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5节

  传

  二十六年春1,秦伯之弟坏如晋修成2.叔向命召行人子员3.行人子朱曰:“朱也当御4.”三云5,叔向不应。子朱怒曰:“班爵同6,何以黜朱于朝7?”抚剑从之8.叔向曰:“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9,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子员道二国之言无私10,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11.”拂衣从之12.人救之13.平公曰:“晋其庶乎14!吾臣之所争者大。”师旷曰15:“公室惧卑。臣不心竞而力争16,不务德而争善17,私欲已侈18,能无卑乎?”

  1此条当与上年传文连读。2修成:修好。3叔向:羊舌肸。行人:官名,掌朝觐聘问诸事。4当御:当值。5三云:讲了三次。云:言。6班爵:位次。7黜:贬退。8抚:持。9集:成。10“子员”二句:子员传达二国之言不带私心,而你却经常有出入。道:达。谓传达。易:违。11御:治。12拂衣:振衣。13救:止。14庶:庶几。谓庶几可治。15师旷:晋乐师。16不心竞:不竞于心。谓不竞为忠。17争善:争自善。即自以为善。18已侈:过于膨胀。已:太。

  卫献公使子鲜为复1,辞。敬姒强命之2.对曰:“君无信,臣惧不免。”敬姒曰:“虽然,以吾故也。”许诺。初,献公与宁喜言,宁喜曰:“必子鲜在。不然,必败。”故公使子鲜。子鲜不获命于敬姒3,以公命与宁喜言曰:“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宁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闻君之出4,敢闻其入?”遂行,从近关出5.告右宰谷6.右宰谷曰:“不可。获罪于两君7,天下谁畜之8?”悼子曰9:“吾受命于先人10,不可以贰。”谷曰:“我请使焉而观之。”遂见公于夷仪。反,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11,而无忧色,亦无宽言,犹夫人也12.若不已13,死无日矣。”悼子曰:“子鲜在。”右宰谷曰:“子鲜在,何益?多而能亡14,于我何为?”悼子曰:“虽然,不可以已。”

  孙文子在戚15.孙嘉聘于齐16,孙襄居守。二月庚寅17,宁喜、右宰谷伐孙氏,不克。伯国伤18.宁子出舍于郊19.伯国死,孙氏夜哭。国人召宁子,宁氏复攻孙氏,克之。辛卯,杀子叔及大子角20.书曰“宁喜弑其君剽21”,言罪之在宁氏也。孙林父以戚如晋22.书曰“入于戚以叛23”,罪孙氏也。臣之禄,君实有之。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专禄以周旋24,戮也25.

  甲午,卫侯入。书曰“复归26”,国纳之也。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27.公至,使让大叔文子曰28:“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29,吾子独不在寡人30.古人有言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31.”对曰:“臣知罪矣!臣不佞,不能负羁绁以从捍牧圉32,臣之罪一也。有出者33,有居者34,臣不能贰,通外内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乃行,从近关出。公使止之。

  1子鲜:名帟,献公之母弟。为复:谋为己复位。2敬姒:子鲜之母。3“子鲜”句:谓子鲜欲推辞而未获敬姒同意。《仪礼·士相见礼》:“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郑玄注:“不得命者,不得见许之命也。”“不得命”与“不获命”同义。4“瑗不”句:襄公十四年,孙氏欲逐献公,蘧伯玉出奔于外。5从近关出:从最近的边关出境。6右宰谷:卫大夫。

