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深夜时分,窗外满街灯火,魏来蜗居在与朋友搭伙的出租屋,静静地坐在台灯下面,正写一封信。这封信,他写给自己。

  亲爱的魏来:

  见字如面。

  很久没给你写信了,只是因为近来太忙,事情太多,再加上也不知道写什么好。毕竟来成都这么久,也没混出个什么名堂,总感觉很寒酸,更无颜见父老乡亲和亲朋好友。见谅,亲爱的,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错。

  最近,喜欢看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书。偶然,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井冈山一带有一种能闪闪发光的树,当地人称它为“灯笼树”。它是一种常绿阔叶树,每逢晴天的夜晚,树上荧光点点,发出耀眼的光芒。

  前段时间,在同事电脑桌面上看到一段视频,俞敏洪说,我们都应该做一棵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是的,我想做一棵树,一棵在成都发光的树,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人们也能看到我。

  大约一年前,我从大巴山深处出发,踏上开往成都的火车。那时,我忐忑不安,有些后怕,还有一丝紧张。确切地说,成都对于我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只是儿时读《三国演义》,零星记得那是蜀汉的都城,那里有武侯祠,那里有诸葛亮指挥千军万马的影子……火车上,我看着窗外的故乡——巴山巍巍,渠水泱泱。是的,亲爱的,我将离开故土,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在那里,我将生根、发芽,然后结出丰硕的果实。

  尽管我知道,在北京、上海,我没能让自己发光,甚至很狼狈。

  但是,亲爱的,我并没有放弃希望。抱着对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美好期望,我再次鼓起勇气出发了。我知道,在这里,我得再次振作,也满怀期待。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来成都已将近一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领域,我做着有些陌生但又似乎熟悉的工作。每天早早起床,很晚睡觉,与白领、老板、领导打交道,与炒饭、面条、米粉“套近乎”。看书的时间少了,做事的时间多了。懒散的心情没了,紧张的情绪滋生了。是的,尽管日子很苦,压力很大,但还得鼓起勇气去面对。我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文字处理技巧、采访手段,以及人际交流技巧,然后好好消化它们。

  记得雪莱曾说过,冬天来了,春天离我们还会远吗?

  我固执地相信,光明就在远方。春天就在人生的下一个路口,我正在向它赶去。

  近日,达州的一朋友来成都。他是一位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成名,其后在文学圈悠闲混了一辈子。夜里,他请我吃饭,并介绍了一些朋友给我认识,托付他们照顾我。饭桌前,这些成功人士举止淡定、自信、从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他们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饭后,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慈祥地说:“魏来,你在成都好好混,未来会是你们的!”听到这话,我似乎一下来了精神,仿佛就真看到了阳光灿烂的景象。

  深夜,没有外出,待在朋友和我共租的房间里,冷风徐徐,思绪万千。打开窗户,遥望苍穹,星星在闪烁,在跳跃。这时,手机信息的铃声响起,我打开一看,是远在乡下的母亲发来的短信,“儿子,要坚持,不要怕困难。真失败了,就回家,家里有我们!”

  看着这短信,我泪流满面。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魏来,你要坚强。你是一棵树,成都,今夜会让你发光!”

  魏来2010年3月魏来写完信,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钟,时针已指向11.他虽然感觉很累,但是却睡不着,也没有洗漱,就躺在床上胡思乱想。

  由于近些天工作压力大,在单位试用了大半年也没有转正,魏来心里还是有一些浮躁。毕竟成都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像他这样从农村出来的青年,如果没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很难在这个城市立足的。高中读书时,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承诺:“同学们,坚持吧,奋斗吧,考上大学,你们就能拥有闪耀的明天!”当时,备战高考的学子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顿时激情高涨。但是,没过多久,又都像蔫了的茄子。于是,各科老师又会想方设法鼓动大家,俨然“战场上的宣传斗士”,为每一位学子加油助威。然而,时过境迁,当年老师们的身影早已远去,留给大家的却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魏来到成都,是从一封自荐信开始的。当时,他刚刚去了北京和深圳,在顶级大城市的漂泊经历,让魏来彻底傻了眼。仅是二本学校毕业的魏来,在这些大城市找工作四处碰壁。当时,他甚至带着简历去新华社毛遂自荐。没想到,当他转了三次地铁,又搭上一路公交,到了新华社总部时,魏来彻底傻眼了——新华社的门前是武警站岗。当魏来兴冲冲地准备进去找总编时,却被武警拦了下来,“没有预约,不能进入!”年轻的魏来,当时就像一个泄气的皮球,这个中国顶级的媒体,他是连门也进不了了。没有办法,魏来在新华社门口呆坐了一小时后,落寞地离去。之后,魏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梭,奔波于各类公司的大门,那一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也是从那时起,魏来才深深地体会到孤独与弱小是多么可怕。

