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0节

  传

  十年春,会于柤1,会吴子寿梦也2.

  三月癸丑3,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4,不敬。士庄子曰5:“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6!”

  夏四月戊午7,会于柤。

  1“会于”句:鲁君与晋、宋、卫、曹、莒、滕、薛、杞、小邾、齐诸国相会。《传》蒙经文省略与会之人。2寿梦:名乘。

  3癸丑:二十七日。4钟离:国名,嬴姓,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五里。5士庄子:士弱。6不免:不免于祸。7戊午:二日。

  晋荀偃、士匄请伐偪阳1,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2,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3.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4.县门发5,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6.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7,以为橹8,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9.孟献子曰10:“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11.”主人县布12,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13.队14,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15.主人辞焉16,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17.

  诸侯之师久于偪阳,荀偃、士匄请于荀罃曰:“水潦将降18,惧不能归,请班师19.”知伯怒20,投之以机21,出于其间22,曰:“女成二事23,而后告余。余恐乱命24,以不女违。女既勤君而兴诸侯25,牵帅老夫以至于此26,既无武守27,而又欲易余罪28,曰:‘是实班师。不然,克矣。’余羸老也29,可重任乎30?七日不克,必尔乎取之31!”五月庚寅32,荀偃、士匄帅卒攻偪阳,亲受矢石。甲午33,灭之。书曰“遂灭偪阳34”,言自会也。

  以与向戌。向戌辞曰:“君若犹辱镇抚宋国35,而以偪阳光启寡君36,群臣安矣,其何贶如之37?若专赐臣,是臣兴诸侯以自封也,其何罪大焉38.敢以死请。”乃予宋公。

  宋公享晋侯于楚丘39,请以《桑林》40.荀罃辞。荀偃、士匄曰:“诸侯宋、鲁41,于是观礼。鲁有禘乐42,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43,师题以旌夏44.晋侯惧而退入于房45.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46,疾47.卜,《桑林》见48.荀偃、士匄欲奔请祷焉49.荀罃不可,曰:“我辞礼矣50,彼则以之51.犹有鬼神52,于彼加之。”晋侯有间53,以偪阳子归,献于武宫54,谓之夷俘55.偪阳,妘姓也。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56,礼也57.

  师归,孟献子以秦堇父为右58.生秦丕兹,事仲尼59.

  1“晋荀偃”二句:宋常事晋,而向戌为宋贤臣,故晋欲灭偪阳以封之。2丙寅:十日。3秦堇(jǐn)父:孟孙氏家奴。辇:以人力拉车。重:辎重,载重之车。4门:攻打城门。5县门:守城的闸门,安装于内城门,无事则悬起,有事则放下。县:同“悬”。6郰(zōu)人:郰大夫。郰为鲁邑,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约四十里。纥:叔梁纥,孔子之父。抉:揭,举。7狄虒(sī)弥:鲁国勇士。建:援,持。大车:牛车,用于平地载物。蒙:覆盖。8橹:盾。9一队:一列。10孟献子:仲孙蔑,鲁执政大夫。11有力如虎:语出《诗·邶风·简兮》。12主人:指守军。县布:将布从城上悬下。13堞(dié):城上矮墙。14队:通“坠”。15“苏而”句:昏迷醒来则复上,如是者三。16辞焉:辞之不使复上。17断:断布。徇:宣示。18水潦:雨水。19班师:回师。班:还。20知伯:荀罃。21机:通“几”。

  22出于其间:出于荀偃、士匄二人之间。23二事:指伐偪阳、封向戌。24“余恐”二句:我怕军令不一,因而同意你们的意见。乱命:紊乱军命。25勤:劳。使劳。26牵帅:牵引。老夫:荀罃自称。27武守:指勇武精神。28易:迁。谓转移其罪责于己。29羸老:老弱。也:矣。30可重任乎:谓不堪任此重责。31“必尔”句:言当取汝以谢不克之罪。32庚寅:五日。33甲午:九日。34“书曰”二句:《春秋》书“遂灭偪阳”,是说诸侯相会之后灭偪阳。遂:表示下一事接着上一事。35若犹:如果。若、犹同义。镇抚:安,安定。镇、抚同义。

  36光启寡君:谓使宋君扩大疆土。光:通“广”。启:开拓。

  37贶(kuànɡ):赐。38焉:于此。39楚丘: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北,山东曹县东南。40以:用。《桑林》:殷天子之乐。

  41“诸侯”二句:宋为王者之后,鲁以周公故,得用天子礼乐,故可观。42“鲁有”二句:《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行禘祭时,配以四代之乐。鲁享大宾及祭祀宗庙亦用禘乐。43舞:舞《桑林》。44师:乐师。题以旌夏:以旌夏(大旌)标记其行列。45房:正室左右之室。46著雍:晋地。47疾:晋侯疾。48《桑林》见:眼前出现《桑林》乐舞之场景。49“士匄”句:士匄欲还宋祈祷。

  50辞:推辞。请不用《桑林》。51则:乃。表示转折语气。以:用。52“犹有”二句:谓若有鬼神,当加祸于宋。犹:若。表示假设。53间:病痊愈或好转。54武宫:曲沃武公庙。晋以为祖庙。55夷俘:实为中国之俘,讳称夷俘。56“使周”句:让周内史选择妘姓宗族的人,把他安置到霍人,以奉祀先祖。内史:官名,佐太宰管理爵禄废置以及颁发王之诏命等。霍人:晋邑,在今山西繁峙县东郊。57礼也:不灭人之祀,合于礼。58嘉其勇力,故以为车右。59仲尼:孔子的字。

  六月,楚子囊、郑子耳伐宋1,师于訾母2.庚午3,围宋,门于桐门4.

