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九章 明朝(2)

  土木堡的惨败

  自徐达兵伐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北方,后逐渐分裂为三支,瓦剌为其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明永乐末年以来,瓦剌部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入侵,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此次事变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有直接的关系。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赌博输了钱,债主追债,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非常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他,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

  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音kuàngyě,埜同野)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这次出兵,本来就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到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刺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刺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刺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刺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刺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抢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束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抓到皇帝的也先,一面用明英宗作人质,向朝廷要挟勒索;一面加紧带兵南下,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南宫之变于谦被害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首领想利用英宗来要挟明朝割地赔款。于是,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挟持英宗,率军进攻北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中,只有老弱残兵约10万,京师的精骑劲旅都在土木堡覆没。故而,当也先兵临城下之时,城中一片惶恐,许多官员主张都城南迁,只有兵部左侍郎于谦力主坚守北京。此时,英宗的长子,2岁的朱见深被皇太后立为太子,并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理国政。郕王非常赞成于谦的意见,下决心坚守北京,迎击也先,他将于谦提升为兵部尚书,由他指挥北京保卫战。

  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字廷益。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中进士。生性刚直,不事权贵。这次他亲临战场指挥战斗,抱着与京城共存亡的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激励将士们英勇作战,经过于谦严密的军事部署,战士们顽强的抗击敌人,加之明朝百姓的积极配合,瓦剌军连战连败,不得不仓皇而逃。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于谦立下了汗马功劳。大败而回的瓦剌再使阴谋,以送英宗回京为条件,要求与明朝议和。此时郕王已即位登基,是为景帝,史称“代宗”。明朝拒绝与瓦剌议和言好,也先无计可施。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在景泰元年8月将英宗送回北京。回京后的英宗当了个名义上的太上皇,被幽居在南宫。

  景帝即位不久,就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一年后,朱见济夭亡,他又是景帝的独子,再也无人可以继立为太子了。大臣们纷纷请求恢复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景帝不予理睬。对幽居在南宫中的哥哥,景帝也并不放心。一天,御史高平上言,说南宫院墙边有一排大树,万一有人帮助英宗爬树逾墙而走,后果不堪设想。景帝深以为然,马上派了若干士兵,扛锯持斧,将那排大树尽数伐倒,明英宗得知景帝如此猜忌他,心中极为恐惧。

  谁知到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竟一病不起,皇太子又尚无人选,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迎取英宗重登大位,如果得逞,他们必然前程似锦。于是,他们紧张地筹划复辟事宜,正月16日,他们秘密征得英宗应允,然后又齐去徐有贞家中,制订详细计划。一向以善观天象自负的徐有贞爬上屋顶,仰观星相,然后急忙下来,对众人说:“星相表明,事成就在今日,机不可失,赶快行动!”一伙人连忙商量发动政变的具体方法,苦于没有借口带兵进入皇宫。正在这时,有人进来报告,说有边疆官吏进京报警。徐有贞一听,大喜过望,忙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咱们就以此事为借口,假称为了加强戒备,带兵入宫!”

  半夜时分,他们偷偷开了长安门,率领1000多名士兵潜入宫中。在夜幕之下,徐有贞一伙直奔南宫而去。南宫厚重的大门紧紧关闭着,怎么敲也敲不开。徐有贞断然命令士兵们抬来一根巨大的木头,照准南宫大门猛力撞击,一部分爬进宫墙里的士兵,与外面的人合力毁墙,一会儿,终于墙毁门开。徐有贞、石亨等人急忙一路小跑,进宫拜见英宗。请英宗坐上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车子,一行人簇拥着车子,飞快地向皇宫推去。

  奉天殿里,龙座闲置在一旁,众人迅速地将它推到大殿正中,将英宗扶到座前。重新又坐上龙椅的英宗环顾四周,恍如梦中。英宗刚在龙椅上坐稳,东方已经破晓。上朝的百官们发现今天的皇宫不同于往日,都很惊讶。这时,只见徐有贞来到百官面前,趾高气扬地高声说道:“太上皇复辟了!百官速来朝贺!”一听此言,百官大为震惊,呆立片刻,又不敢不从,纷纷前去拜贺。就这样,明英宗又成了大明天子。这场宫廷政变,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

  病床上的景帝又恢复到从前郕王的身份,他定的“景泰”年号也被改为“天顺”。景帝被抬入西宫,没过几天就病逝了。

  英宗复辟后的第二天,得势的徐有贞、石亨等人就急不可待地怂恿英宗下旨逮捕于谦、王文、陈循、商辂、俞士悦、范广等文武官员。原来,这个策划南宫复辟的徐有贞就是“土木之变”后极力主张迁都南京的徐珵。因为南迁的建议受到于谦的强烈反对和众人的耻笑,自知名声不好,才改名为徐有贞。后来,他又曾要求于谦在景帝面前推荐他当国子监祭酒,于谦举荐之后,景帝觉得徐有贞太奸邪,故而未用。徐有贞对于谦就更加忌恨。

  另一个发动政变的石亨,本是一名犯罪的军官,因于谦的起用而被赦出狱。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了战功,被升了官。他自知功劳不及于谦,却被晋封为侯,心中感到惭愧,就上疏为于谦请功,推荐于谦的儿子为千户。于谦坚辞不受,并上疏说:“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及私恩。且石亨身为大将,不闻举荐一个贤才,提拔一个军人以补军国,而唯独推荐我的儿子,于公议过得去吗?臣子军功不能凭借侥幸,绝不敢给我的儿子滥加功劳。”因为这件事,于谦惹恼了石亨,使他深恨于谦。此外,石亨的侄子石彪贪婪横暴,胡作非为,受到于谦的弹劾,石亨对于谦更加怀恨在心了。

  宦官曹吉祥平日受到制约,不能为所欲为,对于谦也深为不满。这帮小人在英宗复辟后,以迎复功高,大受英宗宠信。他们趁机打击报复、欲置于谦等忠臣于死地。

  为了陷害于谦,他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罪名,诬蔑于谦、王文图谋迎立襄王(英宗叔父)之子为太子,这是“谋逆”的死罪。因为毫无证据,便以“意欲”二字定案。

