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 创建民主社会的艰难历程

  苏联解体之后除经济危机之外,社会政治情况也不正常。联邦中央部门的权力对抗就是俄罗斯社会危机的总根源,这也是近年来世界政治舞台上少见的奇特景观。从1 991 年以来,这场斗争旷日持久、高潮迭起,犬牙交错,纷乱迷离,令人目不暇接。对于这场斗争有人称为俄罗斯的权力危机,有人称为宪政危机或宪法危机。世界上公认的评论权威对俄罗斯政局的预测都无可奈何。甚至有人讲,要猜准明天俄罗斯政坛上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将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赌博!但事实上叶利钦始终占上风,他就像俄政坛上的一个不倒翁,总能迈过一些沟沟坎坎,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稳掌大权。不过叶利钦也够辛苦,他苦苦挣扎到20 世纪末,到2000 年新年钟声敲响前,心力交瘁,提前交权,主动退出政坛。普京上台后,俄政局才逐步走向稳定,但也充满艰辛。

  俄罗斯政坛上的权力斗争从 19 91 年“八一九”事件之后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表现为俄总统与副总统之间的斗争。19 92年初,由叶利钦提名并与他一起竞选成功的俄联邦副总统鲁茨科伊,是叶利钦阵营里最先跳出来与之对抗的人物。鲁茨科伊出身于职业军人家庭,原苏联空军上校。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俘,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19 91 年“八一九”事件时他是保卫白宫战斗的主要组织者,由此步入政界。上台后,他对叶利钦的批评与指责,率直尖刻。他不仅批评叶利钦的内政,也涉及其外交。鲁茨科伊对俄罗斯社会舆论影响很大,叶利钦对此非常恼火。1 99 1 年1 2 月19 日,叶氏剥夺了副总统原先负责监管5个要害部门的权力,俄正副总统之间矛盾公开化,而且日趋激烈。1 99 1 年12 月 26 日,即在独联体诞生后的第一天,已成为平民的戈尔巴乔夫曾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意在显示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伏枥之志。就在这一天,鲁茨科伊在白宫也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旗帜鲜明地批评叶利钦。此后,鲁茨科伊步步紧逼,多次向记者发表谈话,公开他与叶利钦的观点分歧。俄正副总统第一个分歧就在苏联瓦解及独联体命运上。鲁茨科伊坚持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是联盟解体的罪人,并声明他们都应对这一历史后果负责任。鲁茨科伊还坚持一体化进程,认为独联体只是个过渡,最终各加盟共和国还是要联合起来的。鲁茨科伊对叶利钦改革纲领也有异议。他曾多次向叶利钦进言:应该谨慎地分阶段地进行改革,明确政府与议会的义务与职能。1 99 2 年,他对政府一步到位式地放开物价持有异议。对私有化进程中缺乏明晰的法律保证表示不安。对制定新宪法表示极大的关注,对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命及监督特别重视。但他的建议没有引起叶利钦的重视,反被其剥夺了部分权力。当德国枟明星枠画报记者采访他时,要求他谈谈他与叶利钦的的关系,他说:“我非常尊重叶利钦,他为人很好,热爱生活,热情豪放,风度翩翩。然而他有一个缺点,对其干部要求不严格,他不能担任领导工作,不适宜当总统。”到19 92 年初,鲁茨科伊对叶利钦的改革及其前途持否定态度。他对报界公开讲:总统对国家的领导“十分混乱”,今天的俄罗斯“既没有权威,也没有民主”,有的只是“街头独裁”。事到今天,俄罗斯“从官吏到平民,人人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他指责叶利钦的“部长们整天无所事事”,并要求总统对其部下的失误与错误负责。在谈到叶利钦限制他的权力时,鲁茨科伊讲,这是对他的不尊重,也是对人民的不尊重,因为他是人民选出来的副总统。因此,他“绝对不辞职”。他指出,俄罗斯需要一个“在议会控制下的强有力的行政机构”。1992年2 月8 日,鲁茨科伊正式向议会及总统提出在俄罗斯实施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的计划,以免国家遭受灾难。这时私有化及“休克疗法”已使国家陷入极大困境。鲁茨科伊提出搞紧急状态,目的是要经济学家们修改方案,重新校正改革方向。这一计划引起叶利钦的不满。2 月 13 日,叶利钦召见鲁茨科伊,要求他写出书面报告,阐述他的立场,并决定让他主管农业,把副总统办公室从议会所在地“白宫”搬到“克里姆林宫”,每周向总统汇报一次工作。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弥合俄正副总统之间的分歧与裂痕。

