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5章 礼俗(4)

  祼是古代丧葬礼仪之一。即吊丧时以酒洒地,表示祭奠。《尚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颖达注疏:“王以圭瓒酌郁鬯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饭,谓之祼。”古时对祼有具体的规定,司马光《仪书》中要求:“若人酹,则须具公服靴笏也。”另外还指对朝见的诸侯行祼礼,以爵酌郁鬯酒以敬客。《周礼·春官·典瑞》:“祼有瓒……以祼宾客。”郑玄注:爵行曰祼。贾公彦疏:生人饮酒爵行亦曰祼。

  牺牲

  牺是古代用做祭品的纯色牲畜。牲是供祭祀和食用的牲畜。二者是有区别的,一是对牲畜色泽的要求不同,即牺必须是纯色的,不能有杂毛。二是用途不同,即牺是纯粹的祭品,不能食用,而牲是可以食用的。如在祭天大礼中,所用大都为牺,它们在“燔燎”中被烧毁的荡然无存,而牲在祭献以后是可以食用的,所以,民间大都用牲而不用牺,一则,因牺的挑选困难,另则,烧了也是一种浪费,更因民间不祭天地,所以不用。

  以上官方祭祀礼仪在民间是不举行的,但有的在家庙祭祀礼仪中也借用其中的部分,如合祭,四时之祭,民间也是常有的,祭品的使用上也借用官方规制,如春祭用韮、秋祭用黍等。

  九拜

  拜是指长跪、弯腰、垂手至地。九拜是我国古代祭祀或相见时行礼的九种形式。据《周礼·春官·大祝》所载:“九拜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前四种为常用礼,称为正拜,后五种是依附于前四种的正拜。

  稽首是旧时所行的跪拜礼,行礼方式与顿首相同,但头触地的时间较顿首长。《疏》:“稽首是稽留之意,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隆,臣拜君之拜。”古时规定:一拜三叩首,三拜则九叩首,用以表示尊敬之极。

  顿首,据《周礼·春官·大祝》注云:顿首拜,头叩地也。《疏》云:“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行顿首拜时,两膝跪地,两手下垂扶地,然后以头叩地并立即举起,是平辈间相见时互行的拜礼。后人将这一礼仪也用于文书的结尾。

  空首,是在行跪拜礼时,两手拱至地叩头至手,不触及于地,故名“空首”,又被称做“拜手”。我国各类古书经常使用的“拜”的说法,就是这种“拜手”的省称。这种礼节是同辈间所行的常礼。

  肃拜,是直身肃容而微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以拜。《周礼·春官·大祝》注:“但俯下手,今时撎(揖)是也。”《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因军中将士披铠甲,不便于拜,故而《礼记·曲礼上》云:“介者不拜。”《朱子语类·礼》云:“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拜手亦然。’”

  振动之礼已失传,今无此礼。

  除了以上九种拜礼外,还有一些拜的形式,如“再拜”是一拜而又拜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表示恭敬。再拜礼所用之处如《论语·乡党》中云:“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礼原本是对尊长的敬辞,多用于文书的结尾,后来也常用于平交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则在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礼记·玉藻》:“凡献于君,皆再拜稽首送之。”故而,在古书中常常出现“再拜稽首”的字样,这是连文叠用。

  百拜。百拜是多拜的意思,表示礼节很隆重。《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清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正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明以后与父母及师友贵官书信中常有百拜一词,以示尊敬。

  拱,是两手敛指合,尤抱拳以示敬意。《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正立拱手。”古时男子吉拜尚左,女子吉拜尚右。如遇凶丧,其拜则反之。抱拳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凶拜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揖是古代的拱手礼,今云“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常礼。《公羊传·僖公二年》:“献公揖而进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说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平交之间,双手抱拳,腰略弯曲,揖而不拜,以示敬意。揖在《说文》中又被解释为“抒也,或作揖”。长揖是古代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相见时站立,身略俯折,拱手自上而止极下以为礼。此礼用于略尊于己者。《史记·郦生传》:“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跪拜礼制