  英宗本来还犹豫未决,认为于谦有功,不忍杀害。徐有贞在一旁怂恿道:“不杀于谦,今日之事就显得毫无理由了。”英宗就决意将于谦杀掉。

  临刑那天,于谦等人被押赴刑场,当众斩首。百姓们蜂拥而上,群情激愤,怒斥奸臣陷害忠良,刑车被愤怒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徐有贞等人见势不妙,连忙加派兵士,强行驱散百姓,然后急冲冲地将于谦等人开刀问斩了。

  于谦被杀害后,家属发配到边疆充军。他的家也被抄了,除了一些书籍之外,家徒四壁。所住的房舍破旧不堪,仅能遮风蔽雨而已。景帝曾赐给他府第,但被他拒绝了。

  于谦死后,天下百姓无不为之痛心。有一位叫陈逵的官员,感念于谦的耿直和功绩,不畏徐、石之流的淫威,冒死收殓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将灵柩运回他的故乡杭州,安葬在风景秀美的西子湖畔,旁边紧挨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墓。后人来此,无不感慨万千,有人作“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来悼念含冤而死的民族英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数百年来,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这首《咏石灰》,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不问政事的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宪宗朱见深。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皇帝去世,由他儿子朱祐樘继位,年号为弘治。朱祐樘18岁登基,作了18年皇帝。他好读书,性情温和,政治上比较清明。史书上认为明朝皇帝中,太祖、成祖是创业的皇帝,仁宗、宣宗是守成的皇帝,再其次便是这位孝宗了。史书称他“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孝宗皇帝病死。由太子朱厚照继位,定明年(1506年)为正德元年。

  朱祐樘临死之前,把太子托付给众臣,说他虽然聪明,但好玩成性,请众大臣务必辅以正道。“知子莫若父”,朱祐樘既了解儿子的毛病,又没有很好教育他,任他被周围的人随便摆布。当时,朱厚照作太子时,他周围有八个太监来伺侯他。其中为首的一个叫刘瑾。入宫前,他本是兴平(今陕西兴平)的一个小流氓。刘瑾教太子玩掷骰子、玩骨牌、呼卢喝雉,把个东宫的书房变成了赌场。

  朱厚照15岁即位,正是懂事又不懂事的年龄。每天便被司礼监王岳唤醒,催他上朝。他睡眼惺忪地坐在硬梆梆的御座上,前仰后合,听那些大臣的奏章。对他们讲的那些事情,他既不明白,也不感兴趣,只好随口应着:“好,好,准啦!”退朝以后,还有一大堆枯燥无味的奏疏本章要他看。孝宗皇帝还有一个制度,那就是“经筵”,让翰林院的学士们给皇帝讲读经史。更有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所谓的“谏官”,专门挑皇上的毛病,这些程序,朱厚照都腻烦透了。这时,刘瑾等人就告诉他,他是皇上,是谁也管不了的,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看谁不顺眼就可杀谁的头。朱厚照认为刘瑾说得有理。

  从此,朱厚照可以随意不上朝,也可以把奏疏交给内阁大学士或司礼监,让他们去办。至于谏官们上的谏章,随意一扔就算了。他要刘瑾他们陪他玩,要玩得尽兴,玩得痛快。开始他骑马射箭,领着人带着鹰犬,跑出几十里地去打猎;后来又喜欢上了歌伎舞女。那时候他白天跑出去玩,晚上在宫里玩。有时候还要换上便装,偷偷地溜到街市上去逛。朱厚照不问政事,就给刘瑾等一伙人创造了机会,他们渐渐干预起政事来了,横行不法。于是人们便给他们八个太监起了一个总外号,叫做“八虎”。这八个太监是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刘瑾、邱聚、高风。他们沆瀣一气,把持朝政,谁敢反对他们,便假借皇帝的名义,不是处死,就是下狱,再不就调往外地,整个朝政成了“八虎”的天下。

  那刘瑾给皇帝造安乐窝,让他整日沉醉在酒色安乐之中,无暇去过问政事。他在宫外建造了一座穷奢极侈的“豹房”。刘瑾认为,皇宫内究竟属于禁地,各色人等出入十分不便,于是就把“豹房”建在皇宫外边。豹房由一座几层高的宫殿作中心,两厢设了许多密室,栉列串连,如同迷宫。刘瑾又派人去全国各地,召来一些美女、妖僧、幻术士等人,天天伺侯皇上淫乐。

  刘瑾并未太走运,他后来被大臣杨一清用计向武宗揭发他的罪行,这朱厚照作了件好事,杀了这个对他有功的太监。

  刘瑾死后,太监江彬又受到朱厚照的青睐。朱厚照在京城玩腻了,便换上一套军装,自称“镇国公”,由江彬陪着,带几百名奋武营的健卒当随从,悄悄出京,跑到宣府游乐。那江彬早有准备,半年前就在宣府为皇帝建了一座府第,供皇帝居住。还在府门上悬了“镇国公府”的匾额。别人只知这里住着一位高官,却不知便是皇帝。朱厚照时常让江彬领着,夜间闯入老百姓家,看到美貌妇女便抢回“镇国公府”,供他蹂躏,连地方官的妻女也不例外。有一天,朱厚照打扮成一个军官模样,一个人跑到郊区的梅龙镇上,见一酒店当垆的小姑娘生得美貌,便走进店去假做饮酒,加以调戏。小姑娘不从,小姑娘的哥哥拿起钢叉要扎朱厚照。这时江彬带人跑来,硬把小姑娘抢进镇国公府,终被朱厚照凌辱。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四年,朱厚照玩乐的瘾头越来越大。他觉得以皇帝的身分出游,十分拘束不便,于是就取了个假名叫朱寿,又自封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命江彬为“威武副将军”。他们频繁往来于京师和宣府、大同之间,又从大同渡黄河,经榆林、到绥德,然后抵达太原。所到之处,居民只得将家中女人藏起来,以免被强征去。北方玩够了,便想到南方去玩。正德十四年九月,朱厚照到了南京见到江南景色自是与北地不同,不禁留连忘返,少不了还要广征佳丽,骚扰民间。

  九月,朱厚照一行人走到一个叫积水池的湖泊,朱厚照见有许多渔人在湖里打鱼,他又来了兴致,让人弄来一条小船,他也要当一会儿渔夫。大臣们劝谏不听,朱厚照迳自下到小船上,船夫把船摇到湖心,朱厚照便高高兴兴地站在船头上,举起网来,张开胳膊撒了出去。可惜他的身子被酒色淘空了,一时站立不稳,竟随着那网儿一起落进水中。等捞上来时,连淹带吓,话也说不出来了。

