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华州]图经

  宋佚名作,未见著录。

  华州,解在(华州)旧图经。

  (云台观)峻难登,先置下方于山下,天宝元年敕于熊牢岭置中方,号曰太清宫。(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华阴县)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华阴县:‘云台观,在县南山下六里。”关中胜图志卷十三:“云台观,在华阴县南八里。明一统志:唐建,有孟郊留题。宋史礼志:真宗神御之殿华州云台观集仙殿。张方平记:云台观,在华阴山下,真宗再幸,至和元年修建集真殿。通志:後周武帝时有道士焦道广独居云台峰,辟粒霞,常有三青鸟报未然之事。武帝亲诣山庭,临轩问道,因于谷口置云台观。徐元文朱子祠堂记:“唐宋之乱,希夷先生实修是观而隐居焉。县志:明隆庆年修,本朝康熙五十七年修。”

  关中胜图志卷十一:“云台,雍胜略:两岸峥嵘,西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嶷然独秀,有若云台。下有穴,昔人入此东去,云经黄河底,上闻水声。峰侧有长春石室。峰麓名胜记:贞观中,有道士杜谦怀居此,自号长春先生。”

  太清宫,关中胜图志卷十一:“上方峰,华图:洞天坪即娑罗坪,其东绝为上方峰,突面攀,险不可视,非登要路。雍胜略:上方白云宫,中方太清宫,下方云台宫,皆在桫罗坪东峰上。周羽人焦道广建。”“娑罗坪,都穆记:娑罗坪土旷而夷。三才图会:有娑罗庵,庵外东面石壁可数十丈,鸣瀑挂壁而下。”

  魏、晋间佚名作。未见著录。

  汉中郡,秦置。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治南郑,即今汉中市,所辖略相当于今汉中、安康两市。汉因之。汉书地理志有汉中郡,郡治西城,即今安康市。辖地与秦相同。三国时属蜀汉,郡治南郑,即今汉中市,所辖基本相当於今汉中市。

  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云之际,顾看向途,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艮阻,地穷坎势矣。(水经注沔水)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西城。应劭曰:“世本妫虚在西北,舜之居。”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虚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後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於西城为西北也。”晋书地理志:魏兴郡有西城县。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金州有西城。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八兴安州:“禹贡梁州之域,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地。汉置西城县属焉。後汉分置西城郡。魏改曰魏兴郡,属荆州。晋改属梁州。梁天监中於郡置梁州,亦曰北梁州,寻改南梁州。西魏改东梁州,又改金州。隋为西城郡,唐改郡为金州,天宝初改曰安康郡,至德初又改为汉南郡,乾元初曰金州,属山南东道。五代初属蜀,後属晋。宋曰金州安康郡,属京西南路,建炎後属利州路。元仍为金州,以州治西城县省入,属兴元路。明初属汉中府,万十一年改曰兴安州,二十三年直隶陕西布政使司,本朝因之。”按:西城县遗址在今安康市忠义乡中渡台村西南五十米汉江北岸的台地上,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六三页)

  按:汉代碑刻如石门颂、仙人唐公房碑“西城”俱作“西成”。

  水经注沔水:“(西城县)内有舜祠,汉高帝庙。”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八:“虞舜祠,在兴安州城北。”“汉高祖庙,一在兴安州城北,”“一在洵阳县西。”按:今中渡台遗址尚存明嘉靖间虞帝陶渔河滨处碑一通。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成,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馀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名矣。”

  (平阳城),本西乡县治也。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庞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城即定远矣。汉顺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水经注沔水)

  晋书地理志,汉中郡有西乡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洋州西乡县:“本汉成固县地,蜀先主置南乡,晋武帝改为西乡县。武德元年置洋州,州理在西乡,後移理兴道县。”关中胜图志卷十九西乡县:“汉城固县地。蜀汉置南乡县。晋改曰西乡,属汉中郡。宋、齐因之。後魏改置丰宁县,兼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开皇中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曰西乡,属汉川郡。唐武德初於县置洋州,天宝初曰洋川郡,十五载徙郡治兴道,以西乡属焉。宋亦属洋州,元属兴元路。明属汉中府,本朝因之。”按:後汉书班固传章怀注:西乡“故城在今洋州西乡县南。”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西乡县:晋西乡县“即今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也。”

  成固,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成固县。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过成固南”,“常璩华阳国志曰:蜀以成固为乐城县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城固县,本汉旧县,有铁官,属汉中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梁州,武德二年,改为唐固县,贞观二年复旧。”“成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晋平谯纵後,梁州刺史尝理於此也。”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城固县:“汉旧县,有南北二城相对。按四夷县道记云: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周地图记云:後魏宣武帝正始中城固县移居乡川,即今理。”

  按:汉魏成固县遗址在今城固县城关镇大草坝村东五五米。城址位於水河西岸山梁上。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一米,东西宽约一八米。地表城垣已无存,仅存墙基。城东南有一高二米,宽一米的夯土台。城址内散布汉代砖瓦残片。(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九七九页)