  到1 993 年,俄罗斯社会危机及政治危机已达危险顶点,社会有一股反对叶利钦及其激进改革纲领的力量,俄总统也陷入危机之中。在1993 年4月 25 日全民公决前夕,俄会议领导人哈斯布拉托夫,反叶派议员团“俄罗斯统一党”以及“劳动俄罗斯”、“共产党联盟”、“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党”等,积极开展宣传舆论工作,鼓动公民对叶利钦投不信任票。这时,副总统鲁茨科伊坚决站在哈斯布拉托夫一边,俄正副总统矛盾升级。19 93 年4 月10 日,鲁茨科伊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讲,他与叶利钦的关系已“不能调和”。因为“他们之间的分歧不是个人因素,而是经济政策观点产生分歧的结果”。他批评叶利钦的激进改革使俄农业产量下降 30%,并谴责叶利钦关于解散人代会的言论。塔斯社发表了鲁茨科伊的这些言论之后,国内外舆论哗然:还没见过在哪个国家里正副总统如此对立,反目为仇竟到了撕破脸皮的地步。4 月 14 日,叶利钦在记者招待会上指责他的副手“坚决反对改革”,说鲁茨科伊“该自己做出抉择了”。当记者追问这是否意味着“副总统要辞职”时,叶利钦讲,出于道德考虑,他不能当众宣布这一点。会后,十分恼火的叶利钦专门指示中央警卫部门将鲁茨科伊的卫队从20 人减为3 人,撤掉了为副总统设置的专职医生,并将副总统原配备的奔驰小轿车换成了伏尔加车。接着,叶利钦宣布他接管由鲁茨科伊主管的农业。鲁茨科伊的权力又一次削弱。但鲁茨科伊并没有屈服于总统的压力,他仍坚持以攻为守的方式,向虚弱的叶利钦展开猛攻。19 93年4 月16 日,他在电视上发表长篇讲话,全面揭露现政权的腐败贪污及违法犯罪现象。他指责“休克疗法”及价格自由化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指名地批评总统大搞特权。他指出总统拥有1畅1 万名侍卫及25 0 名保镖,耗巨资修建地下车库及冬季网球场,每年花150 亿卢布租用别墅等。鲁茨科伊还建议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究竟是“谁真正出卖了俄罗斯,谁是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他还号召全俄人民在即将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否决叶利钦及其改革。鲁茨科伊的观点得到了议会中反对叶利钦的许多议员的理解与支持。鲁茨科伊也一直在强调,他不会轻易辞职,因为他是全民选出来的,只有人民才能决定他的政治命运。但是由于过于暴露,他为自己家人的安全担心。最后由俄议会出面,决定保护他及他的发言材料。议会成立委员会,专门调查鲁茨科伊揭发的一些高层官员的腐败问题。1993 年 4月16 日,俄枟消息报枠公开报道,鲁茨科伊的讲话,表明他已完全站到了叶利钦反对派一面。到 1993 年 4 月 25 日全民公决时,叶利钦险胜之后,鲁茨科伊才从副总统位置上下来了,但他的政治影响并没有消失。到1 996 年,鲁茨科伊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当选为库尔斯克州(30万平方公里,人口138 万)州长。按俄联邦宪法,地方长官要由全体居民选举产生。鲁茨科夫当选证明他的许多政治观点仍有支持者。1 99 3 年 8 月 18 日,叶利钦向宪法法院提出了关于副总统鲁茨科伊的行为问题,理由是鲁氏在瑞士银行设有账户。8 月30 日,莫斯科检察院传讯鲁茨科伊达4 小时,并确认鲁茨科伊对此案负有重大责任。鲁本人概不承认。1 99 3 年9 月1 日,叶利钦总统宣布暂时中止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同时被解职的还有政府第一副总理、叶氏本人的亲密战友舒梅科,并任命盖达尔为第一副总理。1 99 6 年,叶利钦与鲁茨科伊竞相著书立说,揭露当年政坛内幕。叶利钦先出版了一本50 0 页的著作,主要回顾1 991—199 2 年间俄罗斯政局以及作者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态的感受。鲁茨科伊的书主要叙述1993年俄政局,特别详细地记述了 1993 年 10 月炮轰白宫事件。他揭露说是前国防部部长格拉乔夫与叶利钦一起制造了这起事件。鲁茨科伊在书中利用了他的日记及一些原始文件,向世人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情况。

  事实上鲁茨科伊在这场正副总统斗争中始终没有取胜,也没有取代叶利钦。据政治家分析:第一,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多数俄罗斯人认为鲁茨科伊只是一位军人,他只不过是阿富汗一位空军英雄,缺乏作为政治家的素质与头脑。第二,人们认为鲁茨科伊与哈斯布拉托夫一样,在同原苏共斗争时他们都曾是叶利钦的盟友,现在在权力斗争中他们又都背叛了叶利钦。一些人对他们产生不良印象,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发展。第三,鲁茨科伊在政治上左右摇摆,开始他竭力反时苏共,全力支持叶利钦的改革纲领。当上副总统后不久,他又激烈尖锐地批评叶利钦改革纲领,同情共产党,因此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第四,鲁茨科伊始终没有拿出一套治国的成熟方案,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理论与路线,他指责别人这不对,那不对,可他自己又说不出如何样做才是对的。因此,他无法号令群众、团结群众,人们也不知道跟着他朝哪个方向走。再加上他缺乏政治经验,所以他无法取代叶利钦。据专家们分析鲁茨科伊在以后的政坛上只会走下坡路,当选为库尔斯克州州长也许是他政治生涯的尽头了。

