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

真理在开始的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往往是在一个人手中,但却对大多数人有重大的影响。
博文
(2022-12-26 20:26:47)
新冠病毒是可以清零的。现在病毒存在三年了,完全是人为压平曲线的结果。自然感染的话一个城市大约两个月就完成感染而清零了。当然,全世界因为不同步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个与流感病毒不一样。 主流专家认为人类与新冠病毒共存。我的观点与主流专家不同。待以后证实或证伪。 新冠疫情以来,我一直鼓吹反向隔离战略。我与主流专家不同的观点太多了,可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12-24 10:07:02)
很多人以为专家总是对的,如果专家出错那是水货,正宗的专家不会有错误。 事实是正宗的专家也会出错。比如泡林,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DNA的三螺旋模型,这个是名人在名杂志上发表了的,但是这个是错的。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朱经武的师兄做一个讲座,就是讲有名的人在有名的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高温超导文章的错误。所以,不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中国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近期表示,中国今冬新冠病毒感染率在10%到30%之间,病死率为0.09%到0.16%。估计最多约4亿人感染,67万人死亡。 吴尊友的估计是基于压平曲线而给出三个月的死亡人数。按此外推,估计压平曲线最终中国新冠死亡大约200万人。 吴尊友不知道的是还有一种反向隔离方案,在第一波感染达到60%~80%,死亡人数却低于28万人。在反向隔离战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12-20 07:19:49)
(一)多地明确:压平感染曲线、推后峰值2022年12月18日23:13中国新闻网18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提及如何应对疫情第一波冲击时表示,在保障社会基本活动的同时压低第一波疫情的曲线,则全社会有望在维持一定非药物公共卫生(NPI)措施的基础上,顺利应对后续几波疫情,整个社会将逐步恢复开放。近日,多地开会时,也曾提及要压平感染曲线、推后峰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主流媒体广泛宣称Omicron是温柔的新冠病毒,中文媒体近来也跟进,为中国开放造势。Omicron真的是温柔的新冠病毒吗? 衡量病毒的致死性,主流专家一般采用的指标是病死率(casefatalityratio),即死亡人数/感染人数。那我们来看一下Omicron现在的病死率:美国约1%,德国约0.5%,日本和韩国约0.1%,中国广州约十万分之一,相差有1000倍。这种差别在其他变种也同样观察到,就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家里有老人,近九十岁,被要求打新冠疫苗,不打不发养老金,就是强制打疫苗。 打完疫苗,阳了。 现在打新冠疫苗,这个打疫苗的过程感染新冠的风险太大了。 老年人最佳选择是远离新冠。 况且,疫苗的战略效果甚微。我2021年四月根据以色列和美国的数据得出结论,辉瑞和莫德纳新冠防死亡的效果甚微,这个结论与主流专家的相反。防死亡没有双盲数据,所以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几天我说专家的压平曲线共识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反向隔离,也就是说让病毒尽快地在健康人群中完成传播过程,在三个月内结束疫情。也就是国内说的快速过峰。 从第一财经的文章,到澎拜新闻的专家访谈,都是说压平曲线。专家说,“早阳早好”是不对的,当然,专家是错的。 现场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从我收集的的十几个案例看,中国似乎是在快速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12-10 10:35:17)
(〇)战略是一个大题目。战略是一个大题目,影响一个公司的存亡,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影响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可不察。一方面,因为战略的重要,有必要写点什么。另一方面,战略这个题目太大,很难写清楚什么。所以,勉为其难。1999年,我说互联网是一个泡沫,解法是uphone,当时没有人信。随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一些学计算机的失业,互联网大佬AOL和Yahoo式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我看了一下中国的二十条,新十条,觉得中国现在做的是压平曲线。现在有文章出来了,中国专家的共识就是压平曲线。 我2020年四月就说过,压平曲线是最差的新冠战略,将造成美国两年内新冠死亡60万到100万人。当时没有人信,两年后证实。当然,中国在保护老人方面做得比较好,死亡率不会有美国这么高。 最佳新冠战略是严格隔离或者反向隔离。 严格隔离失效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新冠病毒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从错误走向错误的机会。这是我2020年4月11日写的,就像是一个剧本。本来可以用反向隔离战略在三个月以最小的死亡率和最小的经济损失结束的疫情搞成现在的状况,也算是见证了一段历史。 每一步都是万亿美元的损失。 第一步,从武汉问题变成中国问题。 第二步,从中国问题变成世界问题。 第三步,从病毒问题变成经济问题。 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