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六、一夫当关袁崇焕

个人档案

姓名:袁崇焕

字:元素

生卒:1584―1630

享年:47岁

谥号:襄愍

名言:诸君蘸墨悬相待,不是铙歌即挽歌。袁崇焕像

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统帅。本为进士出身,官居知县,身为文官,却勇武知兵,后任兵部职方主事。后金南侵,明廷上下相顾失色,唯有袁崇焕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数年间,袁崇焕一夫当关,数十万清军兵马不得前进一步。连乾隆皇帝都称赞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急国难挺身请令受危命关外监军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进士及第,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袁崇焕学的是“四书”、“五经”,做的是文官,但他的志趣却在军事方面。他自幼酷爱阅读兵书,研习兵法,且为人慷慨豪爽,颇具胆略,大有武将之风。任知县期间,每每遇到告老还乡的将官或退役返乡的老兵,袁崇焕都要与他们讨论北方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情况。他认为自己是治理边境之才,时刻准备到边塞任职。

天启元年(1621)冬,袁崇焕获准进京朝觐。他将自己在福建获得的荷兰红衣大炮运去,同时挑选了几名炮手随同入京。见到熹宗后,袁崇焕便向皇帝建议仿制这种大炮。熹宗欣然同意,将这种炮命名为“红夷炮”,并于次年开始试制。

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以在军事上有过人之才被朝廷破格擢升为兵部职方主事。其时,熹宗不喜政事,只好嬉游,尤其喜欢制造木器,整日沉迷于木工制作,无心理朝,政事全由宦官魏忠贤处理。魏忠贤遂趁机专权,结党营私、无恶不作,明廷的边境防务也日渐废弛。而此时,已经统一了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正时刻伺机进攻明朝。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升任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明军难以抵挡后金的攻势。在此危急时刻,守将王化贞竟弃城逃入山海关,致使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闻讯,大为惊惧。因为山海关是北京门户,万一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朝廷遂决定派得力干将扼守山海关。但此时朝中却无人敢于应战。朝野上下一片恐慌。

袁崇焕单人独骑悄悄赶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当地的情况。几天之后,他回到朝中,向熹宗详细介绍了关上的情况,并且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踞守此。”廷中重臣正束手无策,听了他这番豪言壮语,很佩服他的胆识,于是一起保奏。

朝廷见袁崇焕果断自信,忠心可鉴,当即升袁崇焕为按察使司佥事,派他到山海关外监督军事,并拨库银20万两令他招集溃散的士兵。临行前,袁崇焕给亲友们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与边塞共存亡的决心。其中两句是:

诸君蘸墨悬相待,不是铙歌即挽歌。

当时,关外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袁崇焕驻守关内。不久,这些部族归附明朝,经略王在晋便命袁崇焕移师,驻扎中军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两军,管理和安置关外70里前屯一带的辽东逃难百姓。接到命令,袁崇焕当夜就动身了,他在荆棘丛生、虎豹时常出没的荒山野岭中走了半夜,黎明前赶到了前屯城。城中将士见他竟敢只身夜走荒山,无不佩服他的胆量,更被他一心挽救危局的热情所感动。王在晋也看出他是个杰出的边才,对他非常器重,不久将他提升为宁(远)前(屯)兵备佥事。

天启三年(1623)九月,新任经略孙承宗命袁崇焕和大将满桂到宁远驻防。宁远地势险要,可城墙只筑了十分之一,且高度和厚度都不够。一到那里,袁崇焕立即组织修城。第二年工程完工,宁远成了一座可以坚守的前线要塞。

