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范仲淹不仅是调和鼎鼐的能臣、镇守边陲的名将,而且是克己利人的慈善家、兴学育才的教育家,再有,他还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先后在许多地方任地方官,足迹所至,广为兴学,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地建立学宫。庆历年间,他把教育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广全国,新政虽告失败,但办学之风却盛行各地,业绩斐然。苏州流传一则民间故事:范仲淹为了埋葬祖父和父亲,选中城南一块墓址,风水先生告诉他,这里风水极好,可以世世代代出状元,谁知范仲淹听后却说:“就在这里建孔庙吧!可让苏州世代出状元。”这就是后来的苏州孔庙。风水先生说:天平山风水最坏,祖坟埋在那里要绝子绝孙。但范仲淹偏偏选中天平,他说:“把我家坟地放到那里,免得别人再来遭此厄运。”这个传说在江南传为千秋佳话。

  在天平还有范仲淹开创的“范民义庄”。范任职多年,从俸禄中节省下来的银两购置了一千亩田,名为“义田”,用以救济同族中穷苦之人,每日有口粮,每年有衣服,婚丧嫁娶、天灾人祸,均有补助。他规定:每人每天一升米、每人每年一匹绢;娶第一个媳妇得钱三十缗,第二个十五缗;嫁第一个女儿得钱五十缗,第二个三十缗;死者安葬得钱三十缗,安葬小孩十缗。范仲淹这一义举,也许是我国最早的家族慈善事业,条例简便,办法原始,但贫寒之家都得到实惠。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孙仍继承遗志,保存“义庄”,救苦济贫,一如范公生前。

  雄奇而又秀丽的天平山,崖壁巍然突兀,群峰拱揖,山径迂回曲折,山石峭然朝天。当地传说:范仲淹自择“绝地”安葬父祖,当晚风雨交加,雷电大作,将块块山石冲击成朝天矗立,从此“绝地”变成了“活地”。这当然是小民善良的愿望,寄寓着“善有善报”的向往,却也折射出“公道自在人心”。

  东麓的白云泉、钵盂泉、一线泉等山泉淙淙,终年不涸,《苏州府志》载,白云泉曾被誉为“吴中第一水”,水味甘洌,游人往往至此品茗小憩。西侧的龙门石峡,俗称“一线天”,在重岩叠崖中,出现一条高陡窄迫的山路,仅容一人通行,两壁如刀劈斧凿,仰望青天只见一条蓝线,明代诗人高启赞曰:“山分两崖青,天豁一罅白。”

  松柏满山,古木参天,大片枫林。据传,范仲淹的后裔、明代任福建布政使的范永霜从福建带回的枫树幼苗,迄今已四百余年,至今还留下一百九十二棵。如今,枫林已成了天平一“绝”。古老的枫树,高大,挺拔,枝荫遮天蔽日,每当秋冬之交,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如红霞一片,绚丽夺目。

  范仲淹的一生,后人的评价是“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旧时官僚得意后衣锦还乡,往往治府第、造园林、置田产、纳小妾,大摆威风,炫耀乡里,这是小民们司空见惯的“老套”。但范仲淹生活俭朴、治家严格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家餐桌上不许超过两道荤菜,死后“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堂堂宰辅,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可谓真正的“两袖清风”。然而他却倾其所有凝结成一片爱心,化作玉露甘霖,洒向人间,润泽苍生。

  高山流水,翠柏丹枫,象征着范仲淹当官为民、心系百姓的道德风范。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清末康有为的《大同书》,都体现了我国以“公”为核心内容的传统理念。德是执政的圭臬、做人的基石。这一切都成了先辈志士仁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镇越州(绍兴)时,户曹孙居中病卒,全家十口,子幼家贫,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钱百缗(一缗为一千文),买大船一只相赠,派老衙役护送他们回乡,并写了一首诗交给衙役说:“过关卡时,如有人查船,将我的诗给他们看。”诗云:

  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儿寡妇船。

  作为高官、长者的范仲淹十分爱惜人才,他竭力培养、保护和提携后辈精英,又从另一角度显示出他的高风美德。政治家富弼,年轻时勤勉好学,见识过人,范仲淹赏识他有“王佐之才”,遂将他的文章推荐给宰辅王曾、晏殊,后来晏殊还将女儿嫁给他。富弼历任地方官,曾辅佐新政,后来成为贤相。

  睢阳秀才孙复家境贫寒,无力赡养老母,范仲淹先帮他补学职,每月收入三千钱;然后指导他学习,授以《春秋》。十年后孙复在泰山下讲学,名闻遐迩,后应召入京,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哲学家张载,年轻时好谈兵事,21岁时至延州谒见范仲淹,呈《边议》九条。范仲淹敏锐地意识到张载的强项是儒学,而不在武功,尽管当时军中人才匮乏,他仍然热情鼓励张载钻研儒学,力求创新。由于执著地追求和探索,张载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因他居住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他的学术体系名曰“横渠之学”,创“关学”学派。范仲淹向朝廷推荐许多出类拔萃之士,都各有建树。

  范仲淹不是专业的作家诗人,但他以业余笔墨留下的散文、诗词却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或描绘山川,流溢壮志豪情;或论史鉴今,透析兴衰之慨;或叙事抒情,寄寓远大抱负;或思乡怀旧,展示人间真情。他的作品,既有壮烈苍凉的边塞词,也有柔情丽语的思乡诗。如他的《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碧云,黄叶,翠烟;乡魂,旅思,愁肠,用来映托夜不能寐的游子离恨,反衬客愁的深长,柔情缠绵,荡气回肠。

  范仲淹的风景诗不是景物描写的堆砌,而是将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精神融合在景物的吟咏中。如《野色》:

  非烟亦非雾,幕幕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这是一首写实诗,云雾笼罩山峦,残阳时隐时现,在蒙蒙野色中,诗人和他的朋友们一醉方归。平实而淡泊,旷达而豪放。

  他在泰州任盐官时,滨海多蚊,他有感而咏《蚊》: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求旦暮,更休问前程。

  诗中丝毫找不出对蚊蚋的憎恶,只是用平淡的口气点出:看你横行到几时?语意双关,借此暗喻吸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糟糕的结局,颇有长者之风。

  范仲淹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随口吟出,信手拈来。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写他生活中所熟知的小人物,如《赠钓者》,就是提醒人们吃鱼不要忘记钓鱼者:

  江上往来人,尽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涛里。

  后人都熟知范仲淹的文章诗词,他出色的书法却鲜为人知。范仲淹的书法,外和内刚,蕴涵凛然之气;心正笔正,风神情怀宛如其人。北宋名家黄庭坚说:“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他的传世名迹《与师鲁舍人书》和《道服赞》证实了他书法的清劲有神,超越凡俗。

  《与师鲁舍人书》,是他写给好友、文坛名士师鲁的行书信件墨迹。他和师鲁有深厚的文字缘,据说范仲淹的文字经常要请师鲁过目推敲。据《幕府燕闲录》载:“范文正尝为人作墓铭,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既然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写信也就不受拘束,一任指腕之自运,用笔率意,禀性和才赋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笔端。故后代书家对范仲淹《与师鲁舍人书》的书法评价是:“此帖举止闲雅,风度淳和,颇有蔼然长者、敦厚君子之风。”这是因为整件作品的构成,古朴率意,无意工拙,绝无刻意书写的痕迹。而且下笔方正,字形清瘦,间架紧凑,不是强求龙飞蛇动,而是寓清劲于规矩之中,显示出博大的气度和精严的韵趣。

  他的另一幅名帖小楷《道服赞》,同样受到后世书家的推崇。他擅长的“钩指回腕法”为他的书法表现力锦上添花,结构以方取胜,线条呈方形,孤峭挺拔,摇曳多姿,达到“文醇笔劲,既美且箴”的高度。

  范仲淹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是历史上罕见的贤相良将。范仲淹多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胸怀坦荡,心贴黎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超凡的品格,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那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之徒,就更加显得卑劣可耻,要等到这些人有所醒悟,往往是在他们身败名裂蛰居铁窗之后。可悲!

  太湖草木深

  §§“茶圣”流芳——唐茶文化传播者陆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