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殷人东渡和海洋传说

  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陆地民族。我们的活动、思考都是在陆地上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缺乏海洋传统。遗憾的是中华文明中的海洋因子远远没有被人认识。尤其是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更给人中国闭塞守陆的感觉。

  我们返回到中华历史的起点,就会在那里发现辉煌千年的海上历史和一个个湮没在海洋中的未解之谜……

  19世纪20年代,世界考古和航海界都在流传一个名词:“有段石锛”。考古队在太平洋中人迹罕至的岛屿上发现了许多用坚韧柔软的藤条将石斧固定在把上,可以挥动自如的石器,称为“有段石锛”。这些现代人看来极为幼稚的工具,却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些石器是原始人类争抢的利器。扩大探险范围后,太平洋诸岛、新西兰、复活节岛及南美的厄瓜多尔等地都挖掘到了“有段石锛”的踪影。王佩云、范春歌、杨剑坤、程薇:《沉没的丝绸之路、破译失落的海洋文明之谜》,载于《文明》2004年11期。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荒无人烟地方发现的石器主人是谁?

  仅仅几年后,1929年,浙江良渚也考古挖掘出极为相似的“有段石锛”;之后广东海丰和香港南丫岛也相继获得类似的发现。

  人们不禁要将这两处破土而出的石器联系起来思考。太平洋和南美洲沿岸发现的石器主人是不是来自中国呢?“观落叶以为舟”、“见朽木浮而为舟”的中国祖先是否远洋出海,将远古文明扩散到了太平洋和南美等地呢?这样的疑问半个多世纪来一直有学者在解读,也一直争论不断。

  隐含在这些争论背后的基本认识就是中国自古存在的海洋传统。作为汉族主体的华夏民族就是枕着黄海之滨的涛声成长起来的。早在久远的上古时代,中华先祖就对波涛汹涌的西太平洋充满了遐想。《史记·皇帝本纪》载轩辕皇帝曾“东至于海”。《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反映出我们的先祖对海洋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周易》述说“刳木为舟,剡木为辑,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于天下”,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利用海洋的理性认识。

  从辽东半岛和黄河沿岸到岭南海岸和香港地区都发现了大量能够证明海上交通情形的实物。需要提及的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木桨和舟山群岛出土的大量陶器,不仅证实了六七千年前中华祖先就制造出了舟楫,而且表明在5000年前的大陆和舟山群岛的波涛之中就存在往返的航线。河姆渡人极有可能将石器制作、人工种稻及海洋捕捞等远古文明传播到海外。

  约7000年前,宁绍平原居住着越族祖先。他们利用浙北优质的土壤和水热资源,培育种植水稻,形成了闻名海内外的河姆渡文明,被称为河姆渡人。1973年考古学者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木桨和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这些凝聚先民们智慧的独木舟立即就成为河姆渡文明的代表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都是用整块硬木为材料加工而成的。木桨柄部粗细适中,可容手握,大多数加工成圆形,也有少数方形。桨叶多呈扁平的柳叶状,且自上而下逐渐减薄,制作都比较精细,外形和现在江南水乡农村小船上用的木桨基本相近。其中有一支木桨,柄与叶的连结处刻画直线和斜线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既美观又实用。这些河姆渡遗址船桨制作都讲究,桨叶轻薄,在制作上属于比较成熟的类型。

  除了在余姚河姆渡,浙江湖州钱山漾、福建连江、广东化州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独木舟或船桨的残骸,时间跨度从5000年到9000年不等。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当年先民们沧海横渡的场景。简陋的工具配合北太平洋常年的洋流,制造了原始人群远航的奇迹。河姆渡人从钱塘江口附近乘着独木舟或木筏出发,向东偏北行进。大致在北纬30°左右,存在向东流动的北太平洋暖流。他们可以借助这股力量漂向太平洋的深处,中途经过夏威夷群岛北端,而后直对拉丁美洲墨西哥北部的瓜达卢佩岛附近;河姆渡人也可以先沿着南中国曲折多港湾的海岸到达广东沿海,汇集东南各地的航海部落。在北纬3°~10°之间潜伏着赤道逆流,向东流动至东经180°处与南赤道洋流相遇后一分为二。其中一股向南流动,辗转到达南太平洋,与那里的西风漂流汇合向东达到南美的秘鲁。

  时间推移到距今4000多年前,当时的殷族人还属“九夷”中的“东夷”族人,以擅长航海闻名。他们居住在今东北的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的,臣服于夏朝。据《竹书纪年》记载:禹的八世孙后荒(帝芒)曾“命九夷,狩于海,获大鱼”。很可能就是夏王命令臣服于自己的东夷族人驾舟船为其捕猎鱼类。商都殷墟出土大量的鲸骨、海贝、海龟壳、象牙、蚌壳等产于我国南海、东海或南洋一带的海洋物产,证明殷人受命入海捕大鱼的记载应该是事实。王佩云、范春歌、杨剑坤、程薇:《沉没的丝绸之路、破译失落的海洋文明之谜》。我们凭此也可以认定,当时我国北方海域已经存在着众多海上航路,至少渤海之内,已经可以畅通了。

  夏朝中后期开始,殷族开始壮大扩张,开始越渤海南下,至山东半岛,再进入河北、陕西一带,最后代夏而立商。商朝以夷族入主中原,仍然保留有航海探险的传统,与“海外”有过相当频繁的往来(所谓“海外”,专家们认为是今渤海以东的海上诸岛屿,也有的认为可能是朝鲜半岛),航路与航线也逐渐从北向南扩展。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商纣王征讨胶东半岛的人方国时,曾两渡淮水至齐国,然后沿海南下,四处征战。

  到了商末,善于航海的殷人受到了西边的周人的进攻。牧野一战决定了周代商立。不知道细心的读者有没有发现:牧野一战中,临阵倒戈的是商朝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当时商朝的军队主力正在山东地区征战,实力保存完好。西周立朝后,那支数十万的精锐之师,自始至终没有与武王的军队进行过一次战斗,甚至没有出现过便仿佛从人间蒸发了。

  殷人的青壮年主力哪里去了呢?

