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晋书挚虞传

  挚虞字仲治,京兆长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虞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郡檄主簿。虞尝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然道长世短,祸福舛错,怵迫之徒,不知所守,荡而积愤,或迷或放。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先陈处世不遇之难,遂彝伦,轻举远,以极常人罔惑之情,而後引之以正,反之以义,推神明之应於视听之表,崇否泰之运於智力之外,以明夫任命之不可违,故作思赋。其辞超诣,为世所称。举贤良,与夏侯湛等十七人策为下第,拜中郎。武帝诏诸贤良方正直言,会东堂亲策之。虞对切直,为太子舍人,除闻喜令。时天子留心政事,又吴寇新平,天下安,虞上太康颂以美晋德,帝嘉之。以母忧去职。久之,召补尚书郎。将作大匠陈勰掘地得古尺,尚书奏:“今尺长於古尺,宜以古为正。”潘岳以为习用已久,不宜改。虞驳曰:“昔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其形容,象物器,以存时用。故参天两地,以正算数之纪;依律计分,以定长短之度。其作之也有则,故用之也有徵。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施之金石,则音和谐;措之规矩,则器用合宜。一本不差而万物皆正。及其差也,事皆反是。今尺长於古尺几於半寸,乐府用之,律吕不合;史官用之,相失占;医署用之,孔穴乖错。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阂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从古也。唐虞之制,同律度量衡,仲尼之训,谨权审度。今两尺用,不可谓之同;知失而行,不可谓之谨。不同不谨,是谓谬法,非所以轨物垂则,示人之极。凡物有多而易改,有少而难变,亦有改而致烦,有变而之简。度量是人所常用,而长短非人所恋惜,是多而易改者也。正失於得,反邪於正,一时之变,永世无二,是变而之简者也。宪章成式,不失旧物,季末苟合之制,端杂乱之用,当以时改,贞夫一者也。臣以为宜如所奏。”又表论封禅事,仪典甚悉。虞又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诏原之。时太庙初建,诏普增仕一等。後以主者承诏失旨,改除之。虞上表曰:“臣闻昔之圣明,不爱千乘之国而惜桐叶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达於万国之诚也。前乙巳诏书,远称先帝遗惠馀泽,普增仕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驿书班下,被於远近,莫不鸟腾鱼跃,喜蒙德泽。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审,收既往之诏,夺已澍之施,臣愚窃以为不可。”诏从之。元康中,迁吴王友。时荀撰新礼,使虞讨论得失而後施行。元皇后崩,杜预奏:“谅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虞答预书曰:“唐称遏密,殷云谅,各举事以为名,非既葬有殊降。周以来,谓之丧服。丧服者,以服表丧。今帝者一日万几,太子监抚之重,以宜夺礼,葬讫除服,变制通理,垂典将来,又何必附之於古,使老儒致争哉!”皇太孙尚薨,有司奏“御服齐衰”。诏令博士议。虞曰:“太子生,举以成人之礼,则殇理除矣。太孙亦体君传重,由位成而服全,非以年也。”从之。虞又议玉辂、两社事,皆有依据。後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遂流离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後得还洛,历光禄、太常卿。时怀帝亲郊。自元康以来,不亲郊祀,礼仪弛废。虞考正旧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乱,盗窃纵横,人饥相食。虞素清贫,遂以馁卒。虞撰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录,又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虞善观玄象,尝谓友人曰:“今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其唯凉土乎!”性爱士人,有表荐者,恒为其辞。东平太叔广枢机清辩,广谈,虞不能对;虞笔,广不能答;更相嗤笑,纷然於世云。

  赵岐初名嘉,年三十有重疾,卧蓐七年不药,自虑奄忽。乃为命敕儿(张澍注:一作遗令敕兄子)曰:“丈夫生一世,处无箕山二公之操,仕无伊挚、吕尚之勋,天不我与,何言哉!聊立一圆石,树吾墓前,刻之曰:‘汉有逸民,赵姓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其後病愈。(张澍注:一作疾瘳)(太平御览引录注)

  箕山二公,指许由、巢父。高士传卷上许由:“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尧让天下於许由,不受而逃去。遁耕於中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没,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馀里。”史记伯夷列传正义:箕山“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案: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源一二八三页)

  伊挚,即伊尹。孙子用间篇:“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曹公曰:“伊挚,伊尹也。”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於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有夏,归於亳。”汤长孙“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沃丁之时,伊尹卒。”

  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猎,“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後助武王伐纣、封之於齐。“太公至国,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赵岐避难於四方,江海岱淮(张澍注:一作霍)无所不至。自匿姓名,布衣布絮,卖饼北海市。安丘孙嵩年二十馀,市见赵,微察,知非常人。驻车呼与共载,曰:“我北海孙宾硕,终不相负。”岐闻嵩,即以实告,遂与俱归。嵩先入,白母曰:“今日出得死友,在外。”岐即匿孙家,积年乃出。後诣刘表,时孙嵩流难在刘表末座,不为表所识。岐遥识之,向表说嵩。表甚奇(张澍注:一作喜)重之,同共表嵩为青州刺史。(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郑康成传:党事起,与同郡孙嵩等俱被禁锢,即宾硕也。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邴原)欲远学,诣安丘孙嵩。”

  刘表,三国志魏书本传:“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灵帝崩,代王为荆州刺史。”山东兵起,“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立其子,表遂攻并,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徵表,未至,表病死。”

  赵岐避难至北海,於市中贩胡饼。孙嵩乘犊车入市,见岐,疑非常人。问曰:“自有饼耶?”曰:“贩之。”嵩曰:“买几钱?卖几钱?”岐曰:“买三十,卖亦三十。”嵩曰:“视处士之状非卖饼者。”乃开车後,载还家。(北堂书钞引录)

