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8节

  传

  二十九年春,王正月1,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

  1“王正月”三句:《春秋》书“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是说明鲁君此年未行朝正之礼的原因。朝正:国君于岁首(正月初一)祭享宗庙。

  楚人使公亲禭1,公患之。穆叔曰2:“祓殡而襚3,则布币也。”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4.楚人弗禁,既而悔之5.

  1禭(suì):致送给死者的衣服(置于灵柩东面)。依礼,国君不给诸侯送葬,楚国要求鲁君致禭,视同臣子。2穆叔:叔孙豹。3“祓殡”二句:谓先行祓殡,而后禭,与朝而布币(陈列布帛礼品)无异。祓:祓除凶恶之祭。4桃茢(liè):桃枝与萑苕。古人以为可以去除不祥。萑苕是一种草,可做苕帚。5悔之:君临臣丧乃祓殡,故楚人悔之。《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

  二月癸卯1,齐人葬庄公于北郭2.

  1癸卯:七日。2“齐人”句:庄公被杀,不能葬入宗族墓地,故葬北郭。

  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至于西门之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楚郏敖即位1,王子围为令尹2.郑行人子羽曰3:“是谓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4,其草不殖。”

  1郏(jiá)敖:熊麇,康王之子。2王子围:康王之弟。

  3行人子羽:郑大夫公孙挥,长于辞令。行人为官名。4“松柏”二句:此时令尹强,楚君弱,故以松柏与草为喻。

  公还,及方城1.季武子取卞2,使公冶问3,玺书追而与之4,曰:“闻守卞者将叛5,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6,及舍,而后闻取卞7.公曰:“欲之而言叛8,衹见疏也。”

  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9?”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10.固辞,强之而后受。公欲无入。荣成伯赋《式微》11,乃归。五月,公至自楚。

  公冶致其邑于季氏12,而终不入焉13.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季孙见之14,则言季氏如他日。不见,则终不言季氏。及疾,聚其臣15,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16.且无使季氏葬我。”

  1方城:山名,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四十里。2卞: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卞本公室之邑,季氏取之以自益。

  3公冶:季氏属大夫。问:问公起居。4玺书:用印章封记的文书。追而与之:追公冶而以书付之。5“闻守”四句:此为玺书内容。季氏借口守卞者欲叛而取之。6致使:致季氏使命。

  7公冶不知玺书内容。8“欲之”二句:言季氏想要得卞,却借口卞人背叛,只是显得疏远我。衹:但。9故有此问,恐季氏为变。10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冕服为礼服中最为尊贵的服饰,天子、诸侯、卿大夫均有冕服。此鲁君以卿之冕服赐公冶。11荣成伯:荣痲鹅。《式微》:《诗·邶风》篇名。《诗》云:“式微式微,胡不归?”荣成伯劝鲁君入国。式:语助词,无义。12“公冶”句:公冶退还季氏所予之邑。13“而终”句:终不入季氏之家。14“季孙”二句:季氏与之相见,公冶就像往日一样与他说话。15臣:此指大夫(公冶)之家臣。16非德赏:非因德而赏赐。

  葬灵王1.郑上卿有事2,子展使印段往3.伯有曰4:“弱5,不可。”子展曰:“与其莫往6,弱不犹愈乎?《诗》云7:‘王事靡盬8,不遑启处9.’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坚事晋、楚,以蕃王室也10.王事无旷11,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周。

  1葬灵王:鲁未往会葬,故《春秋》不书。2上卿有事:时郑伯在楚,子展或有事于晋、楚。3子展:公孙舍之。4伯有:良霄。5弱:年少。6“与其”二句:派年少的人去,总比没有人去好。莫:无人。7《诗》云:引文出自《诗·小雅》之《四牡》及《采薇》。8王事靡盬(ɡǔ):谓王事无有止息。盬:息。9遑:闲暇。启处:安居。启:跪。处:居。10蕃:通“藩”。屏障。此为藩屏、保卫之意。11旷:废。

  吴人伐楚,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馀祭观舟,阍以刀弑之1.

