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介紹非主流,報章少分析,商業味低,但是內涵深,能啓發思考的電影。
个人资料
傅裴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欲窮千里目“TheEagleHuntress” 在哈薩克(Kazakh)的紀錄片“TheEagleHuntress”(女獵鷹人)裡頭,雖然沒看見《大漠孤煙直》;《草枯鷹眼疾》倒是歷歷在目。女主角小艾(Aisholpan)住在阿爾泰(AltaiMountains)山區。紅通通的雙頰好似胭脂盒直撲撲蓋上圈形的圖章,本來扁圓的臉顯得更活潑天真。狹長的雙眸細瞇成線。她立志史無前例,在蒙古族人中間成為第一個女獵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回魂記(“AManCalledOve”aka“EnmansomheterOve”《明天別再來敲門》) 有這麼一個糟老頭子歐符(Ove,RolfLassgard飾),住在瑞典一個集合宅村裡。它的房屋精緻小巧,規劃整齊。各家車房排列在另邊土地上。鐵門阻攔外界,招牌掛上“閒人禁止入內駕駛”。歐符滿腹與人對著幹的怨氣:檢舉他人在門庭窄路開車,咒詛丟香煙屁股的路人,跟花店店員討價還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逝者如斯夫《山河故人》 賈樟柯拍的電影,向來不諂媚大眾,這回《山河故人》如此大賣(頭三天2986萬人民幣),有些諷刺,是因為劇中人說英語,滿足崇洋?或由於男小配女大,母子戀比姊弟愛還聳情?稱讚此片者比批評的多得多,而且還洋洋灑灑,言之有物。我濫竽充數,也掺活談談感覺。 此片說來是部分人的沈溺,懷舊中充塞賈氏個人風格。縱切面(1999-2014[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天問“OfGodsandMen”(aka:Deshommesetdesdieux) 前時一名法國神父在法國魯昂(Rouen)被殺的悲劇事件,使我想起一篇舊作(4/4/11東海電影論壇): 直繃繃傳道的電影常流於濫情,肉麻;編劇往往苦口婆心,卻太一廂情願。2010年享譽歐洲的法國片“OfGodsandMen”不在此例。它隱約用基督教義襯底,人道主義織外。當然內容若缺乏對普羅之憐矜,亦感動不了觀眾。真實事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爺倆好(HuntfortheWilderpeople) 炙夏綿長,想開懷大笑,請看來自紐西蘭(socalled“Kiwifilms”)的黑色喜劇-“HuntfortheWilderpeople”。(找不著中文片名,可能還未赴台) 三位主角: 大胖李奇(Ricky,JulianDennison飾)幼小失怙,輾轉被社會福利局安排寄養家庭,但總是沒碰對人,遷徙流離以後,更加蝕壞本性,於是喜歡縱火,塗鴉,噴口水。。。幸好他飽覽叢書,很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遁出無光之處《不存在的房間》“Room” 1965年出了一部很聳動的電影-《蝴蝶春夢》(TheCollector)。我至今難忘它的內容。原著以小說形式,試圖剖析變態心理。惠勒(WilliamWyler)執導同名改編的電影,男主角史丹普(TerenceSpamp飾)迷戀蝴蝶,隨興捕捉各式各樣的蝴蝶,用以製成標本。他萎靡的心態投射,導致日夜追蹤女主角(SamanthaEggar飾),並且把她“俘虜”回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共掬一瓢飲(介紹獨立片“Comfort”) 踏上影藝這門行業,實在仞仞舉步維艱。很多年輕人除了幼時嚮往,加上興趣,天分,還必須到處受訓;如果不靠毅力,“不歸路”老早放棄了。我連月看了三部由華人主導,全片英語發音的電影,三片都讓年輕人發揮所長: 袁和平執導的英語武俠片-《臥虎藏龍:青冥寶劍》(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SwordofDestiny),由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為「法」癡狂(Francofonia《攻佔羅浮宮》) 電影“Francofonia”的英文片名,猜想是製作組新創之名詞,他們把代表高盧人老法的稱呼“Franco”,附加陰性的名字“fonia”在字尾。 劇中明示法國人多麼偏執屬於自己的東西-那個納粹軍官梅特涅(CountFranziskusWolff-Metternich,BenjaminUtzerath飾)打探死守羅浮宮(Louvre)的館長喬札(JacquesJaujard,Louis-dodeLencquesaing飾)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3-14 17:37:24)

公允或偏倚? 本屆的奧斯卡頒獎盛典,在紅男綠女,披金戴銀了四個鐘頭後落幕。為了濃縮時間,往年請專家編舞的場面被裁掉,用輕鬆音樂催促獎主廢話少說,雜沓剪去,效果有褒有貶。 “奧斯卡的選舉制度” 奧斯卡牽扯了太多的議題,今年亦然。但是我個人以為五千多會員組成的演藝學會比較民主,其他國際影展主觀的評審制度,光憑五,六人堅持己見,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索爾之子》(SonofSaul) “Saul”在猶太男子中間,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作家《索爾貝羅》(SaulBellow,1915–2005)即為一例。中文舊約聖經將“KingSaul”譯成《掃羅王》,《掃羅王》與《約拿單》(Jonathan),常常父不父,子不子的怨懟。看電影《索爾之子》之前,我腦子動的就是這些,以為此片會用典故,來展現類似《莎翁》著作的一股悲情。 它的確是沈重悲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