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先天不足:东北的地势,西北的马

  郁郁乎文哉,崇文轻武的思想弥漫了整个大宋,终两宋三百年,出现的名将屈指可数,只杨业、狄青、岳飞寥寥数人,却都是结局悲惨,令人叹息。

  更为糟糕的是,这个崇尚文治的王朝,有着先天不足:开国疆土远远小于汉唐,无法恢复北方燕云十六州,边境无险可守,始终遭受游牧民族的打击威胁。

  此事说来话长,早在公元936年,还是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发生了一件对后世宋朝影响深远的事件: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因为继位不久的唐末帝李从珂怀疑他要造反,正在调集重兵准备围剿他。作为后唐镇守边境的大将,石敬瑭本就是先帝李嗣源的女婿,备受重用,大权在握,谁知新皇帝继任后,自己这个姐夫竟然要遭殃了。

  军人出身的石敬瑭自然不会坐着等死,左思右想,被逼得急了,索性就真的造反。于是,石敬瑭联合塞外契丹人帮助自己,并许诺说:“你们帮我打败唐帝李从珂,让我做中原的皇帝,我就把燕云十六州等地送给你们。”

  燕云十六州是什么地方?这是中原东北边境上一片重要的防守区域,包括幽、蓟、瀛、涿等十六个地势险要的重镇,这片区域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一带,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契丹人屡次想入侵中原,都由于不能控制“幽燕之地”而受阻,这次闻听有这么好的交易,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兴奋之极,立刻答应了石敬瑭的请求,挥兵南下,帮石敬瑭灭了后唐政权。

  石敬瑭很知趣地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并且为了巴结讨好,还认契丹皇帝为父亲,“约为父子之国,割幽州管内及云、应、朔州之地以赂之,乃每岁许施帛三十万”。以至于返回辽国时,契丹皇帝感动得不行,拉着石敬瑭的手舍不得离去,“执手相泣,久不能别”,声称我们世代交好,永不忘记。

  就这样,石敬瑭的卖国求荣“感动”了契丹人,成全了自己的帝王梦,也让契丹人轻而易举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从此得以顺利入侵中原。

  这个事件对后来的宋朝影响颇为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宋朝国防虚弱。

  为什么这么说?在军事战争中,国家之间的攻杀效果有赖于地形的依托,尤其在古代中国,中原农业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几乎没有中断过战争。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沿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北一代是中原农业文明与塞北游牧文明的交界线。这一带区域群山连绵,关隘险要,尤其是东北的“燕云十六州”,长城主要隘口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都在这一带,其中以幽州城(今北京)为主体,从中原看,它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的战略支撑点,阻挡北方蛮族南下;从北方游牧角度看,这里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一旦攻破,便可一马平川直捣中原。

  与之前强盛的汉唐相比,宋朝有一个明显的先天不足:汉朝是继承了秦朝大一统的领土,唐朝是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领土,都拥有地理的广阔优势;宋朝仅仅是继承五代十国中较大的一个“后周”政权,地理上不具优势,塞北、西域等地都不在自己掌控范围,未能拥有屏蔽北方民族的关口。

  宋太祖赵匡胤稳定国家后,也没有采取及时措施应对辽国,而是“先南后北”地发大军南下长江,清除南方割据的诸国。这些南方小朝廷都已腐朽不堪,南方人本身就温和不事战争,北宋统一南方的进程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太大抵抗。

  轻而易举的成功使北宋统治者麻痹大意,江山得来的太容易了,一场温和的政变、几次顺利的排兵布阵就统一大半个天下,剩下的北方“幽燕之地”,在潜意识中似乎就变得唾手可得了。

  在这种轻敌思想下,宋太宗赵光义于979年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大军直攻辽国的幽州。

  这次北伐是不成功的,当时的宋军攻灭北汉后,早已疲惫,大军劳顿,还未得到赏赐,又被下令继续东移,攻打辽军的幽州城。几轮猛攻后,也未能守取被辽军固守的城池,而这时辽后方援军已经到来,宋军产生了倦怠情绪,在高梁河遭辽军三面合围,军心涣散,导致全线溃败。

  这一战死者达数万人,宋太宗赵光义也因此受伤,仓皇而逃,宋军的第一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宋太宗雄心勃勃,并不妥协,几年之后,又再次命大军北伐。这次相比于上次有了更周密的部署,规模也更壮大: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领宋军主力,以缓慢行军的战术,大张声势,牵制辽军主力;中路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西路以潘美为主帅,出雁门关,再与中路军会合,然后挥师东进。首战告捷,军心振奋,三路宋军准备会合,直逼辽国的南京府幽州,眼看可以一举夺取幽州要地了。

  谁知宋军的厄运很快到来。由于将帅间配合不好,主将曹彬又疏忽大意,主力部队的粮草被契丹人截断了,军心动摇,在契丹骑兵的不断袭扰下,只得且战且退。又遇天降大雨,宋军陷入泥沼狼狈不堪,被契丹人乘胜追击,真是祸不单行,运气奇差。