  岐娶马敦女宗姜为妻。敦兄子融尝至岐家,多从宾,与从妹宴饮佚乐,日夕乃出。过问赵处所在,岐亦厉节,不以妹婿之故屈志於融也。与其友书曰:“马季长虽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撇其门也。”岐曾读周官,二义不通,一往造之。贱融如此也。(後汉书注引录注)

  澍按:叶抱崧说叩引三辅录:赵岐取马续女宗姜为妻,续兄子融。岐曰妹婿之故屈志於融有讹脱字,当作岐不以妹婿之故。又按马严七子:固、伉、歆、融、留、续,字季则为融弟,岐安得呼为妹婿乎?严弟敦,官中郎将,岐所娶者其女也,叶氏引讹。

  後汉书马援列传:马敦字孺卿,喜讥议,而通轻侠客,官至虎贲中郎将。

  马融,後汉书本传:“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从挚恂学,博通经籍。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诣东观典校秘书。元初二年,上广成颂,“忤邓氏,滞於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在讲部。出为河间王长史。”“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阳嘉二年,拜议郎,寻转武都太守。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因忤大将军梁冀,髡徙朔方,“得赦还,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後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著三传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於家。”

  岐还至陈仓,遇乱兵,裸身得免。在草中十二日不得食也。(後汉书引录注)

  陈仓,後汉书郡国志右扶风有陈仓。注引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过陈仓县西。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宝鸡县:“陈仓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

  今按:陈仓县故城在今宝鸡市金台区陈仓乡戴家湾村西北。(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二三页)

  岐从兄袭字元嗣。先是,杜伯度、崔子玉以工草书称於前代,袭与罗晖拙书,见嗤於张伯英。英颇自矜高,与朱赐书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也。(後汉书注、太平御览引录注)

  澍按:艺文类聚引云:赵袭为敦煌太守。先是,杜伯度、崔子玉以工草书称於前世,袭与罗晖亦以能草颇自矜,故张伯英与袭同郡太仆朱赐书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又王僧虔名书录,赵袭作赵恭,朱赐作朱宽。

  书断: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

  崔子玉,书断:“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於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练,美玉天姿,可谓冰寒於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张芝,书断:“张芝字伯英,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後练。尤善章草,又善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伯英章草行入神,隶书入妙。”书评曰:“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岐长兄磐,州都官从事,早亡。次兄无忌字世卿,部河东从事,为唐所杀。(後汉书注引录注)

  岐为皮氏长,抑讨,大兴学校。(後汉书注引录注)

  皮氏,後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有皮氏县。其地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

  是时纲维不摄,阉竖专权。岐拟前代连珠之书四十章上之,留中不出。(後汉书注引录注)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慕松乔导引之术,隐山谷,与南郡太守马融、并州刺史苏章乡里时,然二人纯远不及慎也。汝南吴苍甚重之,因遗书以观其志曰:“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亦有理国养人,施於为政。至如登山绝,神不著其证,人不睹其验。吾从先生叹其可者,於意何如?昔伊尹不怀道以待尧、舜之君。方今明明,四海开。巢、许无为箕山,夷、齐悔入首阳。足下审能骑龙弄凤,翔嬉间者,亦非狐兔燕雀所敢谋也。”慎不答。年七十馀,竟不肯娶。後忽归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後人有见慎於敦煌者,故前世之,或云神仙焉。慎同郡马瑶,隐於山,以兔为事。所居俗化,百姓美之,号马牧先生焉。

  澍按:皇甫谧著高士传所言高隐其文,与录相同,是士安依赵氏为传也,今据补。

  苏章,後汉书本传:“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汉将军苏建八世孙。“少博学,能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出为武原令。”“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换为并州刺史,以摧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後徵为河南尹,不就。”卒於家。

  夷、齐,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於首阳山。”

  首阳山,其地望说法各。史记集解引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正义:“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於首阳山,在陇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於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後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周德衰,其乎周以糊吾身也,不若避之以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

  山,汉书地理志,右扶风县本注:“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山。”後汉书郡国志:“有吴山,本名,水出。”郭璞曰:“别名吴山,周礼所谓山者。”水经渭水注:“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山也。国语所谓西虞矣。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震荡,发源成川,北流注於。”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吴山县:“吴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阳,以为西,今为国之西镇山。国语谓之西吴。”又源县有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禹贡‘导岍及岐’是也。”关中胜图志卷十六:“吴,在陇州南七十里。”“广雅曰:河西曰。顶有五峰。图书编:五峰一曰镇西,二曰大贤,三曰灵应,四曰会仙,五曰望辇。”“山,在陇州西四十里。水经注: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秦记,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隋书地理志:源县有山。史记夏本纪注,一作岍。案有水,故其字或从山,或从水。括地志:山在源县西四十里,东临岐,西接陇冈。元和郡县志: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禹贡导及岐是也。胡三省通鉴注:小陇山在南,由西北。雍大记:水所出。’

  挚峻字伯陵,京兆长安人也。少治清节,与太史令司马迁交好。峻独退身修德,隐於山。迁既亲贵,乃以书劝峻进曰:“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伏惟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固以贵矣。然未尽太上之所由也。愿先生少致意焉。”峻报书曰:“峻闻古之君子料能而行,度德而处。故悔去於身。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汉兴以来,帝王之道於斯始显,能者见利,不肖者自屏,亦其时也。周易大君有命,小人勿用,徒欲偃仰从容以馀齿耳。”峻之守节不移如此。迁居太史官,为李陵说,下腐刑,果以悔被辱。峻遂高尚不仕,卒於。人立祠,号曰居士。世奉祀之不绝。