  1“以刀”句:阍以刀弑吴王,表明他因接近刑人而被杀。

  郑子展卒,子皮即位1.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2,户一钟3,是以得郑国之民。故罕氏常掌国政,以为上卿。宋司城子罕闻之4,曰:“邻于善5,民之望也6.”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7,为大夫之无者贷8.宋无饥人。叔向闻之9,曰:“郑之罕10,宋之乐11,其后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国乎12!民之归也。施而不德13,乐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14!”

  1子皮即位:子皮代父为上卿。子皮:罕虎,子展之子。

  2饩(xì):赠送。3一钟:六斛(十斗为斛)四斗。4司城子罕:乐喜,官司城。5邻:近。6民之望:人民仰望之人。

  7不书:不登记。谓不求偿还。8“为大夫”句:替没有余粮的大夫借粮给百姓。9叔向:羊舌肸。10罕:罕氏。子展、子皮为罕氏。11乐:乐氏。司城子罕为乐氏。12得国:得掌国政。13“施而”二句:施舍而不显示恩德,乐氏又在罕氏之上。加:上。14以宋升降:谓随宋盛衰。以:与。

  晋平公,杞出也1,故治杞2.六月,知悼子合诸侯之大夫以城杞3,孟孝伯会之4,郑子大叔与伯石往5.子大叔见大叔文子6,与之语。文子曰:“甚乎7,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晋国不恤周宗之阙8,而夏肄是屏9,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10,其谁归之?吉也闻之,弃同即异11,是谓离德。《诗》曰12:‘协比其邻13,昏姻孔云。’晋不邻矣14,其谁云之?”

  1杞出:平公为杞女所生。2治:谓治其地,修其城。

  3知悼子:荀盈。诸侯之大夫:指鲁仲孙羯、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等。《传》蒙经文省略。4孟孝伯:仲孙羯。

  5子大叔:游吉。伯石:公孙段。6大叔文子:卫大叔仪。

  7甚:过分。晋为舅家修城而劳诸侯,诸侯以为过。8周宗:周之同宗。谓诸姬。9夏肄:夏余。指杞。周武王灭纣,封其后于杞。肄:余。屏:藩屏,保卫。10“诸姬”二句:晋为姬姓,而弃诸姬,则诸侯无归之者。11同:谓同姓。即:就。异:异姓。12《诗》曰:引文出自《诗·小雅·正月》。13“协比”二句:谓与亲者和睦相处,婚姻之人关系也随之亲密。协、比皆“亲和”之义。邻:亲。孔:甚。云:有。谓相亲善。14不邻:谓不亲关系亲密之人。

  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知伯1,女齐相礼2.宾出,司马侯言于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3,司徒侈4,皆亡家之主也。”知伯曰:“何如?”对曰:“专则速及,侈将以其力毙5,专则人实毙之,将及矣。”

  1高子容:高止。司徒:华定。知伯:荀盈。2女齐:司马侯。相礼:赞礼。3专:自是专行。4侈:放纵。5将:则。以其力毙:因有力而自毙。

  范献子来聘1,拜城杞也2.公享之,展庄叔执币3.射者三耦4,公臣不足5,取于家臣。家臣,展瑕、展玉父为一耦6;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

  1范献子:士鞅,晋卿。2拜城杞:谢鲁城杞。3执币:代鲁君以币酬宾。主人酬宾劝酒,送之礼品,称为酬币。礼重者用乘马,轻者束帛、俪皮。4耦:二人为耦。5公臣不足:鲁公室卑弱,公臣不能备足三耦(六人)。6玉:或作“王”,与“玉”同。

  晋侯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1,弗尽归也2.晋悼夫人愠曰3:“齐也取货4.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5.”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6,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7,兼国多矣,谁得治之?杞,夏余也8,而即东夷9.鲁,周公之后也,而睦于晋。以杞封鲁犹可,而何有焉10?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11.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12?且先君而有知也13,毋宁夫人14,而焉用老臣?”