袁崇焕善于带兵,军纪非常严明。他常常教育士兵要爱国爱民,勇敢杀敌,部下将士也都乐于在他的指挥下出力守御。宁远的防御巩固之后,关外流亡的老百姓都集中到这里,许多商人也随之而来。袁崇焕又采取保护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种种措施,受到当地军民的一致拥护。不过一年的工夫,宁远由一个荒凉少人的地方,变成了关外第一军事重镇,工商业也相当繁荣,被人们誉为“关外乐土”。次年,袁崇焕因防守有功,被升为右参政,职责是分守“宁(远)前(屯)道”。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因不肯向魏忠贤行贿而被调离。魏忠贤的党羽高第为辽东经略。高第懦弱无能,胆小如鼠,认为关外之地难以把守,决意将关外全部守军撤进山海关。袁崇焕拒不从命,坚决表示:“我的官职是宁前道,要死就死在这里,决不撤退!”但高第最终还是把宁远以北锦州、杏山、松山等地的驻军,全部匆匆撤到了山海关以内。当地老百姓又一次遭受了流亡的痛苦。

敢战敢胜捷宁锦为国为民假议和

之前,因为孙承宗与袁崇焕等人的精心备边,后金军一直找不到南下的机会。明廷现在竟然自己更换经略,撤除了锦州一带的防卫,努尔哈赤大为惊喜,认为攻明的时机已经成熟。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13万,西渡辽河,正月二十三日兵临宁远。而此时,宁远守军只有万余人!

面对即将到来的后金军,袁崇焕决定采取坚壁清野,集中全力保卫宁远的对策。他把城外居民和粮食全部移入城内,并当即召集全体将士,誓师死守宁远,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誓师之前,袁崇焕用鲜血写了一篇告文,让将士传阅。他甚至向士卒下拜,以激起将士们的忠义之心。在他的激励下,全军上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当地老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要求参加战斗。同时,袁崇焕在全城实行宵禁,又分别命人在城中盘查奸细,以绝后患。此外,袁崇焕还行文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告诉他们,凡有将士逃到那里,一律斩首。

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军大举进攻宁远。袁崇焕登城指挥。后金兵一贯善于爬城,但这次抢登城头却失败了。原来,袁崇焕在前一天就下令兵工用水泼在城墙上。当时正值严冬,水一泼上去就结成了坚冰,爬城的后金兵都滑了下来。敌兵又使用撞车、云梯来攻,城的一角被撞塌,情况十分危急。袁崇焕身先士卒,搬运石块堵塞缺口,不料左臂被敌箭射中,立时,血染透战袍。他迅速撕裂战袍包扎伤口,继续指挥作战。城上军民同仇敌忾,斗志高昂,箭和檑石像雨点般发射下去。后金军虽然死伤不少,但仍然不肯退却。

努尔哈赤见硬攻伤亡太大,就变换战术,命令一队士兵顶着盾牌,运动到城墙脚下挖掘地道,企图通过地道攻进城内。这支盾牌军上阵后,明军的弓箭、檑石一时都失去了威力。袁崇焕于是命令发射早已备好的荷兰大炮。这种大炮有极强的杀伤力,每一发炮弹都能杀伤大量的后金士兵。一向靠弓箭、刀矛作战的后金士兵从未见过这样的武器,一时惊慌失措,四散逃匿。宁远城四周一片旷野,在大炮的轰击下,后金士兵人马慌乱,无处藏身,很快就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努尔哈赤见伤亡太大,只好败退下去。

次日,努尔哈赤调整部署,再次组织全部人马,兵分四路,重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宁远城。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哪里敌军多,就向哪里开炮。这些炮手都是袁崇焕从福建精选而来的,炮打得又快又准。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后金兵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场阵亡,努尔哈赤也被打成重伤。见大势已去,努尔哈赤下令退兵。袁崇焕立即率领一部将士从城中杀出,乘胜追击30余里。此役明军大获全胜,歼敌1万余人。后世称之为“宁远大捷”。

起初,努尔哈赤率大军围攻宁远时,朝廷内外都认为宁远必失无疑。然而没过几天,袁崇焕的报捷文书传到北京,满朝文武惊喜异常,无不赞扬袁崇焕御敌有方,功勋卓著。熹宗于是立即下诏,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

三月,朝廷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加授其兵部右侍郎,并赐其银币,世袭荫职锦衣千户。