  朱厚照从此得病,辗转床褥半年,于正德十六年三月死于豹房,年仅31岁。纵观其荒唐的一生,即位以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仅仅为了自己的娱乐而出游各地,胡作非为,自古以来,则只有商纣王、隋炀帝及明武宗几人而已。

  杨一清计除刘瑾

  土木之变以后,明王朝开始衰落。明英宗以后的几代皇帝,都昏庸腐败。他们不可能吸取王振误国的教训,一味依赖宦官。宦官专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明宪宗朱见深(朱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宦官汪直专权,在东厂以外,又设了一个西厂,冤死不少好人。

  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放鹰猎兔,为首的叫刘瑾。明武宗贪图玩乐,觉得刘瑾等称他的心意,十分宠信他们。这八个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在外面胡作非为,人们把他们称为“八虎”。

  一些大臣向武宗劝谏,要求武宗铲除“八虎”。刘瑾等得到消息,就在武宗面前哭诉。明武宗不但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提升刘瑾为司礼监,又让刘道两个同党分别担任东厂、西厂提督。

  刘瑾大权在手,就下令召集大臣跪在金水桥前,宣布一大批正直的大臣是“奸党”,把他们排挤出朝廷。刘瑾每天给武宗安排许多寻欢作乐的事,等武宗玩得正起劲的时候,他把大臣的许多奏章送给武宗批阅。明武宗很不耐烦,说:“我要你们干什么?这些小事都叫我自己办?”说着,就把奏章撂给刘瑾。

  自这以后,事无大小,刘瑾不再上奏。他假传明武宗的意旨,独断专行。刘瑾自己不通文墨,他把大臣的奏章全带回家里,让他的亲戚、同党处理。一些王公大臣,知道送给明武宗的奏章,皇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有什么事上奏,就先把复本送给刘瑾,再把正本送给朝廷。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北京城里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刘瑾怕人反对,派出东厂、西厂特务四处刺探;还在东厂、西厂之外,设一个“内行厂”,由他直接掌管、连东厂、西厂的人,也要受内行厂监视。被这些特务机构抓去的人,都受到残酷刑罚,被迫害致死的有几千人,民间怨声载道。

  刘瑾还利用权势,敲榨勒索,接受贿赂。地方官员到京都朝见,怕刘瑾给他们的找麻烦,先得给刘瑾送礼,一次就送二万两银子。有的官员进京的时候没带那么多钱,不得不先向京城的富豪借高利贷,回到地方后才偿还。当然,这笔钱最后仍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的。

  公元1510年,安化王朱蜫鐇(音zhìfán)以反对刘瑾为名,发兵谋反。明武宗派杨一清总督宁夏、延绥一带军事。起兵讨伐朱蜫鐇,派宦官张永监军。

  杨一清原是陕西一带的军事统帅,在训练士卒、加强边防方面立过功。因为他为人正直,不附和刘瑾,被刘瑾诬陷迫害,后来经大臣们营救,才被释放回乡。这回明武宗为了平安化藩王叛乱,才重新起用他。

  杨一清到了宁夏,叛乱已经被杨一清原来的部将平定,杨一清、张永俘虏了朱蜫鐇,押解到北京献俘。杨一清早就有心除掉刘瑾,他打听到张永原是“八虎”之一,刘瑾得势以后,张永跟刘瑾也有矛盾,就决心拉拢张永。

  回京的路上,杨一清找张永密谈,说:“这次靠您的大力,平定了叛乱,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铲除一个藩王容易,内患却不好解决,怎么办?”张永惊异地说:“您说的内患是什么?”杨一清把身子靠近张永,用右手指在掌心里写了一个“瑾”字。张永一看,皱起眉头说:“这个人每天在皇上身边,耳目众多,要铲除他可难啊!”

  杨一清说:“您也是皇上的亲信。这次凯旋回京,皇上一定会召见您。趁这个机会您把朱蜫鐇谋反的起因奏明皇上,皇上一定会杀刘瑾。如果大功吉成,您就能名扬后世啦!”张永心里犹豫了一下,说:“万一不成功,怎么办?”杨一清说:“如果皇上不信,您可以痛哭流涕,表明忠心,大事一定能成功。不过这件事一定要动手得快,晚了怕泄漏事机。”

  张永本来对刘瑾不满,经杨一清一怂恿,胆子也壮了起来。到了北京,张永按杨一清的计策,当夜在武宗面前揭发刘瑾谋反。果然,明武宗命令张永带领禁军捉拿刘瑾。刘瑾毫无防备,正躺在家里睡大觉,禁军一到,就把他逮住,打进大牢。

  明武宗派禁军抄了刘瑾的家,抄出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珠玉宝器不计其数;还抄出了龙袍玉带,盔甲武器。明武宗这才大吃一惊,把刘瑾判处死刑。

  刘瑾虽然被杀,但是明武宗的昏庸腐败却是无可救药的。他杀了刘瑾之后,又宠信了一个名叫江彬的武官,在江彬的教唆下,他多次离开北京到宣府(今河北宣化)寻欢作乐。把朝政大权交给江彬,江彬又趁机贪污受贿,排斥好人。

  由于明王朝的腐败统治,土地兼并不十分严重,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负担更加繁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公元1510年,北京附近爆发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延续两年,起义军横扫河北、山东、山西等八个省;四次逼近北京,给腐朽的明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

  唐赛儿造反

  唐赛儿是山东省蒲台县(今东滨县)人,祖上世代行医。她从小也学会医术,练过武功。长大后嫁给同村农民林三。后来加入了白莲教,当了“佛母”,经常无偿地给农民治病,所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永久十八年,山东蒲台一带瘟疫流行,有许多人来找唐赛儿医治。唐赛儿和她的丈夫无偿地给乡亲们治病。唐赛儿在给人治病时,夹杂上宗教色彩,说这些治病的药物是弥勒佛所赐,于是许多病人在好了以后纷纷加入白莲教,当了教徒。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来找唐赛儿治病和入教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疫病流行严重,唐赛儿还要亲自去施医舍药。不久,“唐佛母”的大名在这一带几乎尽人皆知了。

