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图腾崇拜:龙崇拜的早期形式

前一章已谈到,龙是由图腾演化的神。龙作为图腾,尽管它像其他图腾一样,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尽管不少龙图腾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变形,但我们从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资料中仍可看到龙图腾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形式。

(一)龙图腾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说龙最初是图腾?龙有哪些图腾的基本特征?

龙图腾的基本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图腾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演化,尽管其中一些文化元素已经消失,但其中不少文化元素以新的形式长期在社会中残存下来,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有关资料看到龙图腾的基本特征,从而说明龙最初是以图腾的身份出现的。

1.社会组织以龙命名

图腾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们把图腾名称作为自己社会组织的名称,而“龙”这一名称也有这一功能。《左传?昭公十七年》《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古籍均记太?部落为“龙师”。“龙师”即以龙为名的部落。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关于“龙方”的记载。所谓“龙方”,也就是龙部落或龙部族,亦即以龙为名的部落或部族。在世界上保留图腾崇拜的民族中,虽然以图腾作为氏族名称的现象最为普遍,但以图腾作为部落或部族名称的也有不少。例如,古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以动物命名,“赫鲁斯克”这一部落名称来自“赫鲁茨”(heruz),意即幼鹿;“埃布龙”这一部落名称则来自“埃布龙”(eber),意即“牡野猪”。古希腊人中的米弥尔东部落传说自己起源于蚂蚁,其部落名称“Myrmidones”,来自希腊文“myrmes”,意即蚂蚁。古罗马萨姆尼特人崇奉狼,他们自称为“Hirpi”或“Hirpini”,其意为“狼”。古盎格鲁?撒克逊人中有的部落名为“Nirgingas”,意为“牧马人”。高卢人中有部落名称“塔夫里斯基”,意为“公牛”;“布拉伊诺维基”意为“大乌鸦”;“阿布罗涅”意为“野猪”。我国一些部落也以图腾为名,据《晋书?四夷传》载,匈奴入居塞者,凡19种,即19个部落,其中有“黑狼种”和“贺赖种”。“贺赖”为突厥语“qulan”(斑马、野马)的汉语译音。所谓“黑狼种”,即以黑狼图腾为名的部落;“贺赖种”即以斑马或野马为图腾的部落。凡此种种,说明古籍和甲骨文中记述的“龙师”和“龙方”无疑与以上各部落的名称一样,是以图腾命名的,这说明龙曾是远古时代的一个部落或部族的图腾。

2.奉龙为亲属或祖先

人们把图腾当做自己的亲属或祖先是最根本的图腾特征。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等帝王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详见本章第五节和第六节),是龙种、龙子。另据《国语?郑语》记载,夏末,有两条龙出现在王庭之上,并说它们是褒国的“二君”。古代注释家注“二君”为“二先君”。闻一多先生认为,“所谓‘二君’,自然是夫妇二人。”不过,不能把“二君”“二先君”理解为君王或王后,而应理解为始祖父和始祖母。在世界上许多氏族和部落都把某种动物看做是自己的始祖。因此,“二龙”当是褒国的图腾祖先。此外,在古今部分边疆民族中,也有奉龙为祖的传说,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古代哀牢夷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龙。不少学者认为,哀牢夷是古代羌人的后裔,视龙为祖的观念当是源于古羌人。据彝族师有福介绍,哀牢夷的后裔――彝族,至今仍认为自己是龙子龙孙。云南弥勒县巡检司核桃寨村的彝族每年必须祭龙,否则认为全村会人丁不旺,六畜不发。彝族毕摩(巫师)刘春华说:我们的远古祖母与龙交配生了我们的祖宗。至今,彝族婴儿腰尾胎印是龙的口水,小脚趾分两片是被龙摸过的痕迹。百越崇奉龙蛇,其后裔蛋人仍“自云龙种……能辨水色,知龙所在。自称龙人,籍称龙户”。自称龙人、龙种和龙户,也就是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龙是自己的祖先。西南掸人也自认为是龙种。直至今天,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子龙孙”。这些都是龙祖先观念的残余。