  叶利钦与俄议会之间的斗争是解体以后俄政坛斗争上的第二个突出问题。其激烈程度、时间之久、分歧之大在苏联70 年发展史上也属少见。这场斗争是俄联邦宪政危机,表现了俄罗斯政局的主要矛盾,也是决定俄罗斯今后政治走向的关键。哈斯布拉托夫出生在一个车臣农民家庭,长期致力于经济学问题研究。1990—1991 年期间,他积极追随并支持叶利钦。苏联解体后由叶利钦提议让哈氏出任俄联邦立法机构首脑。但是在“八一九”事件之后,哈氏即与叶氏就产生了摩擦和分裂。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社会危机及经济崩溃的加深,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多,最终发展为公开对抗。俄议长先从攻击俄政府的经济政策入手,开展了与叶利钦的斗争。199 2 年 1 月 13日,哈氏在对意大利一批议员谈话时公开讲,俄局势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要么是叶利钦,要么是议会,二者无法调和。他还要求政府辞职。他认为俄政府“不仅缺乏效率,而且极不胜任”。因此他建议兼任国家元首及政府元首的叶利钦应该远离这个政府。同一天,哈氏又举行会议,公开指责盖达尔的改革纲领,认为盖氏全面放开物价不是改革,而是在制造混乱。他批评政府的高税收政策,认为这会导致经济萎缩,批评政府关于解散国营农场及集体农庄、改其为私人农场的建议是“荒谬绝伦之举”。1992年1 月15日,哈氏提出要求盖达尔政府辞职。此后,俄议长不断批评俄政府的改革政策及叶利钦本人。他表示尽管他支持总统,但总统却没有领导好政府。政府实际上是由布尔布利斯、盖达尔这两个副总理把持着,叶利钦担任的总理之职徒有虚名。他建议叶利钦应退出政府,不要再兼任总理。到1992 年2月,哈氏已公开提出,在4 月召开的人代会上将撤销上次人代会赋予叶利钦总统的特殊权限。在俄总统与议长的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的状况下,俄最高苏维埃里就逐步形成了以共产党和民族主义爱国者为基本队伍的反对派,其实力不可小视。在19 92年4 月6 日召开第六次全俄人代会上有人提出要审查叶利钦的许多命令是否合法的问题,其中包括叶利钦关于禁止共产党活动的命令、土地改革命令等。西方人认为,这种形势已证明,哈斯布拉托夫领导的议会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全面对抗叶利钦的大本营。

  在俄议会与总统政府关系失常的情况下,联邦宪法法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宪法法院是用以制约总统和议会,平衡行政、立法、司法权力关系的一个专门机构。它有权对政府首脑颁布的命令及议会制定的法律作违宪审查,并有权宣布违宪的行政命令和法律无效。时任宪法法院院长的是佐尔金。1991 年1 2 月19 日,叶利钦曾发布命令,要成立安全部及内务部,结果被佐尔金领导的宪法法院宣布为违宪命令,使叶氏的威望受到很大损害,但又不得不服从判决,撤销了自己发布的命令。叶利钦陷入危机之中。1 99 2 年4 月6 日,俄罗斯独立后的首次人代会——第六次人代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这是叶利钦与哈斯布拉托夫第一次正面交锋。争论的焦点问题是搞议会制共和国,还是总统制共和国。叶利钦制定了一部试图搞总统制的宪法法案,哈斯布拉托夫提交了一部议会制共和国宪法草案,他提出了要搞议会制共和国,还提出“有效的总统和有效的议会”方案。大会讨论两部宪法草案时出现激烈的辩论。历时 14 天,耗资1 50 0 万卢布的第六次人代会不但没有解决议会与总统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双方的对抗。叶利钦此后下决心要取消人代会,并坚持任命盖达尔为政府代总理。1992 年12 月召开第七次人代会,这就成了两大权力机构殊死较量的第2 个回合。这时人代会代表1000 多名,出身46 个民族,分成四大集团,两大派别(议会派、总统派)。三大权力机关五头目(总统叶利钦、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代总理盖达尔、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副总统鲁茨科伊)都在会上发言,正如人们所料:5 个头目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代表们对1991—1992 年这两年经济改革、内政外交展开激烈争论。许多代表集中攻击盖达尔,批判盖达尔过于崇拜西方,竟在人代会上鼓吹俄应选择美国模式。盖达尔的去留成了大会的焦点之一。两派议员在会议主席台上推推搡搡,互相扭打,丑态百出。两权对立骤然升级,俄政局又一次陷入绝路。为了平衡缓和局势,1992 年12 月14 日,叶利钦提名54 岁的切尔诺梅尔金出任总理,撤掉了年轻气盛的盖达尔,议会派与总统派获得了脆弱的平衡。