  封泥考略著录有“成固丞印”封泥。

  南郑,史记秦本纪:秦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南郑县。水经注沔水:“(沔水)东过南郑县南。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於郑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齐、宋、魏咸相仍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南郑县,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幽王为犬戎所灭,郑桓公死之,郑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郑。高祖都之。蜀後主以魏延为南郑侯。後魏改为光义县,隋开皇元年又为南郑。”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南郑县:“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後魏废帝三年改为光义县,移理州东光义府。隋开皇初为南郑县,大业八年移南郑县理郡南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关中胜图志卷十九:“(南郑县)隋为汉川郡治。唐为兴元府治。宋因之。元为兴元路治。明为汉中府,本朝因之。”

  按:汉魏南郑县在今汉中市区内。

  戚夫人,定陶人。史记吕太后本纪:“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其事未果。高祖崩,“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元年十二月,吕后使人杀赵王,“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知其戚夫人,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西京杂记卷一:“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後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上恶之,以赐侍儿鸣玉、耀光等各四枚。”“赵王如意年幼,未能亲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号其室曰养德宫,後改为鱼藻宫。”

  班超,後汉书本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後“除超为兰台令史,”坐事免官。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於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至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後忽更疏懈。”班超诈知匈奴使亦至,遂於夜间斩杀匈奴使,“於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於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馀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班超至西域,抚于,释疏勒王。永平十八年,“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超守盘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馀。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徵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曰:‘汉使我,我必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後,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馀人,疏勒安。”班超在西域二十二年,安抚众国,“西域五十馀国悉皆纳质内属焉。”永元七年,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东观汉记曰:“其以汉中郡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章怀注:“故城在今洋州西乡县南。”永元十二年,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乞还。十四年八月至洛阳。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超凡在西域三十一年,回洛阳前,以戊己校尉任 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而小人猥承君後,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後,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徵,如超所戒。”

  关中胜图志卷十四:“班超墓,在华阴县西二十里官道旁。”按:班超墓在今华阴市敷水镇班坊村。墓封土呈圆丘形,底径九米,残高三米。墓前有清代“汉定远侯班超之墓”碑一通。(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八七页)

  冢以东,水皆东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冢为分水岭。(水经注漾水)

  禹贡:“冢道漾,东流为汉。”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本注:“禹贡冢山,西汉所出。”山海经:“冢之山,汉水出焉。”水经注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金牛县:“冢山,县东二十八里。汉水所出。”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三泉县:“冢山,在县东二十八里。禹贡曰:岷既艺。又山海经云: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亦曰沔水。”关中胜图志卷二十:“金牛峡,在宁羌州北九十里,今曰冢山。魏书地形志:冢县有冢山。隋书地理志:西县有冢山。通典:汉中金牛县冢山,禹导漾水,东流为汉水。通志:山有道,通陇蜀,东西两汉,界以分流。梁、益二州雄为扼塞,踞褒、沔之上游,为巴蜀之门户。山下有石牛五,为秦王绐蜀所作,又名五女峡。水经注:来敏本蜀论曰: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道成,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伐蜀,因曰石牛道。蜀王本纪:秦献美女于蜀,王使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皆上山化为石。”

  兴道有七女池。昔有人无男,养七女。父亡,女负土各为一冢,不知定葬何冢。其冢罗列如七星,各高七丈。取土之处,今成一池,号曰七女池。(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八兴道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兴道县,本汉成固县地,後魏宣武帝分置兴势县,理在兴势山上,故以为名。武德元年置洋州,以县属焉。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兴道县,本汉城固县地。後魏宣武正始中分城固县地于今理西九十二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兼立傥城郡,因山名为。按地志云:晋于今西泉县置晋郡。魏後移于今县,置晋昌郡,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傥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县自山上移居废郡廨理。唐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先是移郡理就西乡县,此为属邑。後以险固,贞元初又移郡于此。”关中胜图志卷十九洋县:“汉城固县地。晋置兴道县,属汉中郡。刘宋废。後魏延昌三年置兴势县,属晋昌郡。西魏分置傥成郡。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汉川郡。唐初属洋州,贞观二十三年改曰兴道,天宝十五载移洋川郡来治,乾元初改郡曰洋州,属山南西道。五代时孟蜀改曰源州。宋初曰洋州。元至元二年以州治兴道县省入属兴元路。明初降州为县,属汉中府。本朝因之。”

  水经注沔水:“婿水又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馀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七女冢,在城固县东北。”卷二十一:“七女池,在城固县东北。”

  按:七女冢在今城固县五郎庙乡与宝山乡之间水河两岸。赵丛苍先生云:此地先前曾有一些高土堆,当地人习称为圪瘩、包、冢或坟。其中部分土堆是生土堆,而另一些则有人活动遗迹,发现有商代陶片。在这类土堆周围或半腰多埋藏有商代铜器。(文博一九九六年第四期)所谓七女冢,应与此有关。但哪些是,已不能确指。

  北城即城固县也。城北及东皆临婿水。(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三古迹)

