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六章 “假药”也可治病——安慰剂效应

  你知道安慰剂是什么吗?你生病疼痛的时候有没有试过安慰剂,或者你周围的人的有没有试过安慰剂?你从中有没有得到什么启示?

  安慰剂是由没有药效、也没有副作用的物质制成的,如葡萄糖、淀粉等,外形与真药相像。安慰剂既然没有药效,那发明安慰剂又有什么作用呢?岂不是浪费资源吗?其实安慰剂主要用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患者,要的并不是药效,而是患者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从而改善人的生理状态,达到所希望的效果。

  由安慰剂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可以理解为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

  要解开安慰剂效应之谜,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对比一下镇静剂和兴奋剂的效果。研究人员请了60名志愿者参加这个实验,并为他们准备两种药物:蓝色的药片是镇静剂,红色的是兴奋剂。参与者每人随机领取一种药物服用,然后观察他们是否有昏昏欲睡的症状。结果证明,服用镇静剂的人比服用兴奋剂的人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其比例是后者的2倍。这似乎很正常,直到谜底揭晓。志愿者既没有服用镇静剂,也没有服用兴奋剂,他们服用的是同一种没有药效作用且无副作用的化合物,唯一的不同是药片颜色。

  这个实验表明,安慰剂对疼痛患者的效果最明显。这种对身体无害的疗法同样能起到和“真正的”药物治疗一样好的效果,这就是安慰剂的巨大作用。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的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到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而是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因而疼痛的感觉自然就会比来诊所之前得到缓解。

  还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怎样通过心理效应减轻别人的痛苦呢?美国有一位生理心理学家曾将吐根碱(致吐剂)通过胃管注入呕吐病人胃中,并告诉病人这是止吐药物,结果在短时间内病人的恶心呕吐感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又出现呕吐,重新注入吐根碱,恶心感又很快消失。这个实验说明药物不但有生理效应,而且通过一定的诱导会产生心理效应。在这个实例中,心理效应(镇吐和安慰)的作用超过了药物的生理效应(催吐)。

  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有一个中学生一直认为自己要比别人笨,所以一直很不自信,并以此为借口,不认真学习。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和家长商量了一个办法来帮助这个孩子。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补脑的补品,让孩子吃。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对他说:“你最近一直吃补品,感觉是聪明了很多,你学习再努力一点,成绩肯定能排在班里前5名。”这个孩子听完后,除了吃补品外,更努力地学习。期末考试时,这个学生果然考了前5名。其实,这个孩子吃的根本不是什么补品,那些补品其实是一些不同种类的糖豆而已。

  中国有句古语:信则灵。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经常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所以在帮助别人时,不妨换个角度,试一下安慰剂效应。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看图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5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6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7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