的相应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待时机成熟再由政府正式出面形成制度性的机构设置和职能授予。

  成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由文化综合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预算和使用。鼓励公司、企业向发展基金进行捐助,多方面拓展基金的来源,同时也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设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在基金的投向和使用上,建立整套的公司化运作的投入机制,常设董事会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对各类文化单位的性质重新进行科学定位,明确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对于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运作、企业化改造的国有文化企业,应该继续坚持产业化运作的方向,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国有文化资产等方式引导它们走上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对于那些已经实现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下一步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由半产业、半事业向完全产业化转变,在转变之后,通过政府采购、专项拨款、税收优惠等对它们进行扶持,帮助它们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对于当前完全没有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一般来说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要让其走向市场有较大的难度,也极易产生负面效应,对于这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在不推向市场的前提下,改革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辅以必要的国家干预手段,力争实现财政资金更有效的应用。

  (二)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

  文化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积极的文化产业人才战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建立起文化产业的研究体系,加强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凭借的力量。我国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不多,其中具有深厚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功底的就更少了,为促进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必须要改变。建议今后将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的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迅速地重视起来,并且可以在大学中开设“文化产业学”的课程,并考虑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

  培养文化产业应用人才,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文化经营人才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文化企业经营的效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培养文化产业的应用人才就应该培养出一批既通晓文化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全新的人才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障碍,注重对人才的激励,完善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做到真正留住那些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经营才能的文化产业应用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应用人才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形成文化产业的经理人蓄水池,从人才机制上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文化产业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内部的各个产业发展是极为不均衡的,其中有一些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并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有条件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来优先发展,抓好这些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以下几个产业可以考虑优先发展。

  教育产业:发展教育产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当前的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技术和民族素质方面的竞争,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教育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我国的教育产业可以分为基础教育领域和教育产业,其中的基础教育领域属于国家的文化事业,而教育产业的部分目前发展得也很快。在教育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完善基础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解决目前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法律空白,为教育产业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由于教育产业的特殊重要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引导,重视教育产业的社会效益。

  纸质传媒业:纸质传媒业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其内容提供的本质,与信息产业等有着较强的关联度,有条件成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在纸质传媒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产业集团,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注意的是加强产业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发挥出更大的规模效益;注意引导产业集团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引导产业集团进行跨媒体发展的有益尝试,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的跨国传媒企业。

  影音传媒业: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观众群体,娱乐市场的潜力不可限量,这些都决定了影音传媒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电影和音乐等的制作能力还不是十分突出,也没有取得国际上的知名度,因此在今后,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推动产业的发展:聚集优秀的业内人才,影音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要采取各种办法,在业内迅速地形成专业人才队伍;引进先进的影音产品制作体制,借鉴国际上已经被实践证明成功的先进的制作体制,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影音产品的生产能力。

  (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新时期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紧密联系使得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策略。

  从发展文化产业的技术手段上,要实施高新科技带动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要注意建立科研单位与文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先机;注意跟踪国际上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引进的力度,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要注意把握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结合所产生的各种新的产业形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结合能催生出许多的新兴产业形态,例如网络游戏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把握住一个产业新形态,掌握该领域内的发展先机,就意味着创造出了经济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创新开拓意识,还要具备敏锐而精准的文化眼光,我国的文化企业应当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主动出击,由模仿学习向创造的方向转变,以推动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五)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

  文化投资有助于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文化投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拓宽文化投资的资金来源,利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撬动多种来源的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毕竟是有限度的,这也使得文化产业领域内对资金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我国却有大量的居民储蓄躺在银行里或者留在企业的手中没有用武之地,这说明了拓宽文化投资资金来源是很重要的。要做好这一点,建议从以下的方面入手:放宽文化产业的资金准入方面的规定,尽力争取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毕竟产业做大之后,受益的最终仍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文化投资的不足还表现在没有良好的文化投资渠道上,因此可以考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基金等,甚至可以考虑发行文化产业发展债券等形式,多方面开拓居民储蓄和企业闲置资金进行文化产业投资的渠道。

  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注重调整文化投资的结构和布局,使文化投资真正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驾马车。在这方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在重视发展文化支柱产业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文化产业落后地区和行业的投资,以防止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短板效应”;要注意投资中国家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之间的比例关系,防止出现某种投资比例过大的现象;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和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的投资流向。

  参考文献

  [1][美]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M],黄光伟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2]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马彪,卢华,王芸,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7(8)。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