  水经注沔水:“左谷水出汉北,即婿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曰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也。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婿水南历婿乡溪。”“婿水又东径七女冢。”“婿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大成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馀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台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婿水东南转,又径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城固县:“水在南郑县西北,又东流入城固界。”“水,在城固县东北六里。自南郑界来,南流入汉水。”“府志:水源出太白山,东流迳县北,又东南入汉。又有上中下清溪,在县北七十里,源出马盘山,南流合于水。”

  白崖山在盖水沙溪中。其山有白崖,因以为名。(舆地纪胜卷一百九十景物)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白山,在洋县西北六十里。”

  秦唐公师事仙人李八百,公中渴,八百以杖指崖,出涌泉。(同上)

  汉仙人唐公房碑:“君字公房,成固人,盖帝尧之胄。帝尧允恭克让,君实继之,故能举家得渡,拔宅仙去。上陟皇耀,统御阴阳;腾清蹑浮,命寿无疆。虽王公之尊,四海之富,曾不能易其一毛,天地之性,斯其至贵者也。耆老相传,以为王莽居摄二年,君为郡吏,暇同僚佐,土域啖瓜,旁有真人,左右莫察,而君独进美瓜,又从而敬礼之。真人者遂与君期婿谷口山上,乃与君神药曰:服药以後,当移意万里,知鸟兽语言。是时,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馀里,休谒往徕,转景即至,阖郡惊焉。白之府君,徙为御吏。鼠啮车被具,君乃画地为狱,召鼠诛之,果有被具。府君设宾燕,欲从学道,公房顷无所进,府君怒,敕尉部吏,收公房妻子,公房乃先归於谷口,呼其师,告以危急。其师与之归,以药饮公房妻子,曰:可以去矣。妻子恋家不忍去。又曰:岂欲得家俱去乎?妻子曰:固所愿也。於是乃以药涂屋柱,饮牛马六畜。须臾,有大风玄云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悠然与之俱去。昔乔、松、崔白,皆一身得道,而公房举家俱济,盛矣。传曰:贤者所存,泽流百世。故使婿乡春夏无蚊蚋,秋冬鲜繁霜,疠虫不,去其螟,百收入,天下莫斯德之效也。道侔郡仙,德润故乡,知德者鲜,历世莫纪。汉中太守南阳郭君讳芝字公载,修北辰之政,驰周邵之风,歆乐唐君神灵之美。以为道高者名邵,德厚者庙尊,乃发嘉教,躬捐奉钱,倡率群义,缮广斯庙,接和祈福,布之兆民,刊石昭音,扬君灵誉。其辞曰:于穆唐君,节达宣黄,逍遥漆园,道契蒙庄。遂享神药,起浮云兮翱翔。(碑阳)故江阳守长成固杨宴字平仲,东部督邮成固左分字元术,故江阳守长南郑杨银字伯慎,处士南郑祝龟字元灵,司徒掾南郑祝阳字孔达,处士南郑祝岱字子华,故益州从事南郑祝忱字子文,处士南郑祝恒字仲华,处士南郑祝朗字德灵,处士南郑祝崇字季华,太守史南郑赵英字彦才,处士南郑刘通字海远,故褒中守尉南郑赵忠字元楚,处士南郑杨凤字孔鸾。(碑阴)”(文博一九九六年第二期)水经注沔水:“左谷水出汉北,即婿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曰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之,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於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西乡县:“唐公房,神仙传云:唐公房昔事李八百,公房患无酒,八百因以杖指崖,酒泉涌出。故後人敬之,立祠甚灵,号曰唐公房。”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听山,在南郑县西北二十七里。水经注:水北发听山。舆地纪胜:西抵水小溪。通志:俗传唐公房仙去,归,惟闻空中歌管声,因名听山。”又卷二十二:“唐公房祠,在城固县南。”“洞天福地名山记:斗山庐,在城固县,公房宅也。(本注:谨案:府志云:王莽居摄二年为灵寿宫,今名唐仙观。观内有碑,为汉太守南阳郭芝所立。公房,李八百弟也,後与八百拔宅天,故世为之立碑。)”

  神仙传:“李八百者,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知汉中唐公房有志,不遇明师,欲教授之。乃先往试之,为作客佣赁者,公房不知也。八百驱使用意,于他客,公房爱之。八百乃伪病困,当欲死,公房即为迎医合药,费数十万钱,不以为损,忧念之意,形于颜色。八百又转作恶疮,周遍身体,脓血臭恶,不可忍近。公房为之流涕曰:‘卿为吾家使者,勤苦历年,常得笃疾,吾取医欲令卿愈,无所吝惜。而犹不愈,当如卿何!’八百曰:‘吾疮不愈,须人舐之当可。’公房乃使三婢,三婢为舐之。八百又曰:‘婢舐不愈,若得君为舐之,即当愈耳。’公房即舐。复言无益,欲公房妇舐之最佳。又复令妇舐之。八百又告曰:‘吾疮乃欲差,当得三十斛美酒,浴身当愈。’公房即为具酒,置大器中。八百即起,入酒中浴,疮即愈,体如凝脂,亦无馀痕。乃告公曰:‘吾是仙人也,子有志,故此相试。子真可教也。今当授子度世之诀。’乃使公房夫妻,舐疮三婢,以其浴酒自浴,即皆更少,颜色美悦。以丹经一卷授公房。公房入云台山中作药,药成,服之仙去。”

