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4节

  传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1.范宣子逆之2,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3’,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4,在夏为御龙氏5,在商为豕韦氏6,在周为唐杜氏7,晋主夏盟为范氏8,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9,既没,其言立10.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11,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12,以守宗祊13,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1穆叔:叔孙豹。2范宣子:范匄,晋正卿。3死而不朽:谓身死而名不灭。4陶唐氏:帝尧。尧初封于唐,为天子后都陶。5“在夏”句:陶唐之后刘累能驯龙,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6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豕韦(在今河南滑县),因以为氏。7唐杜氏:即杜氏。豕韦建国于杜(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后世因以为氏。8晋主夏盟:晋为华夏(中原地区)之盟主。指春秋时期。范氏:士会食邑于范(在今河南范县),因以为氏。9臧(zānɡ)文仲:臧孙辰。10立:谓不废绝。11大上:同“太上”。最上,最高。12保姓受氏:谓庇护其家族。13宗祊(bēnɡ):宗庙。祊:宗庙之门。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1,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2,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3,非无贿之患4,而无令名之难5.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6.若吾子赖之7,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8,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9!将焉用贿?夫令名10,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11,无亦是务乎12!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13:‘乐只君子14,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15!‘上帝临女16,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17,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18,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19,贿也。”宣子说,乃轻币。

  是行也,郑伯朝晋,为重币故,且请伐陈也。郑伯稽首20,宣子辞21.子西相22,曰:“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23,寡君是以请罪焉24,敢不稽首?”

  1“诸侯”句: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财货加重。币:指贡赋。

  2子产:公孙侨。寓:寄。子西:公孙夏。子西相郑伯如晋,故子产托书请子西致范宣子。3长国家:指执政。4贿:财货。

  5难:患。此二句谓不患无财货,而患无令名。6贰:离心。

  7赖:利。8“晋国”二句:谓晋国内部纷争,则当政之臣受其祸。9没没:贪,贪婪。10“夫令名”二句:谓德须令名而远闻。舆:车子。令名载德而行,故曰“德之舆”。11坏:毁败。12无亦是务乎:意即不务是乎。无亦:不亦,不。亦无为语助词,无义。务:致力。13《诗》云:引文出自《诗·小雅·南山有台》。14“乐只”二句:谓和乐君子,乃国家之基石。只:句中语助词,无义。15也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16“上帝”二句:引文出自《诗·大雅·大明》。谓上帝临视,汝不可怀有贰心。17恕思:谓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18“毋宁”二句:宁可让人说你使我们得以生存,岂可使人说你靠掠夺我们而生存!毋宁:宁。毋:语助词,无义。浚:取。19焚(fèn):通“偾”。僵,倒毙。20稽(qǐ)首:叩首至地。古代最重的跪拜礼。21辞:不敢受重礼。22相:为相赞礼。23介恃:凭恃,依仗。介、恃义同。大国:指楚国。陵虐:侵暴。24请罪:请讨伐陈国。罪:加罪。

  孟孝伯侵齐1,晋故也2.

  1孟孝伯:仲孙羯。2晋故:上年齐侵晋,鲁为晋侵齐。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1.不为军政2,无功而还。

  1楚子:楚康王。舟师:水师。2军政:军之政教。

  齐侯既伐晋而惧,将欲见楚子1.楚子使薳启彊如齐聘2,且请期3.齐社4,蒐军实5,使客观之。陈文子曰6:“齐将有寇。吾闻之,兵不戢7,必取其族8.”

  1将欲:欲。《广雅·释诂一》:“将,……欲也。”2薳(wěi)启彊:即薳启疆。彊:通“疆”。3请:问。4社:祭于社。5蒐:检阅。军实:军中所有人员、器用、粮食等都可称军实。6陈文子:陈无宇。7戢(jí):藏。8族:类。

  秋,齐侯闻将有晋师,使陈无宇从薳启彊如楚,辞1,且乞师2.崔杼帅师送之,遂伐莒,侵介根3.

  1辞:说明因为有晋师,不得与楚子相见。2乞师:请求援军。3介根:莒邑,在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十二里。

  会于夷仪1,将以伐齐。水2,不克3.

