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汉高祖刘邦(10)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有两事可以为证。一是刘邦下令对从军战死者给予厚礼安葬;二是刘邦归途中路过赵国,因为乱发脾气,差一点导致“遇刺”事变。引发这次有惊无险的“历险”,是由于刘邦的失态,这只能以近历苦战、心情郁闷来勉强解释。当时,始封赵王张耳已经去世,在位国君是张耳之子张敖。张敖已经娶鲁元公主为妻,是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对皇帝刘邦曲尽臣子之礼,偏偏刘邦傲坐谩骂,大耍威风。张敖可以忍让,而赵相贯高等人却是早年间跟随张耳转战天下的人物,他们秉承战国以来“自为君臣”的意识,只知奉张耳、张敖父子为君主,对刘邦并无君臣隶属意识。看到张敖执礼甚卑,而汉家皇帝一味地作威作福,不由得大怒!贯高等人密谋,借着刘邦夜宿赵国“柏人”县的机会,安排刺客袭杀刘邦,为自己的君主一雪受辱之耻。好像是天佑刘邦,在准备安排住地之时,刘邦心有所动,突然问及当地县名,得知是“柏人”之后,刘邦感觉不安,说道:“柏人者,迫于人也。”当即离开而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入住,贯高周密安排的刺杀皇帝的计划落空了。事后,刘邦得知此事,严厉惩治。贯高为此承担了全部责任,保住了张敖的生命,自己却以自杀保全了名节。此为后话。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由于陈〖〗平时仰慕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养士”风范,宾客相随者多达千余乘,门下不乏能干的人才;又有擅兵北边多年的优势,因此,他一旦造反就声势很大。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其中的聊城一战,就“斩首万余”,杀戮之众,令人胆寒。刘邦亲自指挥的东垣之战,叛军据城死守,《史记·韩信卢绾传·附陈〖〗传》有如此记载:“上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从刘邦的战后报复之严酷,可以想见战争之惨烈。战后,刘邦下令“更命东垣为真定”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此役对刘邦的心理影响之重大。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据说韩信在临刑之前,恨声不已:“我后悔不用蒯通之计,竟然被小儿、女子所欺诈,岂非天哉!”这位开国元戎的第二次“谋反”,罪名是否属实还在未可知之列,就此惨遭灭族之祸(详见“韩信”部分)!刘邦回兵途中,得知韩信以“谋反”之罪被灭门,有“且喜且怜之”的表现。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以游击作战的方式,破坏楚军粮道安全与后方稳定,几次迫使项羽不得不亲自领兵解除其威胁,使正面战场上的刘邦获得了喘息之机。如,刘邦溃败成皋之后,形势极为被动,幸得彭越渡河攻击楚的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羽亲自东击彭越,汉王刘邦才得以引兵渡河,复取成皋,驻屯广武,占据敖仓获得粮食供应。汉五年秋,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彭越攻克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彭越还亲自领兵,参加了消灭项羽的垓下之战。对于刘邦的开国之业,确实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在韩信被杀的当年,刘邦以有人举报梁王彭越“谋反”而将他掩捕。可能是证据无法落实,刘邦将彭越贬为庶人,押送蜀地安置。偏偏在途中与吕后相遇,彭越错把吕后当作心地善良之辈,向她泣涕,自言无罪,表示愿意回归故乡为民。吕后假意许诺,一道回归洛阳之后,吕后却对刘邦说:“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夫妻合谋令人告彭越再次“谋反”,结果彭越也惨遭灭族之祸。刘邦甚至把彭越剁为肉泥,遍赐诸侯,以制造恐怖气氛。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陆贾单车出使,使得跋扈一时的赵佗“称臣奉汉约”,固然是表现出了他杰出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才干,但是,以“封王”的政治手段,解决南部的军事威胁,决策者当然是汉高祖刘邦。此后,南越王国与汉家朝廷之间,尽管还有摩擦,甚至有过冲突,但是刘邦在汉初国力贫弱的情况之下,务实地处理南越王国的问题,无疑是理性的、正确的决策。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英布的造反,完全是在刘邦政治高压的刺激之下而发生的。英布骁勇善战,曾经是项羽部下得力战将,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是其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后来,在刘邦彭城惨败之时,英布接受了刘邦使者随何的游说,起兵反楚,导致项羽后方告急,只得放缓了对刘邦的追击,使得刘邦有机会设置防线。仅此一功,刘邦就应该铭刻五内。在叛楚之后,后来英布率领所部将士亡归刘邦,参加了成皋之战。汉王四年(前203)七月,英布被刘邦封立为淮南王,成为抗击项羽的重要盟友。在垓下之战前夜,英布利用他在九江王国故地的影响,与刘贾共入九江,诱降项羽的重臣大司马周殷。随后,英布统领九江兵将与汉军会师击楚,垓下之战击败项羽,英布也是重要的参战将领。应该说,在襄助刘邦消灭项羽的诸侯王之中,立功最大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在刘邦开国之后,英布曾经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帝,包括多次亲身朝觐皇帝。但是,韩信、彭越的依次被杀,使得英布无法自安。特别是朝廷把彭越剁成肉酱分赐诸侯王,给英布的心理刺激太大。后来又发生了部下向朝廷“告变”,英布自知大祸临头,要想明哲保身已经很难,干脆起兵造反。消息传来,刘邦当然“震怒”。至于英布为何造反?稍有政治分析力的人不难得出正确的判断。刘邦的亲信大臣汝阴侯夏侯婴,与有交谊的人谈及此事,在其门下的原楚国令尹就回答:英布造反是事出必然。夏侯婴反问:英布裂地而封王,南面而立为万乘之主,其反何也?这位前令尹说道:“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史记·黥布传》)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史称:“(卢绾)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常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汉高帝五年(前202),在讨平燕王臧荼叛乱之后,刘邦有意封卢绾为燕王,群臣早就洞悉皇帝的心意,共同推举:“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这样,卢绾受封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到了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在平定陈〖〗叛乱的过程中,燕王卢绾先是参与了平叛,但是他的立场却发生了改变。起因是,卢绾的亲信张胜出使匈奴之时,故燕王臧荼之子臧衍前来游说张胜,说道:“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他分析一旦陈〖〗被平定,燕国就会成为汉家朝廷整肃的下一个目标,因此,建议燕王卢绾放缓对陈〖〗的战事并且与匈奴结好。张胜归来告知燕王卢绾,卢绾认可了“纵敌自重”的战略设想,暗中派出使者与陈〖〗往来,实际是希望陈〖〗叛军长期存在,所以在战场上久拖不决。等到汉高帝十二年,汉将樊哙击斩陈〖〗。陈〖〗的裨将降汉,交待了燕王卢绾与陈〖〗通谋之事。刘邦开始无论如何不相信卢绾会有异心,就派使者宣召卢绾,卢绾称病不至。刘邦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并且审问其左右近臣。卢绾更加恐慌,对其亲信说:“现在非刘氏而称王的,唯独我与长沙王而已。往年春季,汉朝廷将淮阴侯韩信灭族,夏季,诛杀彭越,都是出于吕后的算计。现在皇帝患病,把大权交给吕后。吕后以其妇人之心,专门制造事端图谋诛杀异姓王以及大功臣。”于是,决策称病不行。刘邦发怒了:“卢绾果反矣!”(《史记·卢绾传》)立即派出樊哙统兵击燕。燕王卢绾的举动本来就是意在自保,他不与汉军交战,只是率领其宫人、家属合计数千骑的核心部属,游走在长城内外,希望皇帝病愈,自己有机会入朝当面谢罪。在刘邦收拾异姓诸侯王的规划之中,本来没有把卢绾列为打击的对象,但是,朝廷对异姓诸侯王的基本态度,使得卢绾无法自安。卢绾的“叛乱”虽然有诸多内情,甚至留有许多回旋的余地,但是背叛朝廷的事态毕竟出现了。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刘邦自称帝以来,不得不应付一系列事变,连年征战不息;再加之还有围绕太子地位而展开的宫廷斗争(见后所述),刘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晚年,如果说是志得意满的事情,大概有三件:

  其一,荣归故里,高歌一曲《大风歌》。

  刘邦在镇压了英布叛乱之后,班师途中,路过故里沛地,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畅饮。刘邦自己击筑而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在一群童子的伴唱下,且歌且舞,慷慨伤怀,泪流不止,确实也是真情的流露。刘邦对着故乡的父老兄弟说道:“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刘邦借着荣归故里的喜气,宣布将沛地作为天子的“汤沐邑”,永远免除当地百姓的徭役。真正是“皇恩浩荡”了!这一天,应该是刘邦最欢乐、最轻松的时光。史称:“沛父老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史记·高祖本纪》)

  在“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喜悦之后,继之以涕泣不止,其中原因,除了“游子悲故乡”的乡情、乡愁之外,大概也在感叹长于用兵的功臣宿将韩、彭、英被灭之后,英雄孤寂,守边乏人,故在诗歌中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求贤感叹。对此,唐代诗人胡曾《沛宫》(《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一诗,从正面给予歌咏: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 还乡悲唱大风歌。

  刘邦以皇帝之尊,出现在故乡父老面前,作歌言志,自然不需做作,歌诗中的求贤之意,与开国后的“求贤诏”正可相互印证,但后世文人对这首气宇不凡的歌诗,却常有诛心之论。宋代学者张方平《歌风台》即是此类讥刺之作的代表: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看来,刘邦在开国之后,杀戮功臣之举,在历史上留下的讥责,实在是所在多有了。

  其二,依样画葫芦,在京城附近复制了一个故乡——“新丰”,让他的老父亲生活于其中,以尽人子之心。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