  7“获罪”句:从前宁喜之父宁殖出献公,今宁喜又欲弑君。

  8畜:容。9悼子:宁喜。10“吾受”句:宁喜受宁殖之命,事见二十年《传》。11淹恤:久经忧患。淹:久。恤:忧。

  12犹夫人:谓仍无改变。夫:其。13已:止。14“多而”二句:谓子鲜守义,至多出亡自保,无益于我。15孙文子:孙林父。16孙嘉:与下文孙襄皆孙林父之子。17庚寅:六日。18伯国:孙襄。19出舍于郊:欲出奔。20子叔:即卫侯剽。21“书曰”二句:《春秋》书宁喜弑其君,表示罪在宁喜。22以戚如晋:以戚邑属晋。23“书曰”二句:《春秋》书“孙林父入于戚以叛”,是责其窃邑叛国之罪。24专禄:专擅其禄。谓以戚叛。25戮:罪可戮。26“书曰”二句:《春秋》书卫侯“复归”,因为卫国接纳他。27颔(hàn):低头为礼。即点头。

  28大叔文子:大叔仪。29二三子:指诸大臣。30不在寡人:谓心中无卫侯。31寡人怨矣:献公闻大叔仪答宁喜之言(在二十五年),故怨。32“不能”句:谓不能从君出亡,随侍执役。羁绁:马笼头和缰绳。捍:保卫。牧圉:放牧。养牛曰牧,养马曰圉。33出者:指卫侯衎。34居者:指卫侯剽。

  卫人侵戚东鄙。孙氏诉于晋,晋戍茅氏1.殖绰伐茅氏2,杀晋戍三百人。孙蒯追之,弗敢击。文子曰:“厉之不如3!”遂从卫师4,败之圉5.雍勦获殖绰6.复诉于晋。

  1茅氏:在戚之东南。2殖绰:齐之力士,出奔在卫。

  3厉:鬼。鬼无所归曰厉。4遂从卫师:孙蒯为父言所激,复追卫师。5圉: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东。6雍勦:孙氏家臣。

  郑伯赏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1,先八邑2;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3,先六邑。子产辞邑,曰:“自上以下,(隆)[降]杀以两4,礼也。臣之位在四5,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6,请辞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7.让不失礼。”

  1先路:车名。《礼记·郊特牲》记载路有大路、先路、次路三种。据《左传》,此三路常用于赏赐。三命:周代官爵分为九等,称九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周礼·春官·典命》:“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诸侯之卿三命,得立位于王朝。服:指相应的器物仪仗。2先:正式送礼前所赠较轻的礼物。八邑:三十二井。3次路、再命:参见上文注。4降杀(shài):降等。降、杀义同,皆减削之意。降:原本误作“隆”,据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阮元《校勘记》说改。5位在四:二十七年《传》叙郑卿之次序为子展、伯有、子西、子产。6赏礼:指六邑。7知政:为政。即担任执政大臣。

  晋人为孙氏故,召诸侯,将以讨卫也。夏,中行穆子来聘1,召公也2.

  1中行穆子:荀吴。2召公:召鲁君与会。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1,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2.郑皇颉戍之3,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4,正于伯州犁5.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6,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7,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8.”下其手9,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10.”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人以皇颉归。

  印堇父与皇颉戍城麇11,楚人囚之,以献于秦。郑人取货于印氏以请之12,子大叔为令正13,以为请14.子产曰:“不获15.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16.若曰:‘拜君之勤郑国。微君之惠17,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其可。”弗从,遂行。秦人不予18.更币19,从子产而后获之20.

  1雩(yú)娄:吴地,在今河南商城县东。2城麇:郑地。未详何处。3皇颉:郑大夫。4公子围:楚共王子,即后来的灵王。5正:决。6“所争”三句:谓二人所争之人乃君子,当明白事理。7上:高。8贵介:谓地位高贵。介:大。

  9下:低。10弱焉:谓不敌王子。即为王子所获。弱:弓力少曰弱。此指力弱不敌。11印堇(jǐn)父:郑大夫。12“郑人”句:郑人取财货于印氏,请于秦以赎印堇父。13令正:主辞令之官。14以为请:为请赎之辞。15不获:不得堇父。16不其然:不然。谓不至于如此。其:语助词,无义。17“微君”二句:谓楚师还,实由于秦,否则楚师犹在郑之城下。此为外交饰辞,使秦有下台之阶。微:非。其:必。18不予:不以堇父与郑。19更币:另遣使者执币。20从子产:从子产之辞。

  六月,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1.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2.