  1993 年4 月25 日的全民公决是议会与总统斗争的第三个回合。这次斗争表明俄两权对立的不可调和,叶哈二人拼死相争。而且,在第三个回合里,各式各样的社会政治运动及政治力量激烈争斗,在讨论公决内容时,两派势不两立,针锋相对。哈议长认为,俄罗斯所有问题只能也只会在宪法范围内实现。俄议会为这次全民公决召开了两次人代会(1993 年3 月 10 日第八次非例行人代会,1 993 年 3 月 26 日召开第九次非常人代会)。叶利钦则组建由波波夫、索布恰克等亲信组建的总统委员会,并筹备了总统特别治理方案及告俄国人民书文件。叶利钦指责两次非常人代会是“未遂政变”,是“昔日党阀进行的一次复仇总演习”,是想“恢复冷战”。议会派则攻击叶利钦的文件“从根本上破坏了宪法”。佐尔金称总统文件是“政变文件”,致使总统特别治理方案胎死腹中。

  为了平息这次政治危机又搞了一次全民公决,投票超过半数,公决有效。多数投票人明确支持叶利钦及其改革政策。对四个问题的投票结果是:404 0 万公民支持叶利钦,占投票的58畅7%;2699万不支持叶利钦,占 39畅5%;3647 万公民支持叶利钦的改革政策,占 53%;3402 万公民表示赞成选举总统,占31畅7%;4623万公民赞成提前选举议会,占43畅1%。叶利钦获胜后立即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尽快通过新宪法,尽快改选议会,清除反对改革的势力。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俄议会失败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坛上党派林立,但是在全俄有影响的屈指可数。其中反对叶利钦的代表人物有3 个,这就是副总统鲁茨科伊,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1993 年4月25 日俄全民公决结果又一次证实,这几个人都还不具备取代叶利钦的条件。在公决中又完全暴露了哈斯布拉托夫的政治弱点:第一,哈叶俩人原均属激进民主派的头面人物,只是由于政治分歧及权力斗争而分道扬镳的。而且,在与苏共斗争中,哈氏十分卖力,是叶氏的得力干将,现在他又背叛了叶利钦,许多人认为他是叛徒。第二,由于哈斯布拉托夫出身车臣族,他在议会里常为车臣说好话,而俄罗斯人对车臣人很反感,这就使哈氏处于被动地位。第三,俄罗斯人有一种共识:在国家处于危急状态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总统和政府。在多数俄罗斯人看来,把权力交给哈氏,还不如把权力交给叶利钦。第四,许多投票人还认为,俄议会是苏共统治后期产生的,议会中俄共党团中的一些人反对改革,人们担心守旧势力重新上台。而且人们内心是拥护改革的,因此投票信任叶利钦。

  公决后的两部宪法草案的争论就是叶利钦与俄议会斗争的第四个回合,这个回合也叫宪法大战。俄罗斯独立前后,即在1 99 0 年这场争论实际上就开始了。最先成立的俄联邦宪法委员会主任是叶利钦,副主任是哈斯布拉托夫和鲁缅采夫。19 91年9 月第一部俄宪法草案出台。但随着俄社会变革不断深化,修改宪法十分迫切,总统派及议会派都想按自己的意见来修改宪法。修宪问题就成了总统与议会斗争的焦点。199 2 年3 月,叶利钦提出修改宪法的2 0 条意见。199 3 年3 月召开的全俄第八次人代会上,叶利钦准备撇开议会和宪法委员会,提出利用全民公决的办法来克服宪政危机。19 93 年5 月2 6 日,俄总统召开中央地方首脑会议,决定新宪法最后只能由宪法大会或全民公决、或由新选出的议会来通过,人代会被排除在外。

  针对总统的活动,俄议会于199 3 年4月提出建立议会制共和国原则,反对叶利钦提出的建立总统制共和国的草案。哈氏在会议上还特别强调,新宪法只能由全俄人代会批准。到19 93年6 月,宪政大战进入高潮。6 月1 日俄议会召集全俄40 多个地区、20 00 多名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会议文件谴责俄总统企图用非宪法途径来通过新宪法,会议号召人们“制止国家政变”,“拯救宪法制度”。199 3 年6 月5 日,俄总统把制宪会议的6 92 名各界权威人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开会。会上叶利钦讲总统宪法草案是把“总统制、议会制、司法独立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其目标是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挽救俄社会危机。叶利钦在会上还极力称赞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为世界民主宝库提供了省制经验和当时最先进的司法机构”,猛烈批评前苏联的宪法制,建议不迟于19 93 年1 0 月举行人代会改选。在俄总统讲话后,议长哈斯布拉托夫愤然退场,佐尔金、鲁缅采夫及一些地方领导人共1 00 多人随其而去,会场秩序大乱。哈斯布拉托夫在会议大厅门口接受记者采访时批评俄总统的宪法草案是“根据沙皇那一套制定的最坏最坏的草案”。会后,莫斯科有3 万人上街游行,抗议叶利钦的草案及讲话。他们高举的横幅上写着:“一切权力归人民!”“不要叶利钦宪法”等。还有人将两面前苏联国旗插在中心广场上。俄议长退会后,近30%代表不再参加制宪工作。叶利钦被迫让步,在宪法内容上作了一些妥协。

