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站在镁光灯下是堕落的,站在讲台上是堕落的,因为他们会让你觉得,你比别人更聪明。

  ——比尔·盖茨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最辉煌的时期,它使天下得知东方有文明古国,对神秘的汉文化充满敬仰,那就是大唐盛世。而唐朝之所以那么强大,与君主的治国思想和个人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经玄武门事变登得宝座,虽然他当上皇帝的过程充满阴谋与血腥,但是在当上皇帝以后,他却为李氏天下的兴盛殚精竭虑。李世民统治时期,国泰民安,朝野上下一团和气,这些固然与他的才能有关,也与他善于听忠言采劝谏有关,他与大臣魏征的君臣关系更被传为美谈。

  据《新唐书·魏征传》中记载,郑国公魏征病逝,皇帝李世民亲自为其撰写碑文以表达自己痛失爱将的心情。李世民还说出了“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名言。意思是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帽穿戴整齐;以历史作为对照,能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如果以别人为对照,可以看清自己的成败得失。李世民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说明行正道兴家国的体会,人要不断自省,而且要有敢说真话有真本事的朋友,他很幸运遇到了魏征,当然魏征比李世民更为幸运,李世民不计前嫌把曾为大哥做幕僚的魏征留在身边,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气度。

  1975年7月,一家小公司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注册成立了,公司名字叫“微软”,是英语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和Software(软件)的缩写。这个名字毫不张扬,只是简单直接地概括了公司的经营领域和研究对象,公司的两个创办者平均年龄21岁,年龄稍长的叫保罗·艾伦,22岁,年龄稍小的叫比尔·盖茨,20岁,都不是本地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年轻人改变了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格局。

  计算机天才比尔·盖茨建立了微软天下,他的身边当然不乏新朋旧友,而他以诚待人、知人善用,最后留在身边的都是肝胆相照的知音。

  比尔·盖茨还在湖滨中学的时候就因为数学与计算机方面的才能成为了名人,他在计算机房结识了保罗·艾伦,从此与保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保罗·艾伦给比尔·盖茨的印象是知识渊博、性格宽厚。保罗·艾伦书生气十足,虽然身材健硕,但是说话柔声细语。他的爸爸曾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工作20多年,所以保罗·艾伦得以博览群书,虽为一个中学生,他懂得的知识已经非常多了。比尔·盖茨经常问他一些奇怪的问题,而保罗·艾伦几乎是有问必答。诸如汽油是从哪儿来的、“精炼”汽油是什么意思、汽油是怎么驱动汽车的等等,保罗·艾伦的回答总是有趣而易懂。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还有很多共同爱好,比如他们都酷爱科幻小说,都对数学感兴趣,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两个孩子每天躲在计算机房弄那些稀奇古怪的程序有什么意思,可是这两个怪学生却乐此不疲。

  保罗·艾伦比比尔·盖茨知识领域宽,比尔·盖茨数学比保罗·艾伦更好,用比尔·盖茨的原话说,“两个人互为对方的资料库”。保罗·艾伦比比尔·盖茨高两个年级,但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追求让他们携手开创了一个伟大的事业。

  西蒙伊也是比尔·盖茨好友榜上长期留名的人。西蒙伊于1948年生于匈牙利,身为电气工程教授的儿子,他从小就被父亲寄予厚望,希望他也能成为一名工程师。西蒙伊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匈牙利堪称计算机神童,他设计的第一款软件就被国家买去用于国家建设。

  西蒙伊编写计算机软件的条件并不比比尔·盖茨好多少,匈牙利的计算机技术并不很发达,所以西蒙伊是在一台俄国生产的笨重无比的老式计算机上开始自己计算机软件开发之路的,那台足足有一幢房子那么大的庞然大物成为了一个孩子走向计算机软件顶峰的阶梯。

  匈牙利不仅计算机技术落后,而且信息也比较封闭,这让西蒙伊感到十分郁闷,因为计算机技术是时代最前沿的、最活跃的技术,他在国内根本没有办法与世界先进技术进行交流和学习,这会使他落伍的。形体巨大而功能落后的“乌拉尔2型”计算机为西蒙伊做了启蒙,而西蒙伊渐渐感到寂寞,因为全国都没有几台计算机,他几乎没有水平相当的同道中人。不过世界毕竟是逐渐开放的,西蒙伊迎来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他抓住了它。

