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虔事天朝,万邦朝贡

  针对在古代东亚地区,中国主导建立的以中华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些学者称之为“朝贡体系”或者“朝贡制度”(tributary system);有的冠之以“册封——朝贡制度”(investiture tributary system)的名称。相对宽泛的说法是之前的“华夷秩序体系”和“天朝礼治体系”。朝贡册封无疑是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最明显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模式与思路都或多或少地围绕着朝贡制度进行。因此,笔者选取了朝贡体系的名称。

  对于朝贡体系的争论由来已久。穿越历史的迷雾,淡化学者们的口水战,拨开朝贡的层层面纱,我们逐渐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首先,中国在古代东亚的国际秩序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承认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并向中国纳贡是与中国交往的前提。中国历史上的官修史书也一概将周边各国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友好往来事例记作“朝贡”。事实上,一些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者并不见得全都是臣服朝贡。尤其是波斯、阿拉伯和罗马等强国和中国的外交往来,更多的是当时世界强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所有的“觐”、“献”、“恭敬”等语,更多的是史官的心理作用。但是从现实角度说,这一体系反映了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状况,各方的和平外交往来基本是自愿互利的。承平时期的朝贡秩序笼罩在浓厚的礼治氛围中,实力因素的现实作用不甚明显。当中华帝国逐渐丧失相对优势之时,实力作用的脉络就非常清晰。尽管和传统史官一样,我们也不愿意承认国家实力在朝贡体系中的根本性作用,但是这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朝贡体系是以中国的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孔子讲“一统华夷”,“修文德服远人”;孟子讲“王道”,认为“仁者无敌”。朝贡体系从儒家的“礼”、“德”出发,礼仪规范,在国际交往中讲究“和为贵”。如《皇明祖训》训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的儒礼是古代东亚地区交往的准则。我们之后会发现,朝贡体系发展出了一套内容庞杂、程序繁琐的外交礼仪,笼罩在一片和睦机械的儒家气息中。

  再次,读者可能会问,周边各国为什么自愿积极地加入这一体系?从政治方面考虑,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各国进贡中国时多言:一些恃强凌弱的国家知道小国‘乃声教所被,输贡之地,庶不敢欺凌’。显然,各国请求中国的册封,是把中国当作它们的政治保护伞,同时,在稳定各国政局中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谢必震,《明清士大夫与琉球》,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黄枝连先生就认为以中国封建王朝为中心的“天朝礼治体系”,在正常情况下,不但是对于中国本身,还要对它的“藩属”能够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使它(们)的礼治主义的社会文化系统可以不遭受到袭击或压迫。第二,成化十五年(1479年),琉球尚真王的谢恩奏折称:“臣祖宗所以殷勤效贡者,实欲依中华眷顾之恩,杜他国窥伺之患。乞如旧制,令臣一年一贡,以保海邦。”《中山世谱》卷六,见《琉球史料丛书》第四,第85页。转引自《琉球历史研究》。中国的册封是藩属确定国内权威的支柱力量之一,同时中国在立法、历法、制度等方面都可以对国内政治起到统一作用。简单地说,加入这一体系的他国目的有二:一求御外,一为安内。

  从经济方面考虑,以朝贡形式展开的双方经贸活动能带来双赢的局面,为各国所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比如福州在元朝时还是一座普通城市,实力、地位远远落后于同省的泉州,明清将之作为专门对琉球贸易的关口,使之迅速繁华起来。在书中,朝贡贸易将会是笔者重要介绍的内容。

  第四,东亚的朝贡体系包括那些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东亚朝贡体系的成员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看作是一个辐射同心圆。通常中央政府居于圆心,从内到外分别为中国内地,土司土官,边区(蒙古各部,西北各族,西藏等),藩属(朝鲜,苏禄,越南,马六甲等),关系国(与中国有贸易或外交关系的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荷兰,伊斯兰国家等)。朝贡体系毕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秩序。它包括了中国境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前三个圈全是中国的领土。以清朝为例,“清初藩服有二类,分隶理藩院、主客司。”清朝理藩院发展为我国历史上最完善的中央治边机构。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第83页。“隶院者,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是也(后来又加了俄罗斯);隶司者,曰朝鲜,曰越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苏禄,曰荷兰,曰暹罗,曰琉球。”[清]《清史稿·志六十六·礼十》。

  作为对朝贡体系的总结,我们不能否认体系内部的不平等性。一统华夷的“一”,即由中华帝国及其统治者——皇帝来“大一统”,“一统华夷”。从出发点上讲,中华帝国就将自己摆在与其他一切邦国和边疆各族不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

  也许这样的描述是抽象乏味的,读者诸君最关心的是朝贡的具体内容。人们的脑海中,对于朝贡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飘扬的“贡”旗和繁琐的礼仪。一次完整的朝贡就是在喜气喧闹的迎来送往中完成的。

