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清代的宫闱斗争——选储风波

甘棠余荫犹知爱,柳下遗邱尚禁樵。

濮国大王天子父,南山莫保一株槁。

这首诗是礼部主事王照于1894年所写,录入《方家园杂咏纪事》中。说的是1891年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病逝后,葬于北京西北的妙高峰,却因坟前的一棵树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醇亲王陵墓前有一株粗大的银杏树,又称白果树,一些迷信风水的人说:树下埋了醇亲王,将“白”、“王”二字合起来,岂不是个“皇”字□醇亲王墓有帝王陵墓的气象,他的后代依然会入承大统。慈禧太后听信了这话,立刻令人去砍掉那棵树。光绪得知后,气得下谕说:谁敢砍这棵树,先来砍他光绪的头。但慈禧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待光绪赶到墓地时,树已被砍去,光绪想到自己连父亲坟上的一棵树都保不住,忍不住号啕大哭,捶胸顿足,绕着父亲的墓地走了三圈,掩泪而回。

墓前的白果树虽然砍了,但醇亲王一府之中还是接连出了两个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由于同治帝、光绪帝没有直系子嗣,也为慈禧太后选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慈禧太后不仅两次从宫外承续龙脉,而且都直接操纵所为,因为年幼的皇帝易于控制独揽大权。

中国历朝历代,选择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是一直影响政局变幻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关乎到谁来执掌未来最高的统治权。为此,因争夺太子之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以至酿成血案的比比皆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始终在游荡。

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王位继承人

从周朝伊始,就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长子继承制,并相沿成为汉族王朝的政治惯例。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在皇位继承上起初没有实行这种政策。努尔哈赤曾立长子褚英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难负重托,遭逮捕幽禁而死,努尔哈赤这才决定汗位继承人由八大和硕贝勒会议推定,推选时,一定要合谋共议,谨慎择贤,选择既有才能又善于接受劝谏意见的人,特别要防止品德不端之人被荐举。嗣位后,一旦发现才能浅薄,不能主持正义,应经过众议将其换掉。显而易见,努尔哈赤选择继承人的标准不是年龄长幼,而是贤能才干。

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时,没有明确自

己的汗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最有希望的是四大贝勒,除最年长的二子代善外,还有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努尔哈赤的侄儿阿敏,其中35岁的皇太极最有竞争力,不仅代善支持,也取得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同意,最后他们共同写了一份劝进书,拥戴皇太极继位。起初,皇太极不同意,其理由是:不仅没有其父努尔哈赤的遗命,而且自己在兄弟中又不为长。在代善等人的一再坚持之下,皇太极继承汗位。

八年后(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又没有选定王位继承人。为了争夺皇位,诸王之间剑拔弩张,局势一度白热化。当时,皇太极有11子,其中长子豪格年岁稍长,有亲王的爵位,且有才能,掌握着相当的军政实权,其他诸子因年幼,才能平平,豪格认为帝位非己莫属。况且他得到两黄旗大臣们的支持,他们一开始就都“谋立肃亲王豪格”。当时,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鳌拜等“往肃王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指福临)为太子”。他们当时认为“国基未固,需立长君”,也考虑到皇太极所封五宫的贵宠地位,拟立永福宫庄妃所生第九子福临为太子。可见,两黄旗大臣们坚持“父死子继”的原则,在太宗所生11子中选中豪格和福临,一开始就占了上风。

从当时还有亲王爵位的人来看,代善已早失雄风无意帝位;济尔哈朗因是速尔哈齐之子更是谨慎不想染指继统的大是非;多尔衮因机巧多谋而又谨慎,在两白旗诸王中地位最高,威信最大,成为与豪格竞争的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两白旗诸王大臣在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把多尔衮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强烈反对两黄旗立豪格为君,认为“若立肃亲王,我等俱无生理”。

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矛盾是深刻的,有历史根源的。太祖时,两白旗即是努尔哈赤及其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领的两黄旗,拥有特殊的地位。太宗时,皇太极将太祖两黄旗贬为两白旗,而将自领的两白旗升为两黄旗。因此,两黄、两白四旗一直是天子自将之旗特殊地位的竞争者。