  澍按:此皇甫士安高士传,录宜有其人。今据补。

  司马迁,汉书本传:字子长,夏阳人。太史公司马谈之子。著史记,修太初。因李陵之祸而受腐刑。

  今案:司马迁墓和祠在今韩城市芝川镇街东南五米处。现存墓冢为砖砌圆台形,状如穹庐,底径五点八米,高三点八米。墓前立有清乾隆四十年陕西巡抚毕沅题汉太史公墓碑一通。祠总地面积约十三万平方米,坐西朝东。祠院平面略呈长方形,周环垣墙。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祠门、献殿、寝殿及墓冢,殿北侧院,为斋厨和起居之所。另有北宋以降历代碑碣七通(方)。(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五页)

  李陵,汉书本传:陵字少卿,李广之孙。“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陵率兵出击匈奴,兵败乃降。“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馀年,元平元年病死。”

  恂字季直,好学,善属文,隐於南山之阴。(後汉书注引录注)

  澍按:皇甫谧高士传曰:挚恂字季直,伯陵之十二世孙也。明礼、易,遂治五经,博通百家之言。又善属文,词论清美。渭滨弟子扶风马融、沛国桓等自远方至者十馀人。既通古今而性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尊之。常慕其先人之高,遂隐於南山之阴。初,马融从恂受业,恂爱其才,因以女妻之。融後果为大儒,名冠当世。世以是服恂之知人。永和中,和帝博求名儒,公卿荐恂行侔曾、闵,学拟仲舒,文参长卿,才同贾谊,实瑚琏器也,宜在宗庙,为国硕辅。由是公车徵,不诣。大将军窦宪举贤良不就。清名显於世,以寿终。三辅称焉。

  挚恂,後汉书马融列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於南山,不应徵聘,名重关西。融从其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挚茂字子华,以茂才为郡法曹,治财致大富,悉散以分宗人。先从贫始,以寿终。(太平御览引录)

  安丘望之者,京兆长陵人也。少治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号曰“安丘丈人”。成帝闻,欲见之,望之辞不肯见。上以其道德深重,常宗师焉。望之不以见敬为高,愈自损退,为巫医於民间。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学。扶风耿况、王汲等皆师之,从受老子。终身不仕,道家宗焉。

  澍按:此皇甫士安高士传,录宜有其人。今据补。

  安丘望之,後汉书耿列传注引康圣贤高士传曰:“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长陵人。少持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号曰安丘丈人。成帝闻,欲见之,望之辞不肯见,为巫医於人。”

  耿况,後汉书耿列传,耿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从弟共学老子於安丘先生,後为朔调连率。”

  王汲,即王,王从弟,见前。

  梁鸿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悲之,求鸿,不得。(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录)

  北邙,水经水注:“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平阴,悉芒陇也。”北邙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遭乱世,受业太学,博览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至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其所云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为少。鸿又以身居作,执勤不懈。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於是始敬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下请。鸿曰:“吾欲衣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孟光居有顷,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居皋伯通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之,乃方舍之於家。鸿潜闭著书十馀篇。疾,且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於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於吴要离冢傍。

  澍按:北堂书钞引录不全,今以高士传补之。

  今案:此条俱见於後汉书逸民列传。

  延陵季子,名季札,吴王寿梦子。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其室而耕,乃舍之。”王诸樊卒,“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王馀祭四年,“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周乐。”随後又出使齐、郑、卫、晋。还至徐,“解其宝剑,之徐君冢树而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季子至,“哭僚墓,位而待。”

  要离,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公子光既弑王僚,又谋杀王子庆忌。要离献谋,先使吴断其右手,杀其妻子,然後诈以负罪出奔。见庆忌於卫。庆忌喜,与之谋夺吴国。至吴,渡江,要离於中流刺中庆忌,庆忌释之,令还吴。要离渡至江陵,伏剑自刎。後汉书逸民列传注:“要离,刺吴王僚子庆忌者,冢在今苏州吴县西。伯鸾墓在其北。”

  高恢字伯达,京兆人也。少治老子经,恬虚不营世务,与梁鸿善,隐於华阴山中。及鸿东思恢,作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二人遂不相见。恢亦高抗,匿耀终身不仕焉。

  澍按:高士传多本录,今据补。

  今案:後汉书逸民列传注引高士传曰:“恢字伯通。”与录及今本高士传。

  郑朴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屈。扬雄盛称其德曰:谷口郑子真耕於石之下,名振京师。冯翊人刻石祠之,至今不绝。

  澍按:汉书注引录:郑子真名朴五字是。士安高士传必本录为文也,今据补,又按阳宫记,郑子真名朴,隐於谷口,高节不屈,耕於石之下,名震京师。

  今案:汉中士女志曰:“郑子真褒中人也。”“家谷口,世号谷口郑子真。亡汉中,与立祠。”与录。

  张仲蔚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世说新语补注引云:仲蔚扶风人,少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好为诗赋,所居蓬蒿没人。又按皇甫谧高士传云: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是士安依赵氏录为文也。世说云:张仲蔚隐身平陵,蓬蒿满宅,唯开一行径。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二人不知何许人,皆治车为业,时人谓之二仲。(北堂书钞引录)

  澍按:康高士传:蒋诩杜陵人。诩为兖州,王为宰衡,诩奏事到霸上,移疾归杜陵,荆棘塞门,舍中三径,终身不出。时人谚云: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裘仲、羊仲从之。二仲皆推廉逃名之士。(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文选注引推作挫。御览引廉下有洁字,又之士二字文选注引作不仕。司马彪续汉书曰:蒋诩字元卿。父丧,者盈门,後母疾之不得止,旧庐自作小於侧,往如旧。