3.以龙作为标志和象征

图腾通常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标志和象征,龙在古代也有这一特征。《诗经?载见》《国语?齐语》《荀子?礼论》《礼记?乐记》《周礼?司常》等古籍都有关于龙旗的传说。直至清代,仍在国旗上绘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至今,龙仍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龙族的诸夏文化“做了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纹。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也许这现象我们并不自觉。但一出国门,例如你有意要强调你的生活的‘中国风’,你必多用龙纹的图案来点缀你的服饰和室内陈设,那时你简直以一个旧日的帝王自居了。”以图腾作为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标志和象征,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最为普遍,他们每一个族类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标志以区别于另一族类;同样,每一个部也有其自己的徽号……例如:鹫部、豹部、虎部、野牛部、等等”。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的标志,又是社会组织的象征。1849年,北美印第安奥吉布瓦7个氏族向美国总统请愿,请求归还一个小湖的捕鱼权。请愿书是以图画文字表述的:7个氏族以他们的图腾图像代表着,第一是鹤,第二、三、四是貂,第五是熊,第六是人鱼,第七是鲶鱼。这些事例说明图腾图像具有代表、象征氏族或部落等社会组织的功能。我国古代和近代许多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标志,如古突厥人以狼为图腾,他们的大旗上绘有金狼头。近代彝族也有黑虎图腾旗和蛇图腾旗。可见,以龙为旗及以龙作为标志和象征具有图腾标志的意义,尽管在实质上有很大差别,但毕竟是图腾标志的残余形式。

4.存在龙图腾生育信仰

图腾生育信仰即相信妇女妊娠不是男女性生活的结果,而是图腾或图腾魂入居妇女体内所致。传说安登“感神龙而生炎帝”;“赤龙与庆都合,有娠而生尧”沙壹接触龙的化身物――而生哀牢夷始祖“九隆”。直至近现代,一些民族如苗族、彝族、布依族仍认为妇女接触龙的象征物能怀孕生子。在典型的图腾民族澳大利亚人中,普遍存在这种图腾生育信仰。例如,阿兰达部落成员认为,图腾魂居住在图腾圣地,如果女人,尤其是已婚青年妇女有意或无意途经该处,图腾魂便可能进入她的腹中,而她从此便怀了孕,所生子女便属于该圣地的图腾。人死后,其灵魂返回图腾圣地,等待着再次投胎转世。我国古今一些民族有关的生育信仰虽与澳大利亚人略有差别,但其实质是相同的。

5.存在龙图腾化身信仰

图腾化身信仰是图腾文化元素之一。所谓图腾化身信仰,即相信人和图腾可以互相转化,人能化身为图腾,图腾也能化身为人,人死后化身为图腾。在中国古代龙文化中,也存在这种代身信仰,不少古籍都记有关于人化龙、龙化人和龙化物的传说(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由上可见,龙具有图腾的内涵和特征,因此,龙无疑是远古时代的一个重要图腾。

(二)龙图腾的形成

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什么奉龙为图腾?龙图腾是怎样产生的?

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有生物,而根据世界上许多氏族、部落的图腾文化资料来看,几乎所有的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生物或无生物。因此,龙的原形无疑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动物,神灵观念产生之后人们逐步把它神化,把它创造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有角、有耳、有鳞、有爪、有掌的龙。