当太宗崩逝之时,两白旗诸王表现得亦十分活跃,阿济格、多铎因为地位在多尔衮之下,共推多尔衮。当多尔衮“在朝门,坐帐房中,英王、豫王皆跪”“请即尊位”。阿济格、多铎还说“两旗大臣属望我等者多,诸亲戚皆来言之”,豫王多铎还说固山额真阿山、阿布泰“皆谓伊等亲党属望于多尔衮”。多尔衮何等谨慎多谋,他“端坐不动”,反而说:“尔等如此,予惟有一死而已”。阿济格、多铎见多尔衮不同意竟“长跪”不起。可见多尔衮城府很深,对拥戴他继大统表面上不动声色,口头上拒绝,而暗中却长时间考虑着应付局面的对策。

因此,两白旗与两黄旗双方“私相计议”的结果是处于僵持不下的局面。

庄妃作为福临的生母,当两黄旗、两白旗在皇嗣问题上处于对抗的形势下,以自己的贵宠地位和聪明才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功地使自己的儿子福临以六岁幼龄登上皇帝的宝座。两黄旗大臣开始明确提出立豪格为帝,福临为皇太子,豪格为帝受到两白旗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因此当多尔衮探问索尼时两黄旗大臣们已不再明确坚持立豪格,只是笼统地提出立帝之子的原则。这一重要的变化,固然与两白旗强烈反对的压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作为两黄旗素所尊奉的后宫之主孝端皇后和庄妃所起的明显作用也不容忽视。相传,庄妃曾召多尔衮入后宫,当面“胁多尔衮”“立其子”福临。据说孝庄与多尔衮年龄相近,以婚姻关系来笼络或者“胁多尔衮”。民间传说,多尔衮是与孝庄达成了某种默契。从当时有关的各种史料来分析,后宫后妃的继嗣意见,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召开前,当为有关各方所知悉。后宫之主的继嗣意见,当然要受到各方的重视,并发生着影响和作用。

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议立嗣君的议政王王大臣会议在崇政殿召开。这时争夺皇位继承的斗争,已从诸王大臣暗地里的“私相计议”急剧地发展到公开摊牌进行较量的白热化阶段。会议一开始,索尼等就首先明确表示立皇帝之子的意见。这一点,多尔衮早已知道,表示让他们暂退听听诸王贝勒的意见。于是,诸王大臣在崇政殿上展开了唇枪舌剑。首先发表意见的是资历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他发表了豪格具有优越条件当承大统的意见,这显然想站在两黄旗一面。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其后也附和这种意见。但由于孝端皇后和孝庄文皇后欲立嫡子的明显立场,以及两白旗的极力反对,豪格愤而离去。于是主张立豪格的代善、济尔哈朗也无法坚持,结果立豪格的提议并没有被通过。趁此机会,白旗二王阿济格、多铎力劝睿亲王即帝位。多尔衮清楚两黄旗大臣和后宫之主的意见,认真衡量一下,看到真正支持自己的力量是不大的,因此“犹豫未允”。而荒淫无能的多铎野心却很大,他再也无法按捺自己了,提出若不允,当立我。对此,多尔衮当场给顶了回去。但多铎还是南辕北辙地提出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至此,多铎的充分表演,已使诸王大臣看得清清楚楚了。因为他提的三个人,没有一个是太宗之子。老成持重的代善一看,多铎是在胡搅,他认真分析了动态后指出:“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很明显,代善与多尔衮早有矛盾,受过他的气,因此并不是真想立多尔衮。同时提出自己老了,干不了,着重指出“当立皇子”。对代善的郑重意见,多尔衮仍然犹豫不决。但代善着重提出“立皇子”的意见,等于给两黄旗大臣们火上浇油,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佩剑面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表明他们拥立皇帝之子的意志至死不移,若不立皇子,不惜兵戎相见,血染皇宫崇政殿!代善一看会议陷于僵局,其安度晚年的懦弱情绪占了上风,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与此议乎?”准备摆脱干系,一走了之。阿济格也不耐烦地站起走出崇政殿。多铎一看形势不妙,不敢再说什么了。多尔衮一看当时情境一触即发,便在心里权衡了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想到一旦兵戎相见,不仅将导致爱新觉罗家族的严重分裂,而且将危及大清国的前途,自己一方也不会有好结果。既然两黄旗的态度使自己根本没有继统的希望,还不如遵照后宫之主的嘱托。因此,多尔衮就随机应变地招回代善、阿济格,与诸大臣共举年幼的福临继承大统。可见,多尔衮是在两黄旗大臣准备以兵戎相见的最后时刻才作了明确表态,在福临的贵宠地位和两黄旗武力面前不得不放弃为帝的企图。会议的僵局,就这样在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解决了。于是乎,就产生了清(后金)开国以来,爱新觉罗家族第一个娃娃皇帝。六岁的福临在崇政殿里一场唇枪舌剑之后,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

