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9章 思务(1)

  (一)黄震曰:"思务言闻见当务执守。"戴彦升曰:"思务篇言圣人不必同道。"唐晏曰:"此篇义在知其所止。"

  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一)于义者,不可动以利(二)。是以君子博(三)思而广(四)听,进退顺(五)法,动作合度,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六),学问欲博而行己(七)欲敦(八),见邪而(九)知其直,见华而(一0)知其实,目不淫于(一一)炫耀之色,耳不乱于(一二)阿谀之词,虽利(一三)之以齐、鲁(一四)之富而志不移(一五),谈之以王(一六)乔、赤(一七)松之寿,而行不易(一八),然后能壹(一九)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二0)功也(二一)。

  (一)"达",原作"远",治要注云:"'远'当作'达'。"今案:子汇本、品节作"达",据以改正。

  (二)"利",宋翔凤曰:"本缺一字,依治要补,子汇作'不可动以义',亦以意补。"今案:子汇本是"利"字,傅校本、唐本、品节亦是"利"字。

  (三)"博",宋翔凤曰:"本作'广',依治要改。"

  (四)"广",宋翔凤曰:"本作'博',依治要改。"

  (五)"顺",宋翔凤曰:"本作'循',依治要改。"

  (六)"谨",子汇本、品节作"详"。

  (七)"博而行己",宋翔凤曰:"本缺四字,依治要补。"案:品节作"博行义"三字,当出肊补。

  (八)宋翔凤曰:"宋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引新语'远于义'远'作'达','动以'下有'利'字,又作'进退循法度,动作合礼仪',又作'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与治要多同。"案:论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邢疏:"言己之所行,常能恭顺,不违忤于物也。"

  (九)"而",宋翔凤曰:"本作'乃',依治要。"

  (一0)"见华而",宋翔凤曰:"本作'观花乃',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凤曰:"本无'于'字,依治要补。"

  (一二)宋翔凤曰:"本无'于'字,依治要补。"

  (一三)"阿谀之词虽利",宋翔凤曰:"本'阿'字下缺六字,依治要补五字。以上并依治要。子汇作'耳不乱阿之声,是故语',接下文。别本作'耳不乱阿誉之声,士人动',接下文。并不可信。"案:傅校本作"耳不乱阿乱之声语",品节"阿"作"阿比"。

  (一四)"齐鲁",宋翔凤曰:"本作'晋楚',依治要。"唐晏曰:"孟子:'晋、楚之富,不可及也。'是当时有此语。"

  (一五)"移",宋翔凤曰:"本作'回',依治要。"

  (一六)宋翔凤曰:"本无'王'字,依治要。"

  (一七)宋翔凤曰:"本无'赤'字,依治要。"

  (一八)唐晏曰:"按:乔、松,谓赤松、王乔,秦、汉闲多称之,神仙之俦也。汉书亦云:'体有乔、松之寿。'"器案:王乔、赤松子列仙传有传。简称为乔、松,战国策秦策上:"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文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呴嘘呼吸如乔、松。"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配乔、松之妙节。"又简称松、乔,汉书王吉传:"体有松、乔之寿。"后汉书冯衍传自论:"庶几乎松、乔之福。"文选班孟坚西都赋:"庶松、乔之群类。"又张平子西京赋:"美往昔之松、乔。"又思玄赋:"松、乔高跱孰能离。"焦氏易林讼之家人、师之离、离之剥、损之离、夬、归妹之升俱有"松、乔、彭祖"语,文选曹子桓芙蓉池作诗:"寿命非松、乔。"

  (一九)"壹",宋翔凤曰:"本作'一',依治要改。"

  (二0)宋翔凤曰:"本缺'致其事而立其'六字,依治要补。"

  (二一)"功也",宋翔凤曰:"本无'也'字,依治要补。"案:品节此八字作"安其身而见其功",亦出肊补。

  凡人则不然,目放于富贵之荣,耳乱于不死之道(一),故多弃其所长而求其所短,不(二)得其所无(三)而失其所有。是以吴王夫差知(四)艾陵之可以取(五)胜,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六)。故事(七)或见一(八)利而丧万机,取(九)一福而致百(一0)祸。夫学者(一一)通于神灵之变化,晓于天地之开阖,(一二)弛张,性命之短长,富贵之所在,贫贱之所亡,则手足不劳而耳目不乱,思虑不谬(一三),计策不误,上(一四)诀(一五)是非于天文,其次定狐疑(一六)于世务,废(一七)兴有所据,转移有所守,故道(一八)事可法也。

  (一)列子说符篇:"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盖自战代以还,言不死之道者,甚嚣尘上矣。

  (二)宋翔凤曰:"本无'不'字,依治要补。"

  (三)"无",宋翔凤曰:"本作'亡',依治要改。"

  (四)宋翔凤曰:"'知'下本有'度'字,依治要删。"

  (五)"以取",宋翔凤曰:"本无此二字,依治要补。"

