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型:干练的稳健型务实者张元济(1867—1959)

  张元济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最大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的主持者,担任董事长30多年,极有威望,被公认为“中国出版第一人”。他是清末参与维新变法的翰林,民国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出版家。他是唯一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书业元老。

  张元济的个性基本上属于稳健型(实干型)。

  张元济给人们的稳健型务实印象

  张元济(1867.10.25-1959.08.14)不愧是商务印书馆的稳健务实风格的典型代表。

  论者曰:“没有张元济就没有商务印书馆;没有商务印书馆,就没有中国近现代的出版业。在张元济及同仁努力下,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出版业的缩影和标尺。”

  张元济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非以滔滔不绝的豪言壮语来扶助,而是以源源不断的稳健务实来扶助。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在胡适之林纾等人为“白话文与文言文谁优谁劣”争辩得不可开交之时,张元济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未加一句评论,就出版了大量的白话文课本,他用实际的行动为争论划上了句号。时至今日,商务印书馆的白话教材的启蒙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其开辟的教材风格也成为多年以后无数人怀念的范本。

  1928年,张元济为《四部丛刊》专程赴日访书。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饱览了东京、京都等地图书馆的汉籍收藏,每天不停地阅选古书。虽然那时他已是年逾六旬的花甲老人,但他就像见到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每天都要做笔记直到深夜。每到一处,都商借拍摄,带回上海影印出版。访书的直接成果是带回了46种罕见古籍的摄影底片,其中就包括被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购走的皕宋楼藏书。直到今天,一个读书人要想看到那么多的宋元明善本,也只能是张元济的《四部丛刊》。

  古籍流传世间已久,在岁月的侵蚀下,往往残破、墨迹不清,这就需要修校,用心地把不清楚的字迹描清楚,专业人士称为描润,但这只是校勘古籍最初步的工作。它还需要用不同的版本对照甄别,断其是非。张元济不辞劳苦,亲自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止。

  张元济主持的另一项大工程,就是《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影印。“百衲”二字,取自于古代和尚所穿的破烂补缀起来的衣服。许多宋代版本的书传下来都有缺卷,需要配其他的宋本,还要配页,所以称之为“百衲本”。

  印书馆同仁回忆说:“当初张元济制订了商务所有的出书计划,出什么书?怎样出书?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影印古籍,他要选最好的版本;推介西学,他要找最好的翻译者;出版新书,他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纸张。甚至对书的排版样式也要一再叮咛:书的版框四周空白要宽展一些,否则紧皱眉头,令人一见烦恼。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务,包括书稿他亲自看,有些书他亲自编,外面的联系他亲自出马,甚至买纸张,买印刷机,收古书,他都事必躬亲。”

  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是张元济的知己,张元济在给他的信中曾写到:“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他们两人的通信现存30万字,内容主要就是看到什么书、什么价、怎么买,就是什么书怎么印、怎么出版等等。

  1948年张元济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时,获得如此评价:“主持商务印书馆数十年,辑印《四部丛刊》等书,校印古本史籍,于学术上有重大贡献。”

  据《涉园主人》记载:当年29岁的黄裳给已经84岁的泰斗张元济写信,向他寻找马叙伦的《读书小记》;因素未谋面,黄裳的请求又显得冒昧,他还要求张先生把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古今小说》删去的字句补足。出乎意料的是才过了一周,黄裳就收到张元济的回信,并把那本《读书小记》也寄来了,信中说那是最后一本,还是从福州调过来的。年轻的黄裳除了感激外,就是惊异加惊喜:“惊异于以商务印书馆那么庞大的机构,张元济竟然能够调度敏捷自如,惊喜于张元济真让秘书把那些删节的地方令秘书用小楷抄写后,一并邮寄来”。黄裳65岁时对于此事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张元济稳健型务实个性特点

  张元济的个性属于干练的稳健型务实主义,表现出坚忍不拔的人格,以身作则弘扬民族气节,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一)注重实干,不尚空谈

