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南洋:新加坡、槟城游(四)

打印 (被阅读 次)

(四)

娘惹人是下南洋的华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的后代,又称土生华人,"娘惹"这一名称来源于闽南话称母亲为"阿娘",有说法称他们的祖先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500名部下。新加坡与槟城都有娘惹人博物馆,介绍他们独特的文化、衣着、用具等。我走马观花得出的粗浅结论是:娘
人物质上本地化,精神上中国化。前者表现在他们的衣料轻薄透气,衣袖长,服饰宽松,以适应当地的热带气候。而堂屋里供奉着观音,玉帝和财神,这符合明代来客信仰道教的传统。匾额上的对联“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是来自菜根谭的<<传家宝>>。娘惹菜的特点则反映了福广菜系与当地食材,气候的融合,食材普通,以猪肉,禽,蛋为主材,加入大量香料以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当年印度的香料,中国的瓷器,泰国的农产品,西方的工业品正是在此大量交易。

华人世代信奉的俭勤二字,在槟城的街头鲜活地上演着。蓝楼附近的大排挡,售卖简单而美味的泡饭和各色卤味,由一位胖大爷和几位手脚极为麻利的女服务员打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效率组成了一条看不见的传送带,不是流水线,胜似流水线。即便十几桌全部坐满,任意顾客的饭菜总能在两分钟之类到达。速度并没有降低质量,卤鸭血入口即化,小牛问这是不是果冻。吃个半饱停下来观察,胖老板真的是一刻不停,舀饭入锅后,连等饭泡热的几秒钟也不肯放过,马上捡起咸蛋剥起壳来。服务员们也是走马灯似地转,没有一刻有人闲着等事干(我写完这段回头读的时候,都觉得呼吸有些急促)。

但要创大业,发大财,仅靠俭勤仿佛不够。修建蓝楼的张弼士是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的发起人之一,并创立了张裕葡萄酒的品牌,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知名的华商。在他的发家史中,机变更为重要。听解说时,我们特别关注他是怎么掘到的第一桶金,原来是娶了富家女。发达以后,他相继娶了七房姨太,听到当他74岁,17岁的七姨太为他生了最后一个儿子时,我和老牛相视一笑,同时想到了雨伞猎熊的笑话(一位八旬老翁兴奋地告诉他的家庭医生,说他年轻的妻子怀孕了,医生不便明说,就给他讲了个故事:一个绅士拿着雨伞在树林里散步,突然一头熊向他扑了过来,他急忙举起雨伞向熊开了一枪,熊被击中,倒毙在地。老翁听了,马上叫起来:"不可能,一定是别人开的枪。")。

财富给了张弼士无比的自信,他在修建蓝楼时做了九代人同居此处的规划,遗嘱中规定只有在小儿子过世以后,蓝楼才能出售。仅仅八十年后,蓝楼无奈易主,而且出售之前张家已然拮据,不过是为了满足出售条件苦熬日月,卖楼时,屋檐下租住了34家人。

九代规划,二世而终,一生精明的张弼士终究算不过冥冥中的天意:战乱,政权更替,继承人经营不善。为人父母者,教训深刻,授儿以鱼,何如授儿以渔!

槟城有多处孙中山的纪念馆,是他筹钱搞事的旧址。1905到1910年五年间,他先后六次到槟城,哭着向当地华侨伸手,还挺会说的:"对不起大家,又来了,事又没搞成,不过,我不靠大家,又能靠谁呢?"我很好奇他有否在此地发行革命军政府债券,专门到网上查了一下,结论是没有,来自槟城的资助全部是捐赠,还有多名槟城华侨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

这一查,倒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关于孙中山在槟城的活动,来自大陆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删掉了一个重要随从的名字,此人当时无论才情,品德,相貌均为人中龙凤,他就是汪精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