  求仲、羊仲,不知何许人,皆治车为业,挫廉逃名(张澍注:一作世)。蒋元卿之去兖州还杜陵,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二人从之。时人谓之二仲。(陶潜群辅录引录)

  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名山药,卖於长安市中,口不言二价者三十馀年。时有女子买药於康,怒康守价,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徵不至。桓帝时,乃备玄安车以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康不得已,乃佯许诺,辞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至亭。亭长以韩徵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与之。有顷,使者至,夺牛翁乃徵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乃止。康因中路逃遁,以寿终。

  澍按:皇甫谧高士传多依录,今录阙略,据补之。伯休一作伯牧。

  今案:此条所载亦见後汉书逸民列传。

  安陵清者有项仲山,饮马渭水,每投三钱。(初学记、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一引钱下有以偿之三字。又风俗通引颍川黄子廉事与此同,太原郝子廉亦有饮水投钱井中事,亦见风俗通。

  王邑为从弟奇求蒋诩女,盛服送之。女辞不取,但衣青布,曰:“受父命,不敢违。”邑乃叹曰:“所以与贤者婚,欲为此也。”(北堂书钞引录)

  澍按:王邑,王时为大司空,窦融女弟为邑小妻。

  今案:汉书何武传载,王邑为王从弟,哀帝时为成都侯、侍中。王当政後,又为大司空,见扬雄传。地皇四年,汉军攻未央宫,王邑死於渐台。

  法真字高卿。少明五经,兼通纬,学无常师,名有高才。常幅巾见扶风守,守曰:“哀公虽不肖,犹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四时朝觐,若欲吏使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扶风守遂不敢以为吏。初,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观朝吏会。会者数百人,真於窗中其与父语。毕,问真孰贤。真曰:“曹掾胡广有公卿之量。”其後果然历九卿三公之位,世以服真之知人。前後数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美之,号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卒。正父衍,字季谋,司徒掾廷尉左监。(蜀志注引录注)

  法真字高卿,扶风人也。学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关西号为大儒。弟子自远而负笈常数百人。真性恬静寡欲,不涉人间事。太守请见之,真乃幅巾请谒。太守曰:“昔鲁哀公虽为不肖,而仲尼称臣。太守虚薄,欲以功曹相屈,光赞本朝,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敢自同宾末。若欲吏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太守然不敢言。凡辟公府贤良,皆不就。同郡田翼荐真曰:“处士法真,体兼四业,学通典奥,幽居情泊,乐以忘忧。将蹈老氏之高,不为玄屈也。臣愿圣明就加衮职,必能唱清庙之歌,至来仪之凤矣。”会顺帝西巡,翼又荐之。帝虚心欲致,前後四徵。真曰:“吾既不能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友人郭正称之曰:“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乃共刊石颂之,号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以寿终。

  澍按:蜀志注所引录与高士传同,传较详,今补之。

  今案:此条所载亦见後汉书逸民列传。

  姜岐字子平,汉阳上人也。少失父,独以母兄居。治书、易、春秋,恬居守道,名重西州。延熹中,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召岐,欲以为功曹,岐称病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收岐,若不起者趣嫁其母,而後杀岐。益争之,玄怒益,挝之。益得杖,且谏曰:“岐少修孝义,栖迟衡庐,乡里归仁,名宣州里,实无状。益敢以死守之。”玄怒乃止。岐於是高名广。其母死,丧礼毕,尽让平水田与兄岑,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於天下,营业者三百馀人。辟州从事,不诣。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後举贤良,公府辟以为茂才,为蒲坂令,皆不就,以寿终於家。

  澍按:此高士传,今据补。

  汉阳郡,後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辖十三县,郡治冀,今甘肃平凉西。

  上,本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上县,应劭曰:“史记故戎邑也。”其地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桥玄,後汉书本传:“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少为县功曹,“举孝廉,补洛阳左尉。”後为齐相、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郡人上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後谢病免,公车徵为司徒长史,拜将作大匠。”桓帝末,为度辽将军,假黄。灵帝初,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後拜尚书令,托病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迁太尉,後以疾罢,拜太中大夫。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蒲坂,後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有蒲坂县。其地在今山西永济西。有‘蒲反田官’铜量。(文博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丁邯字叔春。正直不挠,举孝廉为郎,以令史次辅(张澍注:宜作补)也。世祖改用孝廉,选邯补为郎,邯托疾不就。诏问:“实病?羞为郎乎?”对曰:“臣实不病,耻以孝廉为令史职耳。”世祖怒,使虎贲杖之数十。诏问:“欲为郎否?”邯曰:“能杀臣者陛下也,不能为郎者臣也。”诏出不为郎。(太平御览引录,北堂书钞引微略)

  澍按:一引云:丁邯举孝廉为郎,以令史久(次)‘缺’补之。世祖始改用孝廉,邯称病不就,诏问:病?羞为郎否?对曰:臣不病,耻以孝廉为令史职耳。

  故事,尚书郎以令史久次补之,世祖始改用孝廉为郎,以孝廉丁邯补焉。邯称疾不就,诏问:“实病?羞为郎乎?”对曰:“臣不病,耻以孝廉为令史职耳。”世祖怒曰:“虎贲灭头杖之数十。”诏问:“欲为郎否?”邯曰:“能杀臣者陛下,不能为郎者臣。”中诏遣出,竟不为郎。邯字叔春,京兆阳陵人也,有高节,正直不挠。後拜汾阳令,治有名。迁汉中太守,妻弟为公孙述将,收妻送南郑狱,免冠徒跣自陈。诏曰:“汉中太守妻乃南郑狱,谁当搔其背垢者?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以邯服,且邯一妻,冠履勿谢。”治有,卒於官。([後]汉书百官志注引录)

