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又突出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方针。他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把加速科技进步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对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也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

  新的科技革命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和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从更高、更广阔的层次和视野认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粗放、落后的经营管理,形成良性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将是我国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和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明确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出路就在于科教兴农。泱泱大国九亿农民,要在粗放的土地上实现现代化谈何容易,只靠少数专业科技人员是不能完成如此大业的,必须调动亿万农民,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提高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素质,教育他们做一个现代农民是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协调发展的社会期待,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

  具体说,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民与科技结合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在于农业的落后,而农业的落后关键不是缺少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不足。他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

  有人认为生产力的公式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

  在古代: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在近代: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

  在现代: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我们仔细推敲公式中的诸因素时,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人的素质为条件的。人的素质的提高最终要靠教育,教育造就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育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基本途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递也必须靠教育。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日益密切的联系,人类诸多问题的解决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竞争。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的口号,在日本战后及许多国家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教育是实现人与科技结合的惟一途径。在传统社会由于科技水平低且发展缓慢,科技的传播往往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使科技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基础而且使科技教育的途径多元化了,在农业科技教育领域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如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农业技校等,还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农业项目培训教育、农业科教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广播学校以及各类媒体等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和科技传播形式,共同促进着农民与科技的结合。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民个人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通过农民个体的社会化丰富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民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又按照农村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以及已露端俛的未来社会的要求,造就新一代的农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个体得到了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社会也得到了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推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杠杆

  从一个国家来看,科学革命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产业革命。从国际上看,先进国家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样不能自然地输人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繁荣与普及都与这个国家的社会条件密切相连,而教育则是造成这种适宜条件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科学技术的成果,并不等于直接生产力的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蒸汽机车的模型早在1797年就由一个叫特勒维西克的人研制出来,他用了10年的时间,最后能拉10吨铁和70个人,但一直是为人们欣赏而已,能为生产上应用的火车头和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的建成,已经是1825年的事情了。为什么1797年的火车头不能被普及使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大批受过教育训练的蒸汽机工程师和操作工人。而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应用,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相当数量的熟练的机械工人。

  二战刚结束时的日本,整个国家满目疮痍,为什么此后能奇迹般地发展,人们往往归结为它从美国引进了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但为什么日本的工人能迅速适应并掌握这些成果,并把它应用于生产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教育塑造出了高素质的工人。日本国内的区域开发也非常重视教育先行。100多年前,北海道还是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要在这个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就需要对当地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日本的做法是先办农业学校。1872年,北海道开发仅两年,就兴办了一所农业学校(后称札幌农校,是北海道大学的前身),为北海道开发培养了大批骨干。回顾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曾经出现的大量引进的先进设备闲置、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被应用,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落后没有能形成相应的吸收能力所致。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只有教育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首先通过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奠定农村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在提供各类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人才缺乏和农民素质不高,而这恰恰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其次,只有通过教育,农业科技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科技转换为农业生产力要经过几个转化环节,贯穿这些转化环节的中介是教育,通过教育,把科技转化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教育再进一步转化为智力形态的生产力,最后转化成直接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经营产业化的根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确取得举世瞩目的6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三个台阶,畜牧水产养殖持续高速发氣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农民收人普遍有所增加。然而,也应当看到,农业生产经营的粗放性、科技的低水平、劳动者的低素质等所带来的生产的低效益,严重抑制着农业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进人新世纪后,改革的焦点再次聚集在农业上,而改革要成功,农业要实现再次飞跃,只能建立在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经营产业化上。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农业的物质基础,是使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发生根本性变化,产生巨大生产力的最根本的因素。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耕作、运输、收获、排灌等机械设备的采用,优质化肥、高效低毒农药、全价配合饲料的使用,而且还应广泛运用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对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所有这些生产科技的发展必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赋予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更应准确地把握当今农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充分利用各类农村职业技术传播途径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智力,加快科技新成果的辐射与普及,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点水平低、技术管理水平差、人口和就业压力大,加之经济体制的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心始终偏向于以高投人追求高产出,以拼资源、拼消耗求得尽可能多的短期收益,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在粗放经营状态中徘徊,由此派生出技术进步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所有这些郑重提醒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已经刻不容缓。199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更新、更高的战略高度,并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点,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器,更是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变成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蜕变场。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根本措施。近10年来,我国拥有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万多项,但应用推广的只有30%左右,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仅为15%,产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单一、不通畅等。

  (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改变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外延式增长,一是内涵式增长。就农户的家庭生产经营来说,外延式增长主要靠增加土地投入的面积、单位土地上投人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收人的增长主要是靠外延式的增长方式。确切的说,在农户土地面积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农民通过投人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渐饱和和农业产业比较利益的持续低下,劳动力和资金投人的边际效益降低,农民收人增长艰难,影响了农民投人的积极性。内涵式增长主要是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实现收入增长。目前我国农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有大的发展,主要就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未实现内涵式增长。一般农户家庭在生产中主要拥有三种资源,樂一是土地资源,第二是各种其他生产资料,第三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体力资源,一是脑力资源。长期以来,农民在生产中主要是靠体力资源的利用,而脑力资源的开发受到忽视。因此,在农户拥有的各种生产资源中,惟一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尚未发挥出其巨大作用的就是农民的脑力资源。实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传递给农民;其意义正是在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升农业效益,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这是由教育的特点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决定的。