  唐赛儿外出治病时,她的丈夫林三便在家里舍药。他本来医术不高,只跟妻子学了点医治疫病的方法,不小心自己也染上了瘟疫。邻居董彦杲看林三染病,急忙跑到青州府把唐赛儿找了回来。等到唐赛儿跑回家一看,林三已经死去了。唐赛儿痛哭流涕,索性在林三灵柩前把头发剪了,作了尼姑。

  附近的乡亲们,听说唐赛儿丈夫死了,大家认为都是因唐赛儿一心只顾为别人治病,没能及时医护丈夫,才作了寡妇,又听说她已出家为尼,大家对她又怜惜、又感激。林三出殡那天,许多人不约而来,给林三送殡。这蒲台县的一个小村庄,竟聚集了几千人。一时香烟缭绕,铙钹齐鸣,大家齐声口宣佛号,抬着林三的灵柩向墓地缓缓前进,气氛倒也肃穆庄严。

  送葬队伍刚出村口,便见大道上来了十几名捕快,个个手拿铁尸锁链,拦住了送殡的人群。一个捕头模样的人喊道:“站住!你们这是干什么去?”

  董彦杲走过去说:“尊差,我们村的林三死了,这是出殡。”

  “出殡干嘛来这么多人?这林三是多大的官儿?”

  “林三就是个农民。”

  “得啦!县里的大老爷早就听说了,你们这是白莲教,想借出殡的机会聚众闹事。”说着一指唐赛儿,对手下的捕快说,“那就是为首的妖妇唐赛儿,把她锁了押进县里去!”

  一个捕快来到唐赛儿面前,抖出手中的铁链便往唐赛儿头上套。旁边一个叫宾鸿的大汉忍无可忍,大吼一声,把捕快的铁链夺下,顺手一轮,正砸在那捕快头上。那捕快“嗷”地叫了一声,头破血流,极时倒地不动了。

  拒捕伤人,这是杀头的罪名。宾鸿豁出去了,手里的铁链飞舞,又有一名捕快被打倒。捕头一面拔刀一面大喊:“反了,反了!”腰刀刚刚出鞘,董彦杲就一把夺过。捕头拔腿便跑。前面一个打幡的孩子用幡杆一栏,捕头“噗”一声被绊倒在地。董彦杲赶上前举刀砍下,眼看捕头腿儿蹬了几下,也不动了。

  其他几名捕快见到这个情景,纷纷把腰刀和铁尺举起来,干咋呼了几声,扭头就跑。激忿的群众追上去,抡起幡杆槓子,一阵乱打。几个腿快的逃掉了,另外几个倒在了血泊里。

  唐赛儿见事情闹大,跟董彦杲和宾鸿商议,只好一不作,二不休,就势造起反来。大家推举唐赛儿为首,董彦杲和宾鸿为副,组织起了“白莲军”。当场参加的便有500多人。

  当地的穷苦百姓,被那些贪官污吏盘剥压迫,早就群愤激昂。现在唐赛儿登高一呼,一些农民纷纷来投,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

  唐赛儿带着“白莲军”到处攻城破县、杀贪官,开仓济贫,受到群众拥护,队伍越发展越大,不但有农民参加,连城市贫民也来参加,声势越来越大。

  特别是那些打了败仗后逃回去的官兵,为了推脱责任,更把“白莲军”大加渲染,说唐赛儿能剪纸为马,撒豆成兵,呼风唤雨,役使鬼神。弄得附近各州县的地方官,惶惶不安。只好把告急文书,申奏朝廷。朱棣接到各地申报大怒,下令山东都司和各卫所驻军合力围剿,如有失误,一律问斩。

  山东省都司和各卫所将领,接到朱棣旨令,哪敢大意,便都各调所辖兵马,联合作战,对“白莲军”前堵后追,全力围剿。

  “白莲军”将士作战虽然英勇,但起义的大都是当地农民,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几个主要将领,也是平民出身,没学过什么兵法,不懂得领兵打仗。打仗时只凭硬打猛攻,没有明确目标,只知攻城济民,打了就走。一次在占领即默在赴莱阳途中,中了官军的埋仗,全军被击溃。唐赛儿、董彦杲和宾鸿等几个主要首领侥幸没有被捉住。但这次起义却失败了。

  白莲军起义,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但轰轰烈烈,在胶东中部一带,纵横数百里,打击了明朝的统治,唤起了广大群众的反抗意识。特别是唐赛儿,以一个年轻的寡妇,登高一呼,竟能聚集起几万人来反抗朝廷,更是对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挑战,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响马”举义旗

  明英宗的时候,政府强迫京都附近地区的老百姓养马,以供军用。政府是按百姓家中的丁田分派任务,把这些人家称做“马户”。每年政府都要征收小马,如果是种马死了或者小马的数量不足,马户都得赔补。在当时,一些田地都被官员霸占去了,草场一天比一天少,饲料十分短缺,马户苦于这种孳养,可是地方官又时刻催逼,老百姓实在是走投无路,在这种状况下,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河北农民展开了反抗这种苛政的斗争。

  起义军的首领杨虎,是一个著名的“响马”,多次受到官军的追捕,而刘六、刘七哥俩都是当时的贫苦农民。他们起义后推杨虎为首领,攻打京城南面的州县。因为起义爆发在军马寄牧的京城附近地区,许多马户都参加了起义,起义军拥有许多马匹,这样,行动速度就比较快。官军因兵弱马少,对他们无可奈何。地方州县的官吏不是闻风而逃,就是开门献城。

  起义军声势浩大,攻下文安后,转着弯儿杀去,回旋在河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地方官不是开城纳款,便是望风而逃。从正德六年正月到三月,三个月的时间,义军便像一阵旋风那样,在博野、饶阳、南宫、无极、东明、滨州、临朐、监淄、昌乐、日照、蒲台、武城、阳信、泰安等州县畅行无阻,还攻下了孔子的老家曲阜。可惜义军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只是为反抗压迫,提出的也仅仅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这样的绿林口号。攻下城池后就开仓分粮,没收县库,然后就离开。因而始终也没建立起一个巩固的根据地。

