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凭栏处,潇潇雨歇——从岳飞之死看“杯酒释兵权”的延续和发展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今属河南安阳)人。他“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岳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汉族权利受到威胁,民族受到侵害时,他毅然从军,加入到抗击侵略者的行列中。他由士卒做起,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他率领“岳家军”东拼西杀,战无不胜,令侵略者闻风丧胆。金朝统帅甚至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君报国、顶天立地的英雄,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被害的原因,近岳飞。

  千年来,有许许多多的推测。归纳起来大致有:秦桧谋害说;迎二帝威胁高宗皇位说;参与立嗣说;甚至还有岳飞为皇子说等等,不一而足。而综观宋代历史加以详细分析,我们不得不说:岳飞之死是宋初“杯酒释兵权”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造成的。

  @@祖宗定式文人掌帅印

  960年,后周权臣赵匡胤假借抵抗北汉、契丹联军入侵为名,率领禁军出城,在离首都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闹剧。而后,他逼迫后周幼帝寡母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样,赵匡胤便成了大宋300年基业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因为赵匡胤的登基不很光彩,是靠着手握兵权而取得的;而且,在前朝,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他怕别人效仿他的做法,自己及其子孙的帝位受到威胁,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把手下得力干将都解了职,改用文人带兵,以为常例。宋太宗以后,逐渐形成以文臣任统兵官、督率武将的定例。哲宗时,大臣刘挚更将其归纳为“祖宗之法”。他说:“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挥。国家承平百有二十余年,内外无事,以其制御边臣得其道也。”

  然而,文人带兵的最大弊病是文人并不知兵,这又如何能带兵?更别说取胜了。北宋与西夏间最大的战役莫过于好水川战役了。而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却是进士出身升至宰相的韩琦。这样一介纤纤文人,不用说指挥战斗,恐怕真正的战斗连看都没有看过。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战斗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采石之战也是如此。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进攻南宋。范仲淹在这岌岌可危之时,高宗却派文官叶义问“督视”西淮军事。叶义问到了江边前线,在沙洲挖了一排一尺深的沟,然后在沟里插了一些树枝充作鹿砦。说,如果金兵渡江就用这来阻挡。结果,一夜潮水暴涨,沟被漫平,树枝也全被冲走。

  再如徽宗时,竟派太监童贯、公子哥蔡攸带兵迎敌;到了度宗,派市井之徒贾似道带兵。这连祖宗的文人将兵也不如了。

  当然,也有例外。被誉为对南宋有“再造之功”的虞允文,也是文臣出身。然而他却带着数千溃散的兵勇,把完颜亮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役的指挥上,我们不难看出虞允文是懂得军事的。

  再如文学家范仲淹,他与西夏斗智斗勇,显示出他不但具有军事家的胆略,而且具有政治家的目光。范仲淹对西夏的战略并不是单纯的防守。他向朝廷提出在守策之外,也要准备进攻,但在进攻时,只能是攻其近地,不可贸然深入敌方。他的作战方针是取下一处城寨,再图另一处,稳扎稳打,步步前进。他认为这种作战方针,比之朝去暮还,更为稳妥。

  根据自己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范仲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他一方面修筑城寨,建立巩固的军事据点。同时还团结羌族,以削弱和孤立西夏。在战术上,范仲淹也尽量革除旧弊。北宋旧的作战方式极为呆板,部署官带领10000人,钤辖带领5000人,都监带领3000人,出战时,官小者在前。范仲淹则根据敌兵多少决定出击人数。这种战术机动灵活,非常有利于打击敌人,因此元昊不敢轻犯延州。西夏将士相互警告,“不要再攻延州了,现在的小范老子腹中有数千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然而,从整体上看,有宋一朝,文人治国和文人带兵已成为定式。统治者对外采取妥协、退让和输币的“鸵鸟”政策,对内则一味鼓励人民吟咏诗词歌赋,读死书、谈玄理,军人成了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宋朝百万大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形成了“积弱”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后才稍有好转。