在解了宁远之围以后,袁崇焕担心自己会招致某些人的怨恨,他上奏说,“陛下以山海关内外分别责成两臣管辖,用辽人守辽土,虽然兵力不足进攻,但用于防守则有余。防守既有余力,进攻的力量就不会不足。但是,勇猛地进攻敌人,敌人一定会痛恨;很快立功,众人一定会妒忌。任劳则一定招怨,戴罪才可以立功。被怨恨得不深则功劳不显著,戴罪不大就立不了功。诽谤的章奏装满了箱子,诋毁的言词每日都会传来,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只希望皇上圣明,对我的信用能有始有终。”皇帝下圣旨褒奖了他。

努尔哈赤兵败之后,又气又恨地对他的八旗贝勒们说:“朕自25岁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八月,这位身经百战的一代枭雄伤病复发,带着无尽的怨恨去世了。

为了防止敌人更猛烈的进攻,袁崇焕积极组织兵丁民众修缮锦州等三城,同时开展屯垦。他知道,在紧张的战斗情况下这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袁崇焕决定与后金进行和平谈判,以便争取时间施行上述计划。这就是所谓“以和为守”。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为大汗。袁崇焕派人去吊丧,乘机试探对方的态度,观察对方的情况。皇太极当时也正想暂时休战,以准备下一次进攻。于是,双方开始议和。朝中众多大臣或是不懂得袁崇焕议和的真正用意,或是为了打击排挤他,都非难他的议和活动。袁崇焕心中苦闷,作《边中送别》抒怀: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随后他奏告皇帝说:“锦州等三城的修筑不可中止,移民屯垦也已经开始,倘使打起仗来,就将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所以姑且用和谈的办法来作为缓兵之计。”

皇太极也看出了袁崇焕的计谋所在,他在给袁崇焕的信中就点破了这一点。信中说:“你口头上说要和好,但又派遣哨卒进入我方地区,还修筑城堡,可见你言不由衷。我方将帅对你实在是大有怀疑。”后金在做好准备之后,于天启七年(1627)五月再次对明朝发动了进攻。

五月十一日,后金兵直抵锦州,将其四面包围。守城将军赵率教和中官纪用环城守御,并派遣使者议和,希望拖延敌军,以等待救援。后金不允。袁崇焕选派了4000精锐骑兵,令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绕到后金军背后,意在偷袭。他另派水师向东出发,牵制敌人,并向朝廷请求派蓟镇、宣府、大同的兵来保护关门。

二十八日,后金军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和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促将士登上女墙守卫,又派人在壕沟内设伏,用炮反击。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率精兵在城外大战。战斗很是激烈,很多兵士战死,满桂身中数箭。在明军的顽强拼杀下,后金大军最终抵挡不住,只好撤回。后金又增兵攻锦州,但由于天气潮湿闷热,兵士减员很多,战斗力大大下降,只毁了大、小凌河两座城,难以攻克锦州,只好于六月五日撤退。此役时人称之为“宁锦大捷”。袁崇焕在告捷奏报中说:十年来调动了全国的军队,不敢与后金军交锋,去年宁远一仗,也只是从城上发射炮火矢石;现在一刀一枪与后金面对面交起锋来,将领一声令下,属下分路追击,各路军队都立誓打败敌军,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但后来朝廷论功行赏,文武官员升级赐予荫职的有几百人,连宦官魏忠贤的亲戚也都受到重赏,而袁崇焕却只增加了一级俸禄而已。尚书霍维华抱不平,上疏要求把自己的荫职让给袁崇焕,魏忠贤亦不准。

天启七年(1627),熹宗驾崩,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伏法。廷臣争相请求重用袁崇焕。这年十一月,袁崇焕被提升为右都御史。崇祯元年(1628)四月,袁崇焕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指挥蓟、辽的部队,兼负责登州、莱州、天津的军务。

