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西周,最初的封建王朝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末是中国的周朝和秦朝时期。在漫长的800年里,中华民族继承了夏商先民奠定的文明基础,继续引领世界各区域文明发展的潮头。西周的封建王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质疑和动摇,最终在秦朝转化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一国家。古代社会开始定型。其间零星模糊的中外交往随着秦的统一正式汇聚成大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周人发源于渭水流域,是后稷的后裔。周人几经迁徙,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开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就是周文王。周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日益强盛。继位的太子发,也就是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作誓声讨商纣王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西周自武王至幽王,共11代,12王。

  西周分殷商故地为三国,由纣王的儿子武庚、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周武王死后,武庚、管叔、蔡叔曾联合反叛,被消灭。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的隐患,周朝召集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东都洛邑;迁反对周朝的殷商顽民于此,加以控制。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共71国:封投降的商贵族微子启于商朝故都宋,称为宋公,保持商人的宗祀;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周公长子伯禽前往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赐以殷民六族和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师尚父受封薄姑故地,在营丘建立齐国,有征伐特权;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防御群翟;封召公奭于蓟(今北京西南),建立燕国,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鲁、卫、宋、晋、齐、燕都是周朝分封的最重要诸侯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周初71国中姬姓之国共有53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封国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周王赐以诸侯土地山川和人民,同时分予宝器,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而从土地看,公、侯均方圆百里,伯70里,子、男均50里,实际是三个等级。至于土地不足50里的,则附属于诸侯,叫做附庸。全国大小诸侯均向周王负担一定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是宗法制。嫡长子为继承人,其他各子即为别子。别子必须分出去自立家族,成为新家族系统的始祖,不再改变,称为大宗。别子的长子以外各子,长孙以外各孙都是庶子,称为小宗。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小宗围绕大宗,卿大夫拱卫国君,诸侯藩屏周王。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整个社会井然有序。比如在军队中,各级军官由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最基层的甲士,则由最低级的贵族和平民充任。奴隶则在军队中服杂役。这套制度为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继承。

  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国有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臣下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转让或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赋税。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阡陌纵横,很似“井”字形。“井”字分成九块田,周围八田分由八家耕种,为私田;中央一田则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西周的这套制度被统称为“封建”。西周的封建制度是与宗法、分封、井田等相互关联的统一体。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封建(比如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的意义不同。原始的封建包含的主要特征是权利与义务的密切关联。在政治上,周王将土地、政权和军队分割封给诸侯。诸侯在享有极大政治自主权的同时要对周王承担政治军事义务。周王要在文化、军事和政治上保持权威,给诸侯提供典范和保护。如果周王违背了封建制度下的规范和制度,诸侯有权反抗,直至恢复相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经济上,土地被一级级地分割下去,同样需要执行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原始的封建制度下,没有一方的权利是绝对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只存在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于天下,封建制在中国便走向了终结。之后虽然在一些朝代开国时,也曾出现过分邦建国的情况。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了古代中国的固定政制。“秦以后的封建,则是‘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封而不建’的局面。并且,秦以后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只是微不足道的末流小节。可以确切地说,秦之后不能称之为封建制,本来意义的封建制在秦王朝就终结了。”叶剑锋:《“封建”的语义学考析》,载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这样的封建制度在西方古代社会存在的时间比中国要长得多。尤其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制度实行的典型地区。当时的封建制度建立在贵族分权和独立基础之上。君主和封建领主之间存在明确的契约。不论哪一方违背契约,都会遭到其他各方的反对。英国的大宪章运动、神圣罗马帝国的实践都体现了这一套封建制度的运作。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出现的庄园主其实都是封建领主。

  西周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度基本相同。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比如汉、唐、明、清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尽管当时在经济上,农民阶级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封建制度下的人际关系。但地主阶级拥有的绝对优势是封建制度所没有的。而在政治上,我们却不能说那时的中国政治依然是封建政治。“最早使用feudalism一词的是法国人鲍廉·维里亚和孟德斯鸠,他们主要用之指称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法律制度。后世欧洲学者大致上承袭了这一用法,用它来描述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这样的理解已经成为了世界通义。

  近代时期,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泛封建论,建议放弃“封建”的原意,而指代一种社会形态,从而最终确认战国至明清两千余年的中国为封建社会。虽然笔者倾向于将这一时期的中国称为“传统社会”,但在本书的写作中,依然混用封建社会和传统社会。

  为什么中国近代没有延续封建制度呢?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存在需要特定的背景。那就是动乱的背景。因为战乱,力量分散,才容易产生以分权和自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哪一方都不能建立绝对的势力优势。而中国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国家开始形成,已不再存在动乱的封建背景。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个文明的早期,在文明的孕育期,都很容易出现封建制度。

  中华文明发展之快之辉煌,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产生得比较早。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西周时期,中国与世界分别发生了什么?

  我们可以清楚发现,西周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到鼎盛的时候,世界其他地区不是处于史诗时代,就是在国家的形成时期。从政治发展上来看,中国明显发展得比其他地区要早、成熟。

  西周不久就进入了巩固时期。传说周公制作礼乐制度,规范了周王朝的制度。成康时期,周朝达到鼎盛。康王死后,周昭王继位。昭王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最后身死军没,使周朝蒙受前所未有的挫折。继昭王而立的周穆王好大喜功,致使朝政松弛。之后周朝实力削弱。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中国的局面。周厉王在位期间,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而厉王又垄断社会财富,压制国人的不满,结果造成人人自危,道路以目。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于彘。朝中由召公、周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在位共46年,励精图治,朝政有所起色,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宫继位,社会动荡,朝政腐败,西周统治内外交困。诸侯常常不来朝贡。幽王宠幸褒姒,改立太子。废太子宜臼逃奔申国,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公元前771年,幽王死,西周覆亡。宜臼迁都洛邑,为东周平王。

  与夏、商不同的是,西周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了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在制度、文化、经济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制度上,封建制度、《周礼》和西周《九刑》都是典型。其中《周礼》备受后世推崇。《周礼》非常繁缛,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乐官管理。

  农业是西周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周人已种植黍、稷、稻、麻、大豆、小豆、麦、粱、苽,基本具备了现代所有的农作物种类。在农技上,人们已采用休耕制。西周的工匠多在官府手工业中工作,商贾也从属于官府,身份低微。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交易的商品,除了比较珍贵的“宝货”和兵器、牛马、丝帛等各种物资外,还有奴隶。城邑内外展开民间贸易,但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西周使用贝币,单位为朋。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

  西周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较商代已有较大发展,教育制度更加完备,自然科学得到深入发展。

  西周的文化依然存于宗教之中,但之前尚鬼的色彩已经淡薄。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祇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有各种宗教官员:祝管理祷祝,宗管理祭祀,卜职司卜筮,史职司文书记事。卦辞、爻辞中透露了大量周人历史的内容。《周易》、《尚书》、《诗经》中的重要篇目也都成书于西周。随着西周末期的战乱,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阴阳五行说开始形成体系。

  西周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技艺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等“六艺”。教育的确立和普及极大推动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发展。西周时,天文学家观测恒星,确定了传统的二十八宿体系。这比观测昏旦星象以观察太阳所在位置而定季节的方法要精确。这是古代天文学的一大进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明确记载了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并涉及其前半个月的一次月食。地理知识也有发展。《周礼》载大司马的属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有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等等。这些专职官吏各有专用的地图,成王在选定洛邑城址时,也事先绘制了地图。

  西周青铜器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综合体。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这副作品不仅是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证明了西周冶金事业的高超,更是研究西周社会和政治的精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