  靖康元年,金朝军队大举进攻宋朝。在军无常将、将不知兵的情况下,宋朝军队望风披靡。京城被迅速攻陷,徽、钦二帝被掳往北国,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南宋刚建立时,在金兵的穷追猛打之下,高宗赵构几次逃往海上,几乎性命不保,所以急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保护自己。文人带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武将开始独立带兵作战并得到重用,于是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等“中兴四将”也就应运而生了。

  @@沧海横流显英雄身手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宣抚司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岳飞应募。经过校场阅兵和试艺,岳飞被刘韐收用,并任他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之后,岳飞便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

  @@宋高宗第一次南逃示意图

  宋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其后金兵大举南侵。宋徽宗传帝位于其子赵桓,即钦宗。钦宗改元靖康。金兵发大兵两路攻宋,二次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钦宗即下诏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调集各路兵马,火速驰援汴京勤王。赵构在相州(即岳飞家乡)设元帅府,命刘浩招募义士,收编溃军。此时在家为父守孝的岳飞也准备驰汴勤王,母亲姚氏亲手在其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勉励他为国尽忠,一生不忘。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离开家乡,直奔相州大元帅府,再次从戎。开始时,岳飞并没有进入高宗的视野,因为那时的岳飞只是小小的偏校。然而,年仅25岁的岳飞,却斗胆上书给高宗:“陛下已经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此时刚刚登基的高宗惊魂未定,再加上岳飞人微言轻,所以,高宗批道:“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岳飞被赶出了军营。让高宗想不到的是,这个岳飞几年后却成了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勇将。

  听说河北招抚使张所“名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岳飞便毅然前往投效。张所便留岳飞在“帐前使唤”。鉴于岳飞的非凡见识和高超武艺,张所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其为统领,后又升其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张所死后,岳飞因与王彦意见不合,遂带自己的部属离开王彦,转战太行山区。其后岳飞军多次袭击金军,生擒金将拓拔乌耶,杀敌酋黑风大王,但终因孤军苦战,天寒地冻,无吃无穿,岳飞带领人马离开太行山区,投依宗泽。此后,宗泽在宗泽麾下,岳飞于滑城之战、胙城之战、黑龙潭之战中,均表现突出,颇有战功。建炎二年(1128)七月,年已古稀的宗泽在壮志难酬的郁愤中死去。宗泽死后,杜充为东京(汴京)留守。岳飞随侍卫步军司长官闾勋担负守护北宋皇陵的任务。这期间,岳飞又带领四千精兵,与进犯汜水关的河东金兵进行激战,两战皆捷。

  岳飞曾随杜充驻守建康(今南京)。此时金军势盛,江防崩溃,岳飞带本部军马边走边战,先移军广德(今安徽广德),后又移军太湖之滨的宜兴。移军宜兴后,岳飞便收编散兵,招募义士。还积粮草、砺兵器、明典刑、治军旅,积极备战。此前,金兀术于黄天荡被韩世忠所困,几乎被擒。侥幸逃脱后,又受到岳飞军的沉重打击。岳飞带军离开宜兴,先于建康城西北15里的静安追上敌人,拦腰予以猛击,敌溃不成军,横尸遍地。后又在建康城南门外再次重创金军,俘虏女真将士甚众,兀术仓皇北逃。岳飞收复江南重镇建康。建炎四年(1130),由于岳飞建立了奇功,赵构在江南越州(今浙江绍兴)召见了岳飞,除大大嘉许一番外,还赐给岳飞金带、鞍马、战袍、铠甲等物,命岳飞暂回宜兴待命。绍兴三年(1133)九月,高宗赵构第二次召见岳飞,进一步笼络岳飞,除赏赐金带、衣甲、战袍外,还特赐军旗一面,上有高宗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精忠岳飞”。几天后,高宗又颁布诏令,升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蕲州制置使等职,并扩大岳家军编制,将牛皋、董先、李道、付选、李山等所部尽归岳飞统辖。

