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7、温柔娴静

作为一个淑女,除了清贞无瑕外,还必须做到温柔娴静,古人有谓“妇德尚柔,含章贞洁。婉癏淑慎,正位居室”(张华《女史箴》)。

原始社会,妇女在氏族公社生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高强度的劳动,紧张激烈的节奏,事务主持者的地位把她们锻炼得敏捷、果断、勇敢、强悍、外向。殷周以后,妇女失去了社会主人的地位,逐渐从社会退居于家庭之中。庭院式的生活阻隔了女性与社会、自然的直接联系,造就了内向的性格,繁琐细微的女红冗务,职责至上的生育活动更培育出女性纤弱、细腻、温柔、娴静的性格和崇高的母爱。而这一切恰恰适合于逞雄社会的男性的脾胃,他们竭力强化女性的这些新的特征,并使之上升到“女德”的高度。

全面为这一“女德”奠基的是《易经》那形而上的阴阳之道。它把阴和女性相联系,又和大地相比附:女性像大地一样孕育万物,也像大地一样静止不动,安德柔顺,“坤,至柔至静而德方”。与之相对,《易》将男性比拟为阳,为天,主动而性刚。至于二者的关系《易经》认为: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传下》)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辞传上》)

柔来而文刚,故享;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贲卦》)

《易经》反复强调这种刚柔往来、上下相易、阴阳合德之说,在于说明男刚女柔构成了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它恰当地反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成发展的规律。按照这一辩证法则运行,自然与社会都能够昌明亨通。正是在这种学理的基础上,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柔顺的妇道”,并在道德评价上与“善”相联系,在审美评价上与“美”相联系。女性柔顺,合乎自然,便是善是美,否则,便是恶是丑。这种阴阳之道直接灌输着“以柔事刚,以柔敬刚”的男尊女卑的意识,为女性永远处于卑下微贱的地位制造出似乎天经地义的根据。

在中国古代,“女德尚柔”的要则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气质卑弱,与世无争。班昭《女诫》列“卑弱”为第一要义:“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敬顺第三》又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这些不惮辞烦的训诫说透了,就是要求女子不要强,不争先,安于本分,甘于居下,逆来顺受,默默无闻。

至于如何体现卑弱气质,班氏以为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必须温顺,“妇言不必便口利辞也”。说得过于原则,后人纷纷加以阐发,以明代郑氏《女教篇》论述最为具体。其云:

惟女之言,贵乎谨默。

勿为强辩,勿为长舌。

勿谈人短,勿夸己长。

勿讦人非,勿称己良。

诈不可逞,众不可欺。

巧言乱德,利口贻机。

这些条款再周备不过了,不但大大弘扬了《礼记·内则》“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精神,而且达到了圣贤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因而历代家礼都把它列为重要规范,作为保持家道雍穆的必要条件。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看法:在室女子如不知言语温顺比不谙女红更加糟糕。为免得出阁以后多嘴多舌,惹是生非,被夫家休了,辱贱家门,一些家族干脆在家法中订立出惩罚条例,如清代湖北麻城《鲍氏户规》规定:女子“肆行无忌而乱骂人者及无故骂人者,笞四十”。与此同时,小说家们也杜撰出种种典型来“帮忙”教化女子。你看,《快嘴李翠莲》中那个李翠莲“年方二八,姿容出众,女红针指,书史百家,无所不通,只是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最后落得了削发为尼的可悲下场。你再看,《红楼梦》中那个“竟敢驳老太太的话”的鸳鸯;那个敢违元妃之命,“执意不从”贾蔷演出要求的龄官;那个性如“爆炭”,在怡红院里“满屋子就是她磨牙”的晴雯;以及那个眼尖嘴利,“说话比刀子还厉害”的黛玉,个个都因其刚烈之性而结局悲惨。而像平儿、袭人、探春、元春、宝钗这类能“使一天风云,化为和风细雨”的女子,或能取信凤姐,或能侍侧宝玉,或能操掌家庭,或能受封贤妃,无一不以其温柔之性辉煌一时。这些小说实在堪称更形象的女子教训书,每一个典型犹如一篇劝诫少女温柔敛性的“警世通言”,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对女子气质的要求。

二、应对从容,举止轻柔。应对举止不但体现女子的修养,而且表明其身份层次,不容忽略。因而历代女子教训书及族规家礼在这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繁文缛节,甚至连一颦一笑,举手措脚之类的细微末节都一一作出规定。

一般说来,女子应对礼仪的动作幅度都比男子小些,显得从容而轻柔。如行礼表示敬意,先秦时尚跪拜礼,男子顿首、稽首皆要引首至地,而女子则须肃拜、手拜。肃拜,两膝跪地后敛手放低。手拜,跪下后两手点地再抬起拱合,同时低头至手。这两种行礼姿势流行时间较长。

唐人向人行礼,有一种叉手的习俗。柳宗元有诗说:“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律赋,每次入试,八叉手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名,《事林广记》载“叉手法”说:“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右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稍令稍离,方为‘叉手法’。”其手距离胸前约二三寸。如果见人当施礼时却撒手,则为不敬。叉手礼矜持含蓄,所以女子也尚此礼,其形象我们还能从张九龄墓壁的残缺《侍女蟠桃图》中看到。壁画上尚见二女,一女侧身行叉手礼(叉手局部不太明显),一女面部漶漫,正面叉手动作却提供了清晰的实证。这种叉手礼在五代和宋代女子中亦流行。虽然跪拜之礼一直未废,但只是在重大的礼仪中才使用。

唐宋女子向人行礼时还要口道“万福”。清代翟灏《通俗篇·祝诵》中说:“王广津词:‘新睡起来思旧梦,见人忘却道胜常。’‘胜常’犹今妇人言‘万福’也。盖万福之言,宋时已经盛行。”实际上这一礼节唐代已有,宋若莘《女论语》中就是“主宾相顾,‘万福’一声”的规定,可为确证。明清时道万福泛指女子与人见面时与人行礼仪式,口诵“万福”时双手手指相扣(叉手礼的演化姿势),放在左腰间,低头屈身以示敬意。清代满族妇女礼节有所不同。一般请安时以双腿略屈,作往下蹲身状,俗称癐安。亦有以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作蹲身状。如平常人还礼,只以手上摸其髻而已。无论道万福、行癐安,举止都很优柔,与表达的“谦恭”意义表里浃洽。

相见敬礼是女子行为的荦荦大节,此外还有许多与之配套的礼数。如起居行止要求“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不登高,不临深”(郑氏《女孝经》),“行莫回头,语莫露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宋若莘《女论语》);接待女客要求“整顿衣裳,轻行缓步,敛声低气,请过庭户,问候通时,从头称叙,答问殷勤,轻言细语”(同上);过访人家要求“相见传茶,即通事务,说罢起身,再三辞去”(同上);吃饭时要求“动匙箸,忌声响”;吃完后要求“洗盅盏,轻轻顿”(贺瑞麟《改良女儿经》)……

我们实在无须把具体、细微而又不胜其繁的女性礼仪范型加以充分展示,历代广大教化主的良苦用心已经昭然若揭:既然社会、宗族、家庭需要温良气息,便竭尽全力去教导女子们学会恬静幽娴,敛性矜持,克己为良,得坤德之顺,以创造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文环境。其锻铸、弘扬传统美德的功绩永不可灭!但是,这份温顺、这份敛性、这份娴静为社会带来雍穆、和谐与宁静的同时还会带来些什么?这过于沉重的思考被历代所回避,永远留给了后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