  明朝廷看义军声势日渐壮大,便派张伟任总兵、马中锡任提督军务,率京营两万人南下征剿。

  义军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刘氏兄弟带领,一路由杨虎和赵风子带领,一东一西,既分兵又呼应,牵制官军。刘六、刘七一队首先攻掠山东、接着又进入河南,便南下抵达湖广、江西地区,然后仍由原路杀回来,回到霸州。几个月时间,转战数千里。另一股义军在杨虎和赵风子率领下,从河南转入山西,纵横几千里,所向披靡。义军打起仗来,骑兵像潮水一般,直陷敌阵,个个骁勇。

  后来两路义军在武安(在今河北)会师。稍事休整,又合兵北上,直逼北京。正德皇帝令兵部尚书何鉴急调三路人马保卫京都。这三路人马,一是各地卫所驻军,二是守卫京都的京军,三是各边镇的边兵。

  义军打到信安镇(天津以西),看北京守卫太强,便又分兵南下,一去山东,一去河南。明廷一看义军退走,便以太监谷大用总督军务、兵部侍郎陆定为监军,率领三路大军,撒开大网,向义军围剿过来。此时官军人数超过义军几十倍,形势对义军很不利。

  正德六年十一月,杨虎在河南夏邑县渡过小黄河时,遭到伏击船只沉没,杨虎因不会游泳,溺死在水中。杨虎死后,义军在赵风子主持下,改变过去“响马”式的组织结构,组成28个营的正规军,推杨虎的结义弟兄刘惠为奉天征讨大元帅,自己任副元帅,树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的大旗。说明义军从单纯的反抗压迫,变为要决心推翻明朝的统治了。

  正德七年二月,赵风子部已有步卒13万人,骑兵5000了。当年闺五月,赵风子义军在河南南召与官军大战,义军寡不敌众,全军溃败,义军将领或阵亡或被擒。

  杨虎、赵风子一路义军被官军消灭了,官军便集中全部力量来围攻刘六率领的义军。当时刘六等想去塞北,但北边各关口都被严密封锁,只好又折回头来南行,辗转来到湖广。这里多是江河湖泊,骑马很不方便,义军只好弃马登舟。但北方义军长于骑战,却多不识水性。在一次战斗中,刘六不慎中箭,他不愿作俘虏,投江自杀了。

  八月,刘七义军被官兵逼到狼山。狼山在通州(今南通州)城南,背靠大江,险峻高耸。在山颠峰麓,义军与官军死战,官军越战越多,有时竟是几十名官军拚战一名义军,最后义军全部英勇战死了,刘七也投江而亡。

  刘七站在山颠,满身血迹、横刀微笑,他转身一跃,宛如一只黑色的燕子,直朝下面的大江坠去。

  明廷为对付河北农民起义军不得不调集各地卫、所,京营和边兵几十万人,耗军费数百万两。明政府把抓住的义军都进行残暴狠毒的处治,有的义军将领处以残酷的剥皮之刑。

  “响马”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但他们在两年的时间里,转战河北、河南、江南七个省,袭破几十座州县,杀了上千名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把反抗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

  杨继盛斗严嵩

  明世宗即位后,看到明朝逐渐衰落,一开始,还在政治上进行了改良,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对宦官的权力加以限制,但都没有多大效果。后来明世宗竟迷信道教,在宫内设置仙坛,也就没有心思料理朝政了。大学士严嵩因为祭神文书写得好,获取世宗的好感,很快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即宰相)。

  严嵩当了首辅后,除了对世宗进行拍马奉承,还跟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干尽了坏事。许多没有血性的朝廷官员都投靠严嵩,为自己找个靠山。朝廷里的官员有30多个是严嵩的干儿子,这些干儿子各把持一个重要部门,朝廷里的大权就操纵在严嵩的手里了。

  瓦剌部落强盛后的几十年里,北方蒙古族的鞑靼部落也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对明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严嵩却不练兵、不备战,反而大量地贪污军饷,边防兵士受冻挨饿。鞑靼首领俺答经常带兵侵扰边境,几次打到内地,明军不战而退。俺答长驱直入,不费一兵一卒就打到北京郊外。明世宗慌忙派仇鸾指挥。仇鸾是严嵩的同党,严嵩怕他打了败仗以后自己不好交代,就指使仇鸾不要与鞑靼兵交战。结果,十几万明军一箭未发,坐视鞑靼人烧杀掳掠,抢走大批人口、牲畜、财物。

  仇鸾不仅不抵抗,而且暗中勾结俺答,相与之议和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仇鸾的行为激起了大臣们的义愤,一致反对议和,其中最反对最坚决的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是保定容城人,家境贫寒,七岁时丧母,继母偏心,待他不好,很小就叫他放牛。当他每次经过村里私塾门口的时候,看到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快快活活地念书,心里非常羡慕。父亲见他人小志气大,就让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杨继盛很聪明进步很快,老师很喜欢他。后来考中了进士,到京城里做了官,很多大臣都很赏识他的才能。

  杨继盛是一个正直的朝廷官员,对严嵩、仇鸾的丧权辱国行为,切齿痛恨,就上奏明世宗,反对议和,在奏章中写到:“我明朝人多地广,只要朝廷发愤图强,发展生产,精选强将,苦练精兵,就不怕打不败鞑靼。”明世宗一开始还很赞同杨继盛的看法,后来又禁不住仇鸾的花言巧语的劝谏,说同鞑靼议和有多少多少好处。明世宗不仅没有采纳杨继盛的建议,反而听信仇鸾谗言,把杨继盛贬职到狄道(今甘肃监洮)做了曲史小官。

  到了狄道,杨继盛还是一样信心十足。狄道是临洮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人都不识字,对外很少联络,所以这里非常贫穷落后。杨继盛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选了一百多名青少年到学校念书。有些孩子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杨继盛就把夫人的衣物和自己的马卖掉,救济他们。老百姓看杨继盛对他们这样好,都很爱戴他,尊称为“杨父”。

  杨继盛遭到贬职以后,明世宗接受了仇鸾议和的主张,明朝与鞑靼停止了战争,但俺答又常来侵袭边境地区。明世宗一看同鞑靼协和,明朝并没得到什么好处,还没等他降罪下来,仇鸾就吓得得病死了。这时候,明世宗才想起,当初应该接受杨继盛的建议,于是又把杨继盛调回京城。