  据《礼记·檀弓上》中云:“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后者’。”此说是先以两膝着地,然后拱手而拜,最后以两手触地俯首以头叩地,这是非常恭敬的跪拜礼;先以两手触地俯首以头叩地,然后再以两膝着地拱手而拜,这是一种非常诚恳的跪拜礼。守孝三年,我遵循后一种跪拜礼。《礼记·檀弓下》云:拜和叩头触地是亲戚极其哀痛的表现。叩头触地是最痛苦的表现了。

  磕头是一种以头着地或近地的跪拜礼。宋洪迈《夷坚支志·任道元》中云:“任深悼前非,磕头谢罪。”磕响头是双膝跪下,以额碰地出声,表示惶恐、感激等心理状态。

  抱拳礼的由来。据《礼记·檀弓上》中云:孔子和他的门人在一块站着,孔子在拱手时以右手遮着左手,弟子们也都以右手遮盖左手。孔子说“你们太喜欢学我了,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有姊妹之丧的缘故,你们不可这样。”弟子们就都改用左手遮盖右手了。由此可以看出,古时男子吉拜之礼是崇尚左手的,女子吉拜之礼崇尚右手,只有凶拜才反之。凶拜的这种反制正是从孔子为其姊妹之丧而由。这样就被后人遵循下来,所以,行拱手礼时一定要区分出凶吉,不能一概而用之。

  古人制礼的目的是为了传扬。《礼记·檀弓上》云:“弁邑有人在母亲死了以后像小孩一样哭泣。”孔子说:“就悲哀而言,真够悲哀的了”,很难有人跟得上这样的悲哀哭泣。但是,礼是为了传扬,为了有人能够依礼去做,所以,哭泣和跺脚都应有一定的节度。

  香火

  香火一词所指内容很多。一、香烛,是指香和灯火,是二者的合称。《晋书·艺术传·单道开》云:“陈郡袁宏为海南太守,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洪登罗浮山至石室门,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这里所言香火就是香和灯火。二、是指供奉神佛之所,供佛神处有香烟缭绕,灯火长明,所以也将寺庙观庵称做香火之净地。三、是指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同时也借指后嗣。因为子孙祭祀祖先必须有香火,所以将此祭祀称做“香火”,死去的人有人为其举行祭祀活动,说明他有子孙,所以也将香火称做子嗣或后嗣。四、是指主持香火的人,也就是寺庙观庵的主持。五、是指正在燃点着的香。《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中云:“百日内夜当燃灯,旦常香火”。唐白居易《戏礼经老僧》诗曰:“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这两事都指的是灯和香。六、指誓约结盟时燃点香火,亦用于结盟之交。《北史·齐纪上·交祖神武帝》中云:“兆(尔朱兆)曰:‘香火重誓,何所虑邪?’绍宗(慕容绍宗)曰:‘亲兄弟尚难信,何论香火。’”七、是指信奉佛法,共结香火之缘。前蜀贯休《蜀王登福感寺塔诗》之一云:“天资忠孝佐金轮,香火空王有宿因。”陕北民间大都将“香火”一词指的是子息后代,有时也指神佛之所或供神佛之香火用品。

  供香,也叫“上香”。宋陶□《清异录·释族》中云:“汴州封禅寺有铁香炉……炉边锁一木柜,竅其顶,游者香毕,以白水真人投柜竅。”白水真人指的是钱。此说是在寺庙中敬奉神佛时要上香,并以钱两投于柜中,以作布施。

  另有一种叫“香几”,是陈放香炉的几案。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香几》中云:“几,汉李尤《几铭》叙曰:黄帝轩辕作。则几创自黄帝,其来已古……今曰‘燕几’,曰‘檯’,曰‘书卓’,曰‘天禅几’,曰‘香几’,长短大小不齐。”可见,香几的叫法各有不同,若用于陈放香炉的仍然叫做香几,若用于摆放书籍的,后世则称为“书桌”,其变化之大,是一种改制之举。

  民间祭祀蜡祭

  蜡是古代在年终举行的祭祀百神的活动。柳宗元在《腊说》中云:“将蜡,进有司以问腊之说,则曰:‘合百神于南郊,以岁为报者也’。”

