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追随心中的声音

  2005年7月19日,追随我心中的声音,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

  ——李开复

  他从初中开始就到美国读书,18岁考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22岁开始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课程。读博期间,他将关于“语音识别”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并且震惊全美。

  他曾在苹果、SGI、Cosmo等全球知名企业担任总裁职务。2005年,他进入谷歌,职务是谷歌中国区总裁,同时也是谷歌全球副总裁。

  他,就是李开复。

  李开复于196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父亲李天民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曾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开复从小就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在台湾读完小学后,李开复随哥哥一起赴美,在美国田纳西州小城橡树岭的一个教会学校开始了他的初中生涯。

  初到美国,由于听不懂英文,课堂上的绝大多数时间,李开复都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不过,他融入陌生语言环境的能力十分惊人,入学第二年,对于李开复来说,语言障碍已经消除,李开复那过人的数学天赋逐渐显露出来。高中时,他参加了数学夏令营,并获得田纳西州数学竞赛冠军。

  很多时候,我们最后所走的道路并不是最初的理想,一些人以此为由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其实,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偶然性因素,只要你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不放弃努力,在哪里都能做出成绩。就像李开复,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在IT业声名赫赫的人物,他最初的理想和电脑完全不沾边,而是希望能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不过遗憾的是,哈佛大学并没有接纳他。李开复总结说,自己当时的英语实在是太差了,才导致与哈佛无缘。也正是因为这次被拒,李开复明白了自己需要及时调整,掌握主动。他总共申请了12所学校,最终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兴建于1754年,历史悠久,是“常春藤联盟”(美国东北部八所院校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的成员之一。有48位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学者获得过诺贝尔奖,蜚声国际的校友还包括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以及胡适、冯友兰、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的科目是政治科学,属于法学博士的预科。不过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他很快发现自己对法律其实并没有兴趣。李开复说过:“(有一门课)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唯一需要做的是选择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

  而真正困扰他的是,进入大学之后,他被学校安排进了汇聚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精英的小班,一个班只有七个人。在紧张的学习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这七个人中唯一一个无法从数学中寻觅到“美”的学生。不过,苦恼之中也有意外之喜,李开复在无意中发现,自己真正喜爱并且擅长的是计算机。

  说到计算机,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李开复在高中时代就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而他当时所就读的高中正好有一台老古董一般的IBM机器。那时是20世纪的70年代,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先在一张张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一个周末,李开复写完了一个程序,用来解开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准备把结果打印出来。由于机器老旧,运行速度非常慢,李开复等不及打印完结果就回家了。周一到学校,李开复被老师痛骂一顿。原来,这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有无数个解。周末李开复离开以后,电脑中的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是说,计算结果一直被源源不断地打印出来。当时的打印纸还是那种连在一起的241型号打印纸,而一箱打印纸就可能花掉学校几十美金。这么“贵重”的打印纸,被李开复的一个程序全部用光了,老师自然火冒三丈。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李开复选修了计算机,结果考试时得到了入学以来的第一个“A+”。这让李开复深受鼓舞,之后他特意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到大二时,李开复毅然决定转到计算机科学专业。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确需要一定的勇气,众所周知,即便是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排名不一样,它的名气、影响力以及就业前景都有很大的不同。就哥伦比亚大学而言,它的法律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只是新增设的一个专业,并没有多么深厚的基础,前途不甚明朗。从在全美知名的法律专业转到尚不入流的计算机专业,这种行为让人怎么看都并非明智之举,但李开复就有这样的魄力,为了学习真正喜欢的知识,他义无反顾地转到了计算机专业。

  两年以后,李开复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这样的成绩显然不能让他满足,他需要继续深造。于是,他进入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学博士学位。这里的电脑科学专业排名全美第三,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而其拥有的计算机网络也是美国最先进的校园网之一。

  加入谷歌之前,李开复已是名噪一时。他可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李开复在1998年7月加盟了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李开复升职为微软公司副总裁,被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李开复的受教育经历,让他意识到成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从2004年开始创立了“我学网”,致力于开办一个帮助青年学生成长的公益性网站。

  而在进入微软之前,李开复还有八年的岁月是在苹果和美国硅图公司(SGI)度过的,这其间他经历了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蜕变。他有许多成功的作品,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他也遇到过挫折,比如在美国硅图公司,他的团队发明了三维浏览器,却在市场上遭受巨大失败,导致整个团队和产品都被公司廉价卖掉。也正是因为这些,李开复才逐渐理解,仅仅固守科学家理念中的“新”“酷”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做产品的管理,也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于是,李开复在1998年的夏天回到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并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那么,是什么样的机会让李开复进入谷歌的呢?正如俗话所说,聪明人创造机会,李开复是“毛遂自荐”进谷歌的。

  2000年,李开复被正式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全球副总裁。经过几年工作之后,他深切体会到,完美工作的标准应该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越来越怀念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光,越来越渴望在这个领域形成自己所期望的更大的影响力。正在这时,李开复得知谷歌意欲在中国创建团队的消息,于是他就主动找到了谷歌当时的CEO埃里克·施密特,表示愿意加入谷歌。

  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会面,埃里克·施密特对于李开复的表现相当满意,李开复主动提出加入谷歌的做法更令他感到高兴,所以他很快就为李开复提供了职位。

  对于这件事,李开复是这样解释的: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时,不需要任何的迟疑,只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的确,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好的机会都是非常珍贵的,一旦遇到,就应紧紧抓住,这样你的人生才有可能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要以为机会总在那里等着你,因为其他人也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你与它失之交臂,那么别人就会把它紧紧抓在手中。

