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节

  传

  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1,告叔孙穆子曰2:“请为三军,各征其军3.”穆子曰:“政将及子4,子必不能5.”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6?”乃盟诸僖闳7,诅诸五父之衢8.

  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9.三子各毁其乘10.季氏使其乘之人11,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12.孟氏使半为臣13,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14,不然不舍15.

  1季武子:季孙宿。将作三军:鲁本二军,皆属鲁公,此更立中军。2叔孙穆子:叔孙豹。3各征其军: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各统一军,而征其家属之赋税。征:税。4政将及子:指霸主之政令。5不能:谓不堪重负。《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鲁以次国而为大国之制,贡赋必重,故不能堪。6盟:杀牲歃血,告誓于明神。诸:“之乎”的合音。7僖闳(hónɡ):僖公之庙门。闳:门。8诅:古代盟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然经常一事而兼用盟、诅。五父之衢:道路名。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五里。9“三分”句:将三军之民众(家属)分为三,三家各取其一。从此季孙、孟孙、叔孙各统一军,军队不再属于鲁君。10“三子”句:三家废弃其私属军乘,以补充三军之员额。毁:舍,弃。11“季氏”二句:凡本属季氏兵役之乡邑继续充当季氏军乘之人,免除其家之税收。“以其役邑入者”为“其乘之人”的同位语。12不入者倍征:不入季氏军乘者则倍其税收。13“孟氏”句:孟孙氏取其子弟之半臣属于己,或取其子,或取其弟。实即四分其乘之人,以其三(父兄及子弟之半)归公,而自取其一。若:或。14使尽为臣:尽取其子弟,以其父兄归公。昭公五年《传》与此相关而不尽相同,可参看。15不舍:不放弃原有的军乘。

  郑人患晋、楚之故1,诸大夫曰:“不从晋,国几亡2.楚弱于晋。晋不吾疾也3,晋疾,楚将辟之。何为而使晋师致死于我4?楚弗敢敌5,而后可固与也。”子展曰6:“与宋为恶,诸侯必至,吾从之盟。楚师至,吾又从之7,则晋怒甚矣。晋能骤来8,楚将不能9,吾乃固与晋。”大夫说之。使疆埸之司恶于宋10.宋向戌侵郑11,大获。子展曰:“师而伐宋可矣12.若我伐宋,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听命焉,且告于楚。楚师至,吾(乃)[又]与之盟13,而重赂晋师,乃免矣。”

  1故:难。2几:近,接近。3疾:急。谓以郑为急务。4何为:如何。致死于我:即与我拼命。5“楚弗”二句:晋致死,则楚不敢敌,然后可以常从晋。固:坚。6子展:公孙舍之,郑卿。7从之:从楚。8骤:频,频繁。9将:则。

  10疆埸(yì)之司:驻守边疆的官吏。恶于宋:向宋挑衅。

  11向戌:宋卿。12师:出师。13又:原本作“乃”,据《四部丛刊》本改。

  夏,郑子展侵宋。

  四月,诸侯伐郑1.己亥2,齐太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3.其莫4,晋荀罃至于西郊,东侵旧许5.卫孙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诸侯会于北林6,师于向7.右还8,次于琐9,围郑,观兵于南门10,西济于济隧11.郑人惧,乃行成12.

  秋七月,同盟于亳13.范宣子曰14:“不慎15,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16,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17:“凡我同盟,毋瞇年18,毋壅利19,毋保奸20,毋留慝21,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22.或间兹命23,司慎、司盟24,名山、名川,群神、群祀25,先王、先公26,七姓十二国之祖27,明神殛之28,俾失其民,队命亡氏29,踣其国家30.”

  1诸侯:指鲁、晋、宋等十二国,《传》蒙经文省略。2己亥:十九日。3门:攻打城门。4莫:“暮”的本字。5旧许:郑之许邑,旧许国之地,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6北林: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北约四十里。7向:郑地,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四十里。8右还(xuán):向右转。9琐: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十余里。10观兵:陈兵示威。11济隧:水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今已湮没。12行成:求和。13亳:即《经》之亳城。14范宣子:范匄,晋中军副帅。15慎:慎重。16道敝:因奔走于道路而疲惫不堪。敝:疲。17载书:盟书。18毋瞇年:不要囤积粮食。瞇:积。年:谷。19壅利:专其利。《韩非子·主道》:“臣制财利曰壅。”20保奸:恃其奸谋。保:恃。21慝(tè):恶。指恶人。22奖:助。23间:干,犯。24司慎、司盟:皆天神名。司慎,察不敬者;司盟,察盟者。

  25群祀:指天神之外在祀典者。26先王:诸侯之太祖。如宋祖帝乙,郑祖厉王。先公:始封之君。27七姓十二国:晋、鲁、卫、郑、曹、滕,姬姓;邾、小邾,曹姓;宋,子姓;齐,姜姓;莒,己姓;杞,姒姓;薛,任姓。凡七姓十三国。此言十二国,误。28明神:明察之神。殛(jí):诛。29队命:陨命。谓丧失性命。队:同“坠”。失。亡氏:灭族。30踣(bó):倒毙,灭亡。