  (二)稳健谨慎,善结人缘

  (三)创新意识——敢为时代先

  (四)重义轻利、义利兼顾

  (五)强调民族气节的人格教育

  (六)追求新知,崇尚读书

  (七)迎合新潮,崇尚革新

  (八)勤俭节约,崇尚俭朴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注重实干,不尚空谈

  清末维新变法惨遭镇压而失败后,张元济反思了举办北京通艺学堂与南洋公学特班的英才教育实践。

  戊戌六君子临刑时,张元济看到“通艺学生竟面有喜色者”。当时他真惊诧,现在却明白了:“念念在育才,则所操者狭而所及者浅”,要做到“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长无少,无城无乡,无不在教育之列”,“必重普通而不言专门,则必先初级而不可亟高等”。

  张元济更反思了百日维新,当时晓得自强救国要“民智大开”的人很多,但更多的是不着边际的慷慨激昂豪言壮语,所缺少的是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他已明白:清谈误国,并看清了自己该走哪条路:实干、实干、再实干!

  (二)稳健谨慎,善结人缘

  当初张元济在朝廷各方面关系处理得都不错。光绪帝召见的第二天,他的上司、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就以微妙的方式向他“打招呼”。当时管学大臣孙家鼐举荐他当京师大学堂总办,可他藉口极力辞退。他同维新派关系也面对实际、稳健谨慎。办《时务报》的汪康年与他是通信密切的至友,他不断向汪康年提供办报所需的京师内幕消息,代为发行刊物。他曾劝康有为出京办学或回籍韬晦,待时机成熟再行变法。他还着力调解过汪康年与梁启超之间的矛盾,甚至在政变的第三天写信给汪康年,建议他尽早结束《昌言报》,并勉励他不要气馁,“自来变法莫不如是,惟望新党勿为所摇夺耳”。现在,可供张元济选择的路还是很多的。他可以投奔康梁,继续从事政治斗争;或者肯熬,有耐性,同样仕途未绝。因为他朝中有人,又有优势,才32岁,年富力强可以等待,所需要的只是时间。

  张元济对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也是如此。最初的商务印书馆只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由排字工人夏瑞芳创办。张元济放弃了在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到一个弄堂小厂里,跟一个小业主合作,这样的转变,时人多有猜测和不解。直到半个世纪后,因中风卧床数年的张元济写诗告别商务同仁:“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三)创新意识——敢为时代先

  清朝末年,张元济和志趣相投者常在陶然亭聚会,主张改革。他们结成“健社”,在此基础上集资创办“通艺学堂”为年轻京官讲授新学,设立洋文、舆算,及兵、商、农、矿等科,在京城卓有声誉。

  初创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起初只不过是个小小印刷作坊而已,但是张元济却怀抱“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带着它不断创新。1904年,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在商务出版,接着又编印了高小、中学教科书,是现代教育史上一大创新。同时,张元济致力引进西学、介绍名著,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影响尤为深远。1915年,我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出版现代工具书的先河。此外,商务还创刊了十多种影响广泛的新刊物,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等。

  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领导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提出了“喜新厌旧主义”。他说:“弟生平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故不欲厕身于政界。自与粹翁(指夏粹芳——笔者)相遇,以为得行其志,故甘为公司效劳。弟敢言,公司今日所以能(有)此成绩者,其一部分未始非鄙人喜新厌旧之主义所致。”张元济执行了“商务大换血”计划,主张用新人办新事,首先从改造刊物开始。1920年,张元济任用茅盾主持《小说月报》。他起草了《改革宣言》,阐明不仅译述西洋名家小说,更要创造中国的新文艺。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一改过去刊载男女情爱、闲适生活的格调,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老舍、巴金、丁玲都是通过《小说月报》走上文坛的。

  张元济以开明开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学术情趣,广集人才。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记载:1920年到1922年间,在张元济主持下陆续进馆的就有陈布雷、谢六逸、郑振铎、周予同、李石岑、王云五、竺可桢、任鸿隽、陶孟和、顾颉刚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文艺科技领域的骨干。商务印书馆也因此和五四时期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一样,成为“各方知识分子汇集的中心”。

  (四)重义轻利、义利兼顾

  张元济坚持重义轻利、义利兼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辑原则,实际是追求一种大利:即既注重图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品位,又与市场紧密联系,实现文化追求与商业利益的结合。因此,市场竞争不应成为有些编辑舍弃文化价值的借口。在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张元济一直注意:保持商务印书馆的股票不落入有政治色彩很浓人的手里,许多政治力量想控制商务馆始终没能如意。