  1“会于”句:鲁君与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相会。《传》蒙经文省略与会之人。2水:大水。3不克:不能。

  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1,次于棘泽2.诸侯还救郑3.

  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4,求御于郑5.郑人卜宛射犬6,吉。子大叔戒之曰7:“大国之人,不可与也8.”对曰:“无有众寡9,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10.”二子在幄11,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使御广车而行12,己皆乘乘车13.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14.近,不告而驰之15.皆取胄于櫜而胄16.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17.弗待而出18.皆超乘19,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20,故再不谋21?”对曰:“曩者志入而已22,今则怯也23.”皆笑曰:“公孙之亟也24.”

  楚子自棘泽还,使薳启彊帅师送陈无宇。

  1门:攻打城门。2棘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南。

  3诸侯:指会于夷仪之诸侯。4致楚师:向楚军挑战。5求御于郑:求郑人为御。因其知地利。6宛射犬:郑公孙,食邑于宛。7子大叔:游吉。8不可与:谓不能与之平起平坐。与:敌,当。9“无有”句:谓不论国家大小,在己上者有常分。10部娄:同“培菴”。坟墓。11二子:张骼、辅跞。幄:帐,帐篷。12广车:兵车。13乘车:安车。14踞转而鼓琴:蹲在车后的横木上弹琴。转:轸。车后的横木。15“不告”句:不告二人而驰入楚军。16胄:头盔。下“胄”字为动词。櫜(ɡāo):兵甲之衣。17禽:同“擒”。获。指杀死之人。囚:俘虏。18弗待而出:不待二人上车而驰出。19超乘:跳上车。20同乘,兄弟也:谓共乘之人,义如兄弟。21故再不谋:为何入垒、出营都不打招呼?故:胡,何。22曩者:向者,先前。志入:专注于进入敌垒。23则:乃。24亟:急。指性急不能受辱。

  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1,召舒鸠人2.舒鸠人叛楚。楚子师于荒浦3,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4.舒鸠子敬逆二子5,而告无之,且请受盟。二子复命,王欲伐之。薳子曰6:“不可。彼告不叛,且请受盟,而又伐之,伐无罪也。姑归息民,以待其卒。卒而不贰7,吾又何求?若犹叛我8,无辞,有庸9.”乃还。

  1“吴人”句:此年夏,楚人以舟师伐吴。2舒鸠:楚之属国,在今安徽舒城县。3荒浦:舒鸠地。4沈尹寿:与下“师祁犁”皆楚大夫。让:责备。5舒鸠子:舒鸠国国君。6薳子:薳子冯,楚令尹。7贰:叛。8若犹:如果。表示假设。若、犹同义。9无辞,有庸:谓彼理屈,而我伐之,乃有功。无辞:理亏。

  陈人复讨庆氏之党1,坏宜咎出奔楚。

  1庆氏:庆虎、庆寅。二人皆陈大夫,作乱被杀,见上年《传》。

  齐人城郏1.穆叔如周聘,且贺城。王嘉其有礼也,赐之大路2.

  1郏(jiá):即郏鄏(rǔ)。周之雒邑,春秋时谓之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2大路:天子之车。

  晋侯嬖程郑,使佐下军1.郑行人公孙挥如晋聘2,程郑问焉,曰:“敢问降阶何由3?”子羽不能对4.归以语然明5.然明曰:“是将死矣。不然,将亡6.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下人而已7,又何问焉?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8.程郑其有亡衅乎9?不然,其有惑疾10,将死而忧也。”

  1“使佐”句:下军佐栾盈被杀。2行人:使者。3降阶:指宾主会见时走下台阶。何由:由何,为什么。4子羽:公孙挥的字。5然明:鬷蔑,郑大夫。6亡:出奔。7下人:居于人下。表示对人谦让。8不在:不终。谓不易善终。在:终。

  9亡衅:奔亡之征兆。10惑疾:神志不清之病。

  经

  二十有五年春1,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夏五月乙亥2,齐崔杼弑其君光3.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4.

  六月壬子5,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秋八月己巳6,诸侯同盟于重丘7.

  公至自会。

  卫侯入于夷仪。

  楚屈建帅师灭舒鸠8.

