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道基(2)

  (三)人道,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孔颖达正义:"人道之大者也,言此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间道理最大者。"

  (四)史记商君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开悟,谓开通晓悟。

  (五)宋翔凤曰:"'别',本作'道',依子汇本改。"案:傅校本、唐本作"别"。

  (六)管子君臣下:"古者,未知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韦;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天"字依惠定宇校本增,下同)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论衡齐世篇:"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一),以为行虫(二)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三)食五谷(四)。

  (一)唐晏曰:"自此以下,至'避劳就逸'句,是隐括系辞之文。"案:见系辞下。

  (二)行虫,凡动物皆谓之虫,此与走兽对言,则谓毛虫而外之裸虫、羽虫、鳞虫、介虫四族也。

  (三)"人",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民"。

  (四)尸子君治篇:"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日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高诱注:"五谷:菽、麦、黍、稷、稻也。"白虎通号篇:"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太平御览七八引贾谊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谷。"又引陆景典略:"神农尝百草,尝五谷,蒸民乃粒食。"

  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一)。于是黄帝乃伐木构(二)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三)。

  (一)"同域",天一阁本作"司城",不可从。史记礼书:"人域是域,士君子也。"索隐:"域,居也。"同域,谓人民与禽兽同居也。

  (二)"构",子汇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构",古从从木之字多混。

  (三)易系辞下:"古者,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泛论篇:"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霿露,夏日则不胜暑热,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高诱注:"处,居也。复穴,重窟也。一说,穴,毁堤防崖岸之中以为窟室。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栋,屋也。宇,屋之垂。"太平御览七九引春秋内事:"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五行大义五:"黄帝造屋宇。古者,巢居穴处,黄帝易之以上栋上宇,以蔽风雨。"

  民知室居食谷,而未知功力(一)。于是后稷(二)乃列封疆,(三)画畔界(四),以分土地之所宜(五);辟土殖(六)谷,以用养民(七);种桑麻,致丝枲(八),以蔽形体(九)。

  (一)功力,犹今言加工。故唐律疏议卷二十盗贼四:"山野物已加功力。"疏议曰:"山野之物,谓草木药石之类,有人已加功力。"功力字本此。

  (二)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为儿时,仡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土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吕氏春秋君守篇:"后稷作稼。"高诱注:"后,君;稷,官也。烈山氏子曰柱,能植百谷蔬菜,以为稷。"

  (三)"疆",李本、两京本误作"强"。

  (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五)周礼夏官土方氏职:"以辨土宜、土化之,而授任地者。"注:"土宜,谓九谷稙所宜也。"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杜注:"疆,界也。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

  (六)"殖",唐本作"植"。

  (七)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五谷所以养人也,故言民人育也。"

  (八)尚书禹贡:"岱畎丝枲。"孔颖达正义:"枲,麻也。"

  (九)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体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正义曰:"此一节论中古神农及五帝幷三王之事,各随文解之。"又案:淮南子汜论篇:"伯余之初作衣也,而民得以揜形御寒。"又齐俗篇:"明王制礼义,衣足以覆形。"文子十守篇:"衣足以盖形御寒。"春秋繁露度制篇:"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韩诗外传五:"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盐铁论锗币篇:"或无以充虚蔽形也。"抱朴子外篇诘鲍:"古之为屋,足以蔽风雨,为衣,足以掩身形。"曰掩,曰揜,曰蔽,曰盖,曰覆,其义一也。

  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一)为害;禹乃决江疏河(二),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三),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四),然后人民得去高险(五),处平土(六)。

  (一)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二)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赵岐注:"疏,通也。"淮南子修务篇:"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高诱注:"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故言决。疏道东注于海,故言疏。"

  (三)诗经小雅沔水:"朝宗于海。"郑玄笺:"兴者,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喻诸侯朝天子,亦犹是也。"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正义:"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案:正义此文,即本郑笺为说。所云以小就大者,犹此之言大小相引也。

  (四)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引尚书大传:"百川趋于海。"淮南泛论篇:"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高诱注:"以海为宗。"

  (五)"险",两京本误作"噞"。

  (六)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乃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赵岐注:"民人下高就平土,故远险阻也。"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戚之,乃堙洪塞源,决江疏河,洒沈澹灾,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注:"张揖曰:'疏,通也。'"

  川谷交错(一),风化(二)未通,九州绝隔,未有舟车之用,以济深致远;于是奚仲(三)乃桡(四)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五)服牛(六),浮舟杖楫(七),以代人力。

  (一)诗小雅楚茨毛传:"东西为交,邪行为错。"文选司马长卿子虚赋:"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

  (二)风化,犹言教化。诗豳风七月序:"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疏以"后稷之教"为言也。

  (三)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高诱注:"奚仲,黄帝之后,任姓也。传曰:'为夏车正,封于薛。'"淮南子修务篇:"奚仲为车。"高诱注:"传曰:'奚仲为夏车正,封于薛。'"案: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世本作篇、荀子解蔽篇、文选演连珠注引尸子,俱谓奚仲作车。山海经海内经:"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郭注:"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沈约宋书礼志:"系本云:'奚仲始作车。'案:庖牺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奚仲乃夏之车正,安得始造乎?系本之言非也。车服以庸,着在唐典,夏建旌旗,以表贵贱,周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一器而群工致其巧,车最居多,盖奚仲以擅技巧为夏车正,前世制作之美归之耳。"

