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最早最古的一部哲学著作,而其往往把乾称为玉,说“乾为金为玉”。晋·博威《玉赋》说:“易称乾玉之美与天合德”,“万物资生,玉禀其精体,乾之刚,配天清。”《大戴礼》说“玉在山而木润,川生珠而岸不枯,珠者,阴中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中之阴也,故胜木”。《孝经》援神契日:“神灵滋液,则有玉英(英即华也)。”《山海经》载:“(密音)山之上丹水出焉,中多玉膏,其深沸沸汤汤,黄是食玉膏。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山之玉,荣而投锤山之阳。瑾瑜之玉,坚粟精密,渴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乡,君子服之以御不详。”《财货源流记》说:“玉天地之精也。”《礼记》又说:“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所以古人把玉看作是联结人间与天地鬼神阴阳的媒介,在祭天祭地祭祖时都用玉器,连甲骨文的礼字也是在器皿中置有两声玉的象形。周人规定祭天要焚玉,祭地则埋玉,祭水神要沉玉,祭祖要藏玉,殷周之际所产生的阴阳二气的哲学思想与玉器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甚至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桥梁。正因为如此,所以连气功要领也刻铬在玉器上,如近代出土的《行气玉佩铭》就是一例,铭文共45字,文,内容为:行气深则蓄,蓄则神,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机本在上,地机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和道家的大小周天相同。以后又发为五色玉和五行学说相对应。《潜确类书》载:“玉有五色,白黄碧俱贵,白色如酥者最贵,餐色油然乃有雪花者皆次之;黄贵色如粟者谓之某,黄焦黄者次之;碧色青如蓝黑者为上,或有细黑星及色者次之;亦有赤玉红如鸡冠最贵,而世少见,结玉深结色者为佳,者次之;甘青玉其色青而带黄菜玉,非青非绿,色如菜叶最下,墨玉价亦不高。”并把伦理道德与玉相提并论,把玉的自然品格与人的九德相应,管子说:“夫子之所以贵者,九德出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别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澈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又《礼记》说:“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顺而泽仁也;缜密似粟,知也;廉而不别,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假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玉器在宗教思想上的另一种作用是作殓葬用,认为玉有保护尸体的作用。葛洪《抱朴子》说:“金玉在九窍,而死者为之不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周书》说,纣王临死时,以玉环身。春秋战国时期有用殓尸的记载,有的人死后在尸体上密布玉片,到汉代又盛行金缕玉衣等。
在殓尸用玉上,有的玉器雕有各种各样的神秘图象,这些神兽人复合的非兽非人的神秘图样,都是当时宗教思想的产物。如上文提到人兽鸟复合纹饰,实际上是具有特异功能宗教巫术师的写实,作为镇邪之用。先秦以前的这种玉器宗教意识,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渐发为立体的陶质三彩镇墓兽了,这也是镇墓兽的来历。
玉器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它的艺术性,玉器之美,除自然的质地美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它质地之美促使人们愿间赋予它各种艺术之美,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劳动人民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如审美观、开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艺术思想渗透于玉器作品,使玉器具有艺术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艺术思维的发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玉雕艺术精品。《唐书》记唐太宗曾对魏征说过这样一段话:“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跳为良匠耳。”这个比喻深刻揭示了玉器的艺术美的本质。
我们从考古出土的玉器材料看,有不少玉器的艺术水平是相当高的,并富有想象力,最初还在石器时代的玉器纹饰大多表现出很强的构图对称感和韵律感,主次分明。到商周时期,铜器花纹也被用于玉雕,显得构图夸张,左右对称,作者善于捕捉特点,表现出神韵,妇好墓中的玉器作吕有不少是这一特点的反映,有的是人和动物的写实,刻画十分逼真。陕西宝鸡周原出土的各种动物玉雕,虎、熊、牛、鸟等,既写实又富想象力,动物局部的特殊质感和其习性特征十分鲜明,在艺术处理上都有独到的变形手法和装饰意味,显示了匠人们的娴熟技巧和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说玉器与铜器、漆器或木雕等艺术器的区别的显著特点是,玉器所体现的艺术成就更高超、更集中,这正是人们对玉器产生特殊感的主在原因,加之玉器能健身、辟邪等迷信色彩,更使玉器带有多种思想的艺术特色。
玉器的出现和艺术化还带动了古代服饰的发展。当远古人们发现了太石以后,立即在装饰品上取代了石器。玉石的质地润滑、晶莹美观、艳丽多彩的优点,石片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一重要发现问世后,很快在品种和加工等方面不断深化,几乎可以装饰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头饰、面饰、臂饰、腰带到脚都不可以被点缀、被装扮。而且以此作为衡量人们地位高下,举止尊卑的标准。《礼记·玉藻》说,天子的是用美玉做的,诸侯的是用象骨做的,大夫和士的是用竹做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揭之,然后玉将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块,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规定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色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美石。佩玉的目的是使人行走时太度从容,快慢合拍,使玉的撞击声和五音相合,使君子的行止处处都不会失节,能导人以平和之气。
不仅如此,玉器工艺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切割、锉平、钻孔、琢磨、磨光、抛光以及各种雕刻手法的发明与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的发展,这是玉器文化的又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