  赵武不书3,尊公也。向戌不书,后也4.郑先宋,不失所也5.

  于是卫侯会之6.晋人执宁喜、北宫遗7,使女齐以先归8.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9.

  秋七月,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10.国景子相齐侯11,赋《蓼萧》12.子展相郑伯13,赋《缁衣》14.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15:“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16,敢拜郑君之不贰也。”

  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17:“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18,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19,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20,文子以告晋侯。晋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国子赋《辔之柔矣》21,子展赋《将仲子兮》22,晋侯乃许归卫侯。

  叔向曰:“郑七穆23,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

  1疆戚田:正戚之封疆。2懿氏: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北。六十:六十邑。3“赵武”二句:赵武为晋正卿,不书其名而书“晋人”,表示尊重鲁君。4后:后于会期而至。5不失所:指如期而至。所:时。6“于是”句:此时卫献公也在会所,晋不让他与会,故《春秋》未书。7北宫遗:北宫括之子。

  8女齐:司马侯。以先归:以宁喜、北宫遗先归。9士弱氏:士弱家。士弱为晋主刑狱之官。10《嘉乐》:《诗·大雅》篇名。义取“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11国景子:国弱。相:为相赞礼。12《蓼萧》:《诗·小雅》篇名。义取晋侯恩泽及于诸侯,如露之在萧。13子展:公孙舍之。

  14《缁衣》:《诗·郑风》篇名。义取“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言两国之好无已时。15命:告。16安我先君之宗祧:《蓼萧》首章云:“既见君子,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言晋侯有令誉,得常处位,是以得安宗庙。17国子:国弱。晏平仲:晏婴。私于叔向:私下会见叔向。18宣:示。19违:邪。指奸邪之事。烦:乱。20赵文子:赵武。21《辔之柔矣》:逸《诗》。《逸周书·太子晋》:“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鄘鄘,取与不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如柔辔之御刚马。22《将仲子兮》:《诗·郑风》篇名。《诗》云:“岂敢爱之,畏人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义取人言可畏。卫侯虽有罪,而他人犹以为晋为臣执君。23郑七穆:郑穆公之子孙尚在而当政者七族:子展(公孙舍之),罕氏;子西(公孙夏),驷氏;子产(公孙侨),国氏;伯有(良霄),良氏;子大叔(游吉),游氏;子石(公孙段),丰氏;伯石(印段),印氏。穆公十一子,子然、子孔、士子孔已亡,子羽不为卿,故唯言七穆。初,宋芮司徒生女子1,赤而毛,弃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2,名之曰弃。长而美。平公入夕3,共姬与之食。公见弃也,而视之,尤4.姬纳诸御5,嬖,生佐6,恶而婉7.大子痤美而很8,合左师畏而恶之9.寺人惠墙伊戾为大子内师而无宠10.

  秋,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11,请野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公曰:“夫不恶女乎12?”对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恶之不敢远,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贰心乎?纵有共其外13,莫共其内14.臣请往也。”遣之。至,则欿15,用牲,加书16,征之17,而骋告公曰:“大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公曰:“为我子18,又何求?”对曰:“欲速。”公使视之,则信有焉。问诸夫人与左师19,则皆曰:“固闻之20.”公囚大子。大子曰:“唯佐也能免我。”召而使请21,曰:“日中不来,吾知死矣。”左师闻之,聒而与之语22.过期,乃缢而死。佐为大子。公徐闻其无罪也,乃亨伊戾23.

  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24,问之,对曰:“君夫人氏也。”左师曰:“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圉人归25,以告夫人。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先之以玉26,曰:“君之妾弃使某献。”左师改命曰“君夫人”27,而后再拜稽首受之28.