整边务欲复辽东严军纪斩毛文龙

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崇焕入京师,上奏陈述军务。思宗亲自召见了他,亲切地慰劳并向他咨询用兵的策略。袁崇焕回答说:“方针策略已经写在奏疏里面。臣受陛下关怀,望能让我自行处理问题。预计五年,金辽地都可以得到收复。”

思宗道:“收复了辽地,朕不会吝惜封侯之赏,卿的子孙亦将得到福泽。”

袁崇焕墓袁崇焕叩首谢恩上奏说:“辽东的事本来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了我,我怎敢因为困难而推辞。但五年之内,户部转解军饷,工部发给器械,吏部人事任用,兵部调兵选将,事事需要朝廷内外加以支持,才能最终收到成效。”

思宗于是饬令四部大臣听从袁崇焕的意见。

袁崇焕又说:“以臣之力,制服全辽东有余。但我担心的是自己难以调和众人的议论。一离开国门,臣便与陛下远隔万里,难免有人会嫉贤妒能。这些人即使不用权力牵制我,亦能够以口舌打乱我的计划。”

思宗晓谕他说:“卿家不要怀疑忧虑,朕自有主意。”

大学士刘鸿训等便提出,请把尚方宝剑赐给袁崇焕,准他相机行事。思宗全部依从。

而后,袁崇焕又上疏说:“因为驻守边境之臣和朝廷之臣不同,军中可惊可疑之事很多,所以只应当评论成效的大局,不必指责一言一行的微小过失。事情的责任重,招致的怨恨一定多。各种对保卫疆土有利的事,都是对将士自身不利的。况且将士们乘敌之危,敌人也会乘机离间,所以做边镇之臣更难。陛下爱臣,了解臣,臣本不必过于怀疑和恐惧。但这其中存在着危险,因此不敢不予以禀告。”思宗下诏,安慰他不必多虑,还赐给他蟒袍玉带和银币。

同月,四川、湖广到宁远戍守的兵卒因为缺了四个月的兵饷,发动变乱。袁崇焕初到,听说变乱,赶去与兵备副使郭广秘密商议,命令逮捕并处死15个带头闹事的人;杀了知情不报的中军吴国琦、斥责参将彭簪古;罢免了都司左良玉等四人;将领张世荣、苏涵淳因为贪婪暴虐导致了变乱,也被斥责;特别奖励了没有跟从变乱的都司程大乐这一营。于是,变乱得以平息。

就在袁崇焕准备实施收复计划时,驻守皮岛的总兵毛文龙却拥兵自重,跋扈一方。毛文龙曾以都司的职位援助朝鲜,逗留在辽东。辽东失陷,他从海道逃了回来,趁后金兵大举外出,镇江堡兵力空虚,突然加以袭击,杀了驻守镇江堡的后金军将领,因此被授予总兵的职务,后又累加至左都督,持将军印,被赐给尚方宝剑。皮岛的兵本是河东的居民,自从天启元年(1621)河东失守,居民多数都逃至此地。毛文龙拉拢他们当了兵,又安排好哨船,连接登州,形成了掎角之势。毛文龙享尽朝廷的荣华富贵,本应精忠报国,但却假冒军功,私扣岁饷,骄横无比,常常抗拒袁崇焕军令。

毛文龙所在的东江,从形势上看虽然足以牵制敌人,但他毫无谋略,每次出兵均打败仗,而每年浪费军饷无数。袁崇焕准备杀掉他。

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渡海到皮岛,召毛文龙来见。酒宴间,袁崇焕提出改变军队的编制,设置监司,毛文龙很不高兴。袁崇焕又提出让毛文龙回乡养老、安享荣华的意见,毛文龙说:“我一向都有这个愿望,但是只有我了解辽东的情况,等辽东的事完了,我们还要袭击并占领朝鲜。”

六月五日,袁崇焕请毛文龙观看将士射箭。他先在山上设置了账幕,命令参将谢尚政等在帐外埋伏兵士。毛文龙的部下兵卒均被挡在门外,他只能只身进入。

袁崇焕命令左右剥去毛文龙的冠带,将其逮捕。毛文龙不肯屈服。袁崇焕说:“你有十二项该斩的罪名,可知否?”说罢,扔下一张纸:“你自己看。”

