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汉高祖刘邦(8)

  刘邦的性格,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史记·高祖本纪》有数语专论他的心性:“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刘邦的豁达大度,不乏事例为证。在审时度势和争取部下拥戴方面,刘邦确有独到之处。刘邦的“小气”和“猜忌”,也是他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早年间,刘邦服役远行,好友或同僚出钱送行,萧何比别人所出稍多一些,刘邦开国之后,遍赏群臣,而对萧何封赏最厚,他还特意向人表明,此为回报当年萧何多赠钱资之情。不忘小恩与不忘小怨,均是小气而不是大度。至于刘邦的猜忌之心,在他对萧何、韩信、张良、陈平、樊哙等文武功臣的防范和算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必多言了。

  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灭亡而告结束。但两千多年以来,文人雅士大多同情项羽、歌颂项羽,而对刘邦往往持鄙夷之论。“胜者王侯败者贼”,本是历史常规,但楚亡汉兴的结果,并未造成贬抑项羽、盛颂刘邦的格局;相反,千古而下,评论得失的史家,品藻意境的骚客,却往往对项羽寄托同情,而对刘邦则多持讥贬。究其“反常”的成因,大概首推《史记》所载项刘二人性格、行事的不同,而在后人心中产生了诸多共鸣。项羽虽有残暴、犹豫不定、不善于任人等性格弱点(这也正是项羽丧失人心以致败亡的原因之一),但他的坦诚、直率,在历代争天下者中,实属罕见;刘邦虽有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之长,但他喜弄权术、机诈多变的性格,总难免受人指责,或至少是不便于公开表示赞扬。所以,形诸文字,褒项可示以同情心,贬刘则可高标正义感,刘邦也就成为讥责的对象。

  实际上历代搞权术的政治家、政客们,总是或明或暗地以刘邦为师的。

  忘我于史册,神交于古人,楚汉之争可以给人的启示,实在太多了。综观刘项的乾坤豪赌,项羽虽不乏勇气,却总有些滞碍拘谨之态,而刘邦则信步而行,挥洒自如。何以会有这种不同?那就是项羽承荷着过多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这是他作为贵族后裔,不可或缺的;而刘邦则不同,他出身小农家庭,风云际会而成为一时之雄,他本来也未曾拥有多少身资,自然不怕在赌局中过多地失去什么,他没有旧日格局等他来恢复,也没有传统的政治伦理需要他遵守。他所代表的是全新的力量,只需随心所欲地去做,就是发凡起例,自我作古。所以,刘邦的大度和项羽的拘谨,与他们各自的阅历和身世背景相关。在政治赌局中,有时,一无所有或许正是一种优势所在。穷则思变,变则通,正是这个道理。

  在楚汉之争中,谁能尽可能地拉拢盟友,孤立对方,就有可能终操胜券。而其中最有效的政治手段,就是以分封为诱饵,来换取军事实力人物的支持。对此,项羽与刘邦同样清楚,但在推行分封制度、以扩大自身阵营方面,项羽和刘邦相比,实在是笨拙得多。项羽尽管曾有分封十八诸侯的惊人之举,却无法保证所封诸侯对他忠诚不贰,为了维持由他首创的分封格局,以及他高于诸侯之上的霸主地位,他不得不四处征伐,因此,他不敢再以分封为手段,酬谢和笼络部下将领,所以韩信说,项羽虽有“妇人之仁”,对部下极尽关怀,但是,部属立下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官职时,项羽却变得很吝啬,往往是拿着已经刻好的官印,在手中反复把玩,终究不舍得分授给人,这就难以换来军事将领的真心拥戴。另外,王陵也把刘邦勇于划地封王、项羽却不愿封王以奖功勋,作为汉兴楚亡的主要原因。确实是看破了此中奥秘。

  而刘邦则不同,在封立他人为王时,他没有任何顾忌,一切都以打败项羽为最终目的。天下本非自己所有,即便是用半壁江山封王立国,他刘邦还可以落下半个天下,何乐而不为?

  楚汉之争,千古流传,不仅由于这段历史波澜壮阔,也由于刘、项二人性格鲜明,虽胜负殊途却同样充满了传奇和悲烈色彩,因此而引人入胜。

  七、“皇帝之贵”

  持续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以项羽的战败与慷慨赴死而告结束。刘邦在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成为战胜者。在垓下之战获胜之后,刘邦未曾有片刻的懈怠,而是以罕见的政治远略,抓紧各项善后工作。他要把自己苦战的未定政权,建立在稳定牢固的根基之上。他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大军回师至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齐王韩信的大营之内,以出其不意的手段,剥夺了韩信的大将兵权,将全军的指挥权收归自己掌握;并且在一个月之后,下令将韩信由原来褒封的齐王改封为楚王。这当然是削弱韩信力量的一个有效措施,只是韩信还沉醉在君臣共庆的胜利气氛之中而未及多想。这是刘邦的“安内”之举。