  岳云绍兴四年(1134)五月,岳飞率兵先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克之。遂兵分两路,一路攻襄阳,一路攻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亲率主力攻襄。守襄之敌乃岳飞手下败将李成。他得知岳飞率兵亲来,吓得弃城而去,襄阳不战而得。牛皋助张宪攻随州,16岁的岳云手舞双锤,率先登城,三天而下。岳飞出师大捷,震惊了女真贵族和伪齐权利。他们联合出兵30万,集结于邓州(今河南邓县)西北,筑寨掘壕,以遏制岳军北上。邓州大决战,岳飞用兵如神,金与伪齐30万大军防线全面崩溃,金将刘合孛堇只身败逃,伪将高仲退守邓州。未几,岳军破邓州,活捉了高仲。高宗颁发制词表彰岳飞,并提升他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再三请辞升职,赵构均降诏不允。绍兴五年(1135)夏,岳飞带军瓦解消灭了湖湘一带杨么的起义军,为赵宋王朝解决了一个“心腹之患”,赵构授岳飞为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绍兴六年(1136)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绍兴七年(1137)二月,岳飞因功被升为太尉。太尉,是宋朝时武将的最高官职。这时的岳飞已经掌握了除张俊、韩世忠所部以外宋朝的全部兵力,大约占全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三。至此,岳飞进入了事业的顶峰。

  @@群小猜忌魂断风波亭

  绍兴七年(1137)至绍兴九年间,金朝呼吁“和议”。这一倡议正中了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的下怀,他们巴不得尽早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二圣”是否还朝,中原是否恢复则是不需要考虑的了。于是在秦桧的撺掇下,南宋朝廷答应了金的一系列屈辱条件,绍兴九年正月元旦,宋廷颁下诏书。以赵构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知道岳飞力主抗金,便晋升岳飞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以堵住岳飞的嘴。然而岳飞的耿介性格,仍使他上书道:“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其中,还有“唾手燕云,复仇报国”的字样。这样,赵构、秦桧君臣已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岳飞是他们议和的“绊脚石”!

  正当主和派力争“和议”成功和扫除障碍时,金朝内部又发生了变化。绍兴九年(1139),金朝内部以兀术为首的主战派发动政变,铲除完颜宗磐诸大臣,一改其对外政策,并撕毁宋金“和议”。宋高宗书《付岳飞》第二年五月,金军分兵四路,同时大举南侵。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市)城下,将城团团围住,顺昌告急。赵构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又恐顺昌有失,便命岳飞发兵救援。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接到御札,岳飞便发兵救援顺昌。未至顺昌,城危已解,岳飞便率全军向金展开全线进攻。先攻下蔡州(今河南汝南),再败金军排蛮千户人马。接着又攻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再力拔陈州(今河南淮阳),攻克郑州。七月初,又收复西京洛阳。接着,岳家军又大破金军的看家法宝“拐子马”。金军统帅兀术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马胜,今已矣!”

  正当金军一筹莫展,意欲退却时,忽然有个人对兀术说:“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果不然其,不久,朝廷金牌接踵而至,岳家军只得班师还朝。岳飞痛惜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时隔不久,岳飞等即遭释兵权,又不久遇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呢?首先来看一看,向兀术进言的是什么人。史书中只是交待说“书生”。那么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书生就能掌握如此机密的军国大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他真是“书生”的话,那就只能是由宋廷派来的使者,只不过不好暴露身份罢了。由此,我们再探究一下,宋廷为什么要向兀术传这样的口信呢?那就是既让兀术知道宋军的厉害,以便增加和谈中的砝码;又不想让金军溃退,以免迎二圣回朝,否则,高宗赵构怎么办?当然,这些还不足以置岳飞于死地。真正的原因是岳飞的军权过大,以及群小的妒忌。前面说过,岳飞升太尉后掌握了全国兵力的五分之三,绝对是南宋的重臣了。鉴于祖宗的训诫,高宗能不暗中自省吗?

