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学派和东洋史学京都学派
(一)“京都学派”的几种定义
实际上,“京都学派”这一概念,有京都学派、东洋史学京都学派、京都支那学派和新京都学派等几种不同意义上的指代范围和相关概念。
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把“京都学派”看成是“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简称。这一理解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而且,这一特色的理解也已经[
阅读全文]

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述评
一、吴其昌生平简介
吴其昌,生于1904年4月26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户平民家庭。字子馨,号正厂。幼失父母,虽生活艰困然刻苦好学。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业于唐文治,与王蘧常、唐兰被称“国专三杰”,唐文治十分赏识他的才学和正气。1923年10月,19岁的他在《学衡》22期发表了约2万字的第一篇学术论[
阅读全文]
古人看弼
王弼之学,古今皆显学。然古人评价,甚为不一。誉之者如唐人孔颖达谓之曰:“王辅嗣之《易》,独冠古今,所以江左名儒并傅其学。”非之者如宋人朱熹曰:“王弼《周易》巧而不明。”清人黄宗炎感慨曰:“宋儒诋王弼为崇尚虚无,杂述异端,曲说晋魏,谈元自王倡始。至神州陆沈,中原鱼烂,皆辅嗣所肇。甚或拟其罪为桀纣。噫!亦太甚矣[
阅读全文]
注述成败
前贤有言曰:“注《易》之谬也,尤不至杀人。而注《本草》之谬也,必伤人命。”故医书之注家,非大德通才而莫敢为之。而易学之注家,因其不及性命之忧,而有名利之得,古今嗜之者众。夫注述之成败,系乎性命也。注《易》之谬,虽不死一世人,而使万世之学子受其毒,如何不甚于前者?余深忧之。学风之肤浅也若是,如何面见四圣于黄泉?故今世[
阅读全文]
玄易之辨
《易》之流也,归《易》、玄《易》、理《易》、丹《易》诸者,各有其指归然。或云:玄、《易》为二,玄一也,《易》二也。如《南齐书·陆澄传》:“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又云:“众经皆儒,惟易独玄。”当是时也,玄自玄,弼自弼。似无异议。然玄者,《颜氏家训》谓“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则弼之学,当不若[
阅读全文]

驻港倭督磯谷廉介与陈寅恪关系考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香港。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1942年1月,日本设立“香港占領地総督部”。日本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建议首相东条英机起用日军中著名的“支那通”磯谷廉介,任命他为香港总督。于是,1942年2月20日他正式上任。1944年12月24日,磯谷廉介调任台湾行政司长,香港占领地总督一职改由[
阅读全文]

敬请关注:
汉纳访谈团于8月13日对著名教授、作家刘正在线访谈
——正本清源,让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在海内外熠熠生辉
阅读全文]

东洋史学京都学派诞生的前前后后
鉴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大陆政策和它多次侵华、反华又至今不思悔改和公开道歉的恶劣行径,近、现代中国学者和全体中国人民对日本政府和日本右翼的鄙视和义愤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出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学术良知和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在日本京都大学(包括以前的京都帝国大学时代)的学术环境下产生的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治[
阅读全文]

靜維堂主人親手編定收藏本
京都靜源文錄(1984-2013)
第1卷
靜維堂藏版
總目錄
第1卷
1984年1篇
0001、《讀書建議》,《大鵬》,西安基礎大學軒轅文學社,1984年12月創刊號
1985年2篇
0002、《相通初探》,《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0003、《古代樂器考》,《樂器》,1985年第3期
1986年6篇
0004、《徽派易學述略》,《徽州社會科學》,1986年[
阅读全文]

驻港日军照顾陈寅恪生活考
在陈寅恪驻港期间,有一个至今未解之迷,即所谓驻港日军照顾其生活并拉拢他撰写教科书之传说。
见《也同欢乐也同愁》一书的记载:
2月中旬旧历年底(1942年2月14日为辛巳年除夕),有人送来整袋面粉,父母因来路不明不肯接受,在家门口推进推出,最后来人仍下面粉就跑了。
先考证这一记载的真实性。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