  严嵩见皇上这样信任杨继盛,就想来拉拢杨继盛,杨继盛却越发痛恨严嵩。他回到京城没几天,就上奏世宗,要求惩办严嵩,并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确凿的证据,他在奏章中说,严嵩十大罪状,妇孺皆知,唯有皇上一直受他的蒙骗。那是因为还有“五奸”,就是严嵩在朝廷上下的间谋、爪牙、亲戚、奴才、心腹。杨继盛的这个奏章,足可以致严嵩死命,严嵩又气又急,跑到世宗那里,一边为自己开脱罪责,一边诬谄杨继盛,说杨继盛如何如何对朝廷不忠。世宗听了大怒,第二天上朝时,把杨继盛打了一百廷仗,打入大牢。

  杨继盛被打得体无完肤,腿上的肉被打开了,鲜红的翻过来,惨不忍睹,连狱卒看了都差点流泪。但杨继盛是条硬汉子,一点也不在乎。亲友给他送来蛇胆治伤,他却笑着说:“蛇胆,用不着,我自己有胆。”杨继盛被关了三年大牢,一直也没打听到他有什么罪证。一些大臣想营救他,严嵩也觉得没有理由再关他。可是严嵩的同党害怕把杨继盛放出来,又会跟他们过不去,就跟严嵩说:“杨继盛不杀,将来总归是我们的一条祸根。”严嵩一想,杨继盛要是放出来,对自己的威胁太大了。于是下了狠心,撺掇明世宗把杨继盛处死了。

  由于严嵩长期把持朝政,各要害部门都有他的爪牙、亲信,明世宗对他也感到厌烦了。一天,明世宗请道士蓝道行扶乩,就是求神仙,这位蓝道士对严嵩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深恶痛绝,就借神仙的口叙严嵩的罪状,劝世宗除掉严嵩。世宗下不了决心,御史邹应龙平时也最恨严嵩,得知此事后,认为应该借这个机会攻击严嵩,杀杀他的威风,一想到杨继盛为此而招来杀身之祸时,又犹豫了。想来想去,决定先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下手,上奏皇上惩办他,只要严世蕃被治罪,严嵩一定会受到牵连。

  主意已定,邹应龙就向世宗上了一道奏章,明世宗果然惩办了严世蕃,充军到雷州,同时勒令严嵩辞官回乡。

  严世蕃及其同党根本没有到雷州充军,却偷偷溜回老家,收罗江洋大盗,勾结汉奸和倭寇,准备叛逃到日本,御史林润得知此事,又向世宗揭发。

  昏庸的明世宗看到林润的奏章,大为震惊,这才完全明白严嵩一伙的行经。便立刻派人捉拿严世蕃及同党,一律斩头示众,并对严嵩给予削职为民的处罚。

  汤显祖“一生四梦”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秋节前夕,江西抚州临川镇的一家书香门第内,传出刚落地的婴孩的呱呱哭泣声。这个婴孩便是后来的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

  汤家及书香门第,共藏书4万余卷。汤显祖一出生,进入他视线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到了弱冠之年,他几乎读遍了家中的所有藏书,能够出口成章,素有“临川大才子”之称。21岁时,风度翩翩的汤显祖便中了举人。

  万历二年(1574年)春,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庇护下,其长子张敬修考中进士。万历五年(1577年)春,朝廷将如期举行会试。张居正事先想出一个既可以使次子张嗣修一举及第、又可以掩人耳目的好办法,即搜罗部分海内名流,到时候让其次子与他们同时入选。张居正早就听说汤显祖、沈懋学是天下才子,就命人想方设法邀他们进京。沈懋学被张氏父子拉拢过去,结果,他考中状元,张嗣修名列第二。

  万历八年(1580年)岁首,张居正三子张懋修和同乡王篆登门拜访汤显祖。张懋修刚一落座,便直截了当地说:“希望与汤公同时参加会试!”汤显祖仰头狂笑了一阵后,一语双关地说:“我还是当我的处女,不敢失身!”坐在一旁的王篆被汤显祖笑得脸上阵阵出火,他连忙上前拉起张懋修,当他们刚刚走到门外时,只听客厅里的汤显祖又发出一阵狂笑声。

  当年三月,张懋修考中状元。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已死去一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

  万历十二年(1584年)春,汤显祖带领家眷,携万余卷书,去南京任太常博士。

  万历十九年(1590年)闰三月的一个夜晚,天空出现彗星,神宗由此颁布诏书,严厉指斥谏官未能尽职尽责。汤显祖趁机呈给神宗皇帝一篇《论辅臣科臣疏》,其中写道:“谏官难道都不称职吗?其实,事出有因,陛下的权力被内阁大臣所窃取,谏官要看着他们的脸色行事,也就不敢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御史丁此吕首先站出来告发嵇应科、陆檄、戴光启等考官在乡试、会试的过程中,偏向张居正三子。去年,御史万国钦揭露一些边地将帅丧师辱国等罪恶行径,却被申时行赶往剑州。谁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谁就遭到各种打击和迫害。于是,那些不知廉耻之徒,只知道向执政者献媚求崇。他们得到高官厚禄后,只是认为是执政者赐予他们的。纵然他们将来落个臭名,可是,今日已享尽荣华富贵。给事中杨文举奉诏赈济灾民,不料,他得到地方官的贿赂累计百巨万。他抵达杭州后,每日在西湖上举行宴会。给事中胡汝宁攻击敢于揭露科场舞弊事件的饶伸,充当权门的鹰犬。陛下刚刚下诏责备谏官不敢犯言直谏,可是,内阁大臣仍继续干着欺上瞒下的勾当。我请求陛下立即免去杨文举、胡汝宁的官职,以此为内阁大臣敲敲警钟。”神宗看了他的奏疏,说道:“此人假借议论国事之名,攻击内阁大臣,让他到广东的徐闻县当典史去吧!”