  按:唐仙观遗址在今城固县许家庙镇竹园村东北五米处。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汉代建筑材料。观墙上曾嵌有唐公房碑。碑青石质,圭首有穿,穿上有晕。高一点九米,宽零点六六米,厚零点一七米。一九七年迁至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九七九页)

  秦白起尝为汉中太守,筑此城以控制夷獠。(舆地纪胜卷一百九十古迹白公城)

  白起,史记本传:“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从秦昭王十三年始至四十八年,一直带兵攻楚、韩、魏、赵诸国,以功封为武安君,秦昭王四十七年,秦赵战於长平,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五十一年十一月,白起因与昭王有隙,被迁往阴密。行至咸阳西十里杜邮,自刭死。

  明月池东北一十里,有百顷池,可浇田五百顷也。(舆地纪胜卷一百九十景物)

  水经注沔水:“(婿)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兴道县:“明月池,在县西北。其地属明月乡,中有一台,是汉高祖所造。’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明月池,在城固县东北。”“雍胜略:明月池中有台,相传汉高祖所筑。”

  巴汉志

  魏、晋间佚名作。未见著录。

  秦、汉有巴郡、汉中郡,其地在今四川、重庆及陕西南部。

  (沔阳)县有度水,水有二原,一曰清检,二曰浊检。(後汉书郡国志汉中郡注)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於汉水。’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度水,在沔县东二十五里。”“通志:今县之旧州河。”

  (西城),汉末以为西城郡。(同上)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故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氐略汉川梁州,移治於此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

  按:西城县遗址在今安康市忠义乡中渡台村西。(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六三页)

  梁州记

  南齐刘澄之撰。澄之为宋宗室,附见于其父营浦侯遵考传中,宋时曾任骠骑长史、南豫州剌史,入齐为都官尚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所著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及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梁州记,卷亡,刘澄之撰,不著录。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梁州记,刘澄之撰。

  梁州,晋书地理志:“案禹贡华阳黑水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梁者,言西方金钢之气强梁,故因名焉。周礼职方氏以梁雍。汉不立州名,以其地为益州。及献帝初平六年,以临江县属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分巴郡垫江置巴西郡。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县;割巴郡之宕渠、宣汉、汉昌三县置宕渠郡,寻省,以县属巴西郡。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於汉中,改汉寿为晋寿,又分广汉置新都郡。梁州统郡八,县四十四。”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兴元府:“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自汉、宋已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德元年,又改为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德宗迁幸,改为兴元府。”按:晋时梁州治南郑,即今汉中市,所辖今四川、重庆及陕西南部。

  梁西南十里有让水。(初学记卷八山南道)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让水,在褒城县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逊水。舆地纪胜:逊水起於廉水,东流至故廉水城侧。”按:让水在今南郑县西南。

  南郑城溯汉上五十里,水边有汉武堆。汉武尝此以为钓台。後人观其崇基,谓之汉武堆也。(北堂书钞卷一五七堆)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汉庙堆下。昔汉女所,侧水为钓台,後人立庙於台上。世人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南郑县:“汉庙堆,西渡汉水侧有高阜,即高帝憩于上,故汉人立祠于此,甚灵,迄今人畏,莫敢生慢。”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汉高祖庙,在南郑县南,汉水滨。”

  范柏年,汉中人。常诣宋明帝,因言及南海贪泉。帝问柏年云:卿乡中有此水不?柏年对曰:臣汉中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足以表名。帝善其对。(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南郑县)

  范柏年,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柏年,梓潼人,徙居华阳,世为土豪,知名州里。宋泰始中,氐寇断晋寿道,柏年以仓部郎假节领数百人慰劳通路,自益州道报命。除晋寿太守。讨平氐贼,遂为梁州。柏年强立,善言事,以应对为宋明帝所知。”宋书後废帝纪:元徽四年“二月壬戌,以步兵校尉范柏年为梁、南秦二州刺史。”顺帝纪:景明元年十二月,沈攸之反叛,梁州刺史范柏年拥众怀贰。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沈攸之事起,柏年遣将阴广宗领军出魏兴声援京师,而候望形势,事平,朝廷遣王玄邈代之。乌奴劝柏年据汉中不受命,柏年计未决,玄邈已至,柏年迟回魏兴不肯下,太子虑其为变,乃遣说柏年,许为府长史,柏年乃进襄阳,因执诛之。”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宋范柏年宅,在南郑县西南。”