  第一,从生产力的观点看,教育具有生产力属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与农民和农业的结合,可以激活生产力中最为活跃和能动的要素,使生产力获得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资料方面,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投人、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劳动力方面,通过教育使劳动力接受和掌握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将知识形态的科技最终转化为物质形态。并且,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他将更加自觉地追求与科技的结合,不断地提高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从而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态来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业科技和教育在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列宁在论述教育的发展时曾明确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即使科学精英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科技,但如果不为劳动者所掌握,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那么它就无法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科技发展的源泉也是实践,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正是通过提高农民接纳科技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民的扩散。这也会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更多地接近农业生产的实际,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第三,从人的角度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要求。在计划体制下,在农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广大农业生产者,而是政府及其在农村的代理人。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如何分配都由上级决定,农民只是被动的客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但由于缺乏科技,缺乏教育,在劳动力的投入达到最大化后,农业发展被新的瓶颈所梗阻,农民的实践智慧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挖掘生产者的潜力,注重掌握了科技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教育发展围绕着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来进行,也通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了农民自身的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科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力量,而知识、科技最终为人类社会造福还需要掌握了知识和科技的人来实现。在推动知识、科技同人结合、同生产结合的过程中,教育起着桥梁的作用。可以说,在21世纪,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主要取决于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我国已经加人世贸组织,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以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率的现代教育和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的挑战。我国农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为我国农业应对人世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的载体

  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泥土本色中,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淀积,厚道、朴实,在偏远贫穷山村,交通、通讯、卫生、科技等条件很差,这样势必造就浓重的小农意识,思想禁锢严重,与现代农业生产格格不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广大农民群众由从业的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活动范围由固定型向流动型转变,经营方式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这种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近20年来,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渗透,使农民的眼界比过去更加开阔,发展进取意识进一步增强;富民政策的稳步实施,使农民的思想情绪更加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另一方面,由于新旧体制交替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特别是农民教育主体的缺失,使部分农民思想上存在着政治热情淡漠,义务观念淡化,法纪意识淡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等问题。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经济理性,使部分农民产生了投机心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方面的问题;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助长了一些农民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倾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变革。

  一个繁荣昌盛的农村社会不可能建立在精神匮乏的基础上,科技越发达,社会物质文明程度越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就越高。现代农业是集农、林、牧、副、渔、工、运、建、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必须是全方位、综合型的,包括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传统比较,现代农民必须是富于创新,乐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有知识、有本领,懂生产经营,识环保生态的一代新型农民。具体说,现代农民素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观念素质,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现代农民应该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知法守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树立起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

  第二,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运用新科技的能力。现代农民应当充分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理性选择符合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并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善于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第三,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前者是参与劳动的物质基础,后者是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现代农业一改小而全方式,增进了人与人的合作交流。处理各种利益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是未来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健康体魄外还应具有现代人乐观向上、积极豁达、持重稳健等心理特征。

  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它的任务决不仅仅是传递农业科学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传播精神文明的载体。包括思想、道德、责任感、进取品质、开拓精神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靠运动的形式也不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人们常说,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一个群体,他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摆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则比较容易认可。农业科技能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因此农民对农业科技一直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那种单纯的就技术论技术的教育方式不能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正像英国学者舒马赫早在上世纪76年代就指出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传授如何对待生活。毫无疑问,传授技术知识也是重要的,然而它总是第二位的”,“不容怀疑,这个人类现在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总是缺乏智慧,破坏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更多的教育只有在培养更多智:慧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我们。”舒马赫的论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科学技术教育与道德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学越发达这一点越重要。以往农民科技教育的效果不好,滥用科技成果造成的诸多消极后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技术教育与思想观念教育的分离。现代农村教育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探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等教育的结合问题。我们应该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可以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但仅仅地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在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他们传播现代价值观念,只有具备现代观念的人才能使科学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现代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经济的昌盛、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进步、道德的完善、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创造了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进人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政策上获得了其应有的地位;职业学校和推广机构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调整之后走上了正轨;广大农民充分享受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实惠,极大地激发出了农业生产经营热情,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结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促成了农民的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的转型,科学文化素质以至职业素质成为现代农民不可缺少的要件……所有的这些方面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近20年来是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结构仍在不断的变动当中。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过渡特征。一方面,改革开放的进行,现代因子的注人,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传统因素的继续留存,还要较长的时期才能消除的现实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改革开放的进行,不仅使国内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通过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我们看到了我国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技术方面看,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在发达国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农业生产发展中科技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实现了机械化的地区还是不多,许多地区的农村仍然凭借着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从事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少之又少。从人的方面看,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群体,而如此规模的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下,并且,农村地区是传统思想影响最大的地方,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还未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表现出了滞后的一面。从制度方面看,我国欠缺有效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供给,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办学体制和培训模式仍在继续发挥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时期,无法形成一种成熟的制度安排。可以说,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向现代的转变还远未完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的日子屈指可数。为了应对入世对我国农业的挑战,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将承担起更多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现有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较短的时期内认真解决好目前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