  徐闻县城,地处天涯海角。从早到晚,云雾弥漫;一年四季;阴雨连绵。皇帝把汤显祖贬谪到这里,汤显祖并不后悔。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敢于向君王进逆耳忠言,尽到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责任。

  万历二十一年(1592年)春,朝廷任命汤显祖为遂昌知县。他一到任,就为当地百姓除掉两大害:捕杀伤人的猛虎十几只,处死打家劫舍的大盗100多人。

  令具有诗人气质的汤显祖最感到欣喜的是:身在遂昌县城,四处都能望到碧绿的梧桐树,望到蜿蜒起伏的青山。用他的眼光看:这里虽然不象大都市那样人口稠密,可是,村落相连,也足凑成上千家。他每日一觉醒来,就匆匆地到衙内处理公务。有时,他趁着月夜,到长桥边饮酒、赋诗;有时,他乘着春风,到田野里听牧童、村姑唱山歌。一天,他站在高处向四周一望,自言自语地说:“山城到处有可以耕种的园田,用不着象陶渊明那样,非得辞去彭泽县令,回到故乡,才能从事农业生产。”

  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春,汤显祖退出官场,回到故乡。他的新居建在临川的沙井巷内。他在新居前种植了一株白山茶花,因此,他将整个新居命名为“玉茗堂”。在玉茗堂内,他首先开始了《牡丹亭》的创作。牡月亭描写杜丽娘死而复生,终于与柳梦梅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一日,家人突然不见了他的踪影。到处寻觅,才发现他卧在庭院的柴堆上,用衣袖遮脸,在低声哭泣。家人惊问其故,汤显祖说:“当写到二十五出‘赏春香还是旧罗裙’一句时,情不自禁,以致如此。”

  这年秋天,汤显祖写完《牡丹亭》。万历二十八年(1599年),他写出《南柯记》。次年,他又写出《邯郸记》。这三部传奇和他以前在南京时与朋友共同创作的《柴钗记》,被人们合称为“临川四梦”。因为它们都描写到人物进入梦境的情节。汤显祖生前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他把《牡丹亭》看成是自己的戏剧代表作品。

  万历四十四年(1615年)六月十六日,汤显祖在临川病逝。

  海瑞刚正不阿

  海瑞,字妆贤,回族人,原籍广东省番禺县,祖上迁居海南岛,他出生于琼山。4岁那年死了父亲,母亲节衣缩食,供他上学,海瑞发愤苦读,于嘉靖二十八年中了举人,被派到南平(今福建省南平市)当教谕(县学校长)。自号刚峰的海瑞在任教谕期间,又得了一个外号叫“笔架博士”。

  原来,那时常有上司和御史来县学观察,一些学官为了讨好上司,一见面就全身趴在地上磕头。耿直的海瑞认为学校是教书的地方,不是官府衙门,见面除作揖外,没有跪拜一说。因此,不管谁来,他都是只作揖,不下跪。他是教谕,站在中间,两边的学官趴在地上,看起来像是“山”字,又像个笔架,因此百姓送了他一个“笔架博士”的外号,为他的刚直不阿叫好。那些上司对他这种作法虽心怀不满,但也毫无办法。

  四年以后,海瑞升为淳安知县。上任后,海瑞千方百计减轻百姓负担,取消一切不合理的税负,对上司的额外摊派,海瑞坚决抵制,从不屈服。在他的治理下,淳安县吏制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对他由衷地信赖和爱戴。

  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事情,足以证明海瑞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胡大公子路过淳安。胡宗宪是辅相严嵩的大红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他的儿子依仗父势,为非作歹。途经淳安,他嫌驿站的官吏招待不周,竟命手下将驿吏头朝下倒挂在房梁上拷打,将无辜的驿吏打得死去活来,围观者敢怒而不敢言。有人将此事告知了海瑞。海瑞一听,怒不可遏,立即带着衙役赶到驿站,下令抓了拷打驿吏的几个狗腿子,并严厉斥责了胡大公子,没收了他所带的数千两银子。如此惩治了骄横的胡公子,人们拍手称快,但同时又替海瑞捏一把汗,万一胡宗宪追究起来怎么办?

  海瑞成竹在胸,他利用胡宗宪曾说过的一句空话,写信给胡,信中说:大人曾经谆谆教导下属,凡事必须节俭,不许铺张浪费。现在淳安来了个姓胡的人,自称是您的儿子,却嫌招待不周,还毒打了驿吏。这和您大人的明令不符,此人一定是假冒的,因此,我已惩办了他,请您放心。胡宗宪看完信后,又气又恼,又不能声张出去,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后来,海瑞被调到北京,任户部主事。此时,昏君明世宗只知修道求仙,整日在西苑求神斋醮,妄图长生不老。

  有一次,世宗在秘殿中扶乩(音jī),听说服用灵芝可以延年益寿,于是派人四处收集灵芝。地方官吏纷纷进献,宫中灵芝堆积如山。有个叫王金的逃犯,贿赂了宦官,得了一万株灵芝,制成一座“万岁芝山”,又将一只乌龟涂上五彩,冒充祥瑞之物,一并献给世宗,世宗大喜,廷臣纷纷上表称贺,逃犯王金由此摇身一变,成了太医院的御医。

  明世宗迷于仙道,不理朝政,致使奸臣专权,朝纳紊乱,百姓的疾苦,无人过问。曾有一些正直之士上疏皇上不要崇信鬼神,要关心国家和民众。结果都被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陷害,不是被处死,就是遭贬谪。御史杨爵上疏直言,结果被投入狱中八年,差点送命。此后,几乎无人再敢上疏劝谏皇上了。海瑞目睹国家如此混乱的局面,忧心如焚,满怀着一腔激愤之情,写了一篇历数世宗种种错误,劝他改过自新,重新治理国家的奏折。

  朋友们得知了此事,纷纷前来拦阻海瑞,劝他不要呈递,免得招惹杀身之祸。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海瑞在下笔之前,已令管家去订好一口棺材,并且遣散了家人随从。他又拿出20两银子,交给在朝中为官的一位姓王的同乡,对他说:“我这次上疏,凶多吉少,看在同乡的情份上,一旦我遭不测,请你拿这笔钱将我埋在老家,我就十分感谢您了。”他的同乡含泪答允了他的请求。一切交待完毕,海瑞就义无反顾地到通政司(专管接收奏章向皇帝呈递的机构)递交了疏稿,然后,便到朝房等待治罪去了。

  奏折到了世宗手中,他从头看起,只见上面全是指责自己的文字:陛下以为可以得道成仙,就一意修炼,耗尽了民脂民膏,滥兴土木,20多年不理朝政,法纪全部废驰……致使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遍地。如今百姓都在说:嘉者,家也;靖者,尽也。百姓穷困到了极点。陛下试想想如今的天下,还成个什么样子……陛下的过错太多了,最主要的在于斋醮求仙。斋醮为了长生不老,可是,历代方士哪个存活至今呢?陛下以陶仲文为师,学习他长生不老的法术,可是,陶仲文已经死了,他自己都不能长生,陛下怎会求得呢?至于那些仙桃天药,更是怪诞不经……

  世宗看完,气得浑身乱颤,大发雷霆,将奏折掷到地上,大声吼叫着:“快给我把海瑞抓来,别让他跑!”立于一旁的宦官黄锦说:“此人素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料到会触犯圣上,该当死罪,所以先行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他自己正在朝房待罪呢!”