  蜡祭在陕北民间比较简单,于腊月里用糕面兑入白面后先擀成片状,然后用刀将其割成条状,但相连不断,再将其分成条条相连的块,下油锅炸熟,称为“油炸炸”,类似于北京的毵子。将此放在灶君、天地诸神之位前,表示对他们的祭祀。因油炸炸的条多,以此来寓“百”,所以用以祭祀百神。后来,蜡祭被运用到许多祭祀礼仪和重要场合,比如还用于祭祀列祖列宗,每有上坟,都要有此祭品。还被用到新婚之夜,送入洞房后让新郎新娘食用,其用意在于新郎新娘吃了祭祀百神的祭品后,就能得到百神的保佑而长命百岁。

  禖

  禖是求子的祭祀活动,也是求子所祭的神。柳宗元在《天对》中说,“喾,狄祷禖”,就是向禖这位神的祷告。禖这一求子祭祀活动被陕北民间也用在逗小孩的玩耍中,有大人与小孩相逗时,经常说一声“禖”之后,立即躲藏起来,让小孩寻找自己。这一游戏将“求子”与“子求”结合起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游戏,其意就在于有求子,就有子可得。

  禊

  禊是我国古代于春秋两季在水边所进行的一种消除不祥的祭祀。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祓

  祓是古人用祭祀、斋戒、沐浴等方式除灾求福、祓除不祥。《晋书·汝南王亮传》:“太妃尝有,祓于洛水。”祓还有消除之解。姜夔的《翠楼吟》词中有“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之句。

  祝

  祝是古代在祭祀仪式中司祭祀的人。《庄子·逍遥游》中云:“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祓祝

  祓祝亦作“祆祝”。祆,古代时称拜火教的神为“祆神”。《酉阳杂俎·境异》中云:“突厥祆神,无祠庙。”祆教就是拜火教,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之教,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唐代萨宝府管理琐罗亚斯教的祠官称做“祆祝”。

  祓这一祈祷仪式在陕北民间运用很多,一般将其称为“扶”。大概是对“祓”这一宗教信仰的讹传。祓是祛除的意思,是通过祛除邪魔,以达到扶助正气的目的,这大概是被陕北民间将其称做“扶”的原因。殊不知,只扶而不祓,就不能将邪魔驱除,扶正亦扶了邪,最后还是不能达到扶运的目的。陕北民间一般将祓祝仪式称做“扶运”。是在流年不顺的时候或是有灾祸时,行“祓祝”之仪。大都采用祭祀和斋戒方式,也有用沐浴者,但后来将其简化,有些人根本不行戒规,只是到庙会上去请专门的司祝为其扶运。祓祝有祓祝词,其词一般云:

  手执旌幡扫乾坤,请来天上众诸神。

  今有凡人要扶运,身披花绫跪神灵。

  一二三四五常数,金木水火土相配。

  万物都在五行中,相克相生又相济。

  今年相克来扶运,明年相生更敬神。

  父母生身成人形,天地养命在世间。

  时年常有不昌顺,多敬神灵能转运。

  朗朗乾坤日月明,玉皇大帝第一神。

  阴阳合德分两仪,天地诸神上下辅。

  三星高照在当头,三官赐福又解厄。

  四天天帝统四隅,四面八方有吉神。

  五福临门在中央,黄帝恩赐载厚德。

  六郎南斗增福寿,顺心顺事顺天意。

  七星北斗有照应,赐福培寿又添喜。

  八仙祝寿时运转,八面威风扬海内。

  九重天高不可攀,要享荣华久敬神。

  若有疾病来缠身,药王妙手能回春。

  东方琉璃净世界,广施法力病离身。

  鬼邪作祟人遭殃,病尸连天没精神。

  东岳大帝神威广,锁定鬼精入囹圄。

  应试才子屡不第,前程要好敬魁星。

  清香直上魁星位,金銮殿前御笔点。

  官运不达有羁绊,常有小人来作梗,

  心诚要敬文昌星,仕途渺茫一点通。

  生意场上不通达,文武财神要敬诚,

  汇通天下财源广,从此买卖达三江。

  婚姻大事不遂心,多求月下老人神,

  高香三炷敬神明,天作之合成婚配。

  人逢官司有口舌,拜求皋陶狱神灵,

  衙神萧何及曹参,一齐求到官司赢。

  人处在世靠时运,时运要靠神扶持。

  姜尚曾有败运时,文王相遇才转运,

  买臣也有背运日,得遇贵人有功名。

  都是神灵暗扶持,青史流传有美名。

  扶运本是敬神灵,祓除邪恶扶正气。

  今日扶运正合时,诸神一应俱应承。

  神气临身护定身,护了前胸护后身,

  脚底护到脑门囟,浑身上下都护定,

  天扶运,地扶运,神扶运,仙扶运,

  诸神扶运,立马转运。

  扶运扶运扶洪运,年年月月交好运。

  有的在祓除之后还许以口愿,有的则时常不断地到庙会上诚敬神灵。

  祓除之俗逐渐将禊这种祭祀方式代替,成为主流,但现在还可以看到,一旦有人患病,家人们就会到河边去作祈祷祭祀活动,求神灵保佑病人康复。有的还将此俗延伸到对祖先的祭祀,每有时节八分,就到河边去祭祖。

  法腊

  法腊也称“戒腊”、“夏腊”、“法岁”,简称为“腊”。“腊”是佛教名词。腊也作“臈”,原本指年末的祭名,是佛教用来表示僧侣受戒出家后的年数。这里的“戒”则是表示正式加入僧团的“具足戒”,所以又称做“戒腊”。以每年夏安居结束的七月十五日为岁腊结束之日,十六日以后就成为新岁。

  佛教中又有所谓的“成道节”的说法,是在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佛教徒们要对佛祖释迦牟尼举行祭祀礼仪,故而又将十二月初八日叫做“腊八”。这样一来,腊又指“法腊”的内容,又指祭佛祖的礼仪。道教中又有十二月祭八位神灵的礼仪,腊就成为年末的祭名了。后来,腊的祭名被淡化,成为农历十二月的代称。

  符水

  符水是将画有符箓图形的符表烧化于水中,让人饮后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云:“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首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依此看来,符水在汉时有两种作用,一是为人治病,一是拉人入道。《宋书·羊欣传》中云:“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可见,止宋代,符水已单纯成为医用之水,与黄老之术相行。

  符箓派

  符箓派又称做符箓道教,是道教中以符咒来驱鬼治病的各派的通称。符箓派有东汉时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后来发展起来的灵宝派、上清派、正一道等,都属于符箓道教。这些道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的主流派。宋元时又出现了神霄、清微、净明等内丹和符箓相结合的新符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后,符箓各派统归于正一道。正一道又从古代巫术中演绎了一些新的方术,如用画符念咒的方法来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因此,正一道就成了巫道合一的法术派的新派道教。

  因为正一道将符箓与巫术相结合,既能治病,又能驱鬼,在它的影响下,后来便产生了《祝由十三科》这样的民间医术为人治病和《玉匣记日用通书》为人治病驱鬼。民间的巫师、法师也就有了更大的活动余地,活跃在驱鬼治病的领域里。符箓派使用符水为人治病,姑且不论其有无科学道理,但从其使用朱砂来书写符箓后化水让人饮用,从我国中医理论上讲,朱砂有安神镇静作用,经入心包,可以治疗心神不安的疾病。正因为有这样的作用,符水是可以为人治好一些疾病的,所以为民间所信奉。陕北巫师、法师运用这些方法治病驱鬼,就是符箓派的组成部分。

  孤独矜寡

  据《礼记·王制》载:“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这四种人都是世上可怜而得不到安慰的人,社会成员经常接济以粮食供他们生活。对那些不能说话的,不能听闻的,瘸着腿的,不能走路的,肢体不全的,身躯矮小的,以及一些残疾的细民,亦应当依其材器所能者而收容给养之。

  另外,民间又有三大不幸之人的说法,即: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遭逢此三大不幸中的一不幸已是很惨的了,世上也竟有两不幸,或三不幸之人。