  除了高宗的猜忌,宰相张浚、秦桧的嫉恨也是促成岳飞被杀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秦桧是朝廷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夫妇跪像。

  而金国元帅兀术又通过南宋使臣魏良臣告诉高宗和秦桧:“宋朝多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因此,秦桧便不遗余力地极尽陷害岳飞之能事。历史上所说秦桧是谋害岳飞的主谋,实在是有点冤枉了他,也有些抬高了他。但秦桧的推波助澜是绝对推卸不掉的。

  其次,谋害岳飞的直接责任者是宰相张浚。在高宗打算将淮西的部队交给岳飞指挥时,他就极力反对。其实这倒无可厚非,但他在事后与岳飞的对话中及对话后的表现就不那么光彩了。

  这时,如果张浚能坦诚地把事情摊开谈,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可惜,他采取了最不高明的做法。他装作根本没发生过让岳飞统领这支部队的样子,装模作样地征求岳飞的意见:“淮西这支部队很服气王德,现在准备任命他担任总管,郦琼担任副总管,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名义统领。你认为怎么样?”

  这其实等于是通知岳飞,事情变化了,以前的安排不算数。岳飞不可能愉快地接受,但还是客观地回答:“王德和郦琼素来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张浚又问:“张俊怎么样?”岳飞回答:“我本不敢说三道四,但为国家利益考虑,恐怕张宣抚性子太暴躁,缺少谋略,尤其郦琼会不服。”

  张浚阴沉着脸,沉默片刻,又问:“杨沂中总该胜任了吧?”

  岳飞摇头道:“沂中虽然勇猛,和王德差不多,但怎么驾驭得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不当,变乱可能在弹指间就会发生。”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我就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岳飞也忍不住了,愤慨地说:“都督您正式地问我,我不敢不据实回答。难道我是为了图谋这支部队吗?”

  不久,绍兴七年(1137),张浚令王德统帅淮西部队,以文臣吕祉节制。张浚、吕祉对郦琼处置不当,激起叛变。郦琼裹挟淮西军四万渡淮投奔了伪齐权利。然而,宰相张浚和皇帝赵构丝毫没反省自己的错误。据《宋史》记载,此后张浚多次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使岳飞陷入险恶的漩涡中。

  还有一个人,就是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也对岳飞的惨死负有相当的责任。在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里,岳飞出身农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他比张俊小17岁,比刘光世和韩世忠小14岁。建炎三年(1129),平定护卫亲军叛乱时,韩世忠与张俊已官拜节度使,而岳飞只是正七品的东京留守司统制。岳飞“还我山河”墨迹而且,张俊还曾经是岳飞的老上级,多次重用、提拔、奖励过岳飞。刘光世则是将门之后,其家世背景、资历和经历都是岳飞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到绍兴七年(1137)时,岳飞已经官拜太尉,担任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是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实职差事,一般情况下,要由现任执政官充当。至此,岳飞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驾齐驱的达官。而且,由于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岳飞艺高胆大,敢打会拼,且治军严谨,身先士卒,富有军事洞察力,数次创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因此,他的声望竟后来居上,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位。这一切,大约使上述几位的心头相当不舒服。为此,岳飞曾经给他们写了数十封信,殷勤致意,联络感情,但均没有得到回应。平定杨么起义军之后,岳飞特别将缴获的大型战船配备好全套人员和装备,赠送给韩世忠和张俊。韩世忠是一个坦荡磊落的人,他见此相当高兴,与岳飞尽释前嫌。而张俊却认为岳飞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恶起来。