  1子囊:公子贞,楚令尹。子耳:公孙辄,郑卿。2訾母(zīwú):宋地,在今河南鹿邑县南。3庚午:十五日。4门:攻打城门。桐门:宋北门。

  晋荀罃伐秦,报其侵也1.

  1报其侵:秦侵晋在七年。

  卫侯救宋,师于襄牛1.郑子展曰2:“必伐卫。不然,是不与楚也。得罪于晋,又得罪于楚,国将若之何?”子驷曰3:“国病矣4!”子展曰:“得罪于二大国,必亡。病,不犹愈于亡乎?”诸大夫皆以为然。故郑皇耳帅师侵卫,楚令也5.

  孙文子卜追之6,献兆于定姜7.姜氏问繇8.曰:“兆如山陵9,有夫出征,而丧其雄。”姜氏曰:“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卫人追之,孙蒯获郑皇耳于犬丘10.

  1襄牛:卫地,在今河南范县东南。2子展:公孙舍之。

  3子驷:公子釭。郑正卿。4病:苦,困。5楚令:楚令郑侵卫。6孙文子:孙林父。7兆:烧灼龟甲形成的裂纹,古人以此预测吉凶。定姜:卫定公夫人,献公之母。8繇(zhòu):卦兆的占辞。9此数句以陵、雄为韵(古音同在登部)。10孙蒯:孙林父之子。犬丘:宋邑,在今河南永城市西北。《四部丛刊》本作“大丘”。

  秋七月,楚子囊、郑子耳伐我西鄙。还,围萧1.八月丙寅2,克之。九月,子耳侵宋北鄙。

  孟献子曰:“郑其有灾乎!师竞已甚3.周犹不堪竞4,况郑乎!有灾,其执政之三士乎5!”

  1萧:宋邑,在今安徽萧县北十五里。2丙寅:十二日。

  3竞:争。已:太。此句谓郑屡用兵。4周:指王室。5三士:指子驷、子国、子耳。

  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1,故伐我东鄙。

  1间:伺其间隙。

  诸侯伐郑1.齐崔杼使大子光先至于师,故长于滕。己酉2,师于牛首3.

  1“诸侯”三句:解释《春秋》书齐世子光先于滕子之故。2己酉:二十六日。3牛首:郑地,在今河南通许县西北。

  初,子驷与尉止有争1,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2.尉止获3,又与之争。子驷抑尉止曰:“尔车非礼也4.”遂弗使献5.

  初,子驷为田洫6,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7.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8.

  于是子驷当国9,子国为司马10,子耳为司空11,子孔为司徒12.冬十月戊辰13,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14,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15.子孔知之,故不死。书曰“盗16”,言无大夫焉。

  子西闻盗17,不儆而出18,尸而追盗19.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20,器用多丧。子产闻盗21,为门者22,庀群司23,闭府库,慎闭藏24,完守备25,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焜帅国人助之26,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侯晋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奔宋27.

  子孔当国,为载书28,以位序、听政辟29.大夫诸司门子弗顺30,将诛之31.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32.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33?”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34,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35,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36,众而后定。

  1尉止:郑大夫。2黜:减。3获:获囚俘。4“尔车”句:谓尉止之车还是超过规定。5弗使献:不让尉止献俘。

  6田洫:田间沟洫。7“司氏”句:子驷以整理田间水道为名,侵夺四家之田。8五族:尉止和丧失田地的四家。不逞:不得志。因:依靠。公子之徒:指子狐、子熙、子侯、子丁之族党。四人于八年为子驷所杀。9当国:当政。10子国:公子发。

  11子耳:公孙辄。12子孔:公子嘉。13戊辰:十五日。

  14西宫:诸侯正寝(路寝)以外之别宫。下“北宫”同。15郑伯:郑简公,其时尚幼。16“书曰”二句:《春秋》不书作乱者之名,因为其中没有卿。大夫:指卿。《春秋》非卿不书名。尉止等五人皆为士。17子西:公孙夏,子驷之子。18儆:戒备。19尸:收尸。20臣妾:奴隶。21子产:公孙侨,子国之子。22为门者:置守门之人。23庀(pǐ):具。群司:众官。24慎闭藏:谨慎守护所藏的财物。25完守备:加固守备。完:固。26子焜(jiǎo):公孙虿。27尉翩:尉止之子。司齐:司臣之子。28载书:盟书。29“以位”句:卿大夫各守其职,听受执政之命。辟:法。30诸司:各部门主管官员。门子:卿大夫之嫡子。弗顺:不从。31将诛之:子孔欲诛从者。32焚书:焚毁盟书。33难:难治。34专欲:专恣。谓肆意而为。欲:恣。35得所欲:指当国。36“乃焚”句:焚书于外,欲使众知之。仓门:郑国都之东南门。