  1993 年7 月12 日,制宪会议开会,在哈斯布拉托夫等人缺席情况下,对修改后的宪法草案进行表决:结果 5 58 名代表以4 33 票赞成、62 票反对、63 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这部宪法草案。7 月下旬,该草案交全民讨论。草案规定:俄罗斯为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国家承认私有制、国家所有制、地方所有制及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并予以保护;国家承认意识形态及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任何意识形态不得作为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另外有一重要内容即改组议会,俄联邦议会由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选举期限4 年。联邦委员会为议会常设机关,其权限有:批准联邦各主体之间边界的变动,确认总统实行紧急状态法;决定在联邦境外使用军队问题;罢免总统;任命宪法法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总检察长等内容。国家杜马(下院)的主要职责是: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决定信任和罢免政府问题;任免联邦中央银行行长;宣布大赦;对罢免总统提出指控等。叶利钦对这次通过的宪法评价极高。有些评论认为俄总统已掌握了立宪的主动权。但另一些评论则认为,俄宪政危机并未消除。因为在投票时21 个共和国中只有8 个支持新宪法,约1/3 的州代表投弃权或反对票。

  1 99 3 年十月炮轰白宫事件是议会与总统派斗争的最后回合。这是一场文明对抗导致的血腥残杀,其形式不亚于一场内战。1993 年 9 月 21 日,叶利钦下决心结束这场无休止的论战与冲突。他命令停止俄人代会及最高苏维埃的活动,人民代表的权力也被废除,并宣布11 月12 日举行新的议会选举。看来,叶利钦已决心破釜沉舟,解散议会,实行总统直接治理。9 月21日深夜俄议会连夜开会,谴责叶利钦是在搞政变,议会宣布中止总统权力,提议鲁茨科伊出任俄代总统。鲁氏立即签署命令,宣布叶利钦分阶段改革计划无效。俄宪法法院也召开紧急会议,做出总统命令不符合宪法的裁决,并提出弹劾俄总统的决定,并决定解除格拉乔夫国防部长职务。9 月22 日,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命令各地领导必须服从总统命令。副总理舒梅科又官复原职,并准备用停水、停电、断气的文明方法制止议会的活动。莫斯科内务部队开始对议会大厦实行武装封锁。由于对抗急剧升级,议会开始给自愿前来保卫白宫的人们发放武器。9 月 23日,一些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试图冲击国防部,导致一名警察和一名过路妇女死于非命。9 月 23 日,相当一批俄人大代表(1000 多名人大代表中的 638 名)冲破种种阻力进入议会大厦开会。会上以 6 36 票对 2 票通过了弹劾叶利钦的决定。但此后,议会内部发生分裂,一部分人大代表倒向总统派,俄副议长里亚博夫辞职,议会方面乱了阵脚,叶氏又占了上风。9 月 23日,内务部向莫斯科增派了 500 0 名安全人员。俄国防部、安全部、内务部各自成立了特别指挥中心。24 日,叶利钦下令白宫的军人和志愿人员放下武器,但白宫无人理睬。白宫保卫者们由马卡涅夫将军等人指挥,严阵以待。24 日夜里10 时,莫斯科当局正式切断对白宫的电力供应,议员们不得不点蜡烛。白宫同外界联络随后也被切断。但议会表示决心血战到底。