  贪泉,世说新语德行吴道助、附子注引晋安帝纪:“(吴)隐之既有至性,加以廉洁,奉禄颁九族,冬月无被。桓玄欲革领南之弊,以为广州刺史。去州二十里有贪泉,世传饮之者其心无厌。隐之乃至水上,酌而饮之,因赋诗曰:‘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又引晋中兴书曰:‘旧云:往广州,饮贪泉,失廉洁之性。吴隐之为刺史,自酌贪泉饮之,题石门为诗云云。”广州记(史记南越列传索隐引):“石门在番禺县北三十里。昔吕嘉拒汉,积石镇江,名曰石门。又俗云:石门水名曰贪泉,饮之则令人变。故吴隐之至石门,酌水饮,乃为之歌云也。”通典州郡十四南海郡南海县:“石门水,一名贪泉,即吴隐之所酌赋诗处。”贪泉,一名贪流。水经注来水:“众山水出注於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於财贿,同於广州石门贪流矣。”又名沈香浦、投香浦。其地在今广东南海县西北。(辞源一六五页)

  文川,水经注沔水:“汉水又左会文水,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径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文水,在城固县西北四十里。”“雍胜略:文水两水合流,有如文字。”按:文水今名文川河。

  武乡,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南郑县:“武乡谷,在县东北三十一里。十道记云在县南,即诸葛武侯受封之地。”

  廉泉,即廉水。水经注沔水:“有廉水出巴岭山,北流径廉川,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注汉水。”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南郑县:“廉津,在龙冈山。北临汉水,南带廉津是。”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廉水,在褒城县西南一百二十五里。通志:源出巴州密谷,东北流迳双乳山,又北迳中梁山南,东北至南郑县入汉。”“廉水,在南郑县西南四里。自褒城界来,东北流入于汉。魏书地形志:华阳县有廉水。”按:廉水在今南郑县西。

  後汉安帝时,太守桓宣每至农月,亲载以登此台劝民,故後人号曰美农台。在郡城西。(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南郑县)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美农台,在南郑县东。”

  黑水村有鱼池,池上立美农台,下四周有水,左右官良田数十顷,故以“美农”为名。(太平御览八百二十二农)

  万石城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文选西都赋注)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馀丈,四面临平,形若覆。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

  按:汉、魏万石城遗址在今南郑县梁山镇北汉江南岸。清代万石城在今南郑县梁山镇西南一点五千米处的中梁山山顶。寨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二米,南北宽约一五米。寨墙为砖石砌,残高二米,宽一点五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二五页)

  褒谷,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褒水又东南径三交城”,“又东南,得丙水口,”“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褒城县:“褒谷山,在县北五里。南口为褒,北口为斜,长四百七十里。”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褒城县:“褒谷,在县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昔蜀王从卒数千馀出猎于褒谷西溪,秦惠王亦畋于褒中。怪而问之,以金一筐遗蜀王。反报,欺之以土。秦王大怒。其臣曰:此秦得土之端也。秦王未知蜀道,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尾下,伪如养之者。言此天牛,能屎金。蜀人见而信之,令五丁共引牛,成道,致之成都。秦始知蜀道而亡蜀。今地接故金牛县界。”关中胜图志卷二十:“褒谷,在褒城县东北十里。通志:自此入连云栈,西北一百五十里入凤县界,又二百二十里直抵县之斜谷,今亦谓之南谷。所谓南口曰褒也。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至国,良送至褒中。正义:褒谷在梁州褒城县北五十里。左思蜀都赋:良木攒于褒谷。刘逵注:褒县南口。斜谷水源在北,南流经褒中,故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一谷耳。长四百七十里。”按:褒谷在今凤县、汉中、沔县界。

  斜,水经注渭水:“又东过武功县北,渭水於县,斜水自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径五丈原东。”“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曰:斜水出衙岭北,至注渭。”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县:“斜水出斜谷。”关中胜图志:卷十六:“斜谷,在县西南三十里。史记货殖传:栈道千里,惟褒斜绾其口。西都赋:右界褒斜。续汉书郡国志:武功县有斜谷。蜀志:秦曰:三皇乘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建兴六年,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十二年,亮率大众由斜谷出。西京赋注:褒斜在长安西南。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曹操谓为五百石穴。魏书:正始四年开斜谷旧道。地形志:平阳县有斜谷。元和郡县志: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宋李子文蜀鉴:斜谷在县南谷中,皆穴山架木而行。通志:入谷口二百五十里抵凤县,西出连云栈,一百五十里出谷口,抵褒城。谷中水南北分流、即褒水,斜水也。又邸阁在斜谷口,诸葛亮欲伐魏,用流马转运谷中,故於此先治邸阁,後人因建怀贤阁。”按:斜水即今石头河,斜谷在今县、岐山、太白县界。

  入褒谷中十四里,有褒县旧城。北有风穴,此穴中常有风。山去穴三四里内无复草木。(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穴)

  水经注沔水:“褒水又南径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褒城县:“本汉褒中县,属汉中郡,都尉理之。古褒国也。当斜谷大路,晋义熙末,朱龄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褒中县。魏又於此置褒中郡。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褒城。”“褒国,在县东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