  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

  十有二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9,卒。

  1二十有五年:公元前548年。2乙亥:十七日。3“齐崔杼”句:书崔杼之名,罪之。4夷仪:地名,在今山东聊城市西。5壬子:二十四日。6己巳:八月无壬子。己巳为七月十二日。7诸侯:会于夷仪之诸侯。重丘:齐地,在今山东聊城市东南十五里。8舒鸠:楚之属国,在今安徽舒城县。9门:攻打城门。巢:楚邑,今安徽巢湖市东北五里有居巢故城,即其地。传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1.公患之,使告于晋。孟公绰曰2:“崔子将有大志3,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4,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5.

  1孝伯:孟孝伯,即仲孙羯,上年率师侵齐。2孟公绰:鲁大夫。3大志:谓将弑君。4寇:劫掠。5徒归:无所得而归。徒:空。

  齐棠公之妻1,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2.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3.偃曰:“男女辨姓4.今君出自丁5,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6,遇《困》椢之《大过》椈7.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8,风陨妻9,不可娶也。且其《繇》曰10:‘困于石11,据于蒺梨12,入于其宫13,不见其妻,凶14.’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15,何害?先夫当之矣16.”遂取之。

  庄公通焉17,骤如崔氏18.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19,其无冠乎?”崔子因是20,又以其间伐晋也21,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22,而不获间23.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24.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25,莒子朝于齐。甲戌26,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27,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28.侍人贾举止众从者29,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30,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31,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32.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33,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34,中股,反队35,遂弑之。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36.祝佗父祭于高唐37,至,复命,不说弁而死于崔氏38.申蒯,侍渔者39,退,谓其宰曰:“尔以帑免40,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41.”与之皆死。崔氏杀鬷蔑于平阴42.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43,其人曰44:“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45,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46?社稷是主47.臣君者,岂为其口实48?社稷是养49.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50,非其私昵51,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52?”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53.兴,三踊而出54.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55.舍之得民。”

  卢蒲癸奔晋56,王何奔莒。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57,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58.嬖,生景公59.丁丑60,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61,曰:“所不与崔、庆者62.”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63.辛巳64,公与大夫及莒子盟65.

  大史书曰66:“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67.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闾丘婴以帷註其妻而载之68,与申鲜虞乘而出。鲜虞推而下之69,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70,其谁纳之?”行及弇中71,将舍72,婴曰:“崔、庆其追我!”鲜虞曰:“一与一73,谁能惧我?”遂舍。枕辔而寝74,食马而食,驾而行。出弇中,谓婴曰:“速驱之!崔、庆之众,不可当也。”遂来奔。

  崔氏侧庄公于北郭75.丁亥76,葬诸士孙之里77.四翣78,不跸79,下车七乘80,不以兵甲81.