  第二,以不同的方式,对项羽的残余势力和盟友实施镇压或安抚。项羽当年分封的诸侯,在世者纷纷投奔了刘邦,唯有临江国的军民还在坚持与汉为敌。临江国的始封之君是曾经担任怀王柱国的共敖,在项羽封他为临江王、定都江陵之后,他对项羽心存感激。在他死后,其子共尉为临江王,继承其父之志,所以,临江虽然国小力弱,却成为拥楚抗汉的一面旗帜。于是,刘邦毫不容情地加以镇压。他派出了收服楚地立功最大的刘贾(后来晋封荆王)率领九江国的精兵出征,还派出了最得刘邦信任的太尉卢绾,统兵前往夹击作战。还有其他名将参战,如,刘邦的亲信将领靳歙,“别定江陵,降江陵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生致之洛阳”(《史记·靳歙传》)。临江王共尉是被靳歙俘虏押解到临时都城洛阳之后被处死的。由此可见,刘邦是以绝对优势兵力,一定要把临江国迅速攻破。稍后改临江国为南郡。更令刘邦诧异的是,在项羽的封国被平定之后,在北方的鲁地(今山东曲阜)却出现了“为楚坚守不下”的局面。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将鲁地层层包围。发现被重兵包围的弹丸之地,竟然充满了祥和之气,“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汉书·儒林传》)。刘邦立即被一片乱世之中的好学风俗感动了,他意识到,鲁地人并非刻意与汉军为敌,只是因为鲁人重礼义,而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鲁人因此而对项羽有“故主”之情。于是,刘邦派人手持项羽的首级,绕城巡视,告知项羽确实已经死亡,鲁人这才投顺。刘邦有感于鲁人对项羽的情分,遂以“鲁公”的旧时名号将项羽安葬于谷城。刘邦还在项羽墓前有哭祭之举。对于已经死去的对手表示敬意,对刘邦的形象塑造只有好处,刘邦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刘、项二人确实有过为了反秦而协同作战的经历,当着胜败已分、生死殊路之际,刘邦对项羽有追思之情,或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人不一定非从“作秀”的角度来推测刘邦的心态。

  在“安内”、“抚外”的两项工作落实之后,该是刘邦安享胜利成果的时候了。于是,以楚王韩信为首的七位诸侯王,联名上书,拥戴刘邦登基称帝。这封应时而至的“上尊号”奏疏,是出自刘邦的授意,还是群臣心领神会,或许同时带有共同的潜在利益诉求?后人不必深求。见于《汉书·高帝纪》的这篇历史文献,确实有值得一读的价值。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汉并天下”瓦当

  这篇文献有四点应该注意之处:第一,上疏者是时已称王的诸侯,严格意义上的汉王部属未曾联署,这不仅仅因为有等级高低的界限,更反映出刘邦以平民出身依靠暴力手段而夺得天下,得位的神圣性不足以服人,故必须由天下最具势力的人物共同推戴。这一点使得刘邦在以后处理与这些诸侯王的君臣关系时,难免心中有些“底气不足”。因为其中有人的地位与刘邦原本是“平起平坐”的。第二,强调刘邦“先得秦王,定关中”之功,不仅仅在突出刘邦灭秦之战的功劳,还暗寓批判项羽“背约”之罪。第三,强调刘邦“以安万民”、“又加惠于诸侯王”,得出“功盛德厚”的结论。第四,强调刘邦如果只用汉王旧号而不称帝,就会造成与其他诸侯王名号相同、不符合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因此,奏上尊号,是天下大事。

  刘邦当然知道,自己做天下之主,已是水到渠成,但还要故作谦逊地“辞让”一二:“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这种政治把戏,大家心知肚明,还要把“劝进”的理由,讲得更为动人才好。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说得何等的光明正大?再不俯允登基称帝的奏请,好像实在对不住天下各界吏民了!于是,刘邦也就“顺其自然”了。

  汉五年(前202)二月甲午日,刘邦的登基大典在〖〗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举行。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卢)绾等三百人”,史书还记载了一位参与登基大典的特殊人物——博士稷嗣君叔孙通,他的作用除了“谨择良日”之外,可能还有设计登基大典的仪式。他的封号“稷嗣君”,可能带有特别的含义,“稷嗣”,固然是邑名,但是,可以解读出“稷下学宫继承者”的嘉义。因为叔孙通是齐地人,又以富于学问而著称。叔孙通在登基仪式上有其特殊的作用,标志着懂得仪式、学问的人在转入政权建设时期,会获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活动空间。当然,由于战争刚刚结束,这场“上尊号、即帝位”的仪式,不可能与升平之世的皇帝登基大典在排场上争胜媲美,但是它的意义非同小可——自秦末以来的战乱局面结束,一个大一统的汉王朝由此诞生。刘邦本人也从秦末的一个小小亭长,从连年战尘中冲杀而出,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不愧是一流的政治家。他登基之初发布的诏书、实施的政令,使得天下人领略了他的明君风范。

  第一,登基称帝的当天,刘邦以天子之尊下达的第一个褒封策书,册封为王的不是跟随自己转战的功臣部将,而是两位参与反秦之战却被项羽忽略了的“蛮夷”之地的君长——吴芮与亡诸(“亡诸”又作“无诸”)。这里显示的是主宰天下者的“公正”,与当年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的“不公”形成了对比,当然刘邦也没有忘记恰如其分地谴责一下项羽,提醒天下人在对比中确认新君的功德。让我们阅读《汉书·高帝纪》中记载的褒封文书:

  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

  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

  刘邦册封吴芮为长沙王、亡诸为闽越王的高明之处,除了显示他的“公正”之外,还在力量不足以镇抚边远之地的时候,以封王的形式,表达了朝廷对远人的恩德,笼络远方“蛮夷”的战略意图已经形成。

  第二,刘邦迅速地为自己的政权选定了首都。由于称帝带有仓促行事的色彩,尽快选定都城已经是迫在眉睫,刘邦只能就近选择洛阳为都城。以洛阳为都城虽然只有短暂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汉初开国的过程之中、在经营东方为主的特定时刻,自然有其意义。

  第三,刘邦颁布了“兵皆罢归家”的诏书。其中对不同身份的人都给予了优惠照顾或安抚。这是结束战时状态、转入和平建设的标志性文件。

  第三,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在与众臣从容“论功”的气氛之中,回顾开国征战的历史,在褒奖“三杰”的同时,也安慰了其他的大小功臣。正式的论功行赏虽然未及进行,但是,群臣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没有忘记跟随打天下的人们。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