  史载:殷商帝辛(即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于孟津准备伐商。纣王急召贵族微子、箕子及攸侯喜(攸,同条,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出兵勤王。当时攸侯喜正统帅商军主力十余万精锐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15万人,与东夷交战。第二年,奉诏的喜正在回师勤王途中,得知70万奴隶于牧野阵前倒戈,商军大败,周军入朝歌,帝辛登鹿台自焚。

  商亡。许多殷商的贵族和百姓不服周朝统治,举家迁移。比如同奉诏书勤王的贵族箕子就带领一部分殷族遗民逃亡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朝鲜。而统帅殷军主力的攸侯喜及其军队却突然下落不明,成为殷商历史的千古疑案……

  1922年,中华民国第一任驻智利公使欧阳庚上任。欧阳庚祖籍中山张家边大岭村,当时已经64岁了。每一位那样的老人都有浓厚的乡愁,盼望落叶归根。欧阳庚也不例外。

  一天,欧阳庚惊奇地发现公使馆的马车房后面有三亩涕竹。这是他的家乡稀有的植物群,分布在中国福建广东少数地区。涕竹截其二节,剖为两半,即可以为舟。甲骨文“舟”字即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当代人已经看不到涕竹了,它在中国本土已经绝迹,只生长在美洲。)

  欧阳庚便询问印第安仆人,这些涕竹是从哪里来的?

  仆人说,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传外伤药,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带来的,现在印加的医师用涕竹治外伤,还用针灸治疗内科百病等等。

  《神异经》记载涕竹确可治疗外伤,是中药偏方。而针灸治疗是盘庚避水迁都之时发明的。这些印第安人又如何知道?“Hosi”的发音极其接近中文的“侯喜”,会不会就是殷末征东夷的攸侯喜呢?

  循着欧阳庚的发现,我们再深挖下去,会发现一系列的“巧合”。

  就在西周建立不久,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突然兴起了一种带有明显亚洲特征的奥尔梅克文化。这是美洲大陆上第一个主要的文明形态。

  同样,公元前1200年已居住在墨西哥海湾沿岸的丛林中的奥尔梅克人是一个谜一样的民族。让世界历史学界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之前缺乏文明证据的美洲大陆,会突然凭空出现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民族。奥尔梅克人建立了宏伟的宫殿,规划了宗教中心,始创了美洲最初的龙、凤和虎的崇拜物,制造了翡翠和玄武岩玉石雕塑,发明了最初的文字,而且其扩张影响力遍布整个中美洲。许多西方学者意识到了奥尔梅克文明的突发性出现,倾向认为它是外部文明介入的产物。施征:《失踪的商纣王军队》,载于《科学24小时》2002年10月。

  更令中国人兴趣盎然的是:奥尔梅克遗址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16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这种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这16尊雕像的其中十五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红色玉雕像。红色玉雕像后立着六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现在已经证实,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和商朝诸王的名号。对奥尔梅克文字的研究表明。这些阴文契刻的刻写方法与殷商甲骨文相同。他们的线型方块字,自上而下书写,与殷商结构方式和书写习惯相同。

  在墨西哥各地的后续考古挖掘,发现了大批与我国商代风格酷似的墓碑、雕塑、石刀、壁画等。尤其是在墨西哥发现的青铜像、蒙古式的眼睛、中国式的辫子和华夏式的帽子,几乎与古代中国人一模一样。

  现存的美洲印第安人和华人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依”,称“河流”为“河”,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阿拉斯加留着垂髻的因纽特男孩,也与华北小儿毫无不同。

  非常自然的,很多人,包括国内外历史学家,都推断那支消失的殷军和部分遗民到达了美洲,推动发展出了印第安文明。

  那是一幕非常悲壮的历史画面:国亡,山东半岛的殷商大军和殷民,前无去路,周军逼近,前途渺茫。成千上万的人最后退缩到了沿海的某个地方。终于,统帅攸侯喜下定决心,说:“我们出海吧,去那不知名的远方!”

  根据殷人航海传统推测,这批殷人极有可能在渤海、黄海以东的某个岛屿上出发,砍涕竹做舟做药。他们的目的地可能也和箕子一样是辽东、朝鲜或者日本列岛,也有可能就是遥远的美洲。但等军民放舟入海后,遇到了长年东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不自觉地漂航到库页岛、阿留申群岛,再沿着南下的洋流漂向美洲大陆,最后有一批幸存者到达美洲中部的墨西哥。他们或许生存下来了,并创造了与本土文化极相似的新的文明。

  的确,在美洲大陆,尤其在墨西哥,有许多与我国古代,特别是与商代风格酷似的墓碑、祭坛、雕塑、石器、文字、图腾崇拜、器物、纹饰及相类似的风俗习惯等。在许多相似或相同的遗存物与习惯面前,人们仍然无法肯定,更无法否定殷人东渡美洲的种种推测。

  但有一点是所有学者都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殷人是擅长航海的民族,发展出了中国古代高度的航海文明。中华民族自从幼年开始,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章 引领潮头,迈向成熟的中华帝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