  1棠公:齐棠邑大夫。2臣崔武子:为崔杼家臣。3使偃取之:使偃为己娶之。4男女辨姓:谓男女同姓不婚。辨:别。

  5“今君”二句:谓己与崔杼同姓。丁:丁公,齐太公之子。桓:齐桓公,名小白。6筮:用蓍草占卜吉凶。7《困》椢之《大过》椈:卦象由《困》变成《大过》。《困》之第三爻由阴爻变为阳爻,《困》卦即变成《大过》。《困》:《坎》下《兑》上。《大过》:《巽》下《兑》上。8夫从风:《坎》为中男,故曰夫。变为《巽》,故曰从风(《巽》为风)。9风陨妻:此就卦象之变化而言。《困》变成《大过》,实由下卦《坎》变成《巽》。《坎》为男(夫),变为《巽》(风),风能使物陨落,故曰“风陨妻”。10繇(zhòu):卦兆之占辞。11困于石:谓犯罪被囚。石:指嘉石。《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12蒺梨:即蒺藜。有刺的植物。依据蒺藜,必被刺伤。13宫:家。14以上五句,皆《困》六三爻辞。15嫠(lí):寡妇。16“先夫”句:谓先夫已当此凶兆。17通焉:与棠姜私通。18骤:屡。19“不为”二句:谓若无崔子之冠,岂无他人之冠以赐人乎?不为:即不有。表示假设的前提不存在。为:有。其:岂。20因是:因此而怒公。21间伐晋:乘晋有难而伐之。间:伺察。22说:取悦。23间:罅隙。引申为机会。此用如动词。24“乃为”句:为崔杼寻找杀庄公之机会。25且于之役:二十三年,齐伐晋,侵莒且于。26甲戌:十六日。27问:问疾。28拊:叩击。楹:柱子。歌:歌以命姜氏,欲其出。29侍人贾举:崔杼亲信。与下文贾举非一人。30请:《史记·齐太公世家》作“请解”。31自刃于庙:自杀于宗庙。32听命:亲听公命。33“陪臣”二句:言行夜得淫人,奉崔子之命讨之,不知其他。陪臣:崔杼家臣对齐君称陪臣。干掫(zōu):巡夜。干:通“捍”。捍卫。掫:行夜戒守。34又:或,有人。35反队:跌于墙内。队:同“坠”。36“贾举”句:八人皆齐勇力之士,同死于崔氏之宫。37高唐:地名,在今山东高唐县东三十五里。齐有别庙在高唐。38说(tuō):通“脱”。弁:爵弁,祭服。弁形如冕,无旒。39侍渔者:监收鱼税之官。40帑(nú):指申蒯的妻子。41反子之义:与死君之义相背。42鬷(zōnɡ)蔑:平阴大夫,庄公嬖臣。平阴:齐地,在今山东平阴县东北三十五里。43晏子:晏婴。44其人:指晏婴从人。45“独吾”二句:谓己与众臣无异,不必独为君死。也:语助词,无义。用法同“乎”。表示疑问语气。46陵:加于其上。47社稷是主:为主社稷。48口实:指俸禄。49养:奉。50而:与。51私昵:亲爱之人。52将:且。庸何:何。庸、何义同。53枕尸股:以庄公之尸枕己之股。54踊:顿足,跳跃。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示。《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一踊三跳,三踊为九跳。

  55民之望:民所仰望之人。56卢蒲癸:与下文王何皆庄公亲信。57叔孙宣伯:叔孙侨如。因与穆姜淫乱,逃亡于齐,见成公十六年《传》。58叔孙还:齐群公子。女:宣伯之女。59景公:齐庄公同父异母弟。60丁丑:五月十九日。61大宫:齐太公庙。62“所不”句:盟书本云:“所不与崔、庆者,有如上帝。”读书未毕,而晏婴抢先插话。所:若。表示假设。63歃(shà):歃血。古代会盟,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嘴边。64辛巳:二十三日。65及莒子盟:莒子朝齐,遇乱未去,故复与景公盟。66大史:与下文“南史氏”皆齐国史官。67“其弟”句:太史之弟接着记载此事,又有二人被杀。嗣:接续。68闾丘婴:与下文申鲜虞皆庄公亲信。帷:车帷。註(zhuàn):束。69推而下之:推闾丘婴妻下车。70匿:藏。昵:亲。指妻。71弇(yǎn)中:山谷名,在山东临淄至莱芜市之间。72舍:住宿。73“一与”二句:言狭道之中,以一当一,虽崔、庆之众,亦无奈我何。与:当,敌。惧:病。74枕辔而寝:枕着缰绳睡觉。为防止马逃逸。75侧:通“遝”。埋。此指临时掩埋,不殡于庙。76丁亥:二十九日。庄公死后第十三日。77士孙之里:里名。士孙是姓氏。78翣(shà):棺饰。以木为框,蒙以白布,有柄,送葬时用以障蔽车、柩。据《礼记·礼器》,天子用八翣,诸侯六翣,大夫四翣。79跸:清道、止行人,并加警戒。80下车七乘:齐君本依上公之礼,随葬之车九乘,今减为七乘。81不以兵甲:谓不以兵甲随葬。

  晋侯济自泮1,会于夷仪2,伐齐,以报朝歌之役3.齐人以庄公说4,使隰勦请成5,庆封如师。男女以班6.赂晋侯以宗器、乐器7.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8,皆有赂。晋侯许之。使叔向告于诸侯9.公使子服惠伯对曰10:“君舍有罪,以靖小国11,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