毛文龙看罢,顿时丧魂失魄,不能作声,只能叩头乞求免死。袁崇焕召集毛的部将,问道:“毛文龙该不该杀?”众将都惊慌地说道:“该杀!”只有几人持相反意见。

袁崇焕斥责说:“毛文龙不过一个平民,可现在官居极品,满门封荫,完全足以抵偿他的劳苦,为什么竟这样叛逆!”然后,他遥向京都叩头说:“臣今日杀毛文龙以整肃军纪,各将领中如果有像毛文龙这样的,一律当杀。臣若不能成功,皇上也像杀毛文龙那样杀臣。”

说完,他便取出尚方宝剑,在帐前杀了毛文龙,又出去晓谕他的将士说:“只杀毛文龙,其余人无罪。”

此时,毛文龙麾下的校尉、士卒有几万人,但无一人敢反抗。袁崇焕下令用棺木收敛毛文龙。第二天,他备下酒肉拜祭,说:“昨天斩你,是朝廷的法度;今天祭你,是朋友的私情。”接着,他将毛文龙的两万八千兵分为四队,并任命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分别率领。他收缴了毛文龙的官印、尚方宝剑,命令陈继盛代为掌管,又犒赏兵士,行文安抚各岛,又全部废除了毛文龙的暴政。

回到宁远,袁崇焕将此事上奏,最后说:“毛文龙是大将,非臣非能擅杀,现在我听候处罚。”思宗突然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但想到毛文龙已死,而且正在倚靠袁崇焕,于是仍然下旨褒奖。不久,皇帝传谕公开毛文龙的罪行,并逮捕了他在京师的爪牙,但他心里已留下芥蒂,开始对袁崇焕心存疑虑。

明思宗中反间计袁崇焕遭凌迟刑

当袁崇焕努力加强东北边防的时候,整个明王朝的政治危机却在日益加深。从陕北兴起的农民起义正迅速发展着。思宗从各地抽调了大批军队,残酷地镇压人民起义。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抵抗后金的力量。北方地区,除了袁崇焕的统辖地区以外,大都防务废弛,兵力薄弱。

崇祯二年(1629)十月底,皇太极率领十几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分兵三路,突破长城的大安口、龙井关和洪山口,攻入关内。十一月三日,后金兵逼近遵化城。四日,遵化失守,明朝君臣大为惊恐。这时,思宗又起用孙承宗为兵部尚书,总督京城内外的防守事务。

一接到后金攻入关内的警报,袁崇焕当即挥师入关,前来援救。双方的军队在蓟州东面的马升桥打了一场遭遇战。后金军想不到袁崇焕的军队来得这么快,大为吃惊,于是连夜拔队向西,先后攻陷三河、香河、顺义等地,并越过通州,向北京逼近。

袁崇焕侦知后金军的动向以后,立即带领9000骑兵为先头部队,抄近路向北京进发。他不顾饥饿和疲劳,马不停蹄地奔驰了两天两夜,比后金军抢先一步到了北京城下。后金军的前锋在高密店发现了袁崇焕的侦察部队,大惊失色,觉得袁督师之兵简直是从天而降。见袁崇焕领兵来到,思宗便派他指挥所有来援救京师的部队。

十一月二十日,双方在北京城下展开了激战。袁崇焕的军队人数虽少,但士气旺盛。明军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接仗,往返冲杀,激战不已。袁崇焕身披盔甲,亲自在战阵中督战。他们从上午血战到傍晚,终于打退了后金军。后来又在左安门外给敌以重创。

后金军在关外已经两次为袁崇焕所败,这次本想避开辽西而直攻北京,想不到袁崇焕进军神速,千里入援,使他们在北京城下又受到了一次打击。皇太极当时感叹地对将领们说:“我打了15年的仗,从来没有碰见过这样厉害的对手!”