  一时间,宋军望风而逃,在岐沟关被击溃,互相踩踏、溺死河中者不可胜计。由于主力部队溃败,侧翼部队只得撤退,雁门关守将、大名鼎鼎的“杨家将”杨业就是在这次撤退过程中被俘身死。宋太宗北伐不成,又痛失一员大将,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自此,宋朝第二次北伐宣告失败。

  与当年太祖赵匡胤相比,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缺乏军事才能,只会附庸风雅。太祖虽然“重文轻武”,但依然懂得边境将领的重要性,太宗则矫枉过正,对手下将士极不信任,还常常自以为是的以“阵图”授之,命令将领们必须严格按照“阵图”排兵布阵,不得私自抉择。这种可笑的做法,难免不产生重大失误。

  宋初统治者发动的两场北伐战争,都未能获胜,从此退而自守,不再主动出击辽国,在国防上处于劣势地位,直接影响到后世三百年中原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宋初的两次北伐战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宋军起初都占优势,攻城略地,毫不含糊,可见在战斗力上宋军与辽军匹敌。为什么后期却都功亏一篑?

  最重要一点在于:辽军占据有利地形。

  与汉唐时候相比,宋朝面对的北方敌人——辽,更加强大。此时的辽国,已不是昔日靠游牧掠夺为生的契丹少数民族,逐渐过渡为半游牧半封建的固定国家。在两个军事集团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地理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辽军有周密的军事防御体系,退能以“燕云十六州”险要地形为依托,占据了东北要塞幽州、涿州,退可依靠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御,进能以勇猛剽悍的骑兵发起攻杀,无论在攻击和防守两方面,实力都大大增强了。相比较下,宋军在骑兵方面本就不具优势,多以步兵制敌,宋军防守区域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一旦遭遇辽军袭击,只能被动防御。

  所以,要有坚强的国防,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优势,是非常艰难的,反之辽国拥有了这片要塞,则可以此优势压制宋朝。

  在后来几十年间,辽国屡次大举南征,莫不让宋人闻之胆寒,我们可以列出一系列的战事,其频繁进攻的姿态,令人瞠目结舌:979年,辽景宗为报幽州被围之仇,发大军攻河北满城;980年三月,辽国又发十万大军围攻雁门关;同年的十一月,辽军攻破雄州,斩杀雄州刺史张师,宋军溃败;981年正月,辽军进攻易州;982年,辽国分三路大军再次进攻宋朝;986年,辽军攻破瀛州,斩杀宋军数万人;988年,攻破涿州、易州,生擒易州刺史;999年,又再次南侵,渡过黄河,在淄州、齐州大肆劫掠……如此频繁的轮番进攻,辽军积小胜为大胜,而宋军则每况愈下,难以招架。

  地理优势的缺失,导致宋朝先天不足,这根源当然在于石敬瑭其人,为了自己的皇帝梦,不惜把大好河山拱手送于敌人;怪也怪在宋军的战斗能力不行,两次倾全国之力,竟不能攻克要地。

  自宋太宗之后,继任的帝王再也不敢出兵北方,退而自守。

  国家的战败,对整个国民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辽人越战越勇,宋人越战越怯,由最初的势均力敌演变为积弱挨打,长达百年的屈辱记忆,深深刻在了这个王朝的历史烙印上。乃至于辽人把自己称做“北朝”,把宋朝称做“南朝”,可谓在国家名分上平分秋色,到了后期,辽人更加瞧不起宋人,自认为契丹才是真正的“中国”,这种观念,无疑对宋人刺激是巨大的。

  “燕云十六州”成为宋人心中永远的梦,渐行渐远。宋人在文治昌盛的繁荣景象中自我陶醉,关起北方大门来,自以为可以永保太平,岂料塞北的风沙严寒依旧,草原民族如同接力赛般一个接一个兴起,契丹、西夏、女真、蒙古,这些血性民族一个比一个骁勇剽悍,让柔弱的宋人难以招架。

  除了“燕云十六州”战略要地之外,宋朝还丧失了西北要地:对西域完全没有控制权,尤其西夏人发生叛乱,宋疆域更加缩小,西北边界仅限于岷山以东,完全不能控制陕北、甘肃、宁夏区域。

  陕、甘、宁地区对中原王朝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这里历来是兵家战略要塞,北控大漠,西至西域,东至黄河,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这里地势高寒,在古代一直是畜牧业发达地区,是驯养马匹的最好场所。

  宋军之所以连连战败,与丢失西北、战马供应不足也有很大关系。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速度快,机动性强,攻击效率高。相对于缓慢、笨重的步兵来说,骑兵具有冲锋陷阵、主动进攻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