关于龙的原形,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从各方面的综合比较来看,龙为蛇说的证据更充分,更有说服力。第一,传说龙为鳞虫之长,而远古时代蟒蛇被称为“王蛇”,巴蛇(蟒蛇的一种)则被说成是一种能吞食象的蛇;第二,龙会盘曲,而蛇亦善盘曲;第三,龙被说成是一种善于腾飞的动物,而腾蛇(蟒蛇的一种)传说也会腾飞;第四,龙有善恶之分,而蛇亦有善有恶,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别;第五,传说龙善变化,能化身为人和物,而蛇行动灵活,神出鬼没,且会蜕皮,使人感到神秘,往往被视为有灵性的动物,古籍和民间均有许多关于蛇化身为人的传说;第六,中国各民族普遍奉龙为雨水神,而在古代和近现代许多民族中,有不少关于蛇主宰旱涝的信仰;第七,古代传说中的有些龙为半人半龙,而半人半蛇的传说亦很多;第八,如前所述,龙无疑是一个重要图腾演化而来的,它之所以受到如此普遍的崇拜,是因为它原来就是许多氏族、部落普遍尊崇的一种动物,而古代和近现代许多氏族和部落都崇蛇、敬蛇,有众多的关于蛇的传说。总之,我们认为,龙是在蛇图腾基础上演化的,蛇在世界许多民族中,是比较普遍的图腾之一。例如,20世纪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被认为是处于旧石器晚期至中石器时代的民族,图腾崇拜十分普遍,被认为是典型的图腾民族,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蛇图腾。据苏联著名学者C?A?托卡列夫统计,在埃尔湖地区的9个部落中,共有195个图腾,其中以蛇为图腾的有11个氏族或胞族;在南部沿海的5个部落的67个图腾中以蛇为图腾的氏族有5个;在维多利亚西部3个部落的34个图腾中,蛇图腾有4个;在新南威尔士西部8个部落的70个图腾中,蛇图腾有5个;在昆士兰州102个图腾中,蛇和蜥蜴图腾有8个;在阿兰达等12个部落的255个图腾中,蛇图腾有27个;在澳大利亚最北部地区和阿尔格姆地区的7个部落的192个图腾中,以蛇为图腾的有22个。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瓦拉蒙加部落中,还有以神话中的蛇――沃伦古阿蛇为图腾的。这说明蛇在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中已开始神化。在美洲印第安人中,也有不少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如维安多特部落的8个氏族图腾中,其中一个为蛇。蓬卡部落、衣阿华部落、鄂托伊部落、密苏里部落、温内巴哥部落和鄂吉布瓦人、邵尼人、阿本纳基人、摩基人等都有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我国彝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克木人、芒人、珞巴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等均保留有蛇图腾崇拜习俗。另外,《说文解字》云:蛮,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这说明南蛮和闽人均以蛇为图腾。又《山海经》记有许多半人半蛇的神灵,这些神灵多由蛇图腾演化而成。以上种种事例表明,奉蛇为图腾是远古时代较普遍的现象。

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经常观察的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主要思考的是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图腾崇拜的形成正是基于原始思维的“人一动植物”的二元结构,基于人类早期原始的混沌律。龙图腾形成的基础正是这种原始思维基础,而促成龙成为图腾的具体形式则是人的本能活动。

人类的早期文化主要是由人的本能活动所创造的。人类早期的本能活动主要有“求食”“求偶”和“求安”三种。“求食”和“求偶”的本能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因而创造各种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用具等)和社会文化(如婚姻、家庭等);“求安”的本能活动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因而创造各种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神话艺术等)。因此,宗教信仰的产生与人的求安的本能活动是分不开的。图腾崇拜作为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其产生与“求安”本能更为密切。在洪荒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尤其是猛兽的侵袭。为了在生存斗争中求得自身的安全,原始时代的人们除了采用积极的方法来抵御各种威胁之外,还采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求得安全。这种方式不是跪拜祈求,而是结亲或认亲,与某种动物结为亲属或认某种动物为祖先,于是便产生了图腾崇拜。蛇图腾崇拜形成的根源无疑和其他图腾崇拜一样,基于早期人类的“求安”本能。

远古时代的人们奉蛇为图腾的具体原因有多种。第一种原因是由于恐惧。蛇分两种,一种是毒蛇,一种是无毒蛇。毒蛇时常咬死人,即使在现代,每年都有不少人死于毒蛇之口,更何况在远古时代。《孟子?滕文公》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所。”可见当时虫蛇极多,为患甚烈,致使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都首先问有无蛇患,《说文》注它:“上古草居患它(蛇),故相问无它呼。”由此可知,古人最害怕的,最初是蛇。恐惧是原始崇拜产生的根源之一。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崇蛇习俗。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说:“蛇在宗教界作为高级的神的化身、寓所或象征而占有显著的地位。响尾蛇就是这样,纳切斯人在太阳神的庙宇中崇拜它,而蛇按其名字和形状来说属于阿兹特克人的神克维特沙尔夸特列。蛇迄今在奴隶海岸的黑人中仍是崇拜的对象,但不是它自身,而是为了体现于它们之中的神。”在我国古籍中有众多的关于蛇神、半人半蛇神的记载,充分说明上古时代的人们是十分崇拜蛇的。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仍崇蛇、敬蛇,如哈尼族平时碰到大蛇,一般不敢轻易伤害它。要说声“各走各的路”,示意蛇走开。另外,哈尼族普遍认为,蛇是某种神灵的化身,或是某种神灵饲养的神物。哈尼族特别害怕和崇拜大黑蛇、灰蛇和响尾蛇,他们认为,悬崖、江河、龙潭、高山等都有一定的神灵司管,神灵的化身往往是大蛇。哈尼族村寨都有寨神林,林中常有大黑蛇出没,人们都不伤害它,认为它是寨神的化身,或者是寨神的坐骑。蛇跑到人家里,人们认为蛇要东西吃,于是就迅速摆起香案,献上酒、茶、食品等,跪拜磕头,直到大蛇离去。凡此种种,说明恐惧是人们崇拜龙蛇的原因之一。