思宗见后金军队在南海子边休整,没有远退,便又急不可耐地催促袁崇焕追击围歼敌人。袁崇焕认为时机未到,因此按兵不动。思宗因此怀疑袁崇焕拥兵自重,想要挟制自己。

此时,后金军队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京郊的百姓大受其害。思宗身边的太监多在京都置有田产,对自己的破财心痛不已。想来想去,他们就将怨愤发泄在了袁崇焕身上,说后金兵是袁崇焕引来的,袁想要挟皇上与满人议和。一时之间,谣言漫天。

袁崇焕祠听到谣言,思宗疑心更大,恐慌起来。先前,后金军曾捉到两名明宫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皇太极派降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成等人监守。到了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成二人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皇上和袁崇焕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了。”两个太监正躺在旁边,把这些话听得十分清楚。第二天,一个太监见敌人撤退时十分慌乱,便趁敌人的“疏忽”逃奔而归。

听了这个太监带来的消息后,多疑的思宗马上相信了。他立刻召袁崇焕进宫,将其逮捕下狱。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见状,惊慌莫名,只好出城等候。三天之后,圣旨到来,说袁崇焕以通敌谋反罪被捕。祖大寿极为悲愤,他即刻率军回锦州,途中与驰援的袁军主力相遇,通报了北京的情况后,当即相携而返。

祖大寿弃京而返,思宗大为恐慌。他深怕后金军再来攻城,连忙派人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袁崇焕仍旧以国家为重,便写信召回祖大寿。祖大寿本把思宗派的使者看作敌人,但见到袁崇焕的亲笔信,便率师返回,沿途攻陷了后金军占领的两座城池,断了后金军的两条归路。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下狱,大喜过望。但随后又得知祖大寿率兵返回,便写了几封议和信,领兵从山海关缓缓而退。后金兵一退,思宗立感心中大定。在狱中的袁崇焕又写信让部下安心抗敌。半年之后,明军把后金军赶出了长城。

是时,朝野之上、军队之中替袁崇焕辩冤求情的人极多,连孙承宗也写诗说:“东江千古英雄梦,泪洒黄龙半不平。”还有许多人情愿以身代之。但松了一口气的思宗终究不肯放过袁崇焕。在袁崇焕入狱后,一个叫做钱家修的官员上奏折愿代袁崇焕受罪;平民程本直在宫门递了一封为袁崇焕辩白的“白冤疏”,还表示若杀袁崇焕,自己愿意同死;关外百姓将士天天到孙承宗那里哭求救护袁崇焕;孙承宗等正直的大臣力保袁崇焕。但最后,刚愎自用的思宗还是以“擅杀大将,勾引敌方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君”的罪名把袁崇焕杀害了。袁崇焕没有儿子,他的兄弟妻子被流放三千里,家产被抄。一心为国的忠臣却落得如此下场,可谓千古奇冤!

行刑的那天,北京菜市口聚集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袁崇焕被推出囚车,刽子手开始行“凌迟刑”时,这些百姓竟然以一钱银子一片的价格抢吃从他身上剥下的皮肉,吃一口骂一声“汉奸”。一直到第三天,袁崇焕才含恨死去,他的内脏也被那些百姓哄抢吃掉了。可怜一代忠臣,竟死得如此悲惨!

南明桂王登基后,袁崇焕的冤案才被昭雪。桂王恢复其官职,赐谥号襄愍,并赐祭赐葬。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正式诏告天下,为袁崇焕平反。这一年距袁崇焕冤死,已有154年。

袁崇焕,千古名将。他从文官半路出家任武职,骁勇多智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英雄均在他手下铩羽而归。他天生的军事才能和独有的战略眼光几可与岳飞比肩,而他的下场却比岳飞更惨。如果明思宗不是那样多疑,不是那样刚愎自用,也许中国的历史将被袁崇焕改写。清朝的康有为曾为“有明袁大将军墓”题了一副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多少遗恨、多少不甘、多少壮志豪情、多少哀叹惋惜,都在这副对联中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