  9月28 日,白宫周围的形势继续升级。数千名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缩小了白宫包围圈。10 余辆装甲车虎视眈眈对准大厦。用铁丝网构筑的封锁线使外部增援人员再也无法靠近白宫。白宫人员只准出不准进。高级警官用扩音器命令大厦中的人员在24 小时内投降,否则,他们将面临军事攻击。然而,议会中的500 多名人民代表依然不动。议会守护者们高呼“保卫祖国”口号,加强路障和工事。双方在瑟瑟秋风中怒目相对,血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议长哈斯布拉托夫身着防弹背心向记者讲,叶利钦要把议会大厦变成一座集中营,是地道的法西斯行为。叶利钦担心局势失控,始终未敢下开炮命令。9 月 28 日,首都50 0 多名著名学者、科学家联名发表呼吁书,指责叶利钦违反宪法。西伯利亚地区 14 个主权实体领导人致电联合国及各国议会,要求叶利钦在3 小时内对议会解除封锁,否则将切断通往俄罗斯心脏的西伯利亚大铁道。9 月30 日,88个联邦主体中的62 个,在宪法法院召开大会,讨论俄局势。这个时刻是俄罗斯独立后政治局势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机器陷入全面危机之中。这时全俄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西二世的地位及作用突然升值了。他参加了9 月30 日全俄宪法法院会议。会议向叶利钦发出最后通牒,责令他取消9 月 21 日命令,并解除对议会的包围。这时,叶利钦进退两难。30 日,总统会见全俄大牧首,并派一名副总理与大牧首会谈,商讨俄出路。10 月1—3 日,在大牧首主持下,双方在丹尼尔修道院谈判。就在谈判进展中,白宫支持者与警察在街上发生冲突,导致 10 人受伤,1 人被捕。1 0 月3 日下午1 时,一批白宫支持者冲破警察封锁线,与白宫保卫者汇合。大厦外一片枪声,双方都有人员伤亡。下午 6 时,1 50 名人代会代表召开全俄非常第十次人代表,议长宣布向克里姆林宫进攻。消息一传出,一大批莫斯科人又前去保卫克里姆林宫。一场空前浩劫在即。10 月 3 日晚 9 时,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指出莫斯科发生骚乱,正式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鲁已退位,并宣布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任命格拉乔夫、科别茨大将等人成立“联合指挥部。”10 月 4 日凌晨5 时,叶利钦又签署命令,中止首都人代会及区级苏维埃职能,中止参加骚乱的社会团体的活动,查封了枟真理报枠、枟俄罗斯法制报枠等报纸。这时白宫外双方已展开激战。3 日夜奉命调入首都的军队在直升机配合下,以数十辆坦克车、装甲车的强大阵势冲开议会支持者的层层路障,将白宫团团围住,并从议会大厦后边发起进攻。随着T -72型坦克的轰鸣声,烈焰在大厦内滚滚燃烧,浓烟从破碎的窗口冲天而起,美丽的议会大厦顿时由白宫变成了黑宫,街上行人不时被流弹击中。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炮轰白宫事件”。10月4 日上午9 时,叶利钦再次发表电视讲话,断定这场骚乱是一场“事先预谋好的武装叛乱”,并决心镇压这次叛乱。4 日下午3 时,数十名白宫保卫者打着白旗走出白宫,其中包括议员巴图林及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总统。此后,格拉乔夫亲自到白宫外与抵抗者对话,限定白宫人员 4 时前无条件投降。到 4 时 50分,白宫内终于结束了抵抗,全体议员及其支持者双手抱头,垂头丧气地走出了议会大厦。在西方国家大使担保下,身穿西装的哈斯布拉托夫和身着迷你服的鲁茨科伊最后走出大厦,随即被军方逮捕。同时被捕的有马卡洛夫、巴兰尼科夫、杜纳耶夫、阿恰洛夫4 位将军及其他一些反对派议员。在炮轰白宫事件中共有127 人死亡,600 多人受伤。10 月 5 日,官方宣布首都戒严无限期延长,禁止一切集会。随后,叶利钦撤换一大批中央及地方领导人,巩固战胜议会派的胜利成果。先解除了曾支持过议会的总检察长斯捷普科夫的职务,并解散宪法法院,解散全俄各级苏维埃。还有人甚至提出“消灭共产主义的象征—列宁墓”。几天之内,首都就逮捕了违反戒严令的上万人,并宣布停止久加诺夫领导俄共及由鲁茨科伊领导的自由俄罗斯人民党的活动,佐尔金被迫辞职。俄罗斯局势出现了有利于俄总统的重大变化,俄宪政危机结束。

  久加诺夫领导的俄罗斯共产党是苏联解体后俄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能与叶利钦抗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俄共是在前苏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0 年6 月21 日正式成立,第一书记叫波洛兹科夫,久加诺夫为第二书记。199 1 年8 月由库普佐夫接替波洛兹科夫。“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下令停止苏共活动,没收苏共财产,接管俄共档案,有些地方甚至对普通共产党员“施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恐怖活动”。19 92 年1 1 月,俄宪法法院判决:允许俄共基层组织公开活动。199 3 年2 月,俄共重建,3 月获准司法登记,久加诺夫出任俄共书记。到 199 5 年年底,俄共有党员60 多万(原苏共1 800 万党员),有2 万个基层组织,遍及独联体88 个主体,还与世界上12 0个政党建立起联系。俄共开始阶段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到199 3 年10 月流血事件之后,俄共开始走上改革发展道路。

