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夫妇俩坐地铁去复旦大学捐了一个亿 为人太有格调!(图)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返回新闻帖
owlabc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14:30:00
赞校友!
eugenes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10:35:40
不忘回馈母校, 做人是应该感恩, 非常令人敬佩。
cyte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10:18:33
95年开实验室,现在的收入也只是年过百万美元的辛苦钱(可能净收入不到百万),能捐出这么多钱,值得敬佩!真正体现了,钱到了一定程度就是个身外之物!
ctrls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9:52:00
文明一大步。在盛行狼文化的今天更有意义。
海陬观者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9:44:04
(之二)

2) 自己的钱,即使是办大学,也必须迎合自己的意思花费。 这与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的做法是类似的。 回顾历史,中外某些政党在得到政权之前,也都高唱民主,但上台以后便逐渐想方设法的违反民主的原则,就是因为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一种容忍的态度,而是去除他们所认为不应当的政策。 任何主张与规则,都应该把自己容纳在内,而不能置身事外。

3) 据说这对夫妇是1973年进入复旦求学的。 那时还是 工农兵受推荐为大学生的年代。 以前有许多人非薄那个年代的大学生。 从这个例子看来,好的例子也还是有的; 一点不比后来的毕业生们逊色。
海陬观者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9:43:44
(之一)

“天蓝水蓝 发表于 2019-12-07 08:48:00 --
一个亿还不如自己建个学校,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1) 前面这张贴子 太注重于 权力的分配。 所谓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意思就是说,它还不满意 复旦大学对教育的安排。 但是它忘了,个别的个人认为应当怎么教育,不见得那些学者就一定同意。 事实上,可能没有一种教育方针能满足所有的学者。 即使是取代了复旦的教学方法,也不过是成就了一个新的复旦。 不如保持一点容忍的态度。 有容乃大,这或许也是大学的另方面的含义。 即使今天的复旦还不能达到这种理想,另起炉灶是多半要失败的。
gameon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9:42:11
不知两位老人每天的出行工具是什么。

坐一次地铁容易,难的是天天出门坐地铁。

为学校捐钱是好事,但也无需过度强调坐地铁。
world1peace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9:21:00
令人尊敬
天蓝水蓝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48:00
一个亿还不如自己建个学校,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cgh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45:30
致敬
nyfan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34:00
同意破冰同志意见
猪年行运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20:00

捐的钱一不小心就溜到贪官口袋里了。
henri745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14:53
有钱也有良知,知道回馈母校,回馈社会,促进文化,帮助弱势,了不起.
血刀老祖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13:00
干干净净的钱还是光明正大的捐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匿名总给人偷偷摸摸的赶脚!
HiThere123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13:00
说酸话的有种自己拿出哪怕几百几千捐给母校试试,切
我是干枯的胡杨^_^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12:10
钦佩!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就因为市井小民的善良
advanceexpress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11:00
什么捐错地方了?!钱是人家夫妇的,愿意捐哪里就捐哪里。
stapler123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03:03
捐错地方了
jiangazi 发表评论于 2019-12-07 08:02:00
匿名更有格调。
页次:1/1 每页50条记录, 本页显示119, 共19  分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