  按:汉魏褒县约在今沔县红庙乡褒城村附近,宋元褒城县故城东。

  沔阳城,先沔阳县治所也,在汉水南。旧萧何所筑也。刘备为汉王,权住此城,盟於城下。今门外有盟坛犹存。(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坛)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沔阳县。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径沔阳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於此。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西县,本汉沔阳县地,後魏分置冢,隋大业二年改为西县。”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西县:“按郡国县道记云:西,本名白马城,因山以名县。又曰口城,即宋于此城侨立华阳郡。周地图记云:後魏宣武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冢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白马镇于古诸葛城,县理不改。大业二年改冢县为西县,以县西南有诸葛所立西乐城以名之,二年废白马镇,置褒州,八年省州,自今县东南五里移西县理于此,本属兴元府,皇朝平蜀後,以此县当要,申奏公事直属朝廷。”关中胜图志卷十九沔县:“本汉沔阳。”“汉置沔阳县,属汉中郡。後汉、晋及宋、齐因之。後魏析置冢县,属华阳郡。隋初省沔阳县,大业初改冢曰西县,属汉川郡。唐武德三年于县置褒州,八年州废,县属梁州。宋乾德三年以县直隶京师,後属兴元府。元初属沔州,至元二十年省西县入略阳,改置铎水县,移沔州来治,後又省铎水县入州。明初改州为县,属汉中府。成化十二年改属宁羌州。本朝仍之,属汉中府。”

  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沔阳故城,在(西)县东南十六里沔阳故城是,南临汉水。隋开皇三年废。曹魏末,梁州曾理於此。蜀先主曾于此城设坛即王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秋,“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按:盟坛在今沔县高潮乡旧州铺街西北一五米,土坛已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平毁,仅存一青石碑,碑高一点九五米,宽零点九米,厚零点二米。正面隶书刻“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处”,上款“光绪癸丑仲春月”,下款“署沔县事杨思锡立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四二页)汉沔阳县遗址亦在此处。

  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十一年,陈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劝让封勿受,何从之。“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集解:“东观汉记云: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正义:“括地志云: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汉侯萧何庙,在县西三十里。”关中胜图志卷八:“萧何墓,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按:萧何墓在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徐家寨村。墓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四十九米,高十六米。墓前立有清毕沅书墓碑一通。(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三五二页)

  沔阳城汉上十五里,有诸葛武侯所镇,在汉水南。背山向水,门前累石以为阵,水至坏其行列,水去辄复故也。(北堂书钞卷一百六十石)

  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隔难解。”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西县:“诸葛城,即孔明拔陇西千馀家还汉中,筑此城以处之,因取名焉。”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蜀诸葛武侯宅,在沔县西南。”

  按:武侯垒在沔阳故城西十五里。沔阳在今沔县高潮乡旧州铺,由此向西十五里,为沔县老城乡莲水村。此地有诸葛亮读书台,台底径约三十米,高约六米,台基夯筑。台前有民国二十四年立诸葛亮读书台碑。碑高一点五二米,宽一点一九米,厚零点一一米,圆首。碑文楷书,段象武、杨忻斋题。此处位置与水经注所记基本吻合。(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四九页)

  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墓牧樵。今松柏碑铭俨然。(艺文类聚卷四十冢墓)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水经注沔水:“(沔阳)南对定军山。”“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中书郎向充、步兵校尉习隆上表言“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以崇正礼。始听立,斯庙盖所置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西县:“诸谒亮墓,在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樵。”“定军山,在县东六十里。”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西县:“诸葛武侯冢,在县东南十里。与夫人合冢葬焉。”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定军山,在沔县东南十里。”卷二十二:“诸葛武侯墓,在沔县南十里定军山下。”又“诸葛武侯庙,在沔县东五里。蜀志本传:景耀六年,诏为亮立庙於沔阳。”“续文献通考:元至治元年三月,追封汉诸葛忠武侯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通志:唐贞元十一年左仆射严武增修。元至元六年、明永乐四年、成化十九年、二十一年、正德八年皆重修。庙中有石琴一张,无弦,扣之其声清越,相传武侯手挥之器。”

  按:武侯墓在今沔县武侯墓乡袁坪村。位於定军山北麓。墓园坐西向东,地面积约二十一万平方米,前设墓祠,後为封土。封土为覆斗形,边长十二米,高约六米。前有明、清所立墓碑各一通。墓祠始建于明代,後世屡有重修扩建。坐西向东,周环墙垣,东西约一二米,南北约一三米。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山门、献殿、大殿、墓亭、墓冢及寝殿遗址,两侧为南北厢房及南北偏院。

  武侯祠在今沔县老城乡武侯镇街东一米处。始建於蜀汉景耀六年,北魏毁,唐代重修,至明永乐间祠址尚在定军山下。明正德八年迁至今址。万至咸丰屡有修建。总地约二万平方米,坐南朝北,祠院六进。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乐楼、牌楼、琴台、戟门、献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辕门、钟楼、鼓楼、过门、厢房、配殿、辅房等,共百馀间。後院东南隅另有观江亭一座。(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四四、一四七页)

  会,三国志本传载:“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至汉中。”“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及蜀平,“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千户。”後因谋反被杀。

