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8.攻其必救,佯攻贵阳,逼蒋介石调出滇军

  在战场上,能够成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是很有学问的。攻其必救是调动敌人最常用的方法。

  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例是“围魏救赵”。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8万大军进攻赵国,赵国抵挡不了魏国的进攻,乃向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打算把军队直接开到赵国去,与魏作战。军师孙膑则不同意,提出了“围魏救赵”的方法。田忌采纳了,乃以一部分兵力直趋魏国,把魏国的大梁(今开封)包围起来,以此调动魏军回援。魏军果然回援,在途中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大败,赵国得救。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机智地调动敌人,把蒋介石的主力远远地抛在身后。毛泽东的下一步计划是红军要经过云南西去,渡金沙江北上,彻底跳出敌军包围圈。但云南有重兵把守,强行硬闯,无异于自取灭亡。为了调出滇军,毛泽东已巧妙地组织红军三渡赤水,红军进入川南,逼近滇东北,滇军已被调往川滇黔边境。为进一步调动滇军,毛泽东又安排了—个佯攻贵阳行动,这与战国时的“围魏救赵”异曲同工。

  贵阳是贵州省的中心,从地图上看,南北较长,东西较狭,成椭圆形,城外诸峰罗列,东西北三面有扶风、栖霞、狮子、黔灵等山环抱,市内地势平坦,面积只有八九平方公里,但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为了对付红军,蒋介石“御驾亲征”,行辕设在贵阳。

  红军四渡赤水后,毛泽东给敌人摆了三个阵势:

  一部分部队聚集瓮安、黄平方向,装作东进湖南,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姿态;

  一部分部队(红九军团)佯装红军主力留在乌江以北地区,摆出决战姿态,牵制敌人;

  主力部队则迅速向南移动,强渡乌江,扬言要攻打贵阳。

  当然,调出滇军关键的一招是佯攻贵阳。因为调出了滇军,就为红军下一步西进云南,抢渡金沙江扫除了障碍。滇军主要任务是保护云南统治集团的利益和地盘,不愿意远离云南边境,是不容易调出来的,只有“攻其所必救”,才能调动滇军。

  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毛泽东将红一、三军团分开,让他们沿贵阳周围的大道小路运动,扬言攻打贵阳。蒋介石企图把红军聚歼于黔北地区,现在毛泽东却指挥红军杀到他的统帅部门口来了。毛泽东这一战略行动吓得蒋介石胆战心惊,手忙脚乱。他深知毛泽东用兵奇妙,担心厄运降临,却完全不知毛泽东的真实意图。

  蒋介石表面镇静,内心疑团莫释,不知红军何处是虚,何处是实。

  4月2 日,他召集陈诚、薛岳、何成浚等高级将领,讨论红军行动的企图及应取的对策。他判断红军行动的企图可能有两个:一是乘虚袭占贵阳,二是仍图东进与湘西红军会合。两者中间以后者可能较大,但两者都威胁贵阳安全,当前应以确保贵阳为急。由于贵阳兵力很少,只有郭思演的第九十九师所辖4个团兵力,但这4个团大部在外围担任守备,城内兵力包括宪兵在内不足2个团。为保证贵阳安全,蒋介石当即决定,严令前线各军对红军衔尾疾追,令驻黔西的陈金诚团星夜兼程赶来贵阳“保驾”;令在遵义的李韫珩纵队速至息烽堵截;令在黔东的李云杰纵队速至黄平、余庆地区防堵;令吴奇伟纵队速至修文、鸡场、沙子哨等地,周浑元纵队在黄沙河、六广河之线防堵;令刘建绪、徐源泉等部在东面,桂军廖磊部在南面堵截。因当时滇军离贵阳较近,蒋介石从3 月31 日开始每天“限即刻到”的十万火急的电报给孙渡,命令他速率所部向清镇前进,以保卫清镇机场的安全,防止红军夺取机场,断了他逃路的退路;速率所部前来贵阳,保卫他的安全。

  蒋介石果然中计了。

  蒋介石紧急加强贵阳的防备。他命令贵阳警备司令王天锡在3天之内把城垣四周的碉堡修理加固,又命令别动队400余人警卫行营。4月5日,他获悉红军在离贵阳东几十里地区的消息后心神不定,步出行营,亲自察看碉堡工事修建情况,对刚表示过满意的工事忽又表示不满,并当面责备贵阳警备副司令,中央军第九十九师师长郭思演督促下属不力,玩忽职守。陈诚随即把郭思演撤职。由此可见蒋介石的紧张。

  4月5日夜间,传来了贵阳外围有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消息,蒋介石心绪不宁。他亲自打电话询问贵阳周围工事和城防守备情况,并特别关切地询问清镇飞机场的守备情况。这一夜,是他备受煎熬的一夜,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宋美龄也伤风发烧,忧心如焚。第二天清晨,蒋介石大骂侍从副官蒋孝镇,责怪不该让他住透风的房子。蒋孝镇心里不服,私下发牢骚说:“他受了惊,怪房子。”活现了蒋介石夫妇在红军威逼贵阳时的狼狈相。