  (四)"桡",子汇本作"挠"。

  (五)驾马,荀子解蔽篇:"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杨倞注:"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耳。世本云:'相土作乘马。'杜'与'土'同。乘马,驷马也。四马驾车,起于相土,故曰作乘马;以其作乘马之法,故谓之乘杜。乘并音剩。相土,契孙也。"案:太平御览七七三引古史考异:"黄帝作车,少皞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仲又造车,更广其制度也。"云奚仲驾马,与此同也。

  (六)服牛,犹言驾用牛。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正义:"今服用其牛,乘驾其马。服牛以引重,乘马以致远,是以人之所用,各得其宜。"案:说文牛部犕下引易作"犕牛乘马",段注:"以车驾牛马之字当作'犕',作'服'者假借耳。"诗郑风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郑笺:"服马,犹乘马也。"正义:"易称'服牛乘马',俱是驾用之义,故云服马犹乘马。"尚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氏传:"示天下不复乘用。"淮南子泛论篇:"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七)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正义:"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剡木为楫者,楫必须纤长,理当剡削,故曰剡木也。"

  铄金(一)镂木,分苞烧殖(二),以备器械(三),于是民知轻重,好利恶难,避劳就逸;于是皋陶(四)乃立狱制罪(五),县(六)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七)邪,消佚乱。

  (一)国语周语下:"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贾逵曰:'铄,消也,众口所恶,金为之消亡。'"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故众口其铄金兮。"王逸注:"铄,销也。言众口所论,乃人所言,金性坚刚强,尚为销铄。"风俗通义佚文:"众口铄金。俗说:有美金于此,众人咸共诋訾,言其不纯,卖金者欲其必售,固取锻烧以见真。此为众口铄金。"(详器撰风俗通义校注页六0七)(二)孙诒让曰:"案:'苞'与'匏'通,(太玄经达次三云:"厥美可以达于瓜苞。"论衡无形篇云:"更以苞瓜喻之。""苞"并"匏"之借字。)分匏,谓为蠡瓢之属。仪礼士昏礼郑注云:'合破瓠也。'庄子逍遥游篇说大瓠云:'剖之以为瓢。'分与破、剖义同。'殖'当读为考工记'抟埴'之'埴',烧埴,谓陶之事也。"唐晏曰:"'殖',疑作'埴'。"

  (三)礼记大传:"异器械。"郑注:"器械,礼乐之器及兵甲也。"正义:"器为楬豆房俎,礼乐之器也;械谓戎车革路,兵甲之属也。"

  (四)尚书大禹谟:"帝曰:'皋陶,惟臣庶,罔或于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吕氏春秋君守篇:"皋陶作刑。"高诱注:"虞书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女作士师,(今书无"师"字,此用今文)五刑有服。'"

  (五)"罪",唐本作"",古文也。后不复出。

  (六)"县",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悬","悬"为"县"或字。后不复出。

  (七)"奸",唐本作"奸",二字俗不分。后不复出。

  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一)乃设辟雍(二)庠序(三)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四)不凌弱,众不暴寡,(五)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一)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正义:"其于中古乎者,谓易之爻卦之辞,起于中古。若易之爻卦之象,则在上古伏牺之时。但其时,理尚质素,圣道凝寂,直观其象,足以垂教矣。但中古之时,事渐浇浮;非象可以为教,又须系以文辞,示其变动吉凶,故爻卦之辞,起于中古,则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也。"以文王、周公当中古,则中圣谓文王、周公也。所谓"设辟雍庠序之教"者,辟雍、上庠、东序,俱周大学之名也,然则陆贾此言中圣,亦谓文王、周公也。

  (二)白虎通辟雍篇:"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雍之为言壅也,天下之仪则;故谓之辟雍也。"

  (三)白虎通辟雍篇:"乡曰庠,里曰序。庠者,庠礼义;序者,序长幼也。礼五帝记曰:'帝庠序之学,则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善如尔舍明令必须外然后前民者也,未见于仁,故立庠序以导之也。"(卢文弨曰:"以上文有讹。")(四)"强",子汇本作"强"。后不复出。

  (五)"",天一阁本作"弃",,古文弃。后不复出。

  礼义不(一)行,纲纪不立,后世衰废,于是后圣(二)乃定五经(三),明六艺(四),承天统地(五),穷事察(六)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七),宗诸天地,纂(八)修篇章,垂诸来世,被诸鸟兽(九),以匡衰乱,天人合策(一0),原道(一一)悉备,智者达其心,百工穷其巧,乃调之以管弦(一二)丝竹之音,设钟(一三)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一四),通文雅(一五)。

  (一)"不",原作"独",今从子汇本、唐本校改。

  (二)后圣,指孔子,详上文"先圣"注。

  (三)五经,孔子而后,称说五经者,当以陆氏此文为最先。其后,汉武帝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经博士,汉章帝时,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班固譔集其文,作白虎通德论,其五经篇云:"孔子所以定五经者何?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道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后之言五经者,如困学纪闻八经说仅举五经博士及白虎通五经篇为言,尚未得其朔也。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