崇政殿里诸王大臣在议嗣会议上的唇枪舌剑表明,清太宗身后诸王为争夺皇位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斗争表面上看是以豪格为一方,多尔衮为另一方。实际上,后宫之主孝端和孝庄文皇后利用两白旗诸王强烈反对豪格的情绪和自己的贵宠地位牢固控制了两黄旗,使豪格未经较量即被抛弃,又依靠两黄旗的力量和自己的贵宠地位,联合红旗、蓝旗诸王代善、济尔哈朗等,对以多尔衮为首的白旗诸王软硬兼施,使多尔衮等就范,成功地使六岁的福临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

上述两次选定王位继承人,都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推定的。在推选时都遵守了“父死子继”的原则,而不是“兄终弟及”。在“父死子继”的原则下,没有进一步规定立长或立幼的标准,所以,第一次选的皇帝并非长子,第二次选的福临就是双方妥协折中的结果。

康熙废太子储位之争纷起

18年后(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因患天花病重。这次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帝商定,遗诏决定由皇三子——八岁的玄烨为皇太子,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并代替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由满洲贵族会议推选皇位继承人的传统。

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康熙朝以前没有制度化。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引起皇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就继承了顺治帝生前决定继承人的办法,采取皇太子制。中国历代相沿已久的立嫡长子的制度改为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皇后赫舍里氏生下允礽,时年康熙帝21岁。皇后也因难产而死,康熙帝格外钟爱这个嫡长子、皇二子(实际上是第六子),第二年就册立允礽为皇太子,这是清朝皇帝在世时首次公开立储君(即太子),并且是仿照汉族立嫡立长的原则册立的。

康熙帝特别关注皇太子的成长,在教育上竭尽心力,生活上特别关爱。康熙帝亲自为他授课,讲授治国之道,“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允礽20岁时,开始帮助皇父处理部分政务和军务。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皇太子留守京师,处理政务。

康熙预立太子时,刚22岁,正当壮年,到康熙帝盛年时,太子也已壮年。早立太子,使皇太子成为众兄弟中的众矢之的,兄弟之间为争夺储位,或造谣中伤,或预谋杀害,发生了多轮政治斗争。围绕在皇太子周围的太子党势力也开始威胁皇权,有禅位之迹象,尤其令康熙感到伤心的是他看到皇太子有不孝不仁之举。

1690年,康熙帝生病,太子允礽请安时,竟然“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康熙遂认为他“绝无忠爱君父之念”。

1708年,康熙帝带领诸皇子巡幸塞外,皇十八子生病,康熙帝万分焦急,见允礽无动于衷,责备其“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允礽竟“忿然发怒”。

除此之外,康熙帝平时也看到这位皇太子任意鞭打诸王、贝勒、大臣,由此认为其缺乏仁孝之心,难为仁孝之君,最终使康熙帝于四十七年做出了第一次废太子的无奈之举,亲手将册立三十年的太子废掉。

允礽被废后,诸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纷争再起,在先后经历了皇长子、皇八子从谋位到失势的过程后,康熙帝又于1709年复立允礽为皇太子。既立太子,皇帝与储君、皇太子与其他皇子之间的矛盾又起。在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1712年康熙帝再度废太子,允礽第二次的储君生涯到此结束。

经历了二立二废的闹剧后,康熙帝也认识到公开立太子的弊端,最后他得出结论“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康熙帝直到病死之前也没有公开立储。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前,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是唯一在康熙帝身边的顾命大臣,他传递遗诏,宣布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即雍正帝。

在如此激烈的诸皇子争夺储位的过程中,雍正帝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可谓是卧薪尝胆,煞费心机。关于雍正帝的继位,除了遗诏继位说之外,还有改诏篡位说、无诏夺位说。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皇四子胤禛的心腹戴铎曾为他谋划长久之计:要得储位,须韬光养晦,不露其谋。最根本是要做到对皇父诚孝,对兄弟友爱,对事对人平和忍让,这样才能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没有才能的人来依靠你。

颇有心机的雍正帝也是这么做的,从表面上看,他不参与诸皇子争夺皇位的激烈角逐。当皇太子集团和皇八子集团相争时,他静观事变,坐收渔人之利。平时,他对父皇尽忠尽孝,对兄弟尽友尽善,并交好朝廷诸臣。

胤禛极力讨得康熙帝信赖和喜欢的法宝,就是诚孝皇父。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心情抑郁,大病一场。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的允祉、允祺、允!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左右,后康熙帝病情好转,逐渐痊愈,也曾对其予以褒奖。自古以来,皇帝选择太子时,多以“忠孝”为第一标准,而非才能,是“选孝不选能”。

