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华人le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异域求存】:饮食业外卖店小餐館合股生意最难做,早期香港的“原居民”,也就是香港人口中的“新界人”,香港分三个地区,香港、九龙、新界,所谓“新界”是九龙界限街以北地区,这一地区是大清最晚租借给英国的,租期九十九年。过去香港人口中的“新界人”是指除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外的农村人。早期由香港来到英国谋生的几乎全是&l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英国打拼】外卖店的遭遇:我不会讨好人,在老家时有一次县委派人到农村开青年会,记得是收割季节,本来收工回家己很晚还要开会搞活动,自由发言时我说了几句话,白天做了一整天,晚上还搞什么活动,我不去要去你们去,顶撞县里派下來搞工作的干部,他们说我思想有问题不适合搞青年活动,从此以后青年所有活动都不让我参加,取消了我青年资格分配到老年人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换一个活法】寻找外卖店走遍半个苏格兰:第一间外卖店失败最大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当时没有车,没有到当地了解情形,位置、近附人口、近附有几家中餐馆和外卖店,第二个太相信卖家,常言道,卖花说花香,没有经过实地看过他生意,这两方面都和没有车有关。如果当时有车,最起码会驾车看一下,第一次开外卖店失败,八千镑买六千镑卖亏了两千镑。 第一次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50、60年代华人异域生活→【英国】:准确来说是我接触过的那群人,从他们口中得知过去华人在英国生活情况。我接触到的这些人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从香港来的,有些还是从北美,美国过来的也不少,这些老华侨最初从事洗衣业居多,后来饮食业才慢慢兴起。据他们说,香港的新界人(男人)在英国最多,那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到英国谋生要比去其它国家较容易。除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贪之过】:三百五十英镑买三磅重面粉,前些年一些游客利用商品可退之便,特别是电子产品如摄录机、照像机,这些电子产品当年商店可以试用,如果不滿意可在七日之内可以退货,游客们通常只有几天行程利用短暂时间照照像,所以买上一部作临时行程用,行程结束就拿回退货,我知道这种人就不少,这些事也做得出来,这些人是否太贪小便宜了?商店后来也学精了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说起捡海贝想起多年前英国捡海贝海难事件,30多名在英国捡拾海贝的中国人,突遇潮水大涨,被海水吞噬。我家靠近大亚湾海边,每年春季男女老少都跑到海边捡海贝,这段季节海贝肥大肉多,有生蚝、蚬子、海蚌、等等。我们在海边长大的人都知道,赶海首先要了解的潮汐时间,那么赶海,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每个月有几天大退潮,这几天海边捡海贝的人很多,收获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失败是成功之母】活到老学到老有心学习难不倒。我从小好奇心很重,1964年在沙头角海边捡了个烂手表,拆来拆去老是看不完,拆完又装、装完又拆,弄来弄去总之是好奇,当年在香港表店80元买了个乐都牌新表,64年80元很多了,那时警察工资每个月才两百多一点。由于好奇,新新一个手表也想打开研究一下,螺丝刀指夹钳都弄上了,希望能把表底壳打开研究一下,研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的童年是在泥土中长大…我朦胧记得我的祖母是在解放后没几年第一个弟弟出生一两年后去世的,那时我大约是七八岁,这点我还真有些印象,那时可能是互助组或初级社,时间大久忘了。我们农村人上小学是在八岁时,我村比较大村里办有小学,我家也离学不远。我朦胧记得我村在55年才有托儿所和幼稚园,我上小学时还没有托儿所和幼稚园,由于母亲要下田干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民以食为先】:老婆包韭菜饺子、我只会食饺子,不是吹的我老婆包饺子有一手,基因遗传吧,她的父亲是特一级厨师,周总理招待外宾,印度尼赫鲁,西哈努克,等等都吃过他做的菜。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不会英语照样能做生意→【敢想敢干】:我就不相信不会英语什么都做不了,只要敢想敢做不怕人笑不会英语照样能做生意,用手比用笔划我都要把它做成。不会英语被人看死我就不服气,用手比用笔划照样能谈生意。英语不是护身符,会英语当然好做起事來方便也不用求人。我不会英语和在厨房工作有关,天天对着厨房工作的客家人,厨房工作基本全是客家人,几十年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