  楚子囊乞旅于秦1.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2.丙子3,伐宋。

  1子囊:公子贞,楚令尹。乞旅:即乞师。请求援军。

  2“郑伯”句:郑伯迎楚、秦之师共伐宋。3丙子:二十八日。

  九月,诸侯悉师以复伐郑1.郑人使良霄、大宰石琺如楚2,告将服于晋,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怀君。君若能以玉帛绥晋3,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4,孤之愿也。”楚人执之。书曰“行人5”,言使人也。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郑人使王子伯骈行成。甲戌6,晋赵武入盟郑伯7.冬十月丁亥8,郑子展出盟晋侯。十二月戊寅9,会于萧鱼10.庚辰11,赦郑囚,皆礼而归之。纳斥候12,禁侵掠。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13.公使臧孙纥对曰:“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致讨,苟有以藉手14,鲜不赦宥15.寡君闻命矣。”

  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16,广车、毬车淳十五乘17,甲兵备。凡兵车百乘18,歌钟二肆19,及其镈、磬20,女乐二八21.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22,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23,以正诸华24.八年之中,九合诸侯25,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26,君之灵也27,二三子之劳也28,臣何力之有焉29?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30.《诗》曰31:‘乐只君子32,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33.便蕃左右34,亦是帅从。’夫乐以安德35,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36,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3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38.”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39,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40.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41,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42.

  1“诸侯”句:郑国背盟,故诸侯复伐之。2良霄:郑卿。石琺(chuò):郑卿。3绥晋:谓与晋和好。绥:安。4武震:武威。震:威。摄威:畏惧。摄:通“慑”。惧。5“书曰”二句:《春秋》书“楚人执郑行人良霄”,因良霄是使者,不应拘捕。使人:使者。6甲戌:二十七日。7赵武:晋卿,赵盾之孙。8丁亥:十日。9戊寅:二日。10“会于”句:鲁君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传》蒙经文省略与会之人。11庚辰:四日。12纳:归。指撤回。斥候:侦探敌情的人。13叔肸(xī):羊舌肸,字叔向。14藉手:借手。谓借助于他人。

  15赦宥(yòu):赦免。宥:宽。16师悝(kuī)、师触、师蠲(juān):皆乐师。17广(ɡuànɡ)车:兵车。毬(tún)车:兵车之一种,用于屯守。淳:双。此句谓广车与毬车相配为淳,各十五乘,合之共三十乘。18“凡兵车”句:外加其他兵车,合之共百乘。19歌钟二肆:歌钟两架。即三十二枚。肆:列。悬钟十六枚为一组,称一肆。20镈(bó):乐器,形似钟而大,与钟磬配合使用。磬:乐器,以玉石制成,形如矩。21女乐:歌舞伎。二八:十六人。古代歌舞,八人一列,谓之佾。二八即二佾。

  22《国语·晋语七》云:“公锡魏绛女乐一八,歌钟一肆。”

  23“子教”句:魏绛建议晋君和戎,见襄公四年《传》。24诸华:指华夏(中原)诸国。25九合诸侯:《国语·晋语七》作“七合诸侯”。26无慝:谓皆从命。慝:邪恶。27灵:福。28劳:功。29力:功。30抑:然,不过。思其终:思得善终。31《诗》曰:引文出自《诗·小雅·采菽》。32“乐只”二句:言和乐君子,可以镇抚天子之邦。只(zhǐ):语助词,无义。殿:镇。33攸:所。34“便蕃”二句:言远人相率来服,频在左右。便蕃:频繁,频频。35乐以安德:即以乐安德。以下各句句法与此同,而以“之”代“德”。36厉:磨炼。37《书》:逸《书》。38规:规谏。39抑:语助词,无义。微:非。

  40济河:谓服郑。41盟府:藏盟书的府库。42礼也:晋侯赏有功之臣,合于礼。

  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1.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2.壬午3,武济自辅氏4,与鲍交伐晋师5.己丑6,秦、晋战于栎7,晋师败绩,易秦故也8.

  1庶长:秦官爵名。鲍与武皆为庶长。2少:以秦师为少。3壬午:六日。4辅氏:晋地,在今陕西大荔县东二十里。

  5交:共。6己丑:十三日。7栎(yuè):晋地。未详何处。8易:轻。

  经

  十有二年春1,王(二)[三]月2,莒人伐我东鄙,围台3.

  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4.

  夏,晋侯使士鲂来聘。

  秋九月,吴子乘卒5.

  冬,楚公子贞帅师侵宋。

  公如晋。

  1十有二年:公元前561年。2三:原本作“二”,据阮元《校勘记》改。3台:鲁地,在今山东费县东南十二里之台亭。

  4郓(yùn):鲁有东、西两郓。此为东郓,鲁、莒边界之邑,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五十里。5乘:寿梦之名。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