  张元济在动荡的时代里,辑校《四部丛刊》,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却因为国家日益衰落而被人丢弃、破坏而沦丧。因此张元济的工作就更需要眼光、胸怀和毅力。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在报上发表文章,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

  张元济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文人竟同样善于管理和经营,《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后来《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影印,提供了很大的保障。“百衲”二字取自于古代和尚所穿的破烂补缀起来的衣服。许多宋代版本的书传下来都有缺卷,需要配其他的宋本,还要配页,所以称之为“百衲本”。

  顾廷龙先生曾感叹:“这么浩大的工程,都是用手写,那些校勘记,那些批注,所耗费的精力工夫无法估量,这整整十年当中张元济就是每天不间断地在做这样一件工作!”

  文字与钞票、“书香与铜臭”,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病,“既叫好,又叫座”,很大程度上不能两全。既能赚到大钱,又不出一本滥书;既是商业机构,又是文化重镇。——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就是张元济领导下的商务印书馆。

  (五)强调民族气节的人格教育

  1937年初,日本侵华形势日趋严重。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情形下,张元济先生忧患愤慨。但他不忘教育并特别强调人格教育。他认为人格就是潜藏于历史底层的民族生命力之所在,就是摆脱和超越民族灾难的精神原动力。为宣扬中华民族故有的人格,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他从《左传》、《战国策》、《史记》上摘引有关义士事迹的原文,配上白话译文,每篇末尾加有评价,揭示人物的品格,引起读者思考和省悟,编成《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他在《编书的本意》中写道:“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妆点出来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张元济先生出版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用意显而易见,他希冀我中华民族故有的人格能深入每个人的心中,通过这样的人格教育来唤醒一般民众!此书出版后深受欢迎,起到了积极影响。两个月后又印行了第二版,之后出了桂林版、长沙版、重庆版,1947年2月发行了第六版。1937年6月因救国而身陷囹圄的韬奋读此书后,即写信给张元济:“拜读大著《中华民族的人格》,实获我心。韬等始终坚持、生死不渝者,正为先生谆谆训诲者也。此书在国难危迫如今日,尤弥足珍贵……”。当时上海各报也常用此书来唤醒民众,宏扬民族气节。因此,日本占领区禁售此书。当日军投降后的第二日,张元济先生在一册《中华民族的人格》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下了“一二·八后日寇禁售此书,其用意可想而知。愿我国人,无忘此耻。张元济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联军在东京湾受降后二日。”

  1937年的形势,全民抗战开始,华北大批学生向南流亡,使张元济产生了强烈的感触,他针对人格堕落、教育危机,发表了《我国现在和将来教育的职责》,对几十年来的新教育进行了反思,认识到决不能只注重新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人格的扶植”。他讲:“近几十年来。设学堂。讲究新学。如今国内的大学有了几十处。造就许多新人才。做成了许多新事业。国家受了不少的益处。”指出:“在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佚、贪污、诈伪、鄙贱、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使我国家糟到这样的田地。不能不说也是它的结果。回想四十年前,我们在那里提倡新教育的主张,到今朝,良心上也受着很严重的谴责。怎样的主张?就是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他又想起民国八年(1919年)时参观了清华大学看到的奢侈排场和今年(1937年)到南京看到中央大学那宫殿式房屋,感叹:“人们物质的享用太过。久而久之。目的只有金钱,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唉!这种纨绔的教育,傀儡的教育,真是亡国的教育。现在一两个月的炮声可以把我们震醒了。”

  (六)追求新知,崇尚读书

  张元济晚年写的一幅对联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而张元济选择了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成就了他的一生。

  当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要读西方新学的书,开列书单下交总理衙门购买,朝中竟无人能通晓;而张元济却能把它们收罗齐全。这些呈送光绪皇帝的书,大部分是张元济自己的收藏。因为书上有印章,张元济的名字便给光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皇帝在下诏戊戌变法的第五天就召见张元济。他进言的是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人才和注重翻译,崇尚读书。

  张元济自家的住宅里,图书则更是无所不在。在大客厅、小客厅、小书房、楼梯厅,楼上自己的工作室、卧室里,无处不是图书。似乎无书就不成其为家了。文化的熏陶需要一种气氛,张元济以他渊博的学识,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起一种文化氛围。