第二种原因是由于神秘。首先,毒蛇杀人不像虎、豹等猛兽,它轻轻地啮一下,人就可能死亡。为什么毒蛇有这种魔力呢?为什么有些毒蛇咬人后短时间内人便死亡,而另一些毒蛇咬人后要过较长时间才能致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次,毒蛇能杀人,而无毒蛇则不能,尤其是蟒蛇不仅无毒,而且常与人和平共处。据报道,印度尼西亚至今仍有与蟒蛇同眠共居的现象。在古代,这种现象可能更普遍。这也是古人不能理解的。再次,蛇会蜕皮,而其他猛兽却不能。而且,蛇会冬眠,一到冬天,不吃不动,而虎狼等动物却没有这种习俗。这又是古人无法解释的。所有这些都会使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蛇是一种十分神秘的动物。

第三种原因是由于羡慕。蛇有许多人所不及的技能和特性。第一,蛇既能在地上走,又能在水中游;既能爬上大树,又能钻入地下。第二,蛇很机敏,猎取食物的方法有很多,能巧妙地捕捉鸟类,能吐出毒气毒死动物。第三,如上所言,蛇会冬眠,蛇在洞中长眠时既不用吃食物,又可避寒冷之苦。第四,大蛇不仅能战胜凶恶的猛兽,而且能吞食很大的动物,如古人说巴蛇“小则数寻,大或百丈”,能吞食很大的动物。有的古籍甚至说它能吞食大象。澳大利亚华拉孟加人崇奉的蛇图腾“伏龙魁”也巨大无比。小蛇则很灵活敏捷,自身防卫能力很强。总之,蛇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自然会引起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羡慕。

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原始时代的人们十分崇拜蛇,并奉之为图腾。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中所有蛇都一样,没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蛇咬人致死并不是因为某些蛇有毒,而是蛇和人一样也有好恶感,对所厌恶的人便致之于死地,对有好感的人则不予伤害。这样,他们相信,与蛇结为亲属,同与其他氏族结为亲属一样,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可以获得同样的好处。他们以幻想的、一厢情愿的方式与蛇结为亲属关系,相信这种亲属关系一经确定,蛇便负有亲属的义务,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会受到它们的保护。此外,他们还认为同一群体的血缘亲属之间,在各方面都是互相渗透、互相感应的,年长者能把力量、智慧、勇气、经验传给年轻的一代,人与蛇结为亲属之后,蛇也会把自己超人的力量和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上,人就会像蛇那样更好地获取生活资料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这样,世界上许多氏族、部落都以蛇为图腾。如前所述,澳大利亚人、印第安人等民族中有众多的蛇图腾,我国许多民族也有不少以蛇为图腾的氏族。

为了与蛇缔结亲属关系,人们以多种方式表示自己的意愿。首先,把蛇说成是自己的亲属或祖先。例如,广西蛇图腾神话称,很早以前,一女子与一条大花蛇结婚,生下一男一女,成为侗族祖先。白族蛇氏族也传说,白族妇女阿约帖的三姑娘与一条大青蛇婚配,生儿育女,繁衍了蛇氏族。怒族蛇氏族也有相似的神话:三女儿为了保全母亲性命,自愿嫁给蛇,生下许多后代,成为蛇氏族。傈僳族蛇氏族起源的神话则说姐妹两人与巨蛇婚配,所生子女便叫蛇氏族。这样,从人们的意识、观念上确立了人与蛇的亲属关系。

其次,群体以蛇命名。从此这一群人便是蛇群,与自然界中的蛇同一族类。这是一种简捷明快地确认自己与蛇的亲属关系的方式。古代的所谓“龙师”“龙方”以及前述白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的蛇氏族都是以蛇命名的。