  要有强大的骑兵军团,就需要有精良的马匹。战马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相当于今天军事作战中的装甲车、坦克等机动性部队,是步兵所无法替代的——秦国之所以横扫六国,靠的就是秦军铁骑冲锋陷阵;汉朝之所以武力强大,靠的就是引进西域战马,组建骑兵队伍,才有远征漠北斩杀匈奴;而匈奴之所以战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失去了阴山、河西两大养马基地,无法发动战争,乃至匈奴人哭号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唐朝之所以击败突厥,是靠大将李靖率三千骑兵夜袭阴山,斩杀万众,威震西域……纵观历朝诸多经典战役,莫不是以精良战马为前提条件。

  要有精良的战马,就必须控制西北这块重要地域。在中国历代王朝里,宋朝的疆域无疑最狭小。秦、汉、隋、唐、元、明、清各朝,都在西北地区拥有庞大的养马场,从而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汉代时,陕北地区“畜牧为天下饶”、“沃野千里,牛马衔尾”,这里是汉武帝的六个大养马场之一;河西走廊的山丹马场,地势高寒,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土壤肥沃,牧草丰盛,自西汉时就是超大规模的马场,到隋唐时更是成为战马的集散地。

  可是这些区域在宋朝时,都无力收回,或在辽国范围内,或在西夏范围。宋朝先天不足,只有通过茶叶、瓷器与敌国的贸易,断续换取少量马匹,这根本就难以维持庞大的战争需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对于这些驰骋在大草原上的游牧人来说,平均一人有两匹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其精锐的冲锋部队可高达人均三匹。游牧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能够迅速整合兵源,继续发起攻击。宋军缺失马匹,通常以步兵为主,且必须按朝廷授意“阵图”布阵,形态迟缓,僵化臃肿,只要一次战败,就溃不成军。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

  反观南宋初年,岳飞等将领之所以能一反宋军战败常态,扭转局势,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一支精良的骑兵队伍。

  1134年,绍兴四年,岳家军在襄阳一带击败金傀儡伪齐军,从伪齐马场中获得一万多匹战马,组建了以骑兵为主的“背嵬军”。这支军队是精锐中的精锐,由岳飞的儿子岳云掌管。从岳飞领导的几场大规模胜战中,我们都能看到骑兵的力量:

  郾城大战中,岳飞以精锐骑兵猛冲敌阵,大败金兀术精兵一万五千人,使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

  颍昌大战中,岳云以八百骑兵冲杀决战,破金兀术三万大军,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完颜宗弼的女婿万夫长夏金吾阵亡,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

  紧接着,在开封西南的朱仙镇,岳云率领的五百骑兵再次击溃金人号称“十万”的大军,制造了宋朝战争史上的奇迹,骑兵威力发挥到无以复加。

  在这几场经典战役中,岳家军正是利用骑兵优势,击溃金人,开创南宋最辉煌的局面,金兀术也不得不承认“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综观冷兵器时代的诸多名将,李牧、蒙恬、卫青、李靖、岳飞、徐达等,莫不是以骑兵优势取胜,从未听说过单纯以步兵能赢得名将称号。

  可惜的是,岳家骑兵辉煌一时,很快陨落在南宋统治者手中。终宋朝三百年,都由于缺失西北养马的地理优势,很难有精良骑兵队伍。

  宋初曾有人提出发展骑兵,神宗时期王安石也提出过“保马法”驯养马匹,可是这些正确观点始终不为文官们接受。

  地理缺失已是宋朝先天不足的重大要害了,更为可悲的是:宋朝的“崇文”政策下,对军事政策有控制权的是文官群体,这些文官们只懂得舞文弄墨,从未体会过战场上的生死相搏;他们对“骑兵”和“步兵”的悬殊差距没有直观感受,也从未想过把改良军种当做国防任务。

  文官们考虑问题向来以简单的经济成本为标准: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马匹需要通过大量贸易才能获得,简直是劳民伤财,麻烦多多。尤其驯养战马的成本要高于步兵成本,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两宋时代,由于西北草场的丧失,“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五比一的比例,让朝廷放弃了发展骑兵的念头,从而放弃了争取战争的主动权。

  即使像范仲淹这样与西夏交战多年的名臣,竟也目光短浅,认为养马是游牧民族的行为,大宋朝不需要养太多的马,“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边人,行之则困中国,然自古骑兵未必为利”;还有重视技术的名臣沈括,竟也认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此天地之产也。中国利弓弩,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

  这些文臣都是当时朝廷里的佼佼者,竟都是如此思想,也难怪整个宋王朝委靡不振了。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需要的不仅仅是学识渊博的精英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知难而上、不惧困难的群体精神,这才是国家或个人真正得以成长的动力。文化的力量,来源于自身内心的自信与强大,而不是作为妥协的理由。

  以修《新唐书》闻名的史学家宋祁,他的想法更代表了文人普遍的心理:“臣料朝廷与敌相攻,必不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则止,此不特马而步可用矣。”——在文人的思想中,只需要把强敌阻挡境外就够了,我们自己关起大门来,强敌能奈我何?这种偏安思想成为一种常态,宋人习惯于自守封闭,民众的心理也愈发消极,再也回不到汉唐时大气的开拓精神。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