  1女叔侯:即女齐。治杞田:使鲁国归还侵占杞国之土地。2弗尽归:晋使鲁归侵杞之田,鲁未尽归。3晋悼夫人:平公之母。4取货:接受鲁之财货。5不尚取之:谓当取女叔侯杀之。不尚:尚,当。不为语助词,无义。6虞:与下文虢、焦等八国,皆姬姓之国,先后为晋所灭。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虢指北虢,亦在今山西平陆县;焦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二里;滑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霍在今山西霍州市;扬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韩在今陕西韩城市;魏在今山西芮城县。7“武、献”二句:武公、献公之时,晋始强大。8夏余:夏之余封。周武王灭纣,封其后于杞。9即:就,亲近。10何有焉:何亲于杞。11府无虚月:无月不受鲁贡。12瘠:瘦。谓亏损。13而:如,如果。

  14“毋宁”二句:谓先君宁可取夫人,而无须杀老臣。毋宁:宁。毋:语助词,无义。

  杞文公来盟1.书曰“子”,贱之也2.

  1鲁归杞田,故来盟。2贱之:贱杞用夷礼。

  吴公子札来聘1,见叔孙穆子2,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3!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4,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请观于周乐5.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6,曰:“美哉7!始基之矣8,犹未也9,然勤而不怨矣10.”为之歌《邶》、《鄘》、《卫》11,曰:“美哉,渊乎12!忧而不困者也13.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14,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15,曰:“美哉!思而不惧16,其周之东乎17!”为之歌《郑》18,曰:“美哉!其细已甚19,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20!”为之歌《齐》21,曰:“美哉,泱泱乎22!大风也哉23!表东海者24,其大公乎25!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26,曰:“美哉,荡乎27!乐而不淫28,其周公之东乎29!”为之歌《秦》30,曰:“此之谓夏声31.夫能夏则大32,大之至也33,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34,曰:“美哉,沨沨乎35!大而婉36,险而易行37.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38,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39!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40,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41,无讥焉42.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43,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44!犹有先王之遗民焉45.”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46!曲而有直体47,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48,曰:“至矣哉!直而不倨49,曲而不屈50,迩而不逼51,远而不携52,迁而不淫53,复而不厌54,哀而不愁,乐而不荒55,用而不匮56,广而不宣57,施而不费58,取而不贪59,处而不底60,行而不流61.五声和62,八风平63,节有度64,守有序65,盛德之所同也66.”见舞《象箾》、《南籥》者67,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68,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69,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70,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71,曰:“美哉!勤而不德72,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73,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74,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75,其蔑以加于此矣76.观止矣77!若有他乐78,吾不敢请已!”

  其出聘也,通嗣君也79.故遂聘于齐,说晏平仲80,谓之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81,未获所归,难未歇也82.”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83,是以免于栾、高之难84.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85,子产献纻衣焉86.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87,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适卫,说蘧瑗、史狗、史迆、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88,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宿于戚89,闻钟声焉,曰:“异哉!吾闻之也,辩而不德90,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91.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92?”遂去之93.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94.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95,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96!”说叔向。将行,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97,大夫皆富,政将在家98.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

  1公子札: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2叔孙穆子:叔孙豹。

  3其:殆。不得死:谓不得善终。4宗卿:宗室之世卿。5“请观”句:鲁以周公之故,有天子礼乐,故季札请观之。6《周南》、《召南》:为周公、召公封国之诗歌。南:乐名。7美:指其音乐美。8基:奠定王业之基础。9未:尚未最后成功。10勤:劳。以上三句论其歌辞内容。11邶(bèi)、鄘(yōnɡ)、卫:地名,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周武王克商,分朝歌以北为邶,以封纣子武庚禄父;南为鄘,管叔治之;东为卫,蔡叔治之,称为三监。武庚作乱,周公尽以其地封康叔,而迁邶、鄘之民于雒邑。12渊:深。13忧而不困:遭遇忧患而不至于困顿。14卫康叔:名封,先封康,后徙卫,曾遭遇管、蔡之乱。武公:名和,卫康叔九世孙。犬戎攻杀幽卫,武公曾率兵助周平戎。15《王》:《王风》。指周幽王遭犬戎之祸,平王东迁,王政不复行于天下,王室所在之地,风俗与诸侯同,其诗亦不列于《雅》。16思而不惧:宗周陨灭,故忧思;先王之遗风犹在,故不惧。17其周之东乎:谓此殆周室东迁后之乐诗。18《郑》:《郑风》。19细:琐碎。已:太。20其:将。先亡:繁琐,不能久,故先亡。

