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不辱使命下西洋

600年前,郑和作为明王朝的使臣,率领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出没风波,不怕“洪涛接天,巨浪如山”,战胜艰难险阻,接连七次远航西洋。他的游踪遍及印度洋、亚非两大洲的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壮举,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数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英国学者李约瑟给郑和下西洋以很高的评价: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巅峰。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字三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被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郑和的父亲是个刚直笃信的回教徒,在家常对孩子们讲述当年飘洋过海到麦加朝圣的故事。少年时代的郑和,好奇地倾听着各种各样新奇的轶闻故事,以及父祖辈勇敢冒险的航海经历,他那幼小的心灵对神秘的海洋和异国的风光无限向往,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继承先辈的勇敢冒险精神,航行在碧波万顷的海洋上,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阉割后,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汗马功劳。朱棣即皇帝位后,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对此,郑和的老家昆阳,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谚语说:“马不能登殿,皇帝赐姓郑。”显然,“赐姓”之后便可“登殿”,也就是说得到了明成祖的赏识。郑和出任内官监太监后不久,又被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了朱棣得力的内臣,并奉命出使西洋。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位。郑和因为他是用武力从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当时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夺嫡”,不合封建的正统观念。特别是一些前朝遗老,在政治上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消极抵制,不予合作。明成祖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改变不利的政治局面,便派遣使臣分别出使近邻各国,谋求恢复和发展友好邦交以及贸易往来,用这一办法来“宣扬国威”,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声望。同时,据说朱棣攻进南京之时,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传说是逃到海外。永乐帝当然也希望使臣借出使之便,为他寻觅建文帝的下落,防备那些逃居沿海岛屿和海外的臣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为此他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在翰林院开设“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在福建沿海命令修造海船,还注意选拔忠于职守、才貌出众、能够执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明成祖大规模开展外事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明初,经过洪武时期采取的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后,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都有了提高。手工业也比以前发达,如矿冶业中的冶铁,炼铁炉高一丈二尺,每炉能容纳两千多斤矿砂。在江南,纺纱、织布成了农家的普遍副业,有的甚而发展成为比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特别是造船业,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在规模和制作工艺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当时的远航海船,船体巨大而坚固,如为郑和出使西洋而建造的海船,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可以乘载五六百人至一千人。

社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从中搜刮了大量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物质财富,封建政府“府藏衍溢”,也就有能力承担大规模外事活动的巨大开支。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开展对外贸易成为可能,而且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因为国内有可供出口的物资,如绸缎、瓷器、铁器、土特产及手工艺品等,同时也需要进口人民生活和生产用的物资,如香料、染料、胡椒等,而那些王侯贵族、地主豪绅,更希望通过对外贸易换取一些满足其奢侈生活欲望的消费品。

永乐三年(1405),朱棣委郑和以大任,派他作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郑和海船当时,将以婆罗洲为中心,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远至印度及非洲东部),概称为“西洋”。明代的西洋,也包括今天的东南亚。朱棣认为郑和勇敢、机灵、有胆略,能够不辱使命。而且郑和一家祖辈信奉回教,郑和本人既是回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于和西洋各地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交往。郑和又是宫廷内官兼太监,更可以兼任为皇廷从海外采购奇珍异宝的使命。

郑和本人因为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着继承父祖遗风、敢于探险的勇敢精神,所以,他欣然受命,积极筹办。在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大船六十二艘,连同中小船只,合计有两百多艘。使团的人员多至二万多人,除负责保卫的军卒之外,还有众多的水手。船上有各色专业人员,如火长(负责罗针)、碇手(司舵)、军匠、民匠(负责修理弓箭、器械),还有担任翻译的“通事”,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以及医生、火夫、书算手等等。每艘船上装载着备用的粮食、淡水、盐、茶、酒等日用品,以及作为贸易交换用的铜钱、绸缎、织锦、瓷器、铁器等各色货物。

规模宏大的船队浩浩荡荡,于永乐三年(1405)六月,从苏州的刘家港启程,泛海至福建长乐,然后借海上信风之助,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驰向浩瀚的海洋。

船队首航直抵占城,然后到爪哇的苏鲁马益,再到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旧港。以后又由旧港到马来亚半岛西岸的满剌加(即马六甲)。郑和下西洋郑和就在这里建立据点,修造仓库,驻扎兵营,短暂休整。然后由此出发,向西北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苏门答腊国(以后称“亚齐”),又西航至锡兰山(即锡兰岛),然后绕印度半岛南端而北,到达葛兰(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带)、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带)等地,最后在永乐五年(1407)秋季,顺利返航回到中国。

从此以后,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二十九年,七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即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彭亨(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巫里(以上均属今天的印尼),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榜葛剌(孟加拉),忽鲁谟斯(伊朗),祖法儿(佐法儿),阿丹(红海的亚丁,属也门人民共和国),比剌、竹步、不喇哇(属索马里),木骨都束(即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麻林(即麻林地,属肯尼亚),天方(即麦加,属沙特阿拉伯)等。其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远至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航海家,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航海事业,并在与惊涛骇浪的搏击中,表现出不畏艰险的英雄本色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他和众多助手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顺利地完成了使命。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