  1泮:水名,在今山东泰安市南。2“会于”句:鲁君与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诸国之君相会。《传》蒙经文省与会之人。3朝歌之役:二十三年,齐伐晋,取朝歌。4以庄公说:归罪于庄公以解说。5请成:求和。6男女以班:男女各别,拘系出降。班:别。7宗器:祭祀之器。乐器:钟磬之属。8六正:六卿。指三军之将、佐。五吏:指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三十帅:指师帅。晋设三军,每军五师,每师二千五百人,设正、副帅。三军共有三十帅。五吏、三十帅皆军卿之属官。三军之大夫:各军中分掌各种事务的大夫。百官之正长:指晋国各部门的长官。正:长。9叔向:羊舌肸。10子服惠伯:孟椒。11靖:安。

  晋侯使魏舒、宛没逆卫侯1,将使卫与之夷仪2.崔子止其帤3,以求五鹿。

  1卫侯:卫献公,名衎,襄公十四年奔齐。2夷仪:地名,本为邢地,卫灭邢而属卫,在今山东聊城市西。晋侯迫卫分夷仪让衎居住。3“崔子”二句:崔杼欲得五鹿,故扣留卫侯妻子于齐。五鹿: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南。

  初,陈侯会楚子伐郑1,当陈隧者2,井堙木刊3.郑人怨之。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4,宵突陈城5,遂入之。陈侯扶其大子偃师奔墓6,遇司马桓子7,曰:“载余!”曰:“将巡城8.”遇贾获9,载其母妻,下之10,而授公车。公曰:“舍而母11!”辞曰:“不祥。”与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

  子展命师无入公宫,与子产亲御诸门12.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13.陈侯免14,拥社15.使其众男女别而累16,以待于朝。子展执絷而见17,再拜稽首18,承饮而进献19.子美入20,数俘而出。祝祓社21,司徒致民22,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乃还。

  1“陈侯”句:陈侯会楚子伐郑在上年冬。2隧:道,道路。3堙(yīn):塞。刊:砍伐。《司马法·仁本》:“入罪人之地,……无伐林木。”4子展:公孙舍之。子产:公孙侨。二人皆郑卿。5突:突袭。6奔墓:欲避冢间。7司马桓子:陈司马。桓是谥号。8巡城:到城上巡视。这是不想让陈侯乘车的托词。9贾获:陈大夫。10下之:使母与妻下车。11舍:弃。陈侯使贾获从己而弃其母。12御:止。13宗器:宗庙之器。14免(wèn):同“詨”。丧服。15拥:抱持。社:社主。16别:分开。累:绳索。此指用绳束缚。谓自囚系。以上四句表示降服。17絷:绊马索。18稽(qǐ)首:叩首至地。古代最重的跪拜礼。19承饮:奉觞。执絷、稽首、承饮是见被俘敌国君主的礼节。20子美:子产。21祝:掌丧、祭之礼者。常以言告神,故称祝。此指郑国之祝。祓(阳)社:祓祭于社。祓:除灾祈福之祭。

  22“司徒”三句:指郑之司徒、司马、司空以民、节(兵符)、地归还陈国。

  秋七月己巳1,同盟于重丘2,齐成故也。

  1己巳:十二日。2“同盟”句:会于夷仪的诸侯同盟。

  赵文子为政1,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2.穆叔见之3.谓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4!齐崔、庆新得政,将求善于诸侯。武也知楚令尹5.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6,以靖诸侯,兵可以弭。”

  楚薳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7.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8.吴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师先9,子强、息桓、子捷、子骈、子盂帅左师以退。吴人居其间七日10.子强曰:“久将垫隘11,隘乃禽也12.不如速战。请以其私卒诱之,简师陈以待我13.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14,乃可以免。不然,必为吴禽。”从之。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15,傅诸其军16.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17.八月,楚灭舒鸠。

  1赵文子:赵武,晋卿。为政:时赵武代范匄为中军帅。

  2薄:减轻。3穆叔:叔孙豹,鲁卿。4其:将。弭(mǐ):止。5令尹:楚令尹。为楚国最高军政长官。6道:开导。文辞:言辞。7屈荡:与屈建之祖父同名,而非一人。莫敖:楚官名。8离城:舒鸠之地。9遽:急速。10居其间:居楚右师、左师之间。11垫隘:谓困顿。12隘:即垫隘。13简师:选取精兵。简:选。14视之:谓伺机救援。15复逐之:吴复逐楚师。16傅:近,迫近。17溃:崩溃。民逃其上曰溃。

  卫献公入于夷仪1.