  21《齐》:《齐风》。22泱泱:弘大之声。23大风:宏大的风度气概。24表东海:为东海诸国之表率。25大公:齐太公,姜尚。26《豳》:《豳风》。今本《诗经》列第十五。豳为周之旧国,在今陕西彬县东北二十余里。公刘建都于此,太王避狄,迁居岐山之阳。27荡乎:形容坦荡无忧。28乐而不淫:言欢乐而有节制。淫:过度。29“其周公”句:周公遭管、蔡之乱,东征三年,为成王陈后稷先公不敢荒淫,以成王业。30《秦》:《秦风》。今本《诗经》列第十一。31夏声: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时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32《方言》:“夏,大也。”33“大之”二句:秦襄公佐平王东迁,平王立襄公为诸侯,封之以岐、丰之地,故曰周之旧。34《魏》:《魏风》。今本《诗经》列第九。35沨(fénɡ)沨:形容乐声婉转悠扬。36婉:约。37险:难,艰难。

  38《唐》:《唐风》。今本《诗经》列第十。唐:唐叔虞所封之国,在今山西太原市。唐即晋之前身。39陶唐氏:帝尧。尧初封陶,后都唐。遗民:或为“遗风”之误。杜注云:“晋本唐国,故有尧之遗风。”40《陈》:《陈风》。今本《诗经》列第十二。

  41《郐》:《郐风》。今本《诗经》列第十三。下尚有《曹风》。郐:亦作“桧”。国名,在今河南郑州市南。42讥:评论。

  43思而不贰:虽有忧虑,而无背叛之心。思:忧。44周德之衰:指幽王、厉王之政。45先王:指文、武、成、康。46熙熙:形容广大。47曲而有直体:其声抑扬婉转而主调平直。

  48《颂》:指《周颂》。今本《诗经》有《商颂》、《鲁颂》,当为后人所加,非季札所观之旧。49直:正直。倨:倨傲。50曲:婉顺。屈:挠屈。51逼:逼迫。52携:离。53迁:变。淫:动荡。54复:复叠。厌:厌倦。55荒:迷乱。56用而不匮:行其德,故不匮。57宣:缓。《尔雅·释言》:“宣,缓也。”58施:施予。谓因民所利而利之。59取而不贪:义然后取,虽取而不为贪。60处:留。底:凝滞。61行:动。流:放任。62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和谐。63八风:指八方之风。隐公五年《传》云:“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平:协调。此二句谓八音和谐。64节有度:乐曲之节拍得其正。

  65守有序:音阶之调和得其体。66盛德之所同:谓文、武、成、康盛德皆同。67《象箾》:舞名。执箾而舞象舞,故称《象箾》。箾:同“箫”。《南籥》:舞名。执籥(管乐器,似笛)而舞,故曰南籥。《象箾》、《南籥》皆文王之舞。68《大武》:武王乐。69《韶濩》:亦称《大濩》,汤乐。70犹有惭德:以武力征伐,故犹有愧。71《大夏》:禹之乐。72不德:不以有德自居。73《韶箾》:亦作《箫韶》,舜之乐。74帱(dǎo):覆,覆盖。75虽:即,即使。76其:亦。蔑:无。77观止:谓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78若:虽,即便。79嗣君:指馀祭。《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使鲁在馀祭即位之第四年。80晏平仲:晏婴。81归:终。82歇:止。83陈桓子:陈无宇。84栾、高之难:昭公十年,陈氏、鲍氏伐栾氏、高氏,栾施、高强奔鲁。《传》探后言之。85缟带:白色生绢所制之大带。