  在北京,魏来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文中对当前的就业现状作出分析: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个异乡人,月薪8000元也仅仅只够吃饭,谈不上其他娱乐消遣,更谈不上小康。这些一线城市,已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山峰。

  看到这报道后,魏来觉得似乎就是在写自己。他像大多数人一样,成了北漂一族。当时,他寄住在一个网友那里。网友姓李,名耳,老家在贵州。李耳所租住的公寓在北京2环,房间是一个单间,一共只有15个平方,每个月的房租是3800元。在李耳左边隔壁住着一个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每天早出晚归,极少碰头。在李耳右边隔壁住着一个北大的本科生,学法律的。这人是外地人,在北京待了6年。6年里,由于他一直未能发迹,所挣得的工资仅够生活。三十岁往上数的人了,却没有一个女朋友。因为,现在的女生大多都很现实,没房没车没潜力,免谈!不过,也不能怪这些女生。人往高处走,谁不想自己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呢,谁愿意跟一个穷书生混吃一辈子呢?年轻时,还有青春和美貌,或许不太在意;一旦年老色衰,姿色不再,那时最现实的就是生活。穷困的日子,让一些女生望而却步。所谓的名牌大学,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在现实面前也只是个笑话。

  在北京等地漂泊的经历,让魏来彻底屈服了。他感到灰心丧气,觉得再也没有明天。当时,一大批大学生掀起回乡潮,开始逃离一线城市。魏来,也加入到了这一大军之中。无奈的魏来最终回到了家乡达州。回到故乡的魏来,对自己刚毕业时的年轻气盛,感到十分可笑。刚毕业时,他还天真地以为可以像李白一样,仗剑行遍天下,施展远大抱负。后来仔细想想,他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所谓的李白、杜甫等人,在唐朝时也是到首都长安“西漂”,只不过李白是“富二代”,杜甫是“官二代”而已。李白的父亲是盐商,万贯家财,李白仗剑出游时,一年之内接济落魄书生的钱就有30余万。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文章四友”,父亲还是奉天县令,40岁之前杜甫还是靠家里出资游览祖国四海河川。想到这些,魏来才明白,自己的“北漂”有点不靠谱,一切都要量力而行。

  魏来在家乡达州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顺便备战公务员考试。但是,虽然回到了家乡,但对于达州来说,魏来依旧陌生。因为,他在农村长大,家也在农村。即使到了离家不到两小时车程的达州市,他依旧没有安全感,依旧没有自己的归宿。在达州的一年里,魏来参加了两次公务员考试、一次教师考试,但是都名落孙山。地方越小,工作岗位就越少,争抢的人也就更多。魏来依旧不幸运,没能找到稳定的平台。

  不过,后来还是等到了柳暗花明。有一次魏来上网,在新浪微博看到了成都一家报社总编的认证账号。于是,魏来再次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向这位总编推销了自己。庆幸的是,魏来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他没有被“钱规则”,顺利进了这家单位。

  当时,魏来背着一大包自己发表的文章,在成都见到了这位总编。总编翻了翻魏来的作品,轻轻地点了几次头,然后说:“基础不错,先来锻炼锻炼吧!”于是,魏来便成了《西都晨报》的一位试用记者,一干便差不多一年。

  但是,到成都来的这段时间,魏来并不快乐。很多次,他都想离开成都,回到自己的家乡达州的一个小镇,尽管他知道小镇所能提供给他的工作机会几乎为零。犹豫纠结了一次又一次,他依旧没能下定决心。毕竟在成都市能找一份媒体的工作还是相当困难的。

  魏来没有花家里一分钱,凭运气和才华打入这个圈子。他的家里人很自豪,认为魏来很上进,大学没有白上,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他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当家乡人听说魏来是报社记者时,大多竖起大拇指感到自豪。其实,家乡人哪里知道,记者也不过是一个跑腿的“文字棒棒”而已。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