  1为宁喜弑君张本。

  郑子产献捷于晋1,戎服将事2.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3,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4,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5,而封诸陈,以备三恪6.则我周之自出7,至于今是赖。桓公之乱8,蔡人欲立其出9,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10,蔡人杀之。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11,至于庄、宣12,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乱13,成公播荡14,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15,弃我姻亲,介恃楚众16,以冯陵我敝邑17,不可亿逞18,我是以有往年之告19.未获成命20,则有我东门之役21.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竞22,而耻大姬23.天诱其衷24,启敝邑之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25.用敢献功!”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26.且昔天子之地一圻27,列国一同28,自是以衰29.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30?”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31.城濮之役32,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以授楚捷33,不敢废王命故也34.”士庄伯不能诘35.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36.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

  仲尼曰:“志》有之37:‘言以足志38,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39,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1献捷:进献俘虏与战利品。2将事:行事。3虞阏(è)父:舜之后。陶正:掌陶器之官。4赖:善。5庸:乃。元女:武王之长女。大(tài)姬:亦即长女。胡公:虞阏父之子。6三恪:指陈、杞、宋三国。周得天下,封虞之后于陈,夏之后于杞,殷之后于宋,三国均帝王之后,为周所礼敬,故称三恪。恪:敬。7“则我”二句:言陈为周甥,至今犹赖周德。则:乃。自:所。8桓公之乱:陈桓公鲍卒,陈乱,事见桓公五年《传》。9“蔡人”句:桓公之子厉公,为蔡女所生,蔡人欲立之。10五父:桓公之弟,名佗,杀太子而自立,郑庄公因定其位。11奉戴:奉,尊奉。奉、戴义同。12庄、宣:陈庄公、宣公,皆厉公之子。13夏氏之乱:宣公十年,夏征舒弑陈灵公。14“成公”二句:陈成公出奔在外,后从郑国入陈为君。播荡:流离失所。15蔑:弃。16介恃:凭恃,依仗。介、恃义同。17冯陵:侵陵。18亿逞:满足。亿、逞义同。亿:同“意”。满。逞:盈。19往年之告:谓上年郑伯告晋请伐陈。告:请。20未获成命:谓请求伐陈而未获晋国允许。成:定。21东门之役:上年陈从楚伐郑,攻郑东门。22不竞:不强。23耻大姬:有辱大姬之灵。24天诱其衷:上天开导其心。诱:启。衷:中。指内心。25授手:即授首。指降服。《孔子家语·正论解》正作“授首”。26辟:法。27一圻:方千里。28一同:方百里。29自是以衰:谓此下或七十里、或五十里,依次降等。30至:大。

  31“我先君”句:郑武公、郑庄公皆曾为周平王卿士,平王崩,庄公又为桓王卿士。32城濮之役:在僖公二十八年。33以授楚捷:郑伯傅襄王,代表周王接受晋国所献战俘。授:受。34“不敢”句:今我不敢废王命,故亦戎服献捷。35士庄伯:士弱。

  36拜陈之功:拜谢晋接受其献功。37《志》:古书。38“言以”二句:言辞用来表达思想,文采用来修饰言辞。足:成。

  39之:若。

  楚屍掩为司马1.子木使庀赋2,数甲兵3.甲午4,屍掩书土田5,度山林6,鸠薮泽7,辨京陵8,表淳卤9,数疆潦10,规偃猪11,町原防12,牧隰皋13,井衍沃14,量入脩赋15,赋车籍马16,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17.既成,以授子木,礼也。