  (七)迎合新潮,崇尚革新

  张元济是清朝的翰林,但是他崇尚革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摈弃陈规陋习,这在一般旧时代知识分子中是罕见的。他的用餐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可见一斑。他主张改良我国民众过去喜爱操办大桌酒席、铺张浪费的共餐方式,和客套虚浮的敬酒习俗,而接受西餐的适量分食的卫生方式。

  (八)勤俭节约,崇尚俭朴

  张元济始终保持了创业的艰苦砥砺精神。他没有嗜好,不仅杜绝鸦片,而且不吸烟、不酗酒。他在乘坐火车轮船的旅途中也致力于辑校古籍。

  尽管商务馆每年印书要用30万令白纸、营业额上千万,但他除社交信件外,几十年如一日地用纸边或背后空白的废纸写信拟稿,一个信封用几次。“在商言商”,他使自己与商务印书馆馆都保持了独立的商务精神与商务品格。

  张元济崇尚俭朴,经常教育晚辈勤俭节约。虽说那时家里有花园洋房,但无丝毫奢侈浪费之恶习。勤俭持家之风贯穿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最小处说,绳子、纸片都是不允许浪费的。张元济的书桌里有一个抽屉专门用来放绳子,凡是有包装物品用过的绳子,都绕起来放入抽屉以便重复利用。

  极司非而路的老宅是一所非常大的房子。但是里面没有豪华的装修。陈设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两种东西:到处是书籍和出土文物。

  张元济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原籍浙江海盐。

  他幼年入家塾读书,从秀才、举人到贡士、进士。1892年6月,光绪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授张元济等为翰林院庶吉士。25岁的张元济完成了科举制度下的所有考试,可谓少年得志。张元济是和蔡元培同年的翰林,他当时就认为中国处在列强包围中,必须要普及教育。1896年和陈昭常等人创办教授西学的通艺学堂,扩大京官对新学的知识。戊戌变法时由光绪帝破格召见,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政变后被革职。

  1898年的戊戌百日维新,是晚清王朝自救的努力,但失败了。参加、支持和同情戊戌变法的,被杀的被杀,革职的革职。翰林院里,张謇去办实业,蔡元培回老家教书,原本等着坐牢杀头的张元济,因李鸿章相助而幸免。李鸿章将他推荐给盛宣怀,于是他来到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冬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注意译书的选题,从著重译兵书改为译社科书籍。后任南洋公学总理,创办了南洋公学特班,这个“特班”,按盛宣怀的说法,就是为中国的将来培养“大才”。特班只有一届学生,出了邵力子、李叔同、谢无量等人。

  主持商务印书馆

  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1902年7月后辞去南洋公学的职务。190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

  1904年,《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被全国各地的学堂广泛采用。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所挤满了争购的人群。教科书在晚清的发行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五分之四,最新国文教科书曾翻印过30几次,印刷总量达到一亿册,成为那个时代教科书的范本。其他出版机构争相效仿,再不能粗制滥造而牟利。书肆风气,为之一变。

  在张元济的擘划下,商务编写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套教科书,组织翻译出版大批外国学术和文学名著,同时出版发行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等刊物。

  到1910年,商务已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银圆的大企业之一。

  1916年张元济任商务印书馆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1926 年任董事长直到逝世。

  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组织了大规模的编译所和涵芬楼(后扩建为东方图书馆)藏书,开创了私营出版社设专职专业编辑和图书资料以保证出版物质量。从1915年开始筹备,1919—1937年动用国内外50余家公私藏书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3种丛书共610种近2万卷。他选书注重实用、母本讲究善本,以及传真版石印的组织,开创了古籍丛书翻刻、影印的新阶段。

  1932年1月29日,日军针对性的轰炸商务印书馆。造成这个几乎垄断中国教育出版,占全国出版量52%的出版巨头损失1630万元,80%以上资产被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古籍善本和孤本。时年65岁的张元济深受打击:“连日勘视总厂,可谓百不存一,东方图书馆竟片纸不存,最为痛心。”

  他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又密于检察,所著《涵芬楼烬余书录》、《宝礼堂宋本书录》、《涉园序跋集录》集近代目录体例之长,又检录綦详,已成为现在古籍鉴定援引例证之一。此外,还著有《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

  他自觉地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连接起来。张元济把希望寄托于“开启民智”。

  他在写给盛宣怀的信里说,中国四万万人口,当初只有四十万人受过教育,这教育不过就是学八股文,对于应有的现代知识几乎都没有学到。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要亡。