  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祖庙。(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洵阳县)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旬阳县。本注:“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晋书地理志:魏兴郡有洵阳县。水经注沔水:“洵水又东南径洵阳县。”“洵水又东南径洵阳县南。”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洵阳县:“本汉旧县,在洵水之阳,属汉中郡。後汉省。晋太康四年立,故魏于此置郡。舆地志云:魏置魏兴郡,领洵阳等六县于此。武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废洵州,以县来属金州。”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八洵阳县:“战国楚洵阳邑。汉置旬阳县,属汉中郡。後汉省。晋置曰郇阳,属魏兴郡。刘宋曰旬阳。齐因之。西魏又曰洵阳。隋属西城郡。唐武德初於县置洵州,七年州废,县属金州。宋因之。元省。明初置,属兴安州。”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八:汉高祖庙,“在洵阳县西。”

  龙亭县属傥城郡。(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洋州)

  後汉书蔡伦传:“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注:“龙亭,县,故城在今洋州兴势县东,明月池在其侧。”水经注沔水:“通照汉水,东历上涛,而径於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东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魏书地形志:晋昌郡有龙亭县。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兴道县:“龙亭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龙亭寺,在洋县东二十里。通志:宋时建在汉龙亭侯墓前,即古龙亭县故址也。”

  傥城郡,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兴道县:“本汉城固县地。後魏宣武正始中分城固县地,于今理西九十二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兼立傥城郡,因山为名。按地志云:晋于今西泉县置晋郡,魏後移于今县置晋昌郡,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傥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

  按:今洋县龙亭镇龙亭铺村有蔡伦墓及祠,但其处无相应的汉代城址。在其西的贯溪乡东联村有一秦汉时期的城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一米,南北宽约八米。此当为龙亭县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九八八、九九一页)傥城郡辖今城固、洋县。

  (黄金)戍水陆艰险,在县西北八十里。即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俗号为“铁城”是也。(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真符县)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馀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晋黄金戍,在洋县东。”

  按:洋县东有黄金峡,汉水径此而东,有金水河汇入,黄金戍当在金水河入汉水处。

  张鲁,三国志本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行之。”东汉末,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众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酒,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後“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建安二十年,曹操自散关出武都征鲁,鲁封藏府库奔南山入巴中。曹操入南郑,“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鲁薨,谥之曰原侯。”

  汉水发源陇西之氐道县冢山,东至於夏口合江,绵带四州之城,经途五千馀里,谓之沔水。(太平御览卷六十三汉沔)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氐道县本注:“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後汉书郡国志:陇西郡“氐道养水出此。”注引巴汉志:“汉水二源,东源出县之养山,名养。”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至武关山,历南阳界,出沔口入江。”水经注沔水:“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於江。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

  按:汉水源於今陕西宁羌,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及中部,至汉口入长江。全长一五三二千米。(辞海九九五页),其流经范围相当於南朝时期梁州、秦州、雍州及荆州之地。

  汉水南有温泉,周围数十步。冬夏常沸涌若汤,其热可熟鸡子。未至,二十里便望见白气天。(初学记卷七骊山汤)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温泉水,在沔县东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温泉,在西县东南三十五里凤皇山之南。(本注:按:今俗以此泉为金泉水。)

  按:温泉在今沔县温泉乡。

  婿水北婿乡山有仙人唐公房祠,有一碑。庙北有大坑,碑云是其旧宅处。公房举宅登仙,故为坑焉。山有易肠鼠,一月三吐易其肠。束广微所谓“唐鼠”者也。(艺文类聚卷九十五鼠)

  水经注沔水:“左谷水出汉北,即婿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曰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

  束广微,晋书束皙传:“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皙博学多闻。”张华“召皙为掾,又为司空,下邳王晃所辟。华为司空,以为贼曹属。”“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漆书皆科斗字。”“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时有人於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皙才学博通,所著有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另有五经通论、发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

  後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香、锡城、金川三县。(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金州)

  魏书地形志:有华阳郡,领华阳、沔阳、冢三县。金城郡,领直城县。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金州:“三国志云: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後地入蜀,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後申降魏,魏文帝使守之,因改为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今丰利县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三年又改理平阳县,今废黄土县东平阳故城是也。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今均州郧乡县也。”

  按:北魏华阳郡所辖即今沔县、南郑、汉中,金城郡所辖为今洋县、安康。锡城地有二。晋太康间在今白河县东,元康时锡县在今湖北郧县。

  梁州图经

  唐代佚名作。未见著录。

  梁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时及战国属楚。楚怀王时,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以为汉中郡。秦亡,项羽封高祖为汉王。高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後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郡。曹公讨平之,为汉中郡。蜀先主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其後会既克蜀,又置梁州。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自汉、宋已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德元年,又改为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德宗迁幸,改为兴元府。”“管县六:南郑,褒城,金牛,三泉,城固,西。”按:梁州治南郑,即今汉中市。

  梁州汉中郡,春秋至战国时楚地,秦汉为汉中郡。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御览卷一六八梁州)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本注: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户十万一千五百七十,口三十万六百一十四。县十二。”“楚地,翼、轸之分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主要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晔:後汉书