  1芮司徒:宋大夫。2共姬:宋伯姬,鲁宣公女,嫁为宋共公夫人。妾:侍女。3平公:共姬之子。入夕:夕时入而问安。

  4尤:异。凡绝异之物皆可称尤。此指绝美。5姬纳诸御:共姬纳此女为平公御妾。6佐:元公。7恶而婉:相貌丑恶而性情和顺。8很:与“婉”相对。不随和。9合左师:向戌。向戌食邑于合,官左师。10寺人:宦官。惠墙伊戾:姓惠墙,名伊戾。内师:监管太子内事的长官。11知之:与之有交往。

  12夫:彼。指太子。13有:有人。共:供奉。外:外役。

  14莫:无人。内:内务。15则:乃。欿:通“坎”。16书:盟书。古代结盟,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以盟书置牲体之上。此三句言伊戾伪造太子与楚客结盟之假象。17征之:为太子谋反之验证。18子:嗣子。19夫人:即弃,佐之母。弃当时未为夫人,此为追书之辞。

  20固:久。21使请:使佐请于公。22聒(ɡuō):谓絮语不休。23亨:同“烹”。24步马:溜马。25圉人:即步马者。26先:正式送礼之前先赠较轻的礼物。此句言以玉为锦、马之先。27改命:改称。命:名。曰:为。28稽首:叩首至地。古代最重的跪拜礼。

  郑伯归自晋,使子西如晋聘1,辞曰:“寡君来烦执事,惧不免于戾2,使夏谢不敏3.”君子曰:“善事大国。”

  1子西:公孙夏。2戾:罪。3不敏:不才。

  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1,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2.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3,楚人曰:“伍举实送之4.”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5,而言复故6.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7,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8,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9?”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归生闻之:善为国者10,赏不僭而刑不滥11.赏僭,则惧及淫人12;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13.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14.《诗》曰15:‘人之云亡16,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17:‘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18.’惧失善也。”《商颂》有之曰19:‘不僭不滥,不敢怠皇20.命于下国,封建厥福21.’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22,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23,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24,不举则彻乐25,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26,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今楚多淫刑27,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28,以害楚国,不可救疗29,所谓不能也30.子仪之乱31,析公奔晋。晋人置诸戎车之殿32,以为谋主。绕角之役33,晋将遁矣,析公曰:‘楚师轻窕34,易震荡也35.若多鼓钧声36,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人从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37,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38.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雍子之父兄谮雍子39,君与大夫不善是也,雍子奔晋。晋人与之鄐40,以为谋主。彭城之役41,晋、楚遇于靡角之谷。晋将遁矣,雍子发命于军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蒐乘42,秣马蓐食43,师陈焚次44,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45,楚师宵潰。晋降彭城而归诸宋46,以鱼石归。楚失东夷,子辛死之47,则雍子之为也。子反与子灵争夏姬48,而雍害其事49,子灵奔晋。晋人与之邢50,以为谋主。捍御北狄51,通吴于晋,教吴叛楚,教之乘车、射御、驱侵,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焉。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52.楚罢于奔命53,至今为患,则子灵之为也。若敖之乱54,伯贲之子贲皇奔晋55.晋人与之苗56,以为谋主。鄢陵之役57,楚晨压晋军而陈58,晋将遁矣,苗贲皇曰:‘楚师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若塞井夷灶,成陈以当之,栾、范易行以诱之59,中行、二郤必克二穆60,吾乃四萃于其王族61,必大败之。’晋人从之。楚师大败,王夷师熸62,子反死之。郑叛吴兴,楚失诸侯,则苗贲皇之为也。“子木曰:是皆然矣。”声子曰:今又有甚于此。椒举娶于申公子牟63,子牟得戾而亡64,君大夫谓椒举:‘女实遣之!’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亦弗图也65.今在晋矣。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66.彼若谋害楚国,岂不为患?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声子使椒鸣逆之67.