  86纻衣:苎麻所织之衣。纻:同“苎”。87郑之执政:指伯有。88蘧瑗:蘧伯玉。史狗:史朝之子文子。史迆(qiū):史鱼。公叔发:公叔文子。89戚:孙林父食邑,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北。90辩:争。孙林父逐其君,故曰辩而不德。91“犹燕”句:谓孙林父逐君而以戚叛,至为危险。幕:帐幕。92而:岂。殡:停柩待葬。93去之:不止宿。94琴瑟:乐之小者。95赵文子:赵武。韩宣子:韩起。魏献子:魏舒。96“晋国”句:谓晋国之政,将集于三家。97良:良臣。98政将在家:政权将由公室移于大夫。

  秋九月,齐公孙虿、公孙灶放其大夫高止于(于)北燕1.乙未2,出。书曰“出奔3”,罪高止也。高止好以事自为功4,且专,故难及之。

  1公孙虿:子尾。公孙灶:子雅。放:放逐。原本“于”字重,据阮元《校勘记》删。2乙未:二日。3“书曰”二句:高止为齐国所逐,而《春秋》书“出奔”,是责备他的罪过。

  4好以事自为功:好兴事以为己功。冬,孟孝伯如晋,报范叔也1.

  1范叔:士鞅。此年夏来聘。

  为高氏之难故,高竖以卢叛1.十月庚寅2,闾丘婴帅师围卢。高竖曰:“苟(请)[使]高氏有后3,请致邑4.”齐人立敬仲之曾孙酀5,良敬仲也6.十一月乙卯7,高竖致卢而出奔晋。晋人城绵而置旃8.

  1高竖:高止子。卢:高氏食邑,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2庚寅:二十八日。3使:原本作“请”,据《四部丛刊》本改。4致邑:还邑于君。5敬仲:高傒。曾孙:泛指后世子孙。酀:亦作“偃”。6良:贤。7乙卯:二十三日。8绵:绵上,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旃:“之焉”的合音。

  郑伯有使公孙黑如楚,辞曰:“楚、郑方恶,而使余往,是杀余也。”伯有曰:“世行也1.”子皙曰2:“可则往,难则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强使之。子皙怒,将伐伯有氏,大夫和之3.十二月己巳4,郑大夫盟于伯有氏。裨谌曰:“是盟也,其与几何5?《诗》曰6:‘君子屡盟7,乱是用长。’今是长乱之道也8,祸未歇也,必三年而后能纾9.”然明曰:“政将焉往?”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10?举不逾等11,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12.天又除之13,夺伯有魄14,子西即世15,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16,乃犹可以戾17.不然,将亡矣。”

  1世行:言世为行人。行:行人。官名。2子皙:公孙黑。

  3和:调解。4己巳:八日。5其与几何:言不能久。与:语助词,无义。6《诗》曰:引文出自《诗·小雅·巧言》。7“君子”二句:谓在上者不能止乱,而屡次结盟以相要,反而更加助长祸乱。屡:数。8今:此。9纾:缓。10“其焉”句:言政将归子产。辟:同“避”。11“举不”二句:谓若以班次,则子产应知政。位班:位次。12世隆:为世人所尊敬。13天又除之:上天又为子产清除障碍。14夺伯有魄:谓使伯有丧失精神。

  魄:人之精神依附于形体者。15子西:公孙夏。即世:指死。16其必:必。其、必同义。17戾:定。

  经

  三十年春1,王正月,楚子使薳罢来聘。

  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五月甲午2,宋灾3.

  宋伯姬卒。

  天王杀其弟佞夫4.

  王子瑕奔晋5.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6.

  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冬十月,葬蔡景公。

  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7,宋灾故。

  1三十年:公元前543年。2甲午:五日。3灾:天火曰灾。4天王杀其弟:称弟,恶天王残害骨肉。5奔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故王子瑕奔晋不言“出”。6宋共姬:即伯姬,鲁女,宋共公夫人。7“晋人”二句:《春秋》书会不言其故,此云“宋灾故”,是《春秋》特笔。参见《传》注。澶(chán)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市西。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