  1964年,一个国际贸易洽谈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西蒙伊带着自己的软件参加了这次洽谈会。在会上,西蒙伊结识了丹麦丹尼西计算机公司的代表,他把自己编制的一个示范程序送给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丹麦找到知音。

  丹尼西计算公司的人言而有信,西蒙伊的软件被带回国后在丹麦计算机界得到了认可,一些公司听说这个软件的设计者还不到20岁,觉得很有培养前途,经过多方联系,他们找到了当时年仅16岁的西蒙伊。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西蒙伊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到了丹麦,从此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西方谋得了生存空间。在丹麦工作了几年后,西蒙伊选择了继续学习,他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读书。

  1972年,西蒙伊应聘美国施乐公司计算机研究中心(PACR中心)成功,进入到研发计算机软件的新阶段。与比尔·盖茨不同,西蒙伊特别喜欢到学校学习,施乐公司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很近,西蒙伊一边工作,一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学位。

  施乐公司给西蒙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PARC中心有过不少骄人的成绩。PARC中心设计的阿尔托计算机曾激发苹果之父乔布斯开发出麦金托什,即苹果电脑在LISA后第二部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麦金托什的意义在个人电脑首次广泛应用图形用户界面,它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阿尔托计算机也启发了比尔·盖茨开发视窗,即WINDOWS软件,它使微软公司成为行业翘楚。在这样专业的部门工作,西蒙伊的能力得到了发挥。

  PARC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出一种新型计算机工具——鼠标,为广大计算机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方便。西蒙伊对鼠标非常熟悉,他为阿尔托计算机研发的文字处理程序就是第一个用鼠标的软件。西蒙伊给他的这款软件命名为WYSIWYG,就是“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首字母缩写,意为所见即所得。后来因为西蒙伊到了微软工作,他的这个设计在微软有了更大的用处。

  没有一个公司在利益微薄的情况下能长期存在,施乐公司虽然拥有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但是公司在销售方面人才稀少,好酒仍需人吆喝,施乐公司的业绩不佳,那些付出辛勤脑力劳动的技术人员感到不满,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能及时转换为商品,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也导致公司极其严重的人才流失。充满戏剧性的是施乐公司的技术人才大多选择了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从同事变成了对手。

  1980年,朋友给了西蒙伊一个名单,说如果西蒙伊准备跳槽,可以按照名单上的人名去联系,这份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就是比尔·盖茨。好朋友就是在你的生活中给你有益指点的人,那个朋友给西蒙伊提的是非常好的建议。

  西蒙伊选择了名单上的第一个人,他来到了微软公司,接待他的是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默尔,就是在哈佛与比尔·盖茨彻夜长谈的那个史蒂夫·鲍默尔,现在他们一起创业了。

  与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默尔接触5分钟后,西蒙伊就决定留在微软了。虽然后来他也与名单上的其他人联系过,但是他还是比较倾向于当时还不是很强大的微软,他的直觉告诉他,留在那儿没错的。微软公司必将对计算机产业产生巨大冲击,这是最吸引他的。

  比尔·盖茨对西蒙伊的名字早有耳闻,曾有朋友对他说,如果西蒙伊有一天来微软求职,那么千万要留住他。所以比尔·盖茨听说前来的人是西蒙伊的时候,他亲自迎接,并全程陪伴西蒙伊参观了自己的公司,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向西蒙伊做了说明。

  比尔·盖茨的坦诚和对计算机事业的高远追求,给西蒙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老练的老板,一个与实际年龄相符的充满活力的青年,这两个身份奇妙地结合在比尔·盖茨身上。

  微软的朝气与施乐公司的暮气沉沉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当他向施乐公司提出辞呈的时候,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傻事:放弃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而与一群孩子胡闹。西蒙伊不想对那些人作任何解释,他只想用事实说话。

  西蒙伊的加盟让微软如虎添翼,比尔·盖茨与西蒙伊相见恨晚,他们迅速成为了好朋友,在西蒙伊身上有比尔·盖茨熟悉的东西,而在比尔·盖茨身上也有西蒙伊需要的斗志。西蒙伊成了为数不多的能改变比尔·盖茨想法的人,他们密切配合,互为明镜,终于做出了一番大事业。做朋友是要灵犀相通的,西蒙伊也曾想把两个朋友拉进微软公司,他知道这里水深可供龙游,但是他的两个朋友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不知道当微软成为行业领军者的时候他们又作何感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