  从史实记载来看,张俊在岳飞的冤狱中的确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是他秉承赵构、秦桧的旨意,有意自解兵权,出任虚职枢密使,从而胁迫岳飞解除兵权,出任无实权的枢密副使,使其“痛饮黄龙”、收复中原的凌云壮志付诸东流。又是他编造了岳飞在淮西战役中违抗圣旨、逗留不进的弥天大谎,使高宗找到借口,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他处心积虑要把岳家军彻底摧毁,要置岳飞于死地,暗中在岳飞的部将中物色能告发岳飞的奸徒,推出贪昧良心的副统制王俊、都统制王贵充当首告,助其炮制“告首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领兵到襄阳谋反,并把岳飞牵涉于其中。也是他故意昧着良心判定王俊“告首状”中所述一切属实,岳飞《满江红》词石刻拓片逼张宪自诬“欲劫诸军为乱”,并亲自伪造所谓的张宪“口供”,将张宪、岳云一同押解到临安的大理狱中,接着又向岳飞本人伸出魔掌,将捏造的案情上达“天听”,终于酿成惨绝人寰的冤狱悲剧。

  另外,岳飞的耿直性格,也是他丧命的辅助因素。自抗金以来,岳飞以他的赤胆忠心、卓越的军事才干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使麾下的队伍日益壮大,朝野上下皆称之为“岳家军”。当然,就岳飞的性格而言,他是绝对不会意识到这其中有什么值得不安的。然而,把大宋的军队称之为“岳家军”,是否有拥兵自立的意味?百姓们或许没有想到,难道高宗赵构也不去想吗?

  绍兴七年(1137),当岳飞听说金朝把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汴京作傀儡皇帝,便亲自到建康上奏章,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立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为储,高宗立即驳回。“卿言虽忠,然握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是啊,我现在还没怎么样呢,你就要让我立太子,到底想干什么?高宗在处理淮西军队的归属问题上出尔反尔时,岳飞也十分不冷静。他与张浚谈话之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既然皇帝不信任我,那我就避开为好。于是他借口为母亲守孝,向高宗递上一张假条,也不等批准与否,便回庐山去了。高宗当然十分不满,连下数道命令,让岳飞返回,而岳飞不从。高宗没有理由不认为这是要挟。高宗于是让岳飞的幕僚李若虚、大将王贵前去劝说,并说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军法从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若虚等至东林寺,见飞,具道朝廷之意,飞坚持不肯出。若虚曰:‘相公欲反耶,且相公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相公谓可与朝廷相抗乎?公若坚持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公?’凡六日,飞乃受诏。”岳飞这种固执的行为,连自己的部下也有所怀疑了。不得已,他在六天之后下了山。岳母刺字图这次,岳飞也知道高宗发了怒,于是三次请罪。“上慰遣之。将行,上谓飞曰: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其实,这正表示出了高宗既震怒而又不得不用岳飞的无奈。杀机已经在他心中潜伏下来了。此后,岳飞再也没有受到15日内连续四次升职的优待,而变成两年多没有任何提升了。

  试想,一个手握重兵的人,不图钱财、不贪女色又不纵酒,那么他图的到底是什么?高宗很自然会联想到这个人一定还有更大的野心,那么这个野心是……高宗的脊梁沟里能不冒凉风吗?

  其实,岳飞对于自己的处境也并非一无所知。早在绍兴八年(1138),辛次膺出任湖南提刑,途经鄂州时,岳飞把他邀入密室,“尽出平生所被宸翰,几数百纸,具言眷遇之渥,执辛手曰:前夕梦为棘寺逮,对狱,狱吏曰辛中丞被旨推勘,惊寐,遍体流汗。方疑惧,不敢以告人,而津吏报公至。公自谏官补外,他日必为独坐,飞或不幸下狱,愿公救护之。”辛次膺也察觉出“岳飞握重兵,昧保身之策,祸将及矣”。

  综合上述诸多因素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不能不死。剔除一切外因,仅根据赵氏祖宗留下的“杯酒释兵权”的遗训来看,岳飞的结局并不为奇。不过,大宋刚刚建立时,赵匡胤还能够摆布得了那些武将,故可采用“释兵权”之法,而高宗赵构却没有这份德行,所以只能用最原始、最彻底的办法——杀!这其实不过是高宗把祖宗的遗训发扬光大了罢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