  1子朝:公子朝。文公子。2伍举:伍子胥之祖父。声子:公子归生,子朝之子。3“王子牟”句:王子牟为申大夫,获罪出奔。4送:遣,纵。5班:布。荆:灌木名。布荆于地而坐。6复故:回归之事。故:事。7晋故:晋国之事。8杞、梓:皆木名。9“夫独”句:难道晋国就没有同宗和姻亲吗?夫:彼。独:岂。10为:治。11僭:过分。12淫人:邪恶之人。13宁僭无滥:宁可过赏,不可滥罚。14从之:随之而亡。

  15《诗》曰:引文出自《诗·大雅·瞻卬》。16“人之”二句:言无善人,则国家病困。云:语助词,无义。17《夏书》:逸《书》。18不经:不守常法。此二句今见古文《尚书·大禹谟》。19《商颂》:引文见《诗·商颂·殷武》。20“不僭”二句:谓赏不失,刑不过,不敢懈怠偷闲。皇:通“遑”。闲暇。21封:大。此二句谓上天赐之以福。22劝赏而畏刑:乐于施赏而畏惧用刑。23饫(yù)赐:以多余食物赐下人。饫:饱。24不举:不享用盛馔。举:杀牲之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注:“杀牲盛馔曰举。”25彻乐:不用乐。彻:除。26夙兴:早起。27淫:过甚。28谋主:主谋之人。29救疗:救治。30所谓:所以。不能:不如。31子仪之乱:楚庄王初立,公子仪(斗克)、公子燮因作乱被杀,见文公十四年《传》。

  32“晋人”句:晋人让析公跟在晋侯戎车之后。33绕角之役:

  在成公六年。34轻窕:轻佻,轻躁不持重。35震荡:动摇。

  36多鼓钧声:多建鼓而均同其声。钧:均,同。37“晋遂”五句:成公六年,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在今河南鲁山县),楚师还,晋遂侵蔡。八年,晋复侵蔡,遂侵楚,败申、息之师于桑隧(在今河南确山县东),获申丽。又侵沈,获沈子揖。38南面:谓从楚。39“雍子”二句:雍子受到族人的谗毁,国君与大臣都认为他不好。雍子被谗事,不见于《传》。善是:善。二字同义。40鄐(chù):晋邑,在今河南温县附近。41“彭城”二句:彭城之战在成公十八年。靡角之谷:宋地,当在彭城附近。42简兵蒐乘:精选军士,检阅车乘。43秣:喂。蓐(rù)食:饱餐。蓐:厚,丰厚。44次:舍。焚次以示必死。45逸楚囚:故意放跑楚军俘虏。46“晋降”二句:彭城降晋,晋拘囚鱼石等五人,将彭城归还宋国。事见襄公元年《传》。彭城为宋地,在今江苏徐州市。47子辛死之:子辛以贪被杀,非战死。事见襄公五年《传》。48“子反”句:子反欲娶夏姬,申公巫臣加以阻止,事见成公二年《传》。子反:公子侧。子灵:申公巫臣。49雍害:阻碍,阻止。雍:通“壅”。害:遏。50邢:晋邑,在今河南温县。51捍御:抵御。52巢:吴、楚间小国,今安徽巢湖市东北五里有居巢故址,即其地。驾:楚地,在今安徽无为县。棘:在今河南永城市南。州来:在今安徽凤台县。53自“通吴于晋”以下至此,均见于成公七年《传》。54若敖之乱:斗椒(字伯棼,若敖之后)作乱,楚灭若敖氏,见宣公四年《传》。55伯贲:即伯棼。56苗:晋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57鄢陵之役:晋、楚鄢陵(在今河南鄢陵县北)之战,在成公十六年。58压:迫近。59栾、范易行:《国语·楚语上》云“易中、下”,谓以下军并入中军,而中军之一部分出,充实郤锜、荀偃(中行氏)所率之上军与郤至之新军,此即《传》所谓“分良以击其左右”也。60中行:荀偃,时佐上军。二郤:郤锜(时将上军)、郤至(时佐新军)。二穆:子重(楚左军帅)、子辛(右军帅),二人皆穆王之后。61四:指中、上、下、新军。萃:集中。62夷:伤。鄢陵之战,楚共王被射伤眼睛。熸(jiān):火灭曰熸。此指军队败亡。63申公子牟:即王子牟。64戾:罪。65弗图:不以为意。66以比叔向:令其禄秩比叔向。67椒鸣:伍举之子。

  许灵公如楚1,请伐郑,曰:“师不兴,孤不归矣!”八月,卒于楚。楚子曰:“不伐郑,何以求诸侯?”