  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1.晋师城梧及制2,士鲂、魏绛戍之3.书曰“戍郑虎牢”4,非郑地也,言将归焉。郑及晋平。

  1虎牢: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之氾水镇西。2梧:郑地,当在虎牢附近。制:即虎牢。晋于制筑小城。3士鲂、魏绛:皆晋卿。4“书曰”三句:虎牢此时并不属于郑国,《春秋》书“戍郑虎牢”,表示将要归还于郑。虎牢为郑要害之地,诸侯在此筑城,欲逼郑从晋,而后归之。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1,至于阳陵2.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3:“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不如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4,与楚师夹颍而军5.子(矫)[焜]曰6:“诸侯既有成行7,必不战矣。从之将退8,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9.不如从楚10,亦以退之。”(霄)[宵]涉颍11,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庀)[庇]郑12,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13.今伐其师14,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15,不如还也。”丁未16,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1还:环绕。2阳陵:郑地,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3栾黡(yǎn):栾书之子,晋下军副帅。4己亥:十七日。5颍: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市西南,东南流经禹州市、临颍、西华、商水诸地,北合贾鲁河,南合沙河入淮。晋、楚夹颍水而军,当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南泉点镇附近。6焜:原本作“矫”,据阮元《校勘记》、杨伯峻说改。7成行:指还军之成议。8“从之”二句:谓无论郑从晋与否,晋及诸侯皆将退。从:服。9犹:均,同样。10“不如”二句:谓不如从楚以退楚军。11“宵涉”二句:畏晋知其事,故宵涉颍水而南,与楚盟。宵:原本作“霄”,据杜预注、阮元《校勘记》改。12庇:荫庇。原本作“庀”,据阮元《校勘记》、杨伯峻说改。13致怨:表达不满之意。

  14今:若,如果。表示假设。15克不可命:谓胜负难定。命:信。16丁未:二十五日。

  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1,王右伯舆2.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3.不入4,遂处之。晋侯使士匄平王室5,王叔与伯舆讼焉6.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7,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8,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9,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10,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11,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底乎12?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13,而刑放于宠14.官之师旅15,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16!下而无直17,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18:“天子所右19,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20,王叔氏不能举其契21.王叔奔晋。不书22,不告也。单靖公为卿士,以相王室。

  1王叔陈生:与伯舆同为周卿士。争政:争权。2右:助。

  3说:取悦。4不入:不入周。5平:调和。6讼:争辩是非。7宰:卿大夫家的总管。瑕禽:伯舆属大夫。坐狱:争讼时互相质证。8筚门闺窦:指卑贱之人。筚门:柴门。闺窦:小门。闺:一本作“圭”。凿墙为门,上锐下方,形状如圭。窦:《说文》引作“窬”。9“昔平王”二句:平王东迁,大臣从者七姓,伯舆之祖在其中。10牲用:指牺牲及祭祀之器物。伯舆之祖掌祭祀。11骍(xīnɡ)旄:赤色牛。周人尚赤,而牛为大牲,重要场合用之。骍:赤色。旄:旄牛。12来东底:来东方安居。底:通“厎”。至。13贿:财货。14放:远,远离。谓刑罚不施于宠臣。15“官之”二句:谓师、旅之长皆受贿赂。师:百官府中之副职,佐正长者。旅:官名,掌统计治绩。师、旅皆见《周礼·天官·宰夫》。16大国:指晋国。17“下而”二句:如居下位者总是受屈,则无以正民。谓:以。矣:乎。18范宣子:范匄。19“天子”四句:宣子知伯舆直,而不欲自专,故归之天子。所右:所赞成的人。左:“右”之反。不助。20合:验合。要:文书。21契:凭证。灵王直伯舆而不直王叔,故王叔不能出具凭证。22不书,不告也:《春秋》未记载此事,因为没有通告鲁国。

  经

  十有一年春1,王正月,作三军。

  夏四月,四卜郊2,不从3,乃不郊4.

  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秋七月己未5,同盟于亳城北6.

  公至自伐郑。

  楚子、郑伯伐宋。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7.

  公至自会。

  楚人执郑行人良霄8.

  冬,秦人伐晋。

  1十有一年:公元前562年。2卜郊:以龟占卜郊祀与否。郊:祭名。在郊外祭祀天地。3不从:不吉。4不郊:不举行郊祀。5己未:十一日。6亳城:一本作“京城”。亳城即亳,郑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北。7萧鱼:郑地当在今河南许昌市西。8良霄:公子辄之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