  红军在贵阳附近积极活动的时刻,蒋介石好似热锅上的蚂蚁,他时刻关心战局的发展,每分每秒都在盼望滇军的到来。滇军尽管全速前进,蒋介石总嫌他们行动不快。一天上午,他正在办公室与贵阳警备司令王天锡谈话,顾祝同进来向蒋介石报告说:“敌人已过水田坝,快到天星寨了。”蒋介石急问王天锡:“水田坝距离贵阳有多少路程,在哪个方向?”王天锡回答说:“在东北角,距贵阳大约30华里。”蒋又问:“距清镇飞机场多远?”王尚未回答,陈诚又来报告说:“乌当来电话,敌人已过乌当。清镇也来了电话,据报飞机场附近发现敌人便衣队。”蒋介石听罢大吃一惊,准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绕开清镇向安顺逃跑,他立即命令王天锡:“挑选20名忠实可靠的向导,预备12匹好马、两乘小轿到行营听用,越快越好。”王天锡迅速地组织好逃跑马队,并向蒋介石报告。

  蒋介石的情报人员并没有什么过错,千真万确,这时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确已经占领霓儿关,那里离贵阳机场不远了,站在高处可以看到贵阳市里的烟囱。贵阳城郊的墙上已被刷出斗大的“攻打贵州城,活捉蒋介石”标语。红四团还把人集合起来呼口号,高唱《国际歌》,城里的敌军能隐约听到声音。

  不过,这不是红军主力。红军也没有要攻打贵阳的意思。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说:

  “临来前,上级明确交代,此行贵阳郊外,是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掩护主力从贵阳附近折向西南,往云南边境急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我们打造声势,佯攻机场,采取一切手段,给蒋介石造成错觉,即红军真的要攻打贵阳。”

  红军加紧“示形”活动。军委命令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伪装成红军主力东进,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命令红三军团佯攻龙里,以“催促”蒋介石继续调动滇军东进。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蒋介石通过一个个手令,真的把滇军调到贵阳来了。4月6日,滇军孙渡的部队急行军三四天,行程400多里,终于按蒋介石的要求赶到了贵阳。蒋介石见“救驾部队”来到,真是如大旱之望云霓,又是迎接,又是犒赏。孙渡率部刚到清镇,蒋介石立即用汽车把他接来贵阳,并立即召见,嘉奖滇军行动迅速,作战勇敢,并犒赏孙渡纵队2万元,其他到贵阳的各旅各1万元。

  这时,蒋介石获悉红军已由乌当过洗马河,向龙里、贵定方向前进的消息,他才松了一口气,几天来充分愁容的脸上才露出了喜色。他判断红军“必然出马场坪东下镇远出湘西回江西”。他命令刚到贵阳的孙渡立即率部向龙里方向跟踪追击。他对孙渡说:“现据飞机侦察报告,共军已转到清水江附近一带,并在清水江上架有浮桥两座,队伍正在纷纷过江,向东前进,似有向黄平、施秉、镇远一带回转模样。第三纵队应先开赴黄平、施秉附近防堵,如该处无共军到达,应继续赶到镇远附近迎头阻击。”孙渡立即指挥部队向龙里、贵定方向前进。蒋介石还命令吴奇伟纵队向红军尾追,湘军到黔东、桂军到平越线防堵。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正是毛泽东的计谋。

  毛泽东的“诈兵”术的确成功,不仅敌人信以为真,就连红军内部也有许多人不明底细。当毛泽东到达离贵阳很近的息烽县境内时,红军指战员们听说先头部队离贵阳仅20多公里,都议论纷纷:“这下蒋介石可跑不了啦!”他们止不住问毛泽东:“主席,这次我们要真打贵阳了吧?”毛泽东却笑答:“不忙,不忙!”

  调出滇军的目的已经达到,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从“声东”迅速转而“击西”,于4 月7 日晚给各军团发出指示:“我野战军决从贵阳、龙里之间南进。”然后长驱西进,直插云南。

  8 日,红军先头部队控制贵阳、龙里间公路黄泥哨至观音山段,掩护主力南移,红三军团以一个团占领贵阳以东梨儿关、黄泥哨有利地形,积极佯攻贵阳。4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贵阳至龙里间约30里宽的地段上迅速南移,全部通过了湘黔公路。一过湘黔公路,红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每天以120里的速度向云南疾进。蒋介石听到炮声隆隆立即命令守城部队加强防守,并亲自派飞机侦察轰炸。

  就在蒋介石顾此失彼、狼狈不堪时,毛泽东却骑马辗转在云贵高原。重兵围剿、艰难困苦、崇山峻岭不仅未让他畏惧,相反,却磨砺了他的意志,引发了他的豪情。李德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人,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和诗人。”一生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此时除了谋划战事,还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在马背上以山为题材吟诗。因为在长征中,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穿行在崇山峻岭中是红军的家常便饭,山成了红军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也成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毛泽东根据他在长征中对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山的总体感觉,以“山”为题写下了《十六字令》: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诗描写了山的高耸、山的壮阔、山的陡峭,然而无论是高耸、壮阔还是陡峭,都是诗人在马背上飞驰获得的感觉。诗中通篇未写一人,但诗人赋予了山以生命的活力、一种精神。那种连绵起伏如巨浪奔腾的群山,那种陡峭尖锐得像利剑刺破青天的山,不正是象征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革命赖以支撑的擎天巨柱吗?