其三,把自己装扮成蛇的模样也是奉蛇为图腾的一种表现。在蛇氏族成员看来,要让蛇保护自己,要像蛇那样勇猛而灵巧,就必须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成为名副其实的蛇类,这样蛇随时随地认识你,才会得到应有的保护,才会得到蛇具有的超人的技能。因而,奉蛇为图腾的人都极力装扮成蛇的模样,如大洋洲美标安岛蛇氏族成员“时常伸出他们的舌头,左右晃动,如蛇的动作一般,而且他们的鼻尖有两个小孔,很明白,这是穿起来代表蛇的鼻孔的。”另有一些民族则在举行仪式时装扮成蛇的模样,并模拟蛇的动作。如澳大利亚华拉孟加人在举行蛇图腾仪式时,表演者在身上绘上红色线条,“模拟大蛇的动作,或盘曲地面,头部左右晃动,表演大蛇云游洞外,尾部仍藏洞中的故事。”我国侗族崇蛇,在过元宵节时,人们都要跳蛇舞,由身穿织有蛇头、蛇尾、蛇鳞、水波、花草形象的彩色图案古装的数十名男女中老年人,在神坛前石板坪跳蛇行舞,即大家臂挽臂或手挽手地围着圆圈,模仿蛇匍匐而行、徐徐回旋的动作。

其四,对蛇的种种禁忌也是表示自己是蛇的亲属的一种形式。在原始时代,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彼此都负有职责。在人们看来,既然与蛇结为亲属,并希望它履行亲属的权利和义务,那么,自己就应该首先恪守本分,像对待亲属那样尊重蛇,不但自己不能伤害它,而且还要尽力保护,防止他人伤害它。这样便产生了蛇图腾禁忌。以蛇为图腾的侗族过去仍保留有蛇图腾禁忌。“据说谁要是违反禁忌,就要斟酒化纸敬祭祖先,向其问罪。否则好端端的鸡鸭蛋孵不出鸡仔鸭仔,甚至猪牛发瘟死亡,人患奇症难病,不死也要周身脱皮。”

据上,我们认为,龙是蛇图腾的神化。蛇图腾产生的根源在于远古时代人们的“求安”心理,选择蛇为图腾的原因有三种:一是恐惧,二是神秘,三是羡慕。

(三)龙图腾的变迁

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龙无疑是远古时代的一个重要图腾。然而,图腾的类型有氏族图腾、胞族图腾、部落图腾、民族图腾、家庭图腾、个人图腾、性别图腾等多种。在远古时代,龙作为图腾,是怎样发展、演变的?据一些资料来看,龙图腾主要有如下两种变迁形式:

1.氏族图腾与部落图腾

据记载,太?部落以龙纪世名官。《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宓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帝王世纪》:“太?宓牺氏,风姓,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汉?百官公卿表?上》:“宓羲龙师名官。”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通鉴?外纪》:“太?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居庐;混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殖草木,疏导泉源。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太?部落的这些官职与古代印加人的官职类似,“他们管理人民的所有公私生活的一切事务。例如司通路的,司桥梁的,司旅店的,司沟洫的,司牧畜的,司结绳记事的(quipus),都有专员。此外,还有司宗教仪式的僧侣。”

由上可知,第一,太?部落以龙为图腾。所谓“龙师”就是龙部落。“以龙纪官”即以龙图腾名称作为官名,以图腾名称作为官名的现象在中外民族中发现不少。第二,太?部落有11个龙氏族,即飞龙、潜龙、居龙、降龙、土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和黄龙氏族。而所谓朱襄、昊英、大庭、浑沌、阴康、栗陆、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为部落政权的职官名号。部落政权建立之时,每一个氏族都必须选派一人或数人参加部落议事会,并在部落中担任某一职务,并规定各氏族代表所担任的职务永远由该氏族之人承袭。太?的兄弟部落――少?部落也一样,以鸟名官,每一个氏族有一官职。这些首领职务和名号永远属于某一个氏族。太?部落的职官制度无疑与印第安人的十分相似,所谓“朱襄为飞龙氏”,即“朱襄”这一首领职务由飞龙氏族之人充任;“昊英为潜龙氏”,即“昊英”这一首领职位由潜龙氏族之人担任;“春官为青龙氏”,即“春官”这一首领职务由青龙氏族之人世袭;……其他首领职务也一样,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首领职务和名号。这表明太?部落由11个龙氏族组成。