  澍按:说苑,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禁之,裂衣断带而不止。晏子曰:服饰之於内而禁之於外,犹悬牛首於门而求买马肉也。诏语本此。

  汾阳,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有汾阳县。本注:“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阳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寝。”其地在今山西静乐县西。河南南阳市博物馆收藏有“汾阳侯”铭铜壶。(中原文物二四年第五期)

  盗跖,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窦攸(张澍注:一有治尔雅三字)举孝廉为郎。世祖大会灵台,得鼠(张澍注:一有身字)如豹文,问臣,莫知者。攸对曰:“鼠也,见尔雅(张澍注:一作诏诸侯子弟从攸受尔雅)。”诏按秘书,如攸言。赐帛百疋。(文选萧扬州荐士表注引录,玉海引作录注)

  澍按:窦氏家传,窦攸治尔雅,举孝廉为郎。世祖与百寮大会灵台,得鼠,身如豹文,荧有光泽。世祖之,问臣莫知。攸对曰:名鼠。诏问:何以知之?攸曰:见尔雅。诏案视书,如攸言,赐帛百匹。诏诸侯子弟从攸受尔雅。是知鼠者窦攸也,而郭璞尔雅注以为终军,记忆之误。顾野王玉篇仍其,失之不考。

  灵台,後汉书祭祀志中注:“礼含文嘉曰:‘礼,天子灵台,所以观天人之际,阴阳之会也。揆星度之验,徵六气之端,应神明之变化,日气之所验,为万物获福於无方之原,招太极之清泉,以与稼穑之根。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天子得灵台之礼,则五车三柱,明制可行,不失其常。水泉川流,无滞寒暴暑之,陆泽山陵,禾尽丰穰。’故东京赋曰:‘左制辟雍,右立灵台。’”

  今案:东汉灵台在洛阳“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东距明堂约八十米。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二二米,南北二米,四面筑围墙,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约五十米见方,残高约八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铺砌的‘散水’。上层比下层高出一点八六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五间,用长方砖铺地。东面房屋壁面青色,西面白色,南面红色,北面黑色,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学说设计的。曹魏和西,都沿用东汉的灵台。西末年的战乱,使灵台受到严重破坏,北魏时遂废不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一八三页)

  丘傲俗,自谓无伍。(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皇甫谧高士传云:丘字季春,扶风人也。少有大才,自谓无伍,傲世不能与俗人为。郡守始召见,曰:明府欲臣耶?友耶?师耶?明府所以尊崇人者,极於功曹,所以荣禄人者,已於孝廉。一极一已,皆所不用也。府君之,遂不敢屈。

  曹众字伯师,与乡里苏孺文、窦伯向、马季长宦,惟众不遇,以寿终於家。(後汉书注引录)

  澍按:汉文苑传:扶风曹众伯师有才学,著诔、书、谕四篇。又按,窦章,安丰侯万全之少子,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马融集有与窦伯向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欢喜何量见於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章後官大鸿胪。

  苏孺文,即苏章,见前。

  窦伯向,後汉书本传:“窦章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永平中,“章入东观为校书郎。”顺帝初,章女为贵人,“章为羽林郎将。迁屯骑校尉。”“永和五年,迁少府。汉安二年,转大鸿胪。建康元年,梁后称制,章自免,卒於家。”

  马季长,即马融。

  孙晨字元公。家贫不仕,居社城中,织箕为业。明诗书,为郡功曹。冬月无被,有藁一束,莫卧其中,旦收之。(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晨,书钞作辰,元作允。

  太平御览卷二六四功曹参军引京兆旧事:“长安孙晨家贫,为郡功曹。十日一炊,无被,有蒿一束,暮卧其中,旦则收之。”

  辛缮字公文。少治春秋、诗、易,隐居弘农华阴,子弟受业者六百馀人。所居旁有白鹿甚驯,不畏人。(北堂书钞引录)

  辛缮字公文,治春秋、纬,隐居华阴。光武徵不至者,有大鸟高五尺,鸡首燕颔颈鱼尾,五色备具而多青,缮槐树,旬时不去。弘农太守以闻。诏问百寮,咸以为凤。太史令蔡衡对曰:“凡象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黄者,多青者鸾,紫者,白者。今五色多青,乃鸾,非凤也。”上善其言。三公闻之,咸避位辟缮,缮不起。(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太史令蔡衡一引作张衡。

  关中胜图志卷十华州凤谷山四库全书本引华州志云:“一名凤居山,在州东三十里柳子镇南。东汉辛缮隐此,光武徵不至。有大鸟高五尺,缮槐树,旬时不去。弘农太守以闻,咸以为凤。三公避位辟缮,不起,人因以名山。山上有竹泉。”

  张衡,後汉书本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於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徵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阴阳,妙尽旋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顺帝初,再转,为太史令。”“阳嘉元年,造候风地动仪。”後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徵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训诂。”“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韦豹字季明。司徒刘恺甚重之,谓曰:“君以轻去就,大位不跻。今岁垂尽选御史,实欲烦君。”豹曰:“犬马齿尽,既无膂力,又无考课,所以踌躇恋慕者,以明公礼遇隆崇,未能自割。”因称夙有风疾,眩冒不堪久侍,遂徒跣趋出,公追不及。(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韦豹御览引作韦约。今据东观记改。又按:平舆令韦顺字叔文,历仕乐平相,去官,以琴书自娱,不应三公之命。後为平舆令,吏民立祠社中。顺弟武阳令豹,字季明。友人罗陵为县丞,卒官,丧柩流离。豹官致丧归。比辟公府辄去。司徒刘恺尤敬之。豹弟广都长义字季节,少好学,不求荣利,四十乃仕,三为令长,皆有惠化。以兄丧去官。比辟公府不就。广都为立生祠焉。皆清河太守韦文高之三子皆以学行知名,时人号韦氏三君。见京兆旧事。刘恺字伯豫,般之子,见汉书。