雍正帝开秘密立储之先河

雍正帝登基后,深知选储之事对政局的影响,清太祖、清太宗死后,都是由满洲贵族会议推选继承人,但其中的政治风险太大。太祖死前,为了避免年轻的王妃干政,令其殉葬,致使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人从小失去母亲。清太宗死后,为争夺储位,几乎发生了八旗之间兵戎相见之事。祖父顺治帝死后,遗诏玄烨继位,年仅八岁,又出现了鳌拜专权的局面。康熙帝死前储位长期未定,以致兄弟之间骨肉相残数年。

雍正帝考虑,如果完全借鉴汉朝的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出贤能之君,就会出现明朝时期愚顽之君亡国的后果。如果早立太子,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前朝的皇子纷争。为此,雍正帝想出一个办法,既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

所谓秘密,就在于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皇子人选,皇帝秘密亲书写有皇太子名字的“御书”两封,其中一封密封一匣内,藏于宫廷中的最高处——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另一封则随身携带,以作为必要时勘对之用。皇帝在位时不对外公开,等到皇帝临死前或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一起启封,公开宣读立储密旨,被选定之人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其积极的方面是,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后来,雍正帝就依靠这种办法选定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雍正帝第四子乾隆帝成为秘密建储制度后的第一任皇帝。

靠秘密建储制度,乾隆帝选了嘉庆继位,嘉庆又选了道光继位,在王位过渡上似乎还比较顺利。而在道光帝选择皇位继承者的过程中,又颇费了一番周折。

咸丰帝奕□和恭亲王奕,分别为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与第六子,皆聪明有才华,都为其父皇赏识。道光帝“晚年最钟爱恭忠亲王,欲以大业付之,金合缄名时几书恭王名者数矣。”以皇四子奕□“贤且居长”,故逡巡未决。在选储问题上,道光帝曾犹豫多年,举棋不定。皇四子奕□的老师杜受田就如同当年戴铎向胤禛献计那样,进献“仁孝”良策,全力辅助奕□谋取帝位。

一日,道光帝命诸位皇子校猎南苑,皇子奕□临行前到上书房师傅处请假,杜受田正一人独坐室内,奕□告知老师将奉命外出校猎,杜受田乃耳语曰:“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驰射,万勿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以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相争也。阿哥第以此对,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荣枯关头,当切记勿忽也。”奕□便依计而行。当日奕擒获猎物最多,但奕□只是默坐不动。傍晚回来复命,“文宗独无所献,上询之”,奕□便把他老师杜受田所教一一答对,道光帝闻后大喜,说:“是真君子之度也。”立储之议遂决。

这与历史上隋炀帝选太子的故事有类似之处。有一次,隋炀帝会猎于外,由太子杨暕陪同,杨暕收获甚丰,而炀帝却两手空空,炀帝便以为自己的儿子是在故意显示自己,反而使自己在臣子面前大失面子,便削去了他儿子的太子名号。

另有一则史实记载:

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见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位皇子各请命于自己的老师,卓秉恬告诉奕:“如果皇上有所垂训,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则告诉奕□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俯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奕□依计行事,正如杜受田所言,道光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不仅两位皇子的老师参与了这场皇位争夺战,就连两位皇子的母后也都卷入其中。奕□之母为孝全皇后,奕?10岁时,生母孝全皇后病死后,由奕“生母博尔济吉特抚养。奕”之母为孝静贵妃,是刑部员外郎花良阿之女,生于嘉庆十七年,道光十二年生下皇六子奕,晋封静贵妃。孝全皇后死后,晋升皇贵妃。

孝全皇后看到道光帝喜爱奕,便欲设毒宴鸠杀诸子,有一天她准备了一些酒食,召诸子前来赴宴,暗中在鱼中下毒,并告诫自己的孩子奕□勿食。奕□为人友爱,偷偷告诉诸弟不要食用此鱼,诸弟得以不死。计划泄漏后,道光帝之母孝和皇太后大怒,立命将孝全皇后赐死。孝全徘徊不能引决,“太后命悬白宫门,集宫人昼夜哭之,后乃投缳而死”。

正是因为道光帝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奕□“贤且居长”,较为“仁孝”,道光帝认为其仁孝,选择奕□为皇太子,继位后可保全奕,担心奕继位后就可能无法保全奕□权衡百般利害,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将帝位传于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十六日,道光帝写下密谕,左边用汉文写着“皇六子奕封为亲王”,右边先后用汉文、满文两种文字写着:“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这成为有清一朝中在同一上谕中同时封皇太子和亲王的惟一密谕。这封密谕写好后,就藏于乾清宫大殿“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