  十月事件之后,俄联邦开始筹划新议会的选举工作。这时,俄共与国内大多数左派立场相悖,不是抵制议会选举,而是积极参与。1993 年11 月 29 日,俄共散发竞选议员呼吁书,声明俄共将在议会中搞合法斗争,号召有影响的俄共党员能积极竞选,争取议会中席位。在这里,应该强调一下久加诺夫的作用。格· 久加诺夫是位哲学副博士,194 4 年生于奥尔洛夫斯克州,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师范学院,后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工作,曾在军队服役两年。1976 年从事共青团及党务工作。先后担任过区、市团委书记、苏共市委书记,州委宣传部长,苏共中央宣传部长,意识形态部副部长之职。1 992 年起担任俄罗斯人民爱国力量调查委员会主席,俄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中央书记等职。后任俄共第一书记。在19 95 年12 月议会选举及1 99 6 年 6 月俄总统选举中,久加诺夫的政治威望大增。他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影响。在1993 年6月,久加诺夫就提出了俄共参加议会选举的纲领,认为此次选举是在用和平的方式重建国家,防止国家跌向灾难深渊。这时俄国内舆论也开始重视久加诺夫领导的俄共。认为这时的俄共人数多,中央与地方组织健全,党员政治积极性高,又有了一个有威望的领袖人物,他们能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1993 年12 月12 日,俄罗斯进行新议会选举,有 13 个政党参加竞选。选举结果,俄共获得1 2畅35%的选票,在新议会下院(国家杜马)中占有 32 个席位,成为进入国家杜马8 个政党中的第三大党,这是199 1 年以来俄共第一次胜利。结果公布之后久加诺夫指出,要把国家杜马变成掌握国家管理、研究立法活动的学校。俄共进入杜马后,立即与由拉普申领导的农业党密切配合,争得了国家杜马几个比较重要的职位:雷布金(前俄共中央组织部长)当选为国家杜马主席;俄共议员科瓦廖夫被选为国家杜马副主席(后出任俄司法部部长);俄共议员伊树辛担任安全委员会主席;俄共议员佐尔卡尔采夫担任社会团体及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席。这些都为俄共在议会中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99 4 年以来,俄共利用国家杜马的合法形式,使用合法的斗争手段,取得了一些重大成绩:19 94 年 2 月,俄共议会团迫使杜马作出大赦令:对被指控参与199 1 年“八一九”事件、19 93 年“五一”游行事件、十月炮击白宫事件的在押人员全部释放。这次活动被称为是俄大选后政坛上传出的第一声春雷。1 99 4 年1 0 月,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迫使政府改组。1 99 4 年 12 月,杜马通过决议,反对出兵车臣,主张和平解决问题。可见,俄共在议会里也有很大影响。久加诺夫在1 995 年初表示,俄共在议会中有许多支持者,俄共一般能争取到230 票,在有些问题上能争取到250—270 票。1995 年 12 月 17 日的俄杜马的换届选举中,俄共独占鳌头,由议会第三大党一跃变成第一大党。这证实俄共在其发展进程中又跨出了一大步。在换届选举中,全部225 个选区最后统计,第一名是俄共,得票率为22畅31%,最后占157 个席位。第二名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得票率为11畅06%,占51 个席位。第三名为总理领导的“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得票率为 9畅89%,占 55 个席位。第四名亚博卢集团,得票6畅93%,占45个席位。这证明,俄共已成为杜马中第一大党。它将在4 50 个议员席位占15 7个席位。俄共要在议会中通过自己的议案,至少得拥有2 26 票。但它已拥有阻挠政府提出的不符合它心意的议案的影响。

  1 99 6 举行的俄罗斯第二届总统大选,是俄共与俄总统的一次大较量。因为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它将判决出由谁来决定俄罗斯的明天。因此,参加竞选的几位候选人十分投入。除了叶利钦之外,还有久加诺夫,“亚博卢”主席亚夫林斯基,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俄公众大会副主席列别德等。他们个个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候选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久加诺夫和叶利钦。这次久加诺夫真让叶利钦出了一身冷汗。叶利钦为竞选总统共筹集了144 亿卢布,而久加诺夫只得到33 亿卢布的捐款;日里诺夫斯基还筹到了 73 亿卢布的经费,亚夫林斯基获得60 亿卢布的资助。在总统竞选中,久加诺夫曾一度遥遥领先,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在 1996 年1 月20 日到 2 月 7日进行的竞选民意测验中,久加诺夫的支持率18%,名列前茅,叶利钦的支持率只有8%。到3 月 17 日为止,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支持率已达25%,叶利钦支持率上升到18%,缩小了与久加诺夫的差距。

  在1 996 年6 月 1 6 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情况如下:选举在联邦全部 89 个主体举行。有资格选民共 1畅084 亿,参加选举的选民7 574 万人,占登记选民的 69畅8%。其中 75 58万人投了票。最后统计结果,叶利钦共获2664 万张选票,得票率为3 5畅3%;久加诺夫得到24 20 万选票,得票为32%。俄联邦中央选举委员会决定,到7 月3 日进行选举总统的第二轮选举,选票上只有叶利钦与久加诺夫两个人的名字。这将是两个人的最后决斗。得票率占第三位的列别德就成了第二轮投票的关键人物。这时,叶利钦宣布从车臣撤军,准备通过和谈来解决车臣危机。这一决定使叶利钦声望上升。这时俄共控制的杜马通过俄共的两项决议,给久加诺夫帮了倒忙:一个决议是3 月15 日杜马通过的宣布1 991 年 12 月1 2 日戈尔巴乔夫签署的废除苏联的条约失效,提议重建苏联。第二个议案是由叶利钦签署的关于建立独联体协议中有关中止苏联的部分无效。这样,引起独联体其他许多主体领导人的强烈反对,也引起了一些选民的反感,一些人担心久加诺夫复旧。俄共恢复苏联的主张在民众中市场不大,这就帮助叶利钦战胜了久加诺夫。这时,俄总统又任命在第一轮选举中居第三位的列别德将军(得票率为 14%)担任安全会议秘书,这又是叶利钦极为成功的一步。第二轮投票结果证明,约2/3 的列别德的支持者投票赞成叶利钦当总统。可见,叶利钦在第二轮竞选中春风得意,左右逢源。叶利钦不愧为政坛老手。

