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前几天在街上,有人叫我,是老同学琳。几年不见,她依旧充满活力,正要去合唱团排练唱圣诞歌,一头浓密的白发在风中飞舞。聊了没几句,她突然问:“阿米尔出狱了吗?”我一愣,“谁是阿米尔?” 她说:“你忘了?斯蒂文小说里的阿米尔。” 我不由得哈哈笑起来,“不知道啊,这要去问斯蒂文。”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6)
(2022-12-02 00:05:10)

有几年,因为主管十多个语种的海外留学,而去留学的学生不少是军人,便跟军人打上了交道。一般军人都挺好,行为端正,衣装整齐,年轻健康,颜值很高,还特别礼貌,见了面站得笔直,毕恭毕敬称我“女士”(Ma’am),这是英文对女士的尊称,跟Ma’am对应的男士尊称是Sir。 为了确保留学项目的完美实施,军方常派个小军官来我们部门协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2)
(2022-11-28 15:29:57)

“不要谎言要尊严,不做奴才做公民!让我们举起白纸!” 虽然我不少朋友的微信莫名其妙被封了,但是这份白纸运动的倡议书居然让我看到了。民众的诉求很简单,小民也要尊严。一个厉害国如果连老百姓举着白纸都害怕,哪还有厉害可言?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感恩节前夕,美国的两兄妹在新奥尔良登上了去墨西哥海湾的游轮,那天晚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6)

昨晚微信自媒体和美国各大媒体,如美国之音、纽约时报、CNN等都报道了上海民众上街抗议,高唱国歌和国际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两首歌可谓异曲同工,说出了民众的感受。 (网图) 抗议的起因是乌鲁木齐11月24日晚间封控小区发生火灾,由于封控设置阻碍了救援,造成10人死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8)
四十年前,1982年,我在美国教授琳达家度过了第一个感恩节,因为是第一次,印象深刻,一些事记忆犹新。 那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六,我离开上海到了旧金山。刚走进接机大厅,就听到有人叫我,那是我的大学老师吴老师,吴老师早我一年来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了。当时出国的人寥寥可数,我开始办理出国手续后,便联系吴老师,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虽然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8)
(2022-11-22 01:30:35)

去年夏天,附近有栋小房子出售,三房两卫,1300多尺,地皮也很小,是由普通的宅基地(lot)一分为二,土地面积还不到3000尺。 让我注意到这栋房子的是一只漂亮的猫,黑白灰三色,脖子上的铜牌写着它的大名“杀手”(Killer)。房子坐落在我上班或去超市的必经之路上,每次走过,杀手都过来打招呼,绕着我的腿让我摸它的头和背,后来干脆躺平,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9)
(2022-11-19 07:25:41)

现在有些人对“红色基因”津津乐道,我倒是觉得中国人血统中更强大的是“黄色基因”或“黑色基因”,依黄土地还是黑土地而定。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世世代代的农民,导致中国人最珍惜的就是土地。哪怕是终于搬进城里的人,也有土地情结,有了点钱便买房买地。 在上海的熟人朋友,几乎都是房主,不少人不止一套,有了自己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9)

不久前收到一笔稿费,这是若干年前出版的一套课本,由美国一家小出版公司出版。公司虽小,却善于推销,每年的稿费差不多刚够买一辆较便宜的新车。这套课本是两人合著,稿费10%,平分每人5%,包括纸质书和电子书。 我的合著者曾在哈佛执教,因先生在旧金山的英国证券公司工作,便辞了哈佛教职,到湾区私校教高中。我俩交往了几年之后,她建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4)

一鼓作气看完了李翊云2019年出版的小说《理性终结的地方》(WhereReasonsEnd,也有人译作《原因的终点》)。关于李翊云,我在博文《千年修得父女缘》中做了简介。这个英文单词Reasons,对这本书而言,选用得十分到位。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之后,或许你也会有同感。 这是一部由一系列对话构成的小说,只有两个人物:“我”(叙述者)和儿子尼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4)
(2022-11-09 05:21:21)

大约两周前,《纽约时报》的podcast介绍了华裔女作家李翊云(YiyunLi)。我孤陋寡闻,以前未曾听说过她。 李翊云是北京人,北大毕业,1996年24岁的她来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自从上了一门写作课后,她迷上了写作,在业余开始用英文创作,最后决定放弃读博,转行写小说。她的这段经历令我刮目相看,更厉害的是,李翊云从一开始就决定用英文写作,这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7)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