据言,道光帝立下密谕,思想上也曾有几次反复,但最终还是不曾改动。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病死之前,又立下一密谕,写着“尔臣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导,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道光帝立奕□为皇太子,同时封奕为恭亲王。道光帝期望以此保全两位皇子,用心可谓良苦。但两位皇子之间为夺皇位反目成仇,结怨甚深,至死都未能解。

那拉氏执掌太子废立垂帘听政

咸丰帝在世时,膝下只有一子,所以在选储的问题上就少了很多麻烦。因为当时逃亡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没有秘密立储。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重,传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幼帝。

也正是因为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其母那拉氏开始掌权,在接连清除了身边“逆臣”障碍后,控制了清朝政权,而且直接操纵了后面两朝的储位选拔。

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9岁的同治帝病死。因同治帝无嗣,两宫皇太后召集大臣商议选储问题。

慈禧太后说:选年长者实在不好,选择年幼的还可加以教育。接着她宣布了早已选定的名单,由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入承大统,“诸王皆愕”。毫无思想准备的醇亲王奕□“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竟然当场昏了过去,拉也拉不起来。当时恭亲王奕不仅斥责醇亲王失礼,还“令侍卫”把醇亲王“扶出”,“诸王不敢抗后旨”。

慈禧太后选定同治帝的表弟——载湉为继承人,这也是清朝王位继承中惟一的一次“兄终弟及”。改元光绪,意思是指“缵道光之绪也”,延承道光帝之龙脉。

载湉登基时年仅4岁,40岁的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直到1889年光绪帝成年慈禧太后才归政。

1898年,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切身利益,慈禧太后于八月初六日下令将光绪帝囚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直到1908年病死前,光绪帝都在这里生活,光绪也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太后囚禁的皇帝。

当时,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之时,就想一举“废之”,只有废掉他,才能解心头之恨,消除潜在的威胁。为了废掉光绪帝,她派人到处宣扬说皇帝患病。但因遭到国内人士的反对和抵制,一些西方列强也对此事表现出了莫大的关心,慈禧太后的废帝计划不得不暂时中止。

后来,军机大臣荣禄进言,为光绪帝建储,册立大阿哥,即皇长子,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光绪废掉。最后,慈禧太后选中了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当时的溥□年已15岁,整日游手好闲,以玩乐为能事。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正式宣布溥□为光绪帝之子,以备将来承继大统。接着,溥□被接入宫内,这位花花公子俨然将成为大清国的新皇帝。八国联军侵华不仅打碎了这位八旗公子的皇帝梦,也打破了慈禧的废立计划。迫于内外压力,出逃在外的慈禧只好宣布,撤去溥□的大阿哥名号,令其立即出宫,废立的闹剧再次平息。

1908年光绪帝病重,无嗣承续。慈禧太后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商议立储的问题,这也是慈禧生前要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她要亲自选定大清王朝皇位继承人。

世续说:“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内忧外患,交乘游至,窃以为宜选择年长者。”

慈禧听后,拍床怒骂,叱责世续:“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

张之洞看到慈禧早有合适人选,让他们来,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就打圆场:“世续承太后垂询,据所愚虑,约略言之,立储自宜承宸断”,说立储之事仍请太后决定。

慈禧就把早已经考虑好的人选说了出来:决定立醇亲王奕□的孙子、载沣的儿子——溥仪入承大统,作为同治的继承人。此时,慈禧太后大概早已忘记了十几年前派人砍掉醇亲王坟前大白果树的事情了,这次仍从醇亲王的后裔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并让醇亲王的儿子当了摄政王。这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二次要从宫外抱来年幼的小皇帝。这次,仍没有使用秘密建储制,而是恢复了当年顺治帝病死时的遗诏制,当然,遗诏权掌握在了末代皇太后手里。

当这个消息传至醇亲王府,老福晋不仅不感激涕零,反而失声痛哭地说道:“既杀我子,复杀我孙,虽拥皇帝虚名,实等终身幽禁。”在老福晋看来,所谓入承大统就是把孙子送到终身幽禁的地方,又是一次生死之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不到三岁的溥仪被接入宫内。次日,囚禁近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病逝于中南海仪銮殿,遗诏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以载沣为摄政王。第三日,慈禧太后病死,最终放弃了把持近半个世纪的权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