  在诗人的眼里,山成了跳动的火焰,成了离弦的响箭,成了奔涌的狂澜。

  长征中,是毛泽东鸿才大展的时期,亦是他写诗最多的时期。20年后他有些留恋地说:“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因此,一路上,毛泽东偶尔是“马上低吟三五句,灯前速记六七行”。诗人的气质、军事家的风骨、长征的内蕴,一起融进了对群山的感觉之中。毛泽东正是从“山里”走向辉煌,红军正是在毛泽东引领下在对山的跨越中走向坦途。

  四渡赤水战役,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战场的第二次直接较量。第一次是1931年进行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统帅30万大军向红军大举进攻,被毛泽东指挥的仅3万人的弱小红军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3 万余人,蒋介石亲自品尝了毛泽东指挥艺术的厉害。四渡赤水战役,更让蒋介石领教了毛泽东领导战争的艺术。

  遵义会议上,凯丰曾讥笑毛泽东不过是读了点“孙子兵法”而已。毛泽东在导演四渡赤水的活剧中,为中国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兵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孙子兵法》中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就是隐真示假。《三十六计》中有“声东击西”。声东击西的关键是隐真示假,迷惑敌人,使其判断失误,从而暴露弱点,然后乘虚而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获取胜利。“声东”的目标在于吸引敌人注意力,但这不是随便能做到的,必须得揣摩、迎合敌人的意图,从而使敌人产生真实感受,这样才能调动敌人。“击西”是真正的目的,但为了确保“声东”效果及成功,得暂时隐藏起来,一旦“声东”成功,“击西”自然顺理成章。所以,这“声东击西”的重头戏是“声东”,假戏要做足。四渡赤水实际是毛泽东指挥的一连串的声东击西的战役。在四渡赤水中,毛泽东就是摸准了蒋介石要在西南地区围歼红军、阻挠中央红军与其他方面军会合的意图,调动了蒋军和西南各地军阀。尽管蒋介石一再以朱毛“穷蹙于黔北一隅,大政未定,彷徨无计”的所谓“精辟”分析来掩饰其军事判断的低能;尽管他一会儿主观臆断,认定朱毛“必西窜渡江无疑”,一会儿又气急败坏,作出朱毛“仍要回窜江西,会合贺肖”的估计。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确实无疑的,他认定被围困在黔北的朱毛红军不外有两条路:一为北渡长江,会合徐张;一为东返湘西,连接贺肖。按常规讲,舍此没有第三条路。蒋介石如是想,他的幕僚如是想,包围红军的各路敌军如是想,被围在中间的许多红军指战员也如是想。倘要北进,则要与决心拦阻红军过江的刘湘拼个鱼死网破;倘要东返,则要同绝不允许两支红军在他的地盘会师的何健杀个天昏地暗。一旦朱毛红军真要重返湖南,无须蒋介石动员,他会使出十二分力气去全力拦堵的。似乎红军命中注定,要同川军或者湘军有一番拼死角斗。

  然而,毛泽东险峰独步,棋高一招。他选择了常人不愿想、不屑想,蒋介石不能想、不敢想的另一条路:他既不北上,也不东返,而是南下。直至红军兵临贵阳城下,蒋介石在红军佯攻的枪炮声中惶恐不安而又强作镇静之时,他仍然没能领悟这是毛泽东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惊魂甫定即断定朱毛此举决计东窜。

  毛泽东胜利了,成功了。他不渡长江,避开了刘湘;他不返湘西,让开了何健。他在贵阳城下虚晃一枪,实现了调出滇军的预想。红军直趋云南,滇军主力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拼命向东追去。毛泽东把围的、追的、堵的、截的;拦的、挡的、行军的、驻守的、战壕里趴的、碉堡里藏的;他把守河兵、江防兵、游弋兵、预备兵;他把黔军、湘军、川军、滇军、中央军通通地甩在身后,置于无用。

  在长征胜利50年后,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实地考察了四渡赤水战场,并对这次战役作了高度评价:“牵住蒋介石的鼻子”,“红军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战术”。“毛泽东的战略奏效了”。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一生中军事决策指挥的得意之笔。

  毛泽东用兵如神,料敌如神,率领红军彻底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五 绝处逢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渡金沙江、过大渡河、行崎岖蜀道,几十万敌军追堵,是一条绝路。太平军的一位骁勇善战的领袖石达开就是沿着这条路北上,最后在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全军覆没。但毛泽东不是石达开,他率领红军与大自然斗,与敌人斗智斗勇,冲破一道道艰难险阻,神速北进,终于在石达开的覆灭之地杀出了一条生路。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3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二)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五)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四)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贞观政要

    作者:(唐)吴兢撰  

    经典名著 【已完结】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