  在实际操作中,朝贡由礼部负责,被作为一项政治礼节来完成。礼,在中华帝国的政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在国际政治中,礼已经演化为了国际准则。中国用礼来营造和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形象与地位,强化朝贡关系,强调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朝官员初次接触到东来的葡萄牙人时,“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引见”。康熙年间,朝廷也以俄罗斯使臣“不知礼”,将之驱逐。在近代中西交往中,固守天朝礼仪成为了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迷梦的最后防线。由此可见,中华帝国对于朝贡体系中的礼仪高度重视、绝不马虎。

  1.册封过程

  藩属世子服丧期满都会遣使赴中国请求册封。清朝即会派遣册封正副使前往册封。以册封琉球为例。册封使一行从北京出发,首先到达福建待命,等待御冠船的竣工和物资的齐备,同时也寻找适当的气候条件。古代中国船队的远航能力有限,季风在中琉两国的航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船队之所以不沿着纬度从浙江东行至琉球,而南下福州再海路北上就是要利用夏季的南风漂行到琉球。返程则需要等待秋冬季的北风。这一等通常要一年有余甚至更多。随后,福建官员即在福州城南门举行饯行仪式,举行拜天的祭典。一切准备妥当后,使团一行500多人扬帆出海,向琉球进发。

  从福州到那霸的行程视天气情况而定,时日长短不同,一般需要十数日。使团的海上航路大致是:从福州出发,经花瓶、彭佳、钓鱼各岛北侧,自赤尾屿到达姑米山。

  登陆后,正副使手拿诏敕,前往“迎恩亭”;琉球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数十人在迎恩亭拜迎。正使将诏敕放在龙亭中,众官行五拜三叩之礼。礼毕,一行人恭送册封使团前往距港口约五里、准备停当的天使馆歇息。满城聚观,欢声雷动。

  中国使团居住的天使馆专门为接待册封使而设:内设总理馆内诸事的馆务司、管理馆内用品的承应司、负责肉食供应的掌牲司、负责与册封使从员之贸易的评价司、供应食物的供应司、负责安排宴席的理宴司和处理文书工作的书简司,称为支应七司。每司有红帕秀才一人,杂役多人。

  20多天之后,琉球世子、大臣陪同使团一行前往先王庙谕祭先君,宣读祭文,然后将祭文副本投入惜字炉焚烧。琉球君臣行三跪九叩之礼,谕祭之礼结束。

  谕祭之后,择吉日举行册封之仪。册封仪式在王城首里城的正殿前举行。当日,天使馆通往首里城的路上,彩旗飘扬;册封使携带着龙亭(装有册封诏书等文书的轿子)和彩亭(放置赐品等物)一路前往首里城。首里城的大门撤下平日的“首里”二字匾,悬挂“守礼之邦”的牌匾;琉球世子要在大门口跪迎天使。

  直入王宫,将龙亭置于阙庭之上。礼乐齐鸣,世子登上阙庭,焚香伏拜,旋下台与群臣对龙庭行三跪九叩之礼,称为“拜诏礼”。礼成,宣读官宣读册封诏书,君臣人等伏听。宣读完毕,世子再行三跪九叩之礼,称为“谢封礼”。接着,册封使呈上中国皇帝的赏赐。琉球世子获得郡王级别的赐品,包括郡王衣冠、皮服、彩币等物。世子接过礼物,转交三司官安放桌上,再三跪九叩,称为“谢赐礼”。

  世子朗声问道:“圣躬万福乎?”册封使答:“圣躬万福!”

  琉球世子再次三跪九叩,称为“问安礼”。随后,世子接受册封之诏,最后一次三跪九叩,称为“谢恩礼”。场面肃穆。册封仪式就此结束。有时,中华王朝还有颁布给王妃的谕旨和赐品。王妃便在琉球王受封后,伏跪听旨,三拜九叩,再由琉球王转为收受赐物。从使团入住天使馆起,册封仪式为期100多天。

  入秋,册封使才扬帆返国。滞琉之时,使节遍访琉球山河,考察文物制度,交识琉球通文墨者,留下了许多原始资料。琉球君臣恭敬如故,琉球王每三天遣大臣至天使馆问候。秋季使团在琉球逗留期间,琉球世子会七宴款待,分别是迎风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饯别宴和登舟宴。“王宴使臣,每次必以金为馈”。[明]夏子阳、王士祯:《使琉球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每宴必以乐队、歌、舞、戏等助兴。使团返国时,通常是琉球王率重臣跪送,离情感人。

  天使馆使用少,闲置多,修葺费用高昂。琉球世子都要等馆舍修缮完毕后,而不会实时遣使求封。服丧期的存在、福建船队的修造、馆舍的修缮通常使册封仪式在世子即位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后举行。历史上有数位琉球世子由于在位时间短,尚未接受册封或册封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如尚忠王、尚思达王、尚成王等。

  2.朝贡过程

  中国相应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接待贡使的礼制,不断修订、改进和完善。为了体现礼仪之邦、泱泱大国的形象,中国不惜催发官吏,耗用重资,征动民力。

