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做事不要“驼子跌跟斗”

  在胡雪岩进退有度掌控风险的秘诀中,还有一条叫做“不要驼子跌跟斗”,它的意思来自这样一条谚语:“驼子跌跟斗,两头落空”,说的是做事不要分不清轻重缓急,几件事平均用力,结果一件事也做不好。

  胡雪岩做事就很善于分清轻重缓急,力求避免“驼子跌跟斗”。

  有一次,胡雪岩的朋友郁四的独生儿子阿虎暴病而亡,胡雪岩得到消息,立即在百忙之中赶往湖州,想安慰一下老朋友郁四。到了之后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原来,阿虎还有个姐姐阿兰,阿兰年过三十,本就是个十分厉害的角色,加上她的丈夫也十分厉害——一个刑房书办的儿子,子承父业做了书办。这对夫妇凑到一起,能够造些什么麻烦,也就可想而知了。阿兰见弟弟死了,娘家没有可以继承香火的人,就思谋着回娘家夺家产,终日在娘家闹腾。独生儿子暴死,郁四本就痛不欲生,加上女儿这一闹腾,更是万念俱灰,整日在家里窝着,连历来世袭户房书办的差事,也不想再做下去了。

  郁四不仅是胡雪岩交情很深的江湖朋友,而且还是胡雪岩在湖州做生丝生意和代理湖州府库的依靠。无论是就生意而言,还是就个人感情而言,胡雪岩都不能不管这件“闲事”,他不能看着郁四就此消沉。但是,对胡雪岩来说,要管这件闲事,确实又有困难,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没有时间。胡雪岩原计划在湖州待三天,因为他在上海、杭州方面的事情不能耽搁。上海方面,生丝销洋庄正在洽谈之中,买好的军火正待启运,许多具体操作上的事情都需要他去拿主意;杭州方面,则主要是阜康钱庄刚开张不久,虽然刘庆生人不错,但毕竟太年轻,有些事情无论如何还得自己照应。显然,要把郁四这件闲事理清楚,三天工夫一定来不及,不够用。

  而郁四的事情于情于理都不能丢开不管,但杭州、上海的生意也耽误不得,这让胡雪岩大费踌躇,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所有事情“驼子跌跟斗,两头落空”。面对这一难题,胡雪岩经过一番权衡轻重缓急的思索,决定留下来,先帮忙料理郁四的家事,把它弄好。胡雪岩这样决定的理由有三:

  首先,郁四的事也是大事,且比较而言,它比上海、杭州两方面的事情更大,不仅因为连着朋友的情分,而且关系到湖州的生意。同时,它比上海、杭州方面的事情都急,上海、杭州方面的生意毕竟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运作上也有了大致的眉目。

  其次,这里的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操纵,将很难圆满解决。而上海已有古应春、尤五等朋友打点;杭州有刘庆生在照应,他们都有相当的能力,只要不出意外,一般说来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可收拾的大事。

  最后,自己本来就已经到了湖州,不如索性多花一点时间将这里的事情解决好。如果搁置下来,以后再来处理,多费一番周折不说,还有可能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增添许多新的麻烦。

  就这样,胡雪岩留了下来,经过一番努力,把郁四的一位旧相好立为郁四的继室,重新建起一个新家,挫败了郁四前妻女儿阿兰因郁四独生子死后娘家后继无人,回娘家瓜分家产的阴谋。郁四重新成家后,心情舒畅,一切很快恢复了正常。

  反思胡雪岩避免“驼子跌跟斗”的考虑,关键有两点:

  一是当处于两难甚至多难境遇的时候,要先分出轻重缓急。在做选择的时候,较轻的事情,可以缓一下的事情,都应该先丢开。

  二是行事果决,不能优柔寡断。特别是在两件事情一时难以分出轻重缓急而又难以两全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犹豫不决。其实,我们稍微一想就会明白,反正两件事情都重要,那么,不管你做哪件事都是必需的。既然不能两全,那就不如索性放弃一件,全力做好另一件,至少做成一件总比在犹豫不决中将两件事都耽误,或者两件事都做而一件也做不好要划算得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