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创业需要优秀人才

  “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带领一批聪明、拼命的年轻人,形成一个研究兵团,他们创造了奇迹,结出了硕果。”这是李开复理想中的团队。李开复坚信,要想创业成功,拥有大批优秀的人才很重要。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常会有磕磕碰碰,有悲有喜,有哭有笑,有成功更有失败,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无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别人的支持。当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出现不顺当时,能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则是无价之宝。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某项事业,也不可能凭借一个人的智慧独自成功。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么能干、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如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也难以在某项事业上闯出成功。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可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完全不是由他一个人所创造的。其中,对比尔·盖茨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帮助的人物当属现任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

  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一个计算机技术的天才,但这个开创了windows视窗的软件精英,在公司管理方面却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微软刚成立的时候,就陷入了重重危机。聪明的比尔·盖茨知道,这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管理和经营所造成的。于是,他便想到了同是哈佛高材生的史蒂夫·鲍尔默。

  史蒂夫·鲍尔默的父母是移居到美国的犹太人,父亲来自瑞士,而母亲则是一名原俄国皇家卫队员的女儿。犹太人天生具有生意人的头脑,这点在鲍尔默身上也不例外。鲍尔默知识面广,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善于把握商机,是一个天生的管家。更可贵的是,鲍尔默很早就开始了商业实践。在高中时,鲍尔默就担任了校篮球队的经理人。当时的教练回忆说,鲍尔默是他当时见过的最好的经理人,球队需要用的球和毛巾总是放在它们应该放的地方,他从那时起就是团队精神的典范,因此,整个队伍的状态一直都非常好。由于受到犹太家庭的正统教育,鲍尔默从小就养成了忠诚的品质。

  1980年,当盖茨在他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说服了当时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鲍尔默加入微软时,鲍尔默便成为了微软第一位非技术学院毕业的受聘者。鲍尔默加入微软后,他立刻将微软当作自己的家,一干就是25年。

  身材魁伟、习惯咬指甲、大嗓门、工作狂的鲍尔默的天赋之一就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加强调与对手的合作。和比尔·盖茨相比,鲍尔默本人显得更加随意和开朗。外界评价说,尽管微软在业界拥有霸主的声望,但鲍尔默希望公司的形象能在企业界显得更加亲善化。有媒体分析,正是鲍尔默的性格决定了微软形象的转变。

  与盖茨不同的是,鲍尔默在生意上更强调和解,崇尚儒家的“和气生财”。在鲍尔默就任CEO之际,微软面临着众多的法律诉讼,使它的形象严重受损。在反垄断诉讼中,微软成了众矢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用了3年时间,调查微软是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人为地抹平财务报表。对于这些,鲍尔默强调合作,很快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在鲍尔默管理微软期间,微软还与司法部就反垄断案达成了和解,并且平息了其他由雇员、客户和竞争对手提起的诉讼。

  正是因为鲍尔默有着惊人的管理天才,才使微软渐渐地战胜了一个个对手,摆脱了一个个困境,从而走向强大和辉煌。据有关资料显示,自微软公布鲍尔默接任CEO后,微软的财富就一直在直线上升。销售额由2000财年的230亿美元涨到了2004财年的368亿美元,其现金储备也增长了2倍。

  在信息时代,一个很优秀的人产生的能量会超过几个普通的人。所以,当李开复决定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候,最先着手去做的就是积极地去网罗大批的优秀人才。“全才”固然好,但是,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因此,只要某人能够独当一面,在某个领域有专长,这就是创业者眼中的“猎物”。

  李开复就像搜寻猎物的老猎手一样,撒开自己的人才网,广发英雄帖,广纳天下贤士。从北大和清华开始,李开复遍访中国的高校,作了无数场演讲,展示来自微软最酷的技术。李开复演示了聪明的语音识别技术,还向在场的人演示了最新的三维技术,让观众看到他们可以为一个人建立一个三维模型,然后让这个模型或哭或笑;他还演示了最新的计算机视觉,它能够在一个视频中找到人的脸和四肢;最神奇的一个演示,是李开复可以在电脑面前像乐队指挥那样指挥电鹏,电脑经过摄像头捕捉视频,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识别手势,然后跟着节拍,奏出美丽的乐章。这些“科幻片”似的演示,让学生们惊叹不已。

  最后,李开复告诉他们: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就可以参与这些新奇的研究项目。李开复当然希望通过这些演示让年轻人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充满憧憬,更希望通过这些演示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创新的热爱以及对这种融合了科技与创新工作的热爱。

  除了挖掘国内的新秀人才,当时李开复还认为需要从海外带一些海归回来,虽然由于当时中国的科研还比较落后,很多海归都不愿意跟李开复回来。李开复及其团队初期在美国招聘效果很不好,但是李开复没有放弃。他相信,会有更多的聪明人愿意回到中国。

  经过多次沟通,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的师弟沈向洋终于答应回国,他本来是微软总部的研究员。另外,李开复又找到了惠普实验室的主任研究员张宏江,他在多媒体检索方面可以说是“鼻祖”。

  除此之外,李开复觉得在中国需要招一些博士。尽管当时的博士水平不成熟,李开复还是破例收他们,给了他们两年的试用期,最后他们中的多数也都达到了公司的期望。

  李开复对求职者说:“我相信,微软的招牌绝对不会让优秀的人止步,因为我相信,凭借我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习惯,微软中国研究院将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以及丰厚的待遇。”

  “聪明人愿意和聪明人一起工作,我一向信奉这一点。因为,聪明的人就像一个重力场,智商本身就相当于重力,聪明人与聪明人在一起,会变得更聪明,随之吸引的聪明人就越多,重力场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李开复说。

  但拥有这些中青年人才的李开复还不满足,他还要继续深挖人才,四处寻找知名教授加盟的可能。王坚是浙江大学的教授,当时正为如何拒绝浙大提升;他为。理学院院长而发愁,他欣然接受了李开复的邀请,趁机离开了学校。黄昌宁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国自然语言领域最著名的学者,1999年4月,他也成为了李开复团队中的一员。

  这样就够了吗?李开复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到处去翻名校的校友录,去查留学生的电子邮件“群”。在清华、北大、科大,李开复四处打听:“你们最杰出的校友是谁?当年编程最厉害的是哪一位?留学后论文做得最好的是谁?”

  清华的朋友告诉李开复,有一个叫李劲的“邓摸头”,就是当年邓小平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时身旁的那个男孩,他后来到了美国,在夏普实验室工作。而中科大的朋友告诉李开复,他们成绩最好的是李世鹏,得过三次郭沫若奖学金,现在人在桑纳福实验室。李开复决心把他们都拉过来。很巧的是,这两个人最尊敬的人都是张亚勤,当他们听说亚勤已经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

  1998年底到1999年,沈向洋、张宏江、黄昌宁、王坚、李世鹏,李劲、朱文武陆续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给研究院不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形成了研究院第一批管理团队。至此,李开复也算是打造出了自己的梦想中的优秀团队,他的创业之路也就此打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