  今案:韦豹事又见後汉书韦彪列传,文辞略同。

  刘恺,後汉书本传:恺字伯豫,永元十年拜为郎,稍迁侍中。“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迁步兵校尉。十三年,迁宗正,免。拜侍中,迁长水校尉。”後历任太常、司空、司徒。卒於家。

  公孙晨为郡功曹,其将军马防闻名,钱四万,晨不敢拒,受而埋之内。(北堂书钞引录)

  澍案:马防字江平,官车骑将军,封翟乡侯。

  後汉书马援列传:“防字江平,永平十二年,与弟光俱为黄门侍郎。肃宗即位,拜防中郎将,稍迁城门校尉。”建初二年,拜防行军骑将军事,後为车骑将军。建初四年封颍阳侯。次年又为光禄,七年,以特进致仕。此後又封翟乡侯。永元十三年卒。

  大鸿胪韦彪字孟达,与上党太守公孙伯达、河阳长魏仲达皆扶风平陵人,同时齐名,世号“三达”。孟达名彪,丞相贤五世孙。(陶潜圣贤辅录引录)

  韦彪,後汉书本传:永平六年,召拜谒者,三迁魏郡太守。肃宗时为左中郎将,长乐卫尉,拜为奉车都尉。“建初七年,车驾西巡狩,以彪行太常从,数召入,问以三辅旧事。”“还,拜大鸿胪。”“元和二年春,东巡狩,以彪行司徒从事从行,还;以病乞身。”永元元年卒。“彪清俭好施,禄赐分与宗族,家无馀财。著书十二篇,号曰韦卿子。”

  上党郡,後汉书郡国志有上党郡。本注:“秦置。”辖十三县,治今山西长子县西。封泥考略有“上党太守章”封泥。

  河阳县,後汉书郡国志:河内郡有河阳县。注:“左传曰王与郑盟,杜预曰县南孟津。”其地在今河南孟县西。中国历史博物馆有“河阳长印”铜印。(两汉官印汇考五八页)

  韦贤,汉书本传:“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於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徵为博士,给事中。”“稍迁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昭帝崩,相与谋立 宣帝,“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以先帝师,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时贤七十馀,为相五岁,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年八十二薨,谥曰节侯。”

  齐相子,颇随时俗。曹成,寿之子也。司徒掾察孝廉,为长垣长,母为太后师。徵拜中散大夫。子即成之字也。([後]汉书注引录)

  澍按:首二句是录,曹成寿以下是挚虞注。

  曹成,後汉书来历传载,延光三年,曹成为中散大夫。又列女传载,邓太后封成关内侯,官至齐相。

  曹寿,後汉书列女传载:寿字世叔,扶风人,早卒。

  曹成母,即班昭,为班彪之女。後汉书本传载,“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後又诏融兄子续继昭成之。”“作女诫七篇。”“昭年七十馀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

  长垣,後汉书郡国志:陈留郡有长垣。“侯国。有匡城。”其地在今河南长垣县。

  周季贞,班固姊之子也,善属文。丧妇,作问神,其姊曹大家难之。(太平御览引录)

  班固,後汉书本传:固字孟坚。固以其父“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後除兰台令史。“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馀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後迁玄武司马,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曹大家,即班昭,班彪之女,嫁於曹寿。

  今案:曹大家应为周季贞之姨母。录误。

  长安刘氏惟有孟公论可观者。班叔皮与京兆丞郭季通书曰:“刘孟公藏器於身,用心笃固,实瑚琏之器,宗庙之宝也。”(後汉书注引录注)

  澍按:文选王文宪序注引首有长安刘氏四字,今补。论可观者,选注作谈者取则。苏竟传,刘龚字孟公,长安人,善论议,扶风马扶、班彪器重之。

  刘龚,後汉书苏竟列传载,“延岑护军邓仲拥兵据南阳阴县为寇,而刘歆兄子龚为其谋主。竟时在南阳,与龚书晓之。”“仲与龚遂降。”注:“前书及三辅录云向曾孙,今言歆兄子,则不同也。”

  班叔皮,即班彪,扶风安陵人。後汉书本传:“彪性沈重好古。”“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继前史遗事,傍贯闻,作後传数十篇。”以补史记。“辟司徒玉府。”“後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南阳旧语曰:“前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桶。”言其廉俭也。(太平御览、颜氏家训引录)

  澍按:北堂书钞引上句云:范仲公为大夫,似误。

  南阳,後汉书郡国志有南阳郡,辖三十七城,治宛,即今河南南阳。有“南阳守丞”、“南阳水丞”印。(两汉官印汇考一二页)

  井丹字大春。少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北堂书钞引录)

  井丹,後汉书本传:“井丹字大春,扶风人也。少受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性清高,未尝刺候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井丹举室疫病,梁松自将医药治丹。(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梁松字伯孙,茂陵人,九江太守统之子,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迁虎贲中郎将。

  梁松,後汉书本传:“松字伯孙,少为郎,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再迁虎贲中郎将。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与诸儒明堂、辟雍、郊祀、封禅礼仪,常与论议,宠幸莫比。光武崩,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迁太仆。松数为私书请托郡县,二年,发觉免官,遂怀怨望。四年冬,乃县飞书诽谤,下狱死,国除。”