  冬十月,楚子伐郑。郑人将御之,子产曰:“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2.不如使逞而归3,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4,釁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子展说,不御寇。十二月乙酉5,入南里6,堕其城。涉于乐氏7,门于师之梁8.县门发9,获九人焉10.涉于氾而归11,而后葬许灵公。

  1“许灵公”二句:十六年,诸侯伐许,他国皆使大夫,独郑伯亲往,许恚恨,欲予以报复。2昧:冒,贪。3逞:快意。

  4“夫小人”三句:言郑欲与楚战者,皆矜勇贪名之人,不能为国谋长久之利。釁:奋。啬:贪。5乙酉:六日。6南里:郑邑,在今河南新郑市南五里。7乐氏:津名。洧水渡口,在今河南新郑市。8门:攻打城门。师之梁:郑都城西门。9县(xuán)门:守城的闸板,安装在城门内,无事则悬起。10获九人焉:郑九人被隔在城外,为楚所获。11氾(fàn):南氾水。即汝水,在今河南襄城县南一里。

  卫人归卫姬于晋1,乃释卫侯。君子是以知平公之失政也。

  1“卫人”二句:卫侯以女取悦于晋,而后得归。

  晋韩宣子聘于周1.王使请事2,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3,无他事矣。”王闻之,曰:“韩氏其昌阜于晋乎4!辞不失旧。”

  1韩宣子:韩起,晋卿。2朝聘之礼,宾至,必使有司问为何事而来,谓之请事。《仪礼·聘礼》:“君使士请事,遂以入竟。”3士:韩起自称。《礼记·曲礼下》:“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时事:四时贡职。宰旅:冢宰之下士。不敢斥言尊者,故言宰旅。4昌阜:昌盛。阜:盛。

  齐人城郏之岁1,其夏,齐乌馀以廪丘奔晋2.袭卫羊角3,取之。遂袭我高鱼4.有大雨,自其窦入5,介于其库6,以登其城,克而取之。又取邑于宋7.于是范宣子卒8,诸侯弗能治也。及赵文子为政,乃卒治之。文子言于晋侯曰:“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今乌馀之邑,皆讨类也9,而贪之,是无以为盟主也。请归之!”公曰:“诺。孰可使也?”对曰:“胥梁带能无用师10.”晋侯使往11.

  1城郏之岁:在二十四年。2乌馀:齐大夫。廪丘:齐地,在今河南范县。3羊角:卫地,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4高鱼:鲁邑,在今山东郓城县北。5窦:水道。6介于其库:入高鱼之兵器库而着其甲。7取邑于宋:亦在二十四年。8范宣子:士匄,食邑于范。士匄卒于二十五年。9讨类:在当讨治之列。10胥梁带:晋大夫。能无用师:谓有权谋。11此条本与下年传文相接,为后人所割裂。

  经

  二十有七年春1,齐侯使庆封来聘2.

  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卫杀其大夫宁喜3.

  卫侯之弟帟出奔晋4.

  秋七月辛巳5,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冬十有二月乙(卯)[亥]朔6,日有食之7.

  1二十有七年:公元前546年。2景公即位,通嗣君。3宁喜有弑君之罪,故《春秋》书其名而称卫杀之。杀宁喜在诸侯会宋之前,《经》书于后,从告。4称卫侯之弟出奔,罪卫君。

  5辛巳:六日。6十有二月:此年日食当在十一月,《经》作十有二月,误。《传》正作十一月。乙亥:原本作“乙卯”,据《传》及阮元《校勘记》改。7日有食之:此为公历公元前546年10月13日的日全食。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