  张元济当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他还聘请了一批扶助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夏曾佑等。

  《四部丛刊》和《二十四史》的功臣

  在张元济整理影印的各种古籍丛书中,用力最勤、费神最多的当属《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这两部大书在文化上的影响也最大,至今仍是海内外古籍工作者常备的基本文献。

  《四部丛刊》从1915年开始酝酿,到1922年初编出版,费时7年,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没有先例的浩大工程。前后印了初编,续编,三编,近500部书,汇集了中外的宋元明善本及一些精抄本。从定书目、选底本、文字校勘,到工程预估、印刷纸张,张元济都亲历亲为。而其中最大困难就是对版本的搜集挑选,为此张元济几乎访遍了当时中国有名的藏书家。这段经历,张元济称之为:“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弛域外。”(域外指日本。)

  在《四部丛刊》出版之前,中国最著名的古籍丛书是《四库全书》,但那部诞生于乾隆朝,以全国之力而成的大书,无论选目还是抄写质量,都颇受后来学者的诟病。而以张元济一人之力,成就于百年中国苦难岁月的《四部丛刊》,无论在选目的精当,还是在校勘和影印的质量方面,都远远超过前者。

  当《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编校一切就绪,甚至影印所需的样张都已完成时,战争来临了。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争中,一场浩劫将他大半生的心血化为灰烬,张元济遭受了人生中无以复加的严酷打击。

  在上海档案馆现存的一本影像资料中,记录了1932年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属的东方图书馆被毁后的景象。那天早上8点多钟,日军的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第一枚炸弹就落在油墨仓库里边,瞬间燃烧起来,那些被溶解了的铅字像水一样在地上流淌。宝山路的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全部中弹起火被焚毁。随后,日本浪人又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浓烟遮蔽上海半空,纸灰飘飞十里之外,火熄灭后,纸灰没膝,五层大楼成了空壳,商务印书馆80%的资产被毁。最令人痛惜的是东方图书馆的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悉数被毁,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

  望着漫天飘舞的纸灰,张元济涕泪长流。他唯有自责,因为他太爱书了。他对夫人说:“这是我的罪过!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罗起来,不是集中保存,仍然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逃过这场浩劫!”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他仰天长叹:“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可挽回的、永远令人痛心的悲剧。

  当年商务被毁前后的种种迹象表明,商务的被毁是历史抹不去的侵略者的暴行,而且是侵略者早已有的预谋。日寇曾经放言:我炸了你一条街,明天就可以修复,但是我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你就永远也恢复不了。

  就在东方图书馆被焚毁的当天,66岁的张元济立即重返商务印书馆,主持商务复兴的工作。他又开始了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晚上回家校勘古书的生活。张元济对向他表示慰问的胡适说:“如果商务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他说:“平地尚可为山,元济一息尚存,仍当力图恢复。”他每天的工作是如此地迫切,他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年龄。张元济又从头开始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他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他要赶在灾难再一次来临之前。任何人、任何时候看见他,他都在伏案忙碌。他的视力为此受到损害,医生嘱咐他再不能长时间用眼,但他还是坚持,只是用一点眼药水,支撑着。他白天到商务工作,晚上回家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就如同他退休之前那样,直到商务重新开业。经过四年多的夜以继日,1936年,《百衲本二十四史》终于出版了。这时,张元济已整整70岁。他对好友顾廷龙说:“能于文化销沉之际,得网罗仅存之本,为古人续命,这是多么幸运啊!”

  为读书育人呕心沥血

  1937年初,战争已是山雨欲来。这时,一本小册子在国人中流传开来。小册子很薄,不到5万字,记述了中国古代14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侠义故事,取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编写者就是张元济。

  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时候,张元济看到,过去有过一些交往的人,有的落水了,有的当汉奸了,比如商务印书馆第一任董事长郑孝胥,跑到伪满洲国当总理去了。置身如此世态和时运,张元济异常沉痛地关切着民族的去路,他觉得应该要提倡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人格。

  他曾对中国自晚清以来的新教育有一种痛切的反省,他认为,新教育之所以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就是大家只注意到知识的“新”,而没有注意到人格的养成。新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在人格上是东倒西歪的话,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这也许是他在国难日益深重的时刻,编写《中华民族的人格》更为深刻的原因。他为此书题词:“孔子曰杀身成仁。所谓仁者,即人格也,生命可掷而人格不可失。”