  黄泉

  人们习惯将死亡之路称做“黄泉路”,那么,这一说法出自何处,《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之“秦文公郊天应梦,郑庄公掘地见母”中提出了“黄泉”一词。黄泉一词是郑庄公与其母亲的关系所出。这一回说,世子“掘突”嗣位后就是武公。武公乘周乱并有东虢和邻地,迁都于郐,称做“新郑”,所以,也将武公称为郑武公。郑武公之妻是申侯的女儿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寤生,次曰段。寤生是姜氏夫人在分娩之际不曾坐蓐,在梦中产下的婴儿,当她醒来后才知道生了此子,这使姜氏吃了一惊,所以取名寤生。由于这一原因,姜氏便对寤生产生了不快之意。次子段出生长大后一表人才,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且又力大善射,武艺高强。姜氏便对此子有了偏爱之心,曾多次向其夫武公进言,欲立为嗣。武公不允,并说:“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立幼。”遂立寤生为世子,将共城封于段,号曰共叔。姜氏对此不悦。到了武公薨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姜氏见共叔无权,心中甚是不快,向庄公提出很多苛刻条件,庄公都一一应允了。大夫祭足看不惯姜氏的做法,向庄公进谏,庄公却说:“我母之命,何敢拒之。”共叔段因庄公的忍让不但不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占了庄公很多地盘,还向庄公讨封了制邑之地。上卿公子吕向实在看不下去,向庄公进谏说:“段可诛也。”庄公曰:“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又说:“段乃姜氏之爱子,寡人之爱弟,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

  共叔段见庄公一再忍让自己的行为,认为是庄公可欺,便招兵买马,与姜氏密谋,企图夺取国权。兵败后,段被迫自杀,但庄公抚段之尸体大哭曰:“痴儿何至如此。”庄公又命人将姜氏送到颍地安置,并遣以誓言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庄公回到国都后,眼前不见了姜氏,不觉良心顿萌,以曰:“吾不得已而杀弟,何忍又离其母,诚天伦之罪人矣。”

  颍谷有一位叫颍考叔的人,为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见庄公安置姜氏于颍,便对人说:“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主人此举,伤化极矣!”于是,他寻找了几只鸮鸟,以献野味的名义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颍考叔说此鸟叫鸮,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也。小时其母哺之,既长,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庄公听了以后默然无语。就在这时,有宰夫送来了蒸羊,庄公命人割了一肩胛,赐予颍考叔食用,考叔只拣好肉包裹起来藏于袖中。庄公责怪地问考叔。“你这是为什么?”考叔说:“小臣家有老母,因小臣家贫,每日取野味以悦其口,未曾尝享过此厚味。今君赐及小臣,而老母不沾一脔之惠。小臣念及老母,何能下咽,故此携归,欲作羹而进母耳。”庄公听后说:“卿可谓孝子矣。”言罢不觉凄然长叹。考叔问曰:“主公为何而叹?”庄公曰:“你有母奉养,得尽人子之心,寡人贵为诸侯,反不如你。”考叔佯为不知说:“姜夫人在堂无恙,何为无母?”庄公听后,便将姜氏与共叔同谋细述一遍,并说:“已设下黄泉之誓,悔之无及。”考叔听后言道:“太叔已亡,姜夫人止存主公一人,主公又不奉养于她,与鸮鸟何异。倘以黄泉相见为歉,臣有一计,可以解之。”庄公听从了考叔之计,遂命考叔发百名壮士,“于曲洧牛脾山下,掘地深十余丈,泉水涌出,因于泉侧架木为室。室成,设下长梯一座,考叔往见武姜,曲道庄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归孝养。武姜且悲且喜。考叔先奉武姜至牛脾山地室中,庄公乘舆亦至,从梯而下,拜倒在地,口称‘寤生不孝,久缺定省,求国母恕罪!’武姜亦曰:‘此乃老身之罪,与汝无与。’用手扶起,母子抱头大哭。遂升梯出穴”。“国人见庄公母子同归,无不以手加额,称庄公之孝……胡曾先生有诗云:‘黄泉誓母绝彝伦,大隧犹疑隔世人。考叔不行怀肉计,庄公安肯认天亲。’”这一故事就是后来人们所说黄泉的典故。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古今图书集成·明伦编》卷四十一云:“昔人有厌世多事而为之说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人情绝无不相往来之理,凡人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圣人忧之,以为上古之时其民施而不望报,中古时施斯有报矣,施而不报祸之所由起也,于是制礼以文之,使民知有往来,柔伏天下好事之心。”《诗经》云“授我以桃,报之以李”之语,被视为礼尚往来的人情馈赠原则。在现代社会交往中,人们仍然十分重视礼尚往来之俗,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民间的婚丧嫁娶、生辰满月、祝寿贺寿,更是这一习俗的充分表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