  彭城王国相赵牧字仲师,长安人。少知名,以公正称。春秋,事乐恢。恢以直谏死,牧为陈冤得申。举高第,为侍御史、会太守,皆有称绩。及诬奏彭城靖王恭,安帝疑其侵,乃遣御史(母)[毋]丘歆覆案其事实,下牧廷尉。会赦不诛,终於家。(後汉书注引录注)

  澍按:後汉书彭城靖王恭传:元初三年,恭以事怒子,自杀。国相赵牧以状上,因诬奏恭祠祀恶言,大逆不道。有司奏请诛之。恭上书自讼。朝廷以其素著行义,令考实,无徵,牧坐下狱,会赦免死。

  彭城靖王恭,後汉书本传:恭为孝明帝之子。“永平九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封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肃宗崩,遗诏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国。恭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吏人敬爱之。”元初三年赵牧诬告恭,事後得雪。恭立四十六年薨。

  乐恢,後汉书本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後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坐以抵罪。归,为功曹。”後徵拜议郎,入为尚书仆射。因恢劾奏不避权贵,故为人所忌,後辞归乡里,外戚车骑将军窦宪“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韦权字孔衡,权弟瓒字孔玉,瓒弟矩字孔规。太尉掾韦子才之三子皆修仁义,兄弟孝友。逢盗贼,一人病不能去,兄弟相慕。兵至,俱死。时人称之,号“韦氏三义”。(陶辅录引录)

  韦彪为巴郡太守,父老,归供养。父嗜饼,从至,亲立车下自进之。

  澍按:太平御览引作三辅旧事,其文是三辅录,今补入。又按:东观汉记,萧彪字伯文,京兆杜陵人,累官巴郡太守。父老,乞供养。父有宾客,辄立屏风後,应受使命。父嗜饼,每自买进之。据此是萧彪,御览引作韦彪讹。

  巴郡,後汉书郡国志巴郡:“秦置,”“十四城。”郡治江州,今重庆市西北。有“巴郡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一一八页)

  第五颉字子陵,为郡功曹,至州从事。公府辟举高第为侍御史、南顿令、桂阳、南阳、庐江三郡太守,谏议大夫。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中,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太史令张衡、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皆与颉故旧,各致礼饷,颉终不受。永建中卒官。(北堂书钞引录)

  澍按:水经注引云:灵台,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为郡功曹(张澍注:近刊本脱此四字),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等皆伦故孝廉功曹,各致礼饷,辞不受。永建中卒。御览引云:第五颉字子陵,伦少子,以清正为郡功曹,至州从事。公府辟举高第侍御史、南顿令,皆称,病免,接洛阳无主人云云。初学记引微略,汉书注引功曹下无至字,寄作客,无末永建中卒官句。

  第五颉,後汉书第五伦列传:伦少子颉,“历桂阳、庐江、南阳太守,所在见称。顺帝之为太子废也,颉为太中大夫,与太仆来历等共守阙固争。帝即位,为将作大匠,卒官。”

  南顿,後汉书郡国志:汝南郡有南顿县,“本顿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县西。有“南顿令印”。(两汉官印汇考六四页)

  桂阳,後汉书郡国志有桂阳郡,“高帝置。”辖十一县。治郴,其地在今湖南郴州境。有“桂阳太守章”封泥。(同上一九页)

  庐江,後汉书郡国志有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辖十四城。郡治舒,其地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有“庐江太守章”封泥。(同上一一四页)

  左雄,後汉书本传:“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初建初,公车徵拜议郎。”後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又为司隶校尉。後坐法免,又为尚书。永和三年卒。

  茂陵郭汲为颍川,化如时雨。挚虞曰:“汲字细侯,光武拜颍川太守。”(文选注引录)

  澍按:挚虞曰以下是注。又按:汲,茂陵人。高祖父解,武帝时以任侠闻。父梵,为蜀郡太守。

  郭汲,後汉书作郭,本传曰:“郭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为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徵拜左冯翊。“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次年,转为渔阳太守。建武九年,徵拜颍川太守。“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属并州。帝以卢方据北土,乃调为并州牧。”“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後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是时朝廷多举可为大司空,”帝以边事未安,故不召。“以老病上书乞骸骨。二十二年,徵为太中大夫。”“明年卒,时年八十六。”

  颍川,後汉书郡国志有颍川郡,“秦置。”辖十七城。郡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境。有“颍川太守”封泥及“颍川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六一、六二页)

  金日字翁叔,封侯,有忠勤之节,七叶侍中。(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徐坚初学记引作三辅旧事非,今补入录。又按:汉书作翕叔,由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封侯。子赏、建俱侍中。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日弟伦,字少卿,为黄门郎。子安上,字子侯,少为侍中,至建章卫尉。四子,常、敞、岑、明,岑、明皆为诸曹中郎将。常光禄大夫,敞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中郎将、侍中,後至卫尉。敞三子,涉本左曹,拜侍中。参使匈奴,拜匈奴中郎将、越骑校尉、关都尉。饶为越骑校尉。涉两子,汤、融,皆侍中,诸曹将大夫。涉从父弟钦,由京兆尹徙光禄大夫、侍中。

  今案:此条又在张澍辑三辅故事卷末,此处云为旧事,不。金日解在故事中。

  张宇,穆之第二子也。以父功当封,自言两目失明,天子信之,乃封其弟恭。其弟子好戏无度,放散家财,宇悉以所得千万与之。天子闻而嘉之。又知其让封,徵拜议郎。(太平御览引录)