  八年抗战,张元济蛰居上海。他主持着没有撤离的商务董事会,拒绝在汪伪政权下注册,拒绝与日伪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停止了股东年会。因为生活艰难,这位古稀老人只能靠卖字维持生活。但即使卖字,他也绝不给汉奸写一个字。

  张元济的孙辈张珑回忆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占领了租界,也想弄出一些社会上有威望的人来替他撑面子,有一次来了两个日本人要见我祖父,祖父就写了个条子‘两国交战,不便接待’,让我父亲下楼去交给日本人。”平日他就在家里,出门越来越少,几乎处于一种隐居的状态。

  虽然隐居一隅,但张元济依然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关注着那因战乱而流散的中华文明的断简残篇。他与叶景葵、陈陶遗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合众图书馆,在沦陷的上海,为散佚的古籍文献搭起了一个家。张元济还给远在北京的顾廷龙写信,邀请他来主持图书馆的工作。

  当时创办合众图书馆,可说是空无一人、空无一物。没有现成的馆址,1939年开始创办,直到1941年才把长乐路富民路的房子慢慢盖起来。张元济和叶景葵都是倾其所有,不仅把两个人所有的藏书都拿出来,口袋里只要有钱也都倾囊而出。

  就这样,张元济又办起了一个图书馆。他在战祸相连,文物图书大量散亡之际,收藏、保存古籍善本,发展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图书馆。到1949年,合众图书馆已有藏书22万册。上海解放后,张元济捐出了全部藏书,成为今天的上海图书馆中最重要的珍藏。

  新中国成立时,张元济已是82岁的耄耋老人。1949年底,他中风了,半个身子不能动,只能背靠在墙上,半卧着。他让家人制做了一张小桌,放在床上,靠着这个小桌,张元济依然继续着他的编校工作。就在这张小桌上,张元济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本书——《涵芬楼烬余书录》。这件事他整整牵挂了20年。

  当年东方图书馆被毁,所幸有574种善本因存放在当时租界的银行保险柜里得以保存。张元济深恐这批幸存的书再出意外,开始对这批图书编目。

  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涵芬楼烬余书录》的编校,了却了牵挂20载的夙愿;他为新发现的宋代刻本《金石录》做了鉴定,并提写跋文;在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古书《册府元龟》的影印出版……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幅对联。一个文明古国绵延至今,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因为有张元济这样的人。(以上内容,包括从互联网下载众多资料中整理,原出处未及一一标明。请见谅。)

  1959年8月14日张元济于上海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附录”张元济填干部履历表

  下文摘自张元济在1952年填写的一份“干部履历表”。

  (1)“文化程度”。填写了一句:“稍能做普通旧式诗文”。

  (2)“有何著作及发明”,张元济填写道:“发明何敢言?仅仅写成几本小书而已。”

  (3)“有何重要的社会关系”。

  张元济填写第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安徽人胡适”。胡适在1952年,已遭受公开点名批判。许多知识分子为肃清胡适思想的影响,纷纷在大会小会上作检讨,和胡适划清界线。但张元济反而褒奖胡适:“初见其文字勇于提倡白话文,居亲丧不为习俗所诱。余颇重其为人。在上海居同里,衡宇相望,时相过从。后入京任北京大学校长,音书不断。解放前将去美,勖以研究学术,异日回国,仍可有所匡助。”

  张元济的知识结构

  幼年入家塾读书,从秀才、举人到贡士、进士。熟读《十三经》。

  1892年为翰林院庶吉士。

  张元济稳健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张元济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张元济善于交际、赤诚、乐群,他不惯孤独、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稳定、态度温和、不易冲动;他好胜心强、但不武断,不好斗,而是温情、谦逊、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大心细、敢作敢当、但不冒险,不退缩、不犹豫畏却;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决不刚愎自用,他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不狂放,而是现实、脚踏实地、合乎常规;他老练、世故、精明能干,但又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安详、沉着、满足;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当机立断、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严于待己、受约束、不任性、不松懈、重视细节;他一般很少紧迫感、不困扰,无拘束、镇定、放松自如。

  张元济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张元济的稳健型(实干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张元济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