  世宗闻言,愣了好一会。半晌,又把奏折捡起来,再三诵读,疏中之言,虽很刺耳,但句句在理,海瑞的一片赤诚之心袒露无遗,世宗一时之间也深受感动。但是,不久他又认为海瑞的奏疏是辱骂,到底还是下令将他逮捕,问成死罪,关在狱中。

  两个月后,即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12月,一心祈求长生的明世宗,终因服食过多的丹药而病死。他死后,海瑞被释放复职,继续为民操劳,直到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去世。海瑞死时,因没有儿子,御史王用级为他经办丧事,只见他家徒四壁,清贫至极。王用级不禁伤感地流下泪来,海瑞没留下一文私产,还是王用级筹了一笔钱将他安葬了。

  出殡的那天,京都市民休市一天,以悼念他们深深爱戴的清官。灵柩抵达江边,两岸哭声震天,百姓们一律穿上白衣,戴上白冠,扶老携幼,自发前来送葬。这位被誉为明代第一大清官的海瑞,又被百姓称作“海青天”,冒死上疏怒斥嘉靖帝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倭”就是矮个子的意思,百姓恨透了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胆小怯弱,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倭寇侵略气焰越来越猖狂,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冠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防范倭寇,保佑沿海一带。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

  后来,朝廷派了一位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分析了敌情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的父亲戚景通是一个正直廉明的人,从小戚继光深受父亲影响。17岁时,他承袭了登州指挥佥,25岁时已上任都指挥佥事,负责整个山东沿海的防卫。戚继光在军中很有威望。

  他到了浙江沿海地带,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了倭寇之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方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戚继光开始演习“鸳鸯阵”。一个鸳鸯阵由几个人组成,最前面是队长。队长身后每个士兵都拿藤牌,遮挡箭支、刀砍,掩护其他战友。他们身后是身持长竹尖刀的士兵。这样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组成大阵。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冠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两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人民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记着俞大猷、戚继光的功绩,称颂他们是“抗倭名将”。

  李卓吾“离经叛道”

  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当全国道教泛滥的时期,朝中出现了一位“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同情百姓疾苦,被当时一些人称为“离经叛道”的学者李贽。

  李贽是明代者名思想家,号卓吾,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幼年家道清寒,七岁丧母,跟随教书的父亲读书识字。嘉靖三十一年考中举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再考,只好当了河南共城县教谕,后改任礼部司务。不久父亲去世,停职丁忧。守孝三年服满,回到北京等待重新安排职务,但他一无门路,二没钱打通关节,只好干等,一等就等了一年零八个月。这期间他只好以教书糊口,有时一天只吃一餐。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使他逐渐认识了人生,得到了磨炼。

  后来,他终于分配到国子监当博士了。博士又叫五经博士,是向学生讲授“五经”的教官。李贽从小就不信学(学,指的就是儒学),却又让他讲“学”,这个教官还能当好吗?

  他去给监生们上课了,他幽默地说:“有人讲:‘天下生仲尼(孔子),万古长如夜’。怪不得羲皇时候的人,白天还要点着灯笼走路呢!”监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李贽讲:“有人宣称孔子是‘圣人当中的圣人’,是‘至圣至贤’。不管干什么都得照着孔子的去作,凡事‘不可不依仿,不能不依仿,不容不依仿’。那么孔子以前的人又去依仿谁呢?”他又接着讲:“天生一人,便有一人的人格。全靠依仿别人而生活,你个人的人格何在?前人之是非是一是非,然而今日不是前日,前日之是非又怎能作今日衡量是非的标准呢?”

  李贽是五经博士,是要他向学生讲授“五经”的,他倒跟“五经”唱起反调来了。国子监赶忙请吏部把他调走。因此,李贽只教了三个月的书,便被调到南京任刑部员外郎了。

  南京刑部的职务清闲,使李贽有时间读书,也使他有时间写书。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了,有人赞同他,有的人反对他。但他毫不在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他自己的学术见解。

  到了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贽50岁了,才被任命为云南姚安知府。不过李贽当知府的时间并不长,只两年多他就不干了。因为他受不了上级的勒索和送往迎来的繁文缛节。他把头发剃光了,僧不僧,俗不俗,就那样往大堂上一坐,问起案子来,一时舆论哗然。

  巡抚把他叫了去,问他:“你这种打扮,成何体统!难道想当和尚吗?”

  “非也,天底下并不是只有和尚才准许剃头的。而且朝廷只对各级官阶的朝冠、绶带和官服的服色、绣文作了规定,却没规定各级官员头发的长短。因此下官此举,只是个人的癖好,似乎与官衔无关。”李贽的一番话,气得巡抚嘴唇也哆嗦了。

  李贽回到任所,知道巡抚不会放过他,便主动离职,并从此不再作官。他觉得作官太不自由,束缚了他的个性发展。万历十二年,他把妻子儿女送回老家泉州,自己来到湖广麻城(在今湖北省)周思敬的家里。他看到这儿有一处叫龙湖的湖泊很美,便准备在这儿定居好著书立说。于是,他便给朋友写信,要求得到“半俸”的帮助。他那时已有许多朋友,其中不乏高官。不久,援助的款项来了,他便在龙湖畔的青山上建了一座寺院,称为“芝佛院”。

  芝佛院并非正式的寺庙,因为他没在县里的宗教衙门“僧公司”或州的“僧正司”以及府里的“僧纲司”任何一处登记,因此只能说是私人的佛堂。芝佛院中有一座正殿,供奉着佛祖;左右有偏殿;还有一排专为招待来访客人的房舍。因为李贽那时的朋友上至尚书侍郎、总督巡抚,下至进士举人、县学生员,这些人常跑来向他请教。他自己则住在山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