据上,龙曾是部落图腾,但部落图腾是较晚出现的图腾类型之一。部落组织可能很早便存在,但早期的部落是松散的,内部联系不紧密,没有政权组织,没有议事会,没有真正有权威的首领,如“澳大利亚大多数部落都没有部落首领、全部落会议等等”,他们的“部落制度尚处在萌芽阶段”。因此,他们需要作为全部落共同敬奉的图腾。据调查,澳大利亚各部落没有发现部落图腾。苏联著名民族学家C?A?托卡列夫认为:“只有在氏族公社时代末期……公共的部落政权机构――部落会议、部落首领和军事首领才会产生。”为了凝聚各氏族,加强内部团结,巩固部落组织和政权,需要有一个部落内各氏族共同崇拜的图腾,并作为部落的标志和象征。这样,部落图腾便应运而生。C?A?托卡列夫指出:“部落图腾是氏族图腾观念转移到部落之上。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它只存在于其有发达部落制的民族中。”Д?A?海通甚至认为,部落图腾是最晚出的图腾。因为,在印度尼西亚、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存在部落图腾的民族均处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晚期,在社会组织较为原始的民族中,完全没有部落图腾。这是部落图腾产生较晚的明证。我国传说中的太?、少?等部落,都是原始社会晚期的部落集团。这说明龙作为部落图腾也像国外其他民族的部落图腾一样,是较晚时候产生的。

如上所述,太?部落有11个龙氏族:飞龙、潜龙、居龙、降龙、土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和黄龙。这些龙氏族大概是由一个原始的龙氏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分化形成的。在原始时代,氏族的人口太多不利于生产和生活,因此,一个大的氏族往往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氏族,这些亚氏族经过长期发展,又衍生出若干亚氏族。这样,一个原始氏族往往衍生出众多的子氏族和孙氏族。例如,我国西南的傈僳族鼠氏族繁衍了12个鼠亚氏族:黑鼠、好吃鼠、贼精灵鼠、钻土鼠、粗毛鼠、白鼠、小眼睛鼠、长耗子、臭耗子、田鼠、花耗子、和松鼠。印第安摩黑岗部落原有狼、龟、火鸡3个氏族。后来,狼氏族分化成狼、熊、犬、负鼠4个氏族;龟氏族衍生出小龟、泥龟、大龟、黄鳗4个氏族;火鸡氏族滋生出火鸡、雏鸡、鹤3个氏族。所以,太?部落各龙氏族当是由11个龙氏族衍生的。也就是说,龙最初是一个氏族图腾,至原始社会晚期,太?部落政权机构建立,由于部落内各氏族都是由一个龙氏族衍生的,故他们便以龙作为部落图腾,以与其他部落相区别。

2.图腾――民族保护神――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农牧业开始形成,自然崇拜也开始产生。由于自然崇拜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因而早期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图腾被演化为自然神形象,龙也一样,逐步演化为雷神和雨水神等(详见下一节)。龙演化成自然神之后,它便超越了氏族部落的界限,受到许多部落的崇拜。黄帝、炎帝等部落纷纷崇拜龙。华夏族形成之后,龙又一跃成为民族保护神。闻一多列举七条证据论证夏族的图腾为龙。刘城淮、王克林等也列举其他证据论证夏族的图腾为龙。不过,夏族所崇奉的龙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图腾,而是由图腾演化的神,因为夏族是由不同图腾的部落融合而成的,龙不是夏族各部落的真正祖先,而是民族保护神。正如古犹太人的民族神雅赫维一样,它原来是西奈半岛毗邻埃及地区的米甸部落神。有人认为,雅赫维原为雷神,有的则认为,它具有图腾的特征。大概雅赫维神也和中国的龙一样,原是一个氏族或部落图腾,后来演化为主宰雨水的雷神,然后再演化为民族保护神。

秦汉之后,汉民族形成。由于汉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因此,能够行云播雨的龙神在汉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普遍的崇拜。同时也由于封建帝王为维护其统治,借助龙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龙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因此龙不仅是汉民族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历代帝王的保护神和象征。

如前所述,古代中国各少数民族多为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太?部落、少?部落和苗蛮部落的后裔,因迁到边疆或山区,交通闭塞,交流不便,他们仍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崇龙仪式和习俗。因此,他们不仅在族源上与汉民族有渊源关系,而且普遍崇龙。另外,文化有很强的传播性。由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一些不崇龙的民族由于受到汉族龙文化的影响,也崇龙、祀龙。因而龙成为中华各民族普遍崇拜的对象,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直至清代,仍在国旗上绣龙,以代表大清帝国。

据上可见,龙最初是一个氏族图腾,随着部落政权的建立,龙成为部落图腾。华夏族和汉民族形成之后,龙成为华夏族和汉民族的保护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龙又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