  可以这样说,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次普通的“跳槽”,却引发了一次自己人生的“地震”。原因是,谷歌的热情欢迎使得微软大发雷霆,随即向美国华盛顿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这一诉讼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兴趣,各大报纸、广播、电视台争相报道。各种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

  来自微软的诉讼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不利,使李开复一度陷入了人生低谷。不过,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之后,李开复很快就重新振作了起来。对于这一切,他想到了自己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于是,李开复又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激战。最终,当李开复重新开始工作时,他发现直面媒体时,没有一个记者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没有人再相信那些谣言。

  2005年7月,李开复正式加盟谷歌,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2005年9月13日,就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美国金县高等法院做出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

  2005年12月22日,微软公司终止了对Google以及李开复的诉讼。

  加入谷歌以后,针对自己负责的谷歌中国公共关系事务以及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的运营工作,李开复展开了积极的工作。在他的眼里,谷歌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公司,这种震撼,不仅包括谷歌领先的技术优势以及仿佛永不衰竭的创新热情,更包括谷歌对诚信的追求、对大众利益的重视,以及谷歌人忘我的工作激情、透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业绩。这一切,都让李开复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相信:“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诚然,“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李开复个人的奋斗目标,不过作为谷歌的大中华区总裁,这并非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毫无疑问,谷歌公司汇聚着世界上最具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他们,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重要课题。李开复本人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因为以他多年的工作体会,深知在这样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企业里,严格恪守死板的规定有弊而无利。

  于是,李开复逐渐实施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方向、由大家讨论决定的管理方法。同时规定,员工可以利用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当然,员工同样拥有对公司提出建议的权利。所以,谷歌里自由的工作环境是名不虚传的。

  对于李开复自己来说,作为一名管理者,他要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等方面努力;但在其他的时间里,他更会以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的身份来约束自己。

  毅然离开微软而加盟谷歌,许多人对此都感到好奇: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李开复来到谷歌?

  首先,李开复的加入并不是哪一个猎头公司运作的结果。外界曾有过这样的质疑,而李开复回答道:“我和埃里克·施密特认识了那么多年,如果这样还要聘请猎头,等于白白把钱送给别人。”他自己坚信,谷歌吸引自己的因素中有谷歌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Google公司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做的,这非常符合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喜欢从硬件到软件一切都自己做的习惯”。其次,谷歌的工作氛围让他感到非常舒服。“你能想象吗?在谷歌,一个300多人参与的项目组,领导居然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你的思想和行动都不会受到太多的束缚,无论谁有好的项目,只要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加入进来,整个项目组就像一个真正的研究院。”在李开复的经验中,如果说IBM、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那么谷歌更像一所开放性的大学,自由、平等,没有许多条条框框的牵绊和束缚。

  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李开复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并焕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在一位谷歌员工的记忆中,李开复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热情:有一次,为参加公司的一项活动,他连续飞了40多个小时,下了飞机,他的样子都快让人认不出来了:衣服皱巴巴,头发乱蓬蓬,和以前的形象判若两人。

  这么疲惫,总得好好休息一下吧!令这位员工意外的是,李开复在房间里重新洗漱并稍做休整后,立刻变回了西装革履的标准形象,他精神焕发地走出来说:“走吧,我们去活动现场。”

  从苹果到微软再到谷歌,对于李开复来说,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有人问他三家公司孰优孰劣时,李开复表示,这三家企业都是非常伟大的公司,都让他看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但是,这三家公司并不相同,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方式。这也告诉我们,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在他不断的“跳槽”过程之中,李开复自己的奋斗目标也逐渐清晰。2009年,在谷歌四年任期已满的李开复提出辞职,再一次“follow my heart(听从内心的召唤)”。在题目为《再见,谷歌》的辞职信中,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谷歌在中国四年的发展历程。尽管这个过程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但令人欣慰的是,李开复和他领导的团队始终没有气馁,如今,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那就是,谷歌中国的搜索质量已堪称“最精确、最完整、最即时”,这无疑是对这个团队最好的回报。

  当然,他们的成果并不仅限于此。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以及谷歌音乐搜索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出,让谷歌日益走进中国人的生活。正如李开复在辞职信中所描述的,随意走进一家咖啡馆,你会发现,人们用谷歌来搜索信息,用谷歌地图来查询路线,用谷歌音乐欣赏歌曲……谷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对于李开复来说,四年的辛苦付出,让他无愧、无悔,亦无憾。因此,他可以放心地离开,去实现自己的心愿了。

  李开复的心愿,并非是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恰恰相反,他想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情,而这个“别人”,对于他而言,就是中国的青年。

  李开复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乔布斯、比尔·盖茨、埃里克·施密特这样的良师益友,有苹果、微软和谷歌这样的广阔舞台,他见证并且参与了这三个世界一流公司的成长和成功,在它们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因此,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了解企业成功的秘笈,并且拥有科技领域的知识,他愿意并且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传授给中国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

  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愿,所以,尽管谷歌有意挽留,李开复还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带领一批中国的年轻人,和他们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去担负起一名优秀的创业导师的职责,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圆梦,同时也圆自己的创业梦想。

  毫无疑问,离开一家蒸蒸日上的全球知名企业,去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这是需要勇气的。可是在李开复看来,他必须这么做,因为他知道,人生就这么短短几十年,想到什么就要去做,否则只会留下遗憾。他常常用乔布斯的名言来鼓舞自己:“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对于李开复在谷歌任职四年间的表现,谷歌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在面向全体员工发出的新任命邮件中,谷歌称,对于谷歌在大中华区的成长,李开复博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谷歌对此表示感谢,并祝愿他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一帆风顺。

  2009年9月7日,李开复宣布创立“创新工场”。同年,李开复获选“2009年度品牌中国十大人物”奖项。2010年2月,创新工场帮助第一位大学生成功创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