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迁入清华园

  清华园内的清华学校,原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在校学习八年,赴美插班上大学。1924年秋成立大学部,同时着手筹备成立研究院。清华园环境清幽,林木花草纷呈,园内有小溪环绕,湖泊串连成片,西门外面对着圆明园废墟。这里是王国维的智慧、学问得到最后发挥的地方,也可以说,他生命的最后高潮是在清华园中度过的。

  1925年4月17日,王国维移居清华园。他从1923年夏天开始住城里后门内织染局十号,其屋二十间,上房及厢房均甚宽敞,宜于消夏。搬到清华园西院时,那里环境好,但房屋并不宽敞。据王东明回忆:“清华西院宿舍,每栋只有正房三间,右手边有下房一间,内一小间,通正房可作卧室或储藏室。”“我们向校方租房时,原为十七号及十八号两栋,以为连号必然毗连,等到搬家时才发现十八号在最西面,十七号在最东面,两宅相距一二百尺,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先住下再说。”但是,不久就将房换成十六号及十八号了。王国维这次搬家的心情,“离此人海,计亦良得”,这八个字是值得注意的。

  王国维在就职清华大学前夕,正值《观堂集林》出版,赞美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真是蜚声海内外,王国维本人也为此而得到安慰。正当他在国学研究上要大展鸿图时,他却无法静心研究了。他在1925年1月21日致蒋汝藻信中说:“弟此数月来,日在忧患中,亦毫无所见。”其实,早在1924年6月6日致罗振玉信中,王国维已提出“欲请假”。“请假”就是离开“小朝廷”了。“请假”的原因就是对小朝廷内部的倾轧厌烦、反感了。“请假”后的出路,“闭门授徒以自给,亦不应学校之请,则心安理得矣”。其勾心斗角的焦点,显然涉及小朝廷的权力之争。按王国维直接告诉罗振玉的说法:疑公(指罗振玉——引者)欲尽去新旧人,而拥素老(指升允——引者)出。“罗振玉欲拥戴升允之事,从现存资料看,确有此事。以后,王国维曾上奏折,建议开辟故宫为皇家博物院,以稳固对故宫的拥有权。这不但未被接受,反而遭人议论王国维是”为公(指罗振玉——引者)之设计“于是王国维想脱身而去了。过了五个月之后,11月5日,北京有向”小朝廷“宣布”清室优待条件“之事。第一条:大清宣统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第二条: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因为,大炮已架在景山上,又有部队守门,溥仪只得称:既已如此,只得允许。“于是皇舆出宫。这时候,本来早想跳出这个是非之地的王国维,却随侍左右,不离半步。这里表现出王国维的性格上的特点。他当然知道,军队有枪有炮,一介书生,随侍又有多大作用呢?这无非表示书生之志不可辱,宁折不弯的气概。因为,当”南书房行走“是”皇命“这是自己已接受的,应予坚持到底。他内心中本来想跳出小朝廷纷争,况且早就提出保住故宫的策略,虽已被否决。可是,一旦发生了皇帝离开故宫之变,遗老们纷纷来信,有的对王国维在”皇帝“离宫时不离左右表示颂扬,有的在口头上甚至表示要尽节云云,王国维本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心就软下来了。在王国维的心目中,对知遇之恩,十分重视,似乎有永远还不清的债。这种矛盾心情表现在他1922年冬发表给北京大学考古学会的抗议《宣言书》,以”身体孱弱,又心绪甚为恶劣“为由,暂时停止了在北京大学的工作。至此,因”皇帝“本人已承认了是”中华民国国民“而且不久转住天津。王国维的”南书房行走“因故宫中的”书房“不复存在,已有名无实了。北京大学中的职务又自己暂停了,虽然用尽苦心,在字面上尚留有余地,也有难言之隐。这时候的王国维实际上是失业了。他背着很重的家庭负担,又不知未来会怎么样,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接受了清华的聘任。1925年3月25日他告诉蒋汝藻自己已接受清华聘任时说:数月以来,忧惶忙迫,殆无可语。直至上月,始得休息。现主人在津,进退绰绰,所不足者钱耳。然困穷至此,而中间派别意见排挤倾轧,乃与承平时无异。故弟于上月中已决就清华学校之聘,全家亦拟迁往清华园,离此人海,计亦良得。数月不亲书卷,直觉心思散漫,会须收召魂魄,重理旧业耳。”这里的思想脉络讲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蒋汝藻并非遗老,商讨这个问题有不少共同语言。蒋汝藻收到上述通报后,立即回信明确说:去清华园就职南北均不能优于此矣久欲驰书劝驾斩断种种葛藤,勿再留恋。顷知已毅然决定,为之额手不置。从此脱离鬼蜮,垂入清平,为天地间多留数篇有用文字,即为吾人应尽之义务。至于挽回气数,固非人力所能强为。劫运初开,不至陆沉不已,来日大难,明眼人皆能见到。生死有命,听之可也。王国维的老朋友中相劝者不少,以这段话讲得最为坦率了。友情的支持,对王国维作出艰难的选择无疑有很大的安慰。

  王国维为了“离此人海”,也就是蒋汝藻所说的“脱离鬼蜮”,搬迁到清华园,入了新境界。从清华学校说,为了聘任王国维,做了大量工作,因为,新办研究院,需聘请学术上有造诣的名教授。清华学校于1924年秋决定筹备设立研究院以后,清华校长征询胡适意见。胡适表示:“非第一等学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王国维进入清华,胡适的介绍起了大的作用。顾颉刚在《古史辨》中也回忆说,他在1924年冬写信给胡适,请胡适向清华大学校长建议,聘王国维到清华国学院任教。胡适与王国维曾经有多次书信来往,其中向王国维请教词史、戏剧史的书信不少。当时孙中山先生秘书处想知道溥仪周围人的字,也是由胡适于1925年1月5日向王国维了解的。胡适于1925年1月中旬写信给王国维,附去清华研究院聘约。王国维并未回绝,只说需“一星期考虑”。胡适觉得很有希望,接着又写信说:“手示敬悉。顷已打电话曹君,转达尊意了。‘一星期考虑’的话,自当遵先生之命。但曹君说,先生到校后,一切行动均极自由。先生所虑(据吴雨僧说)不能时常往来清室一层,殊为过虑。鄙意亦以先生宜为学术计,不宜拘泥小节。甚盼先生早日决定,以慰一班学子的期望。”信末说明,日内稍忙,不久再专来奉访。后来,溥仪知道这消息后表示了支持,1925年2月,“先生被召至日使馆,面奉谕旨命就清华研究院之聘”。

  1925年2月中旬,吴宓去王国维家送曹云祥校长的聘书。吴宓走进王国维在地安门内织染局10号住宅的客厅,先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礼。他在《日记》中写道:“宓持清华曹云祥校长聘书恭谒王国维(静安)先生,在厅堂上行三鞠躬礼。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王国维到职后,对吴宓说:“我本不愿意到清华任教,但见你执礼甚恭,大受感动,所以才受聘。”本来,清华学校想聘王国维任院长,主持一切。但是,王国维坚辞不就,于是清华学校改聘吴宓任其事,吴宓只接受研究院“主任”的名义。

  王国维于1925年4月17日到校就任。他开始住在清华园中古月堂,不久又迁往照澜院13号。估计是他原订的住房西院十七号、十八号实际并不连在一起,到了秋天学校才调整为十六号和十八号。家眷于4月18日开始迁入清华园。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