  还是以清朝琉球为例。琉球朝贡使团以耳目官、正议大夫充正副使;琉球官伴、水梢等看守贡船。贡船到达福建港口后,申报、停泊、检查、封仓、会盘、验看、勘合;中方迎贡物、行李、官员人等入琉球馆(柔远驿)。琉球馆不仅接待琉球贡使、通事等官员人等,也是琉球商人、船员、难民等在福州的食宿馆驿。随着中琉交往日增,琉球馆接待之人日众,馆舍自康熙朝后多有增建、修缮。琉球人在琉球馆中,研读经书,吟诗作对,甚至聘师学艺。琉球使节、大儒程顺则就留有《河口柔远驿记》的诗篇。琉球使团居琉球馆期间,福州地方按150名廪给,招待殷勤,多安排接风饯行的宴席及犒赏。

  闽海关官员实情上奏,请照例对琉球贡船免税。福建巡抚便向朝廷申报琉球入贡消息。清帝允准使团觐见,回旨发到福州。福建巡抚按旧例,出给使臣咨批,并委员(一般为五品上下文官)护送贡使及贡物进京。陆地路程大致是福州——清湖——杭州——苏州——扬州——淮安——张家湾——京师。清廷规定:“外藩遣使进贡入关后,即使该使臣赶紧起程并有伴送官沿途照料妥速行走,务于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到京以符定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让进贡使在元旦之日参加“随班朝会”的盛典,让他们能亲自朝觐皇上,以睹“龙颜”;同时出席皇帝的盛大招待宴会,这既是清政府对“属国”使者的一种高规格的接待,也反映了清政府对“属国”的友好态度。若琉球贡使未能依限抵京,福建伴送官员将受到查处。清朝有多名官员因为伴送延期而受到降级等处分。

  贡使来京,入住会同馆。会同馆是使团在京的主要活动场所。会同馆活动引自《大清会典》,转自《清代琉球贡使居京馆舍研究》。会同馆大使根据福建督抚的报文,查点核实使团人数,由提督官具文呈报礼部;贡使所携之琉球国表文章奏,由“提督官于到馆次日,率贡使赍至本部,呈堂公同拆阅”。进表的日期、程序、礼节和仪式,由礼部仪制清吏司向皇帝具题报告,等待清帝旨意。使团入住,会同馆即着手协调、安顿使团在北京的日常事宜。贡使主要由礼部承担接待,户部、兵部、工部、内务府等部衙分别配合承担财务报销、安全保卫、馆舍修缮、后勤保障等项工作。

  使臣要携带表文、方物,由会同四译馆卿率领来到礼部。中方“侍郎一人出立案左,仪制司官二人分立左右楹。馆卿先升,立左楹西。通事、序班各二人,引贡使等升阶跪。正使举表,馆卿祗受,以授侍郎,陈案上,复位。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礼,兴。退,馆卿率之出。礼部官送表内阁俟命,贡物纳所司”。以下朝贡礼引文皆转自[清]《清史稿·志六十六·礼十》。

  贡使在京事务紧张,纳贡,习礼,觐见,领赏,筵宴。其中的重头戏为觐见皇帝。“届日帝御殿,礼部尚书引贡使入,通事随行,至丹墀西行礼毕,升自西阶,通事复从之。及殿门外跪,帝慰问,尚书承传,通事转谕,贡使对辞,通事译言,尚书代奏。毕,乃退。如示优异,则丹墀行礼毕,即引入殿右门,立右翼大臣末,通事立少后。赐座、赐茶,均随大臣跪叩,饮毕,慰问传答如初。出朝所,赐尚方饮食,退。翼日赴午门外谢恩。”“礼部疏请颁赐国王并燕赉贡使,既得旨,所司陈赐物午门道左,馆卿率贡使等东面立,侍郎西面立,有司咸序。贡使诣西墀三跪九叩,主客司官颁赐物授贡使,贡使跪受。以次颁赐贡使暨从官从人,咸跪受。”

  朝贡领赏之后,许于会同馆开市,不拘期日。正副使通常还要被皇帝诏对,赴国子监瞻孔等。觐见皇帝、参加朝贺典礼以及接受皇帝颁赏的物品等活动,使团均由提督官负责导引。贸易毕,琉球使团收拾行囊准备返程。兵部颁给使团关防。会同馆将“采买销算”等一切“支销事宜”钤盖“礼部会同馆监督关防”,“造册送主客清吏司咨户部核销”。

  使团返程“所经省会皆飨之,司道一人主其事,馆饩日给,概从周渥焉”。到目的地,由地方出面筵宴一次。此时已是第二年,琉球国派出接贡船。“等到七、八月,只留一位存留通事跟随几个人在那里看守驿馆,其余各官人等都上接贡船回国;读书与学官话那些人爱回来不回来,这个都随他的便,是不拘的。”

  朝贡礼仪繁琐,虚礼甚多。至今故宫博物院内还留有“习礼亭”,为贡使学习朝贡礼节之地。传统中国礼仪、宗教、法律和道德密切联系,混淆不清。这一套封建礼仪牵连着中国的封建政治文明,贡使在习礼亭学的不仅是对中华帝国的敬服,也深入了解了中华文明深邃的内涵。“从而通过这一路叩拜,使文明程度较低的国家,大大加强了向化之心。”何芳川:《“华夷秩序”论》,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