  1 99 6 年7 月3 日不仅是在决定两位候选人的政治命运,而且也是选民们自己在决定国家的未来及今后的发展道路。选举结果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俄罗斯选民不想回到过去,赞成和支持民主改革和市场改革方针。因此,可以说,这次总统选举是对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当前俄罗斯人民群众心态的一次测试。在第一轮选举中叶利钦得票不过半数,仅得35畅3%的选票,久加诺夫得票32%,仅差 3 个百分点。在第二轮选票中,叶利钦得票53畅8%,而久加诺夫得票率为 40畅3%,两人拉开了距离,但叶并不占绝对优势。久加诺夫虽然失败,但他仍拥有2750 万选民,并且在全俄88 个选区中的33 个选区里选票领先。而且,久加诺夫领导的俄共议会团至今仍是俄总统的一个反对力量。但是,在今天的俄罗斯,总统的权力太大,议会的权力小,故俄共一时难有大的作为。

  叶利钦在总统竞选中能够获胜,原因很多。但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即人心思定,人心思稳,“得人心者得天下”。在第一轮投票中叶利钦得票不多,这反映人们对他第一届任职的政绩不满。在第二轮投票中他能获胜,反映出人们不希望再有大的动荡,人民群众尽管对过去苏联国力强盛及社会保障十分怀念,但又不愿意回到过去的体制中去。在叶利钦与久加诺夫之间作选择时,人们还是选择了叶利钦。其次,俄共背的历史包袱太重。自戈尔巴尔夫执政以来,长期的歪曲宣传已使苏共、俄共面目全非。曾执政70 年的苏共被说成是搞专制的、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俄共又不识时务地宣布自己是苏共合法的继承人。因此,人们对俄共担心,担心它上台又搞政治报复,出现新的对抗,再制造新的灾难。这一点严重地影响了久加诺夫领导的俄共的发展。另外一个因素是叶利钦掌握着国家机器。在竞选中他运用权力调拨资金,控制舆论,调动各级权力机构为他竞选创造条件。在关键时刻他又给第三势力封官许愿,给选民们许多承诺(到19 98 年支付高达十几亿美元的拖欠工资及养老金)。这些都是叶利钦获胜的重要原因。还有人讲,叶利钦获胜得力于美国选举专家的指导,俄国内一批民主派得力人物的鼎力相助更不可忽视。全俄60%的金融、商业都集中在莫斯科,6 0 岁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全力支持叶利钦。曾任第一副总理的丘拜斯更是为叶利钦当选立下了汗马功劳。列别德倒向叶利钦,就是丘拜斯从中牵的线。亚夫林斯基在第二轮选票时支持叶利钦,也是丘拜斯劝说的结果。后来有材料讲,一些与高层有深层挂钩的黑社会势力及七大财团头目的鼎力相助,是叶利钦连任的重要因素。

  但是,叶利钦在这场斗争中赢得并不轻松。在这次竞选中,以俄共为中心的“人民爱国力量”左翼联盟通过支持久加诺夫竞选,增强了影响力,已成为抗衡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选后,他们将依靠议会阵地对俄罗斯政局施加影响。直到1997 年10月,俄政府与议会之间对俄1998 年的预算各执己见,分歧很大。俄罗斯杜马第一副主席雷日科夫近日讲,1997 年 10 月 9 日的杜马将驳回 1998 年政府预算草案。议会反对政府的无赤字预算。政府主张让企业自己发展,不要过于依赖国家。而议会以为只有加强国家调节才能克服经济衰退。1 99 6 年6 月俄总统竞选应该被看成是解体后俄罗斯政局的重大转折点。

  可见自1 991 年以来,俄罗斯社会转轨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无定型性。但其政治体制的变化仍可划分为三大阶段:19 92年初—1993 年10 月,即从1991 年6 月叶利钦当选总统开始,到1 99 3 年十月炮轰白宫事件止。这一阶段被人称为“政治自由化”阶段。第二阶段从 199 3 年1 2 月以全民公决方式通过总统宪法起,直到叶利钦下台。这一阶段被人称为“加强总统制及实施新权威主义体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总统集大权于一身,议会权力大大削弱。俄双重政权局面结束。叶利钦也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他同民主派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转而执行“右偏中”政治路线,起用一些务实派人物,原先一批民主派精英纷纷落马。这时,有人认为叶利钦已放弃自由主义,转向新权威主义。这种变化应该说是符合俄国情与民心的。因为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需要靠国家的权威来维持。但叶利钦当选第二届总统之后,他的新权威是向民主方向发展,还是向更专制方向发展,这还需要让时间来验证了。第三阶段就是普京上台后对内对外政策大调整阶段,这个过程正在继续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正说明朝十八臣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