  今案:後汉书宦者列传有中常侍张恭。

  高陵庞智伯名勃,为郡小吏。东平衡农字剽卿,为书生,穷乏,乃客锻於勃家。勃知其贤,优加礼待,顾直过偿。会当去,送十里过舅家,贷钱赠之。农不肯受。勃曰:“不受,令勃不安。”农乃受。曰:“为冯翊乃相报。”别七、八年,果为冯翊,勃为(张澍注:一作勃子)门下书佐,忘之矣。农乃见问(张澍注:一作穷问),乃寤。举孝廉,为尚书郎左右丞、魏郡太守、河内太守。(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衡农事继母至孝,见搜神记。

  高陵,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高陵。本注:“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其地在今高陵县境。封泥考略著录有“高陵丞印”封泥。

  东平,後汉书郡国志有东平国。本注:“故梁,景帝分为济东国,宣帝改。”辖七城,国都无盐。今山东上县西北。

  魏郡,郡国志有魏郡,本注:“高帝置。”辖十五城。注引魏志:“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鹿之陶、曲周、南和、广平、任,赵国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东西都尉。”魏郡治邺,今河北磁县南。有“魏郡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六九页)

  河内,郡国志有河内郡。本注:“高帝置。”辖十八城。郡治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有“河内守印”封泥。(同上五八页)

  衡农,搜神记卷十一:“衡农字剽卿,东平人也。少孤,事继母至孝。常宿於他舍,值雷风,频梦虎啮其足。农呼妻相出於庭,叩头三下,屋忽然而坏,压死者三十馀人,唯农夫妻获免。”

  卷二

  窦叔高名玄,以明经为郡上计吏。朝会数百人,玄仪状绝众,天子之(张澍注:书钞作其貌)。诏以公主妻之。出,同辈调笑焉。叔高时已(张澍注:一作自)有妻,不敢以闻。方欲迎妇与诀,而诏召叔高就第成婚。(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艺文类聚载玄妻别玄书云: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以远,彼日以亲,何所控诉?仰呼苍,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悲不可忍,怨不可去。彼独何人,而居斯处?又按玄妻寄书及歌与玄,时人传之。曰: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王谌字子嗣,博学,有才辩。洛阳种景伯、武原吴季高未知名,谌数称二人於朱伯厚有宰辅之器。退语二人曰:“卿必为公。”後景伯至司徒,季高至司空,以是服谌之知人也。(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後汉书种传,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明日,谌送客於大阳郭,遥见,之。还白歆曰:为尹得孝廉矣。近洛阳门下史也。歆笑曰:当得山泽隐滞,近洛阳吏耶?谌曰:山泽不必有士,士不必在山泽。歆即召於庭辩诘职事,辞对有序。歆甚知之。署主簿,遂察孝廉。又按:朱震字伯厚,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吴雄字季高,明法律,断狱平,致位司徒,非司空也。

  种,後汉书本传:种字景伯,洛阳人。顺帝末为侍御史,後擢监太子於承光宫。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凉州羌动,以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迁使匈奴中郎将,”转辽东太守,坐事免归。“徵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为度辽将军,”边方晏然。“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吴雄,後汉书郭躬列传:“顺帝时,廷尉河南吴雄季高,以明法律,断狱平,起自孤宦,致位司徒。雄少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土者,择葬其中。丧事趣辨,不问时日,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又李固列传:“先是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是宦者亲属,辄为请乞,诏遂令勿考。又旧任三府选令史,光禄试尚书郎,时皆特拜,不选试。固乃与廷尉吴雄上疏,以为八使所纠,宜急诛罚,选举署置,可归有司。”又桓帝纪:元嘉元年,光禄吴雄为司徒。永兴元年冬十月,司徒吴雄罢。

  武原,後汉书郡国志:彭城国有武原县。其地在今江苏邳县西北。有“武原令印”石质印章。(两汉官印汇考八七页)

  朱震,後汉书陈蕃列传:“震字伯厚,初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谴超,超诣狱谢。三府谚曰:‘车如鸡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震为陈留人,与陈蕃相善,蕃死狱时,震为令,“闻而官哭之,收葬蕃尸,匿其子逸於甘陵界中。事觉狱,门桎梏。震受考掠,誓死不言,故逸得免。”

  孝廉杜陵金敞字元休,位至州刺史。上计掾长陵第五巡字文休,兴先之子。兴先名种,司空伯鱼之,名士也。上计掾杜陵韦端字甫休,仕至凉州牧、太尉。同郡齐名,时人谓之“京兆三休”,并以光武元年察举。(辅录引录)

  今案:五朝小说大观本辅录叙第五巡多出“不详巡位所至,时辟太尉掾”一句。

  州,後汉州下辖陈留、东郡、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阳八郡国,相当於今山东绝大部分及河南东部局地。

  第五种,後汉书本传:“种字兴先,少厉志义,为吏,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廉察害,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所刑免甚众,官奔走者数十人。还,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以能换为卫相。迁州刺史。”种收举单超兄子单匡,为超所忌,後以事陷种,坐徙朔方。途中为故友所救,遂得脱归,匿於闾、甄氏数年,徐州从事上书为讼,会赦出,卒於家。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後汉书本传,伦始为郡尹鲜于褒吏,“後为乡啬夫,平赋,理怨结,得人欢心。”“数年,鲜于褒荐之於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署伦为督铸钱掾,领长安市。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随即改为扶夷长,未至官,追拜会稽太守。”永平五年,坐法徵。数岁,拜为宕渠令。“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视事七岁,为司空。元和三年,赐策罢,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後数年卒,时年八十馀。

  凉州、後汉凉州辖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其地相当於今甘肃及其周围一部。

  第五种子巡,字文休,辟太尉掾,与杜陵金敞、韦端齐名,时人号之“京兆三休。”(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典略云:金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与同郡韦甫休、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