  陈寿:三国志

  房玄龄等:晋书

  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

  魏收:魏书

  魏徵等:隋书

  刘等:旧唐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十三经注疏

  班固:白虎通

  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

  徐天麟:西汉会要

  郦道元:水经注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韦述:两京新记

  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记校注

  乐史:太平寰宇记

  宋敏求:长安志

  程大昌:雍录

  王象之:舆地纪胜

  李好文:长安志图

  乔三石:耀州志

  查遴:宜君县志

  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杜佑:通典

  林宝:元和姓纂

  萧统:文选

  徐坚:初学记

  欧阳询:艺文类聚

  虞世南:北堂书钞

  李:太平御览

  李:太平广记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沈德潜:古诗源

  刘安:淮南子

  葛洪:西京杂记

  皇甫谧:帝王世纪

  皇甫谧:高士传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隋唐嘉话

  张:朝野佥载

  段成式:酉阳杂俎

  李肇:国史补

  冯翊子子休:桂苑丛谈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

  钱易:南部新书

  沈括:梦溪笔谈

  五朝小说大观

  鲁迅:古小说沈

  张华:博物志

  干宝:搜神记

  王嘉:拾遗记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王昶:金石萃编

  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县文物志

  姚生民:淳化县文物志

  姚生民:甘泉宫志

  贺官保:洛阳文物与古迹

  袁仲一:秦代陶文

  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辞源

  辞海

  文物

  考古

  考古与文物

  文博

  考古学集刊

  中原文物

  中国文物报

  关中佚志辑注附录

  附录汉唐关中佚志存目

  长安图西汉佚名

  史记孝文本纪:复六年,“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裴]按“如淳曰‘长安图: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汉书文帝纪如淳注同。姚振宗後汉艺文志二据此按云:“如淳魏陈郡丞,其人距汉末不远,而所注汉书引长安图,则是图汉时所有矣,并疑西京盛时即有是图,不始於东都也。文选西征赋注及御览地部引长安图,其文似後汉人语,未必是如淳所见本。”又,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云:“长安图卷亡,不著录。”按,据以上姚、章二氏所考,本书依唐人文选西征赋注及宋人御览地部所辑长安图与如淳注汉书时所见长安图恐名同实,别为一书。

  三辅耆旧传东汉佚名

  姚振宗後汉书艺文志二杂传记有三辅耆旧传。姚注见沛国耆旧传。玉海十五郡国书隋志杂传类云:“後汉先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鲁、沛、三辅]序、亡。”

  京兆耆旧序东汉佚名

  侯康补後汉书艺文志三杂传:“京兆耆旧序,先武帝诏撰。玉海艺文引许南容策云:京兆耆旧[序],光武创其篇。”康按:“隋志称後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则京兆耆旧‘序’则三辅耆旧‘序’也。”姚振宗後汉艺文志二杂传记有京兆耆旧传。文苑英华策问:京兆耆旧之篇起於何代?许南容对:京兆耆旧,光武创其篇。李令深对:京耆旧之篇创於光武。按侯志云京兆耆旧即三辅耆旧,今考郡国志,京兆、冯翊、扶风三郡并属司隶校尉部,三辅可包京兆,京兆不可包三辅。隋志称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者,与此别为一书。曾朴补後汉书艺文志考六杂传:“光武帝诏纂京兆耆旧序,卷数佚。案隋志‘先贤之’下又云‘序、今并亡’,则序、二字确为当时书名,非作志者随文换易之字。据玉海引许南容策所言,则知三辅各自为书,非合一帙,且可知三辅之名耆旧,而沛国之名节士亦无疑矣。”按:姚、曾二代既以为三辅可包京兆、京兆不可包三辅,三辅当各自为书,非合一帙,且推知其名耆旧。故据之推测,於京兆耆旧序外,疑别有冯翊耆旧序及扶风耆旧序。

  汉中耆旧传东汉祝龟

  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士女志:“祝龟字元灵,南郑人也。年十五,远学汝颍及太学。通博荡远,能属文。太守张府君奇之曰:‘吾见海内士多矣,无如祝龟者也。’[益]州牧刘焉辟之,不得已,行,授葭萌长。撰汉中耆旧传,以著述终。”按:仙人唐君之碑碑阴题名有“士南郑祝龟字元灵”。刘焉为益州牧在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祝龟纂汉中耆旧传亦当在此前後。其时汉中郡治所在南郑县(即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领南郑、成固、西城、褒中、沔阳、安阳、锡、上庸、房陵九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汉中、安康二市全境及湖北省保康、十堰以西地区。

  西京黄图东汉佚名

  汉书食货志:“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臣瓒曰:“许慎云:铜屑也。摩钱漫面以取其屑,更以钱。西京黄图叙曰‘民摩钱取屑’是也。”按: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此西京黄图与三辅黄图同类,为记西汉长安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等事之书。因各本三辅黄图均无此臣瓒所引许慎西京黄图之语,且三辅可包西京,而西京不可包三辅,故知此西京黄图与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