  (六)"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宋翔凤曰:"本作'而不悟句践将以破凶也',依治要改。"唐晏曰:"按春秋哀十一年:'五月,公会吴伐齐,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国书。于越入吴。"器案:吕氏春秋知化篇:"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高诱注:"艾陵,齐地。"山东通志以为即艾邑,在莱芜县东境。左传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杜注:"檇李,吴郡嘉兴县南檇(原作"醉",据史记越世家正义引改)李城。"

  (七)宋翔凤曰:"本'故'下缺二字,治要有'事'字,无缺。"案:品节"故"连"或",中间不缺字。

  (八)"一",原作"可",今据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唐本、品节校改。

  (九)"取",宋翔凤云:"本作'求',依治要改。"

  (一0)"百",宋翔凤曰:"本作'万',依治要改。"

  (一一)两京本无"夫学"二字。

  (一二)"",子汇本、唐本缺二字,品节作"人事之"三字,亦属肊补。

  (一三)"谬"字原缺,今据子汇本、傅校本、品节补。

  (一四)器案:"上"上疑挩"太"字,古书言次序,率以"太上"云云、"其次"云云,又"其次"云云言之。

  (一五)"诀",崇文本作"决",傅校作"诀"。器案:诀、决古通。文选江文通别赋:"沥泣共诀。"李善注:"诀与决音义同。"又潘安仁笙赋:"诀厉悄切。"李善注:"诀厉,谓决断清冽也。"又鲍明远东门行:"将去复还诀。"李善注:"诀与决同。"

  (一六)水经河水注:"风俗通曰:'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又见楚辞离骚补注引。

  (一七)李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无"废"字。

  (一八)"",品节作"可成"二字,亦是肊补。

  昔舜、禹因盛而治世(一),孔子承衰而作功,圣人不空出(二),贤者不虚生,而归于善,斯乃(三)天地之法而制(四)其事,则世之便而设其义。故圣人不必同道(五),(六),好者不必同色而皆美,丑者不必同状而皆恶,天地之数,斯(七)命之象也。日八宿并列,各有所主(八),万端异路,千法异形,圣人因其势而调之,使小大不得相踰(九),方圆不得相干(一0),分之以度,纪之以节,星不昼见,日不夜照,雷不冬发,霜不夏降。臣不凌君,则(一一)阴不阳(一二),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气苞日,彗星扬(一三),虹蜺冬见,蛰虫夏藏,荧惑乱宿,众星失行。圣人因(一四)变而立功,由异而致太平(一五),尧、舜(一六)承蚩尤之失,而思钦明之道(一七),君子见恶于外,则知变于内矣(一八)。桀、纣不暴(一九),则汤、武不仁,才惑于众非者而改之,乱之于朝廷,而匹(二0)夫治之于闺门。是以接舆(二一)、老莱(二二)所以避世于穷而远其尊也。君子行之于幽闲,小人厉之于士众。老子曰:"上德不德。(二三)"虚也(二四)。

  (一)"世"字原缺,今据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品节补。

  (二)论衡对作篇:"贤圣不空生。"本此。

  (三)"乃"下唐本有。

  (四)"制",唐本作"治"。

  (五)孟子万章:"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义与此同。

  (六)"",品节作"而皆合"三字,亦是肊补。

  (七)"斯",品节作"性",唐晏曰:"讹字。"

  (八)"日八宿并列各有所主",品节无此十七字。

  (九)"踰"字原缺,今据子汇本、品节补。

  (一0)"干",原误"千",各本俱作"干",今据改正。

  (一一)"则"字品节无。

  (一二)"阴不阳",宋翔凤曰:"子汇作'阴不侵阳',无缺。"案:李本、天一阁本、唐本、品节亦作"阴不侵阳",程本作"阴不阳",两京本作"阴不侵盛阳"。

  (一三)"扬",宋翔凤曰:"子汇作'扬光',不缺。"案: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扬光",程本作"扬"。

  (一四)"因",宋翔凤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删。"

  (一五)"变而立功由异而致太平",宋翔凤曰:"本作'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凤曰:"本无'舜'字,依治要补。"

  (一七)宋翔凤曰:"本缺'明之道'三字,依治要增。"唐晏曰:"按尚书尧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吕刑篇曰:'蚩尤惟始作乱,惟作五虐之刑。'则是尧于刑之钦者,正有鉴于蚩尤之虐也。"器案:尧典:"钦明文思安安。"释文引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唐晏未见治要作"钦明"之文,而以"恤刑"为言,亦逞肊之说也。

  (一八)宋翔凤曰:"本无'矣'字,依治要补。"

  (一九)"暴"字原缺,据子汇本、唐本补。傅校本作"道"。

  (二0)"匹",子汇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臣",未可据。

  (二一)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集解:"孔曰:'接舆,楚人。'"邢疏曰:"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

  (二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疑当作"枝")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器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之行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老莱子十六篇。"本注:"楚人,与孔子同时。"文选天台山赋注引刘向别录:"老莱子,古之寿者。"

  (二三)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四)唐晏曰:"按陆生之解,不可全见,然以虚字测之,与王注合。"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