  1屍(wěi)掩:即薳掩。薳子冯之子。2庀(pǐ):治。赋:军赋。3数:计。4甲午:十月八日。5土田:土地田畴。6度山林:计量山林之材,以供国用。7鸠薮(sǒu)泽:谋度薮泽之所出。鸠:度。薮泽:水泽。8辨京陵:测量各种高地。辨:别。京:绝高之地。陵:大阜。9表:标识。淳卤:盐碱地。10数疆潦:疆界有流潦者,计数减少租入。11规:规划。偃猪:蓄水的池塘。偃:通“堰”。堤岸。猪:通“潴”。蓄水池。12町(tǐnɡ)原防:划分平原之田界。町:界域。此用作动词。防:田埂。13牧隰(xí)皋:区划低洼之地。牧:划分界限。隰:低湿之地。皋:水边淤地。14井衍沃:在平旷肥沃之地,则制井田。15脩赋:治赋。指收其赋。脩:同“修”。16籍:赋,税。17车兵:甲士。徒卒:步卒。甲楯:指甲士。即《史记·吴太伯世家》之“甲兵”。楯:同“盾”。

  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1.门于巢。巢牛臣曰:“吴王勇而轻,若启之2,将亲门。我获射之,必殪3.是君也死,彊其少安4!”从之。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

  1舟师之役:上年楚王以舟师伐吴。2启之:开门使入。3殪:死。4彊:通“疆”。

  楚子以灭舒鸠赏子木。辞曰:“先大夫屍子之功也1.”以与屍掩2.

  1屍(wěi)子:屍子冯。屍子冯请待舒鸠叛而伐之,见二十四年《传》。2屍掩:屍子冯之子。

  晋程郑卒1.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2.”子产喜。以语子大叔3,且曰:“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4,今吾见其心矣。”

  子大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5,如农之有畔6,其过鲜矣。”

  1“晋程郑”二句:上年然明预言程郑将死,今已应验,故知其有识。2鹰鹯(zhān):两种猛禽。3子大叔:游吉。

  4“他日”二句:从前徒知其表,不知其里。意谓现在才知道然明虽面貌丑陋,而识见不凡。然明貌丑,见昭公二十八年《传》。5行无越思:行动要经过思考,不要超出其范围。6畔:田界。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1,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2,曰:乌乎!《诗》所谓‘我躬不说3,皇恤我后’者,宁子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4?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也5,思其复也6.《书》曰7:‘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诗》曰8:‘夙夜匪懈9,以事一人10.’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11,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12,而况置君而弗定乎13?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14,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1“卫献公”句:谓卫献公要求复位。宁喜:宁殖之子。

  2大叔文子:大叔仪。3“我躬”二句:引文出自《诗·邶风·谷风》及《小雅·小弁》。谓我自身尚不为人所容,又何暇顾及我之后人!言宁喜必身受灾祸,不能恤其后人。说(yuè):今本《诗经》作“阅”。容。皇:遑,何。4将:此。5思其终:考虑到最终结果。6思其复:考虑到可以继续施行。7《书》:逸《书》。8《诗》曰:引文出自《诗·大雅·烝民》。9夙夜:早晚,朝夕。匪懈:不懈。10一人:本指天子。此指国君。

  11弈:围棋。12耦:对弈者。13置君而弗定:卫侯剽已在位十余年,今宁喜欲废之。14“九世”句:宁氏出于卫武公,至宁喜已九世。

  会于夷仪之岁1,齐人城郏2.其五月,秦、晋为成。晋韩起如秦莅盟3,秦伯车如晋莅盟4.成而不结5.

  1会于夷仪之岁:即襄公二十四年。2郏(jiá):即郏鄏(rǔ)。周之雒邑,春秋时谓之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3莅盟:与盟。莅:临。4伯车:秦伯之弟。5结:缔结盟约。此条本与下年传文相接,为后人所割裂。

  经

  二十有六年春1,王二月辛卯2,卫宁喜弑其君剽。

  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

  甲午3,卫侯衎复归于卫4.

  夏,晋侯使荀吴来聘。

  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5.

  秋,宋公杀其世子痤。

  晋人执卫宁喜。

  八月壬午6,许男宁卒于楚。

  冬,楚子、蔡侯、陈侯伐郑。

  葬许灵公。

  1二十有六年:公元前547年。2辛卯:七日。3甲午:二月十日。4复归:国君